玉与龙
2012-7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
李荣
268
180000
玉心雕龙 任中南 玉和龙,在中国人的意识里,常生敬惜之意。 《玉与龙》,又是把玉和龙这两种殊体形异的精灵,诠释得如此大道天成。 李荣先生新近编著的这本书,至少可以使人对玉和龙有另外一种新的理解:本不同根生成的玉和龙,倒是可以同德大行,殊途同归。真正神圣的物类,大多都会有这样的属性。 庄子说过:“外化内不化”。这是道家境界。玉和龙,在天地人,儒释道的造化里,似可以“外化内不化”,似可以“内化外不化”,似也可以“外化亦内化”的。在天地言,则天地中有灵玉;在万物言,则万物中各有龙象。由此可见,在中国文化里,玉和龙以德相生,以文相成。所以,玉和龙文而化之,便在天地万物中,这样天长地久神气活现地相依着、生命着。这既顺规矩法度,又应人间世故,联袂生出龙和玉之气象来! 人在天地生,玉龙人中行。追循自然,倾听远古,顿生愉悦之情,勃发阴阳之气,由此演绎出种种玉龙文化的声色大美来! 书中自有玉和龙。玉的前世今生,龙的归去来兮,本序不必细说,本书已说明白了。这里要说的是编著人李荣。李荣先生不是职业作家,也无心要做什么职业作家的。但他骨子里似有点不安分的自由人基因。看似守静如玉,心却生龙万般地资深媒体人,少有表露的自由天性,使他能够有灵性和静气,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浓厚兴趣。这本书属于编著,但原创的含量却是很大的。书里的插图也是书画和影件的精品之作,书籍装帧设计很有创意。全书集科学、历史、地理、文学、哲学、美学之大成,以玉龙为主脉,穿越中国历史和自然大时空,是一部玉龙文化的大通观。 龙有形,玉无言。玉心雕龙,是为序。 2012年5月18日 (作者曾任陕西日报副总编辑、陕西省新闻出版局副局长)
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玉是华夏文明的象征,几千年来,炎黄子孙都对龙充满着崇敬,视玉为最高贵的宝物。《玉与龙》从传说到现实,从远古到当下,从诗文到科学,首次把玉文化与龙文化有效整合,其中蕴含了玉龙文化知识、独特思维方法以及为人处世的智慧。在玉与龙的辉耀腾挪之间,映射着中国人的精神DNA,闪烁着中华文化的光彩。
当代著名诗人、作家,中国诗歌学会会长雷抒雁,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水沙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民盟中央教育委员会主任王光谦,原陕西日报副总编辑、陕西省新闻出版局副局长任中南等鼎力推荐:《玉与龙》既有知识性、趣味性,更有思想启示性和科学实用性,是一本对龙玉文化感兴趣的读者,不能不读的书。也是了解中华民族也绕不过去的读本。
《玉与龙》,16开本,彩色印制,284个页码,装帧精美,图文并茂,可读性强。
李荣,男,1962年7月生,陕西蓝田人,博士、高级记者。现任陕西广播电视台研究发展部主任、陕西卫视华夏文化研究院名誉院长,中国广播电视协会电视研委会副秘书长、陕西省广播电视协会副秘书长兼学术部主任。荣获“全国百优广播电视理论人才”称号。金长城传媒奖`2010中国传媒学术人物贡献奖。
长期工作在电视传播一线,采编了大量具有时代气息和“三贴近”的电视新闻作品。《莫让失地农民再流泪》等50多件作品,荣获国家级、省部级大奖。在《社会科学战线》、《现代传播》、《光明日报》等全国权威、核心期刊及报刊上发表论文20多篇;先后主持国家广电总局部级社科项目、陕西省社科基金项目、中国广播电视协会高校学术基地三项省部级课题。主编出版了《突破口》、《陕西电视台蓝皮书》等多部专著。
第一章 玉出东方龙腾中华——玉和龙是中华民族共同的图腾
第二章 玉不去身圆融火气——谦谦君子的处世哲学
第三章 完璧归赵玉心龙胆——中国人的忍辱负重和社会担当
第四章 传国玉玺真龙天子——国人为什么唯官和怕官
第五章 玉房男风包容兼莆——只做不说的同性恋文化
第六章 通灵宝玉望子成龙——中国人的教育观
第七章 温润祥瑞祈福从善——寺庙为何香火旺
第八章 寸玉难辨赌石了断——国人为什么好赌博
第九章 金玉其外珠玑满堂——国人为什么“好面子”
第十章 怜香惜玉 倾国倾城——江山代有美人出
第十一章 琼浆玉液饕餮盛宴——饭局社交何其多
第十二章 玉纳万象龙行天下——外闻人眼中的玉和龙
附录 《资治通鉴》农历龙年大事记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版权页: 插图: 一个人如果过分方方正正,有棱有角,必将碰得头破血流;但是一个人如果八面玲珑,圆滑透顶,总是想让别人吃亏,自己占便宜,必将众叛亲离。因此,做人必须方外有圆,圆中有方,外圆内方。 “方”是做人之本,是堂堂正正做人的脊梁。但是人仅仅依靠“方”是不够的,还需要有“圆”的包裹,圆就是圆通,圆活,圆融,圆满,围绕着这一个“圆”字,做足了通、活、融、满,一个喜气洋洋的大善人型富豪大贾的形象便跃然而出了。 “圆”是妥妥当当处世的锦囊,无论是在商场、官场,还是交友,情爱,都需要掌握“圆世”哲学,才能无往而不利。 真正的“圆世”哲学是大智慧与大容忍的结合体,有勇猛斗士的武力,有沉静蕴慧的平和;真正的“圆世”哲学能承受大喜悦与大悲哀的突然发难;真正的“圆世”哲学行动时干练、迅捷,不为感情所左右;退避时,能审时度势,全身而退,而且抓住最佳机会东山再起。 胡雪岩本来就不是饱读诗书出身的,因而,像孟郊那样“万俗皆走圆,一生犹学方”的心态志向胡雪岩是绝对不会有、不能有、也不敢有。作为一个学徒出身的他,假如还有这种闲适高逸的志向,十有八九是要先大吃几年苦头了。 胡雪岩唯一能行得通的,便是那万俗皆走的一个“圆”字。大家怎么说,我就怎么说;大家怎么做,我就怎么做。体察了人心的喜怒哀乐,顺随了人们的爱憎欲恶,做到了这两点,万事无不可遂,人心无不可得。 都道是方正之士为人称羡,其实世俗人早有了计较。方正之士的品德风范令人肃然起敬,只是他们犹如那庙里的神仙圣人,令世俗中人万分恭敬,但在敬的行为之后,便是“远之”。比如嵇鹤龄,本是一个能言善道,足智多谋的人才,却落得“恃才傲物”,方正不屈不肯哭穷,不谈钱,说起来也的确是一个既有本事又有骨气的人。好在他遇到了胡雪岩。经不住胡雪岩的上门吊丧,收还典当,安排妻室这一连串抚慰,他心有所感,知恩图报,帮助王有龄出面解了地方农民聚众闹事之围。事后论功行赏,却出现了问题。 地方上或则兵剿、或则河工、或则如漕运由河运改为海运等大事曲张的案子,办妥出奏,照例可以为出力人员请奖,称为“保案”。保有“明保”、“密保”之分,自然是密保值钱。黄抚台给了嵇鹤龄一个明保,胡雪岩一个密保。
中华玉文化是伴随着玉器的生产而产生并发展的,正是中国玉器在上万年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玉文化体系,玉器逐渐被赋予了越来越多的文化内涵,主要包括其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两个层面。首先是作为生产工具或武器的玉器。据文献记载,处于中原仰韶文 黄澄澄的枇杷熟了,犹如一颗颗黄龙玉;红彤彤的樱桃熟了,好似一颗颗红玛瑙;还有那翡翠白菜……在五月瓜果飘香、万紫千红的季节里,眼前的事物,总让我把它和玉石联系在一起,也难怪,近8个月的《玉与龙》的写作,使我进入了。~玉与龙”的世界里难以自拔,为玉痴迷,为龙惊叹,现在,这本近20万字的书籍终于付梓,欣喜之余,对诸多为本书成书提供帮助的人们的感谢之情也油然而生…… 去年10月,在一次朋友的聚会上,我将我佩戴了十几年的和田玉佩“鬼头”向朋友们“显摆”。 “鬼头”是一位从新疆回来的朋友送给我的皮带扣,我“玉不去身”十几年,有一次搬家,一组铁皮柜子倒下,柜角正对我的腰间砸下来,在大家的尖叫声中,只听“砰”的一声,铁皮柜尖角正好戳在我的腰间的“鬼头”上,使我免除了一次致命的创伤,而“鬼头”玉佩上却永远留下了绿豆大的小白点。此后,我对玉的硬度和神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几年,我还两次去云南腾冲考察翡翠市场,自费购买了许多有关玉石的书籍,自学玉石鉴赏知识,对玉文化有了极大兴趣,自己也收藏一些玉石挂件和小摆件,玉石收藏也成了自己的一大爱好……听了我的神侃,全国著名出版社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的副编审张建明老师说,他最近在策划一套弘扬传统文化的丛书,向我发出“写一本有关玉文化的书”的邀请,也许是酒壮熊人胆,我当即答应了张老师的约稿。随后,便开始搜集玉石方面的资料。到了11月初,我随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代表团赴美考察前夕,在北京长安街,我的好友,清华大学水利系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全国政协常委王光谦,为我出国饯行。王院士是我国水利方面的专家,大江截流的三峡大坝工程的亲历者、亲自在三峡河底挖出过几百公斤重的大块玉石,曾有拿一辆奥迪车换一块玉石的经历,也是一个玉石迷。席间,他说,你看过写日本人民族性格的《菊与刀》吗?明年是中国农历龙年,你为何不写一本《玉与龙》,写一写我们民族性格和文化基因的DNA呢?一语点醒梦中人,于是,带着王教授的命题,我踏上了赴美考察的行程,在和美国电视同行的接触中,我们问他们为什么对中国元素“功夫熊猫”、 “花木兰”、 “张家界”如此感兴趣,他们说,中国元素的东西画面感很美,很有表现力,而美的东西是有共同语言的。于是,我就想,中国文化要走出去,必须得寻找中国人喜欢、外国人认可的东西,而且是简洁易懂的东西,于是,我想到了V玉和龙”,他们不仅是中国人崇拜的图腾,也逐渐为国际友人所喜爱。于是,我在后来的书稿中,几乎每个章节,都运用了比较研究的方法,把中国、日本、美国,甚至西欧人的不同想法和做法,都进行了对比,使中国读者能了解外国人的看法,也为使外国朋友也对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人有所了解做一些基础工作。在此,我要向王光谦教授、张建明老师及其他同志的点拨和指导表示衷心的感谢! 12月初我因白内障手术住进了医院,躺在病床上,在稿纸上依稀划出了本书的目录;出院后,白天收集资料,晚上看完《新闻联播》后,着手写作。最先写出的是一块玉石形成了华夏五千年文明史的两个典故:“完璧归赵”、 “和氏璧”这一章节。由此我想到了中华文明之所以没有中断过的原因,就是中国人的忍辱负重和社会担当,玉不仅是大自然的精灵,更是中国人独特人格特征乃至审美的承载物和物化的精神象征物。中国人表现出的精神气节,也是“龙的传人”所表现出的豪迈和大气。于是,我寻找到了玉与龙相通的精神,即‘“仁、义、智、勇、洁”,完成第三章“完璧归赵玉心龙胆——中国人的忍辱负重和社会担当”找到了突破口。此后,便进入写作状态,一发不可收拾。从2012年大年初二晚上投入写作,大约到了四月初,12个章节基本稿件完成。寄样书给我十分敬仰的当代著名作家、诗人,中国诗歌学会新当选的会长雷抒雁老师指正,没过几天,收到了雷抒雁老师的评语,照抄如下:“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玉是华夏文明’的象征,几千年来,炎黄子孙都对龙充满着崇敬,视玉为最高贵的宝物,李荣先生花数年心血,广集博览,揭秘探微;从传说到现实,从远古到当下,从诗文到科学,荟萃了龙玉文化一本小百科,既有知识性,趣味性,更有思想启示性和科学实用性,是一本对龙玉文化感兴趣的读者,不能不读的书。”持同样看法的还有人民日报高级记者、驻陕西记者站原站长孟西安老师,这位亦师亦友的前辈,在阅读了我的样书后,也写成了上千字的评论:“当好一个新闻工作者不易,当一个学者型、专家型的新闻工作者更不易,然而李荣却实现了这一跨越!” 从事电视新闻工作是我的本行,写作是我的业余爱好。26年的新闻从业经历,使我对中国现实问题进行了剖析和思考:为什么几千年来,中国靠《三字经》、《弟子规》两本儿童启蒙读物,使中华文化一脉相承代代相传。而今天的孩子却东奥数、西奥语,迷失在起跑线上;为什么半本《论语》能治天下,而今天我们以德治国、依法治国却……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在中国近代人身上的‘缺失’造成的?”我沿着这个思路,梳理了当下社会中出现的“好面子”、“热衷当官”、“好赌博”、“社交饭局”等社会问题,号住了几千年“玉与龙”的传统文化的脉动。由此,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滋养我们这块土地上的后生!正如资深媒体人任中南前辈在序里写的:“玉的前生今世,龙的归去来兮”, “本书已说明白了”。 “李荣先生不是职业作家,也无心要做什么职业作家的。但他骨子里似有点不安分的自由人基因。看似守静如玉,心却生龙万般地资深媒体人,少有表露的自由天性,使他能够有灵性和静气,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浓厚兴趣。这本书属于编著,但原创的含量却是很大的。” 草原上的草很多,虫有很多,但长成虫草的很少;书籍中,写玉的很多,写龙的也不少,但写玉与龙的却很少。当传统文化的智慧之光照进现实的时候,仅有感性的认识是远远不够的,它必须要用翔实的史料,严谨的学术态度去研究这些问题。这几年,我师从四川大学新闻研究所所长、著名文化批评学奠基人欧阳宏生教授攻读博士学位,并就“电视文化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传播”,展开了深入研究,取得了一些成绩,受到了业界和学界的好评。专家认为,这一课题不仅角度新颖,而且原创性、前瞻性都很强。正是这几年,对传统文化的潜心研究,使此书有了一定的学理性和思想高度。这本书虽不是一本学术著作,但有一定的学术份量。欧阳老师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李荣这部著作,‘达到了重构性运用多学科视角的研究范式和出场路径,为我们深入浅出地思考并试图解决当前转型期诸多民族心理和文化适应性问题提供了很有价值的研究视角和现实途径。” 2012年5月新出版的时尚杂志《罗博报告》的封面《私宴》,深蓝色的背景下一个白色的珐琅酒器跃然纸上,显示出私宴的高贵和神秘。这幅画是旅美画家,辉煌画派创始人邢东先生所创作。邢东先生不仅是一个擅画佛教题材的画家,也是一个“和平和慈善大使”。当他听说我撰写《玉与龙》时,邢东先生放下身段,亲自创作了十几幅传统人物画作为本书的插图。特别是他擅长的飞天、观音、和尚、老子与孔子等形象栩栩如生、精气神兼备,笔法细腻,圆润大气,与本书的内容相得益彰,构成了传播中华传统文化的双子星座! 6月份在青海参加陕西金鹰奖评奖会上,我遇到了忘年交、陕西省文联专职副主席、著名作家《最后一个匈奴》《大平原》的作者高建群老师,他不仅为我的书题字,还画了一副达摩面壁图,鼓励我在写作的路上一直走下去。 在这里,我还要介绍一下我的儿子李想。他现在英国剑桥集团艺术学院学习音乐,他唱的中文歌曲曾获得英国“亚洲之星”演唱比赛冠军。在获奖感言中,李想用英文激动的说:“我来自中国古城西安,我要用我的歌声传播中国文化。”在成书过程中,他提供了大量的外文资料,并把外国人对玉与龙的评价和看法,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人的理解汇集起来,供我参考和借鉴。 在书的附录部分,我专门摘录了《资治通鉴》中从秦代到后唐16个朝代1362年农历龙年大事记,以史为鉴,启示人们,居安思危,遵循中国人文化心理和自然规律,使人们能总结出治国安邦的方略,为人民安居乐业谋幸福。在附录部分,我的师弟广东佛山职业技术学院姚志文博士和我的同事董婷用万年历做了大量比对和资料整理工作,一并感谢。 80后画家解诗梵在画说《玉与龙》别册中那些略带禅性的画幅中,自然地表现了当代青年对玉与龙的理解和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感悟,在我的面前打开了一扇和邢东大师表现风格迥异的视窗,使我感到了80后一代年轻知识分子对传统文化挚爱的温度,也使我测试到了这一代年青人和我们对传统文化理解的心理刻度的不同点,为我今后传播传统文化找到了着力点和抓手,这一切收获都是可喜可贺的!在此,我还要感谢解诗梵。 另外,本书中引用了部分文章和图片,除了部分作者当面致谢外,还有一些作者因各种原因至今无法联系上,请作者看到此书后联系我们,我们已备微薄稿酬以谢作者。再此,还要感谢中国龙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庞进先生、西北大学佛教研究所李立安教授、龙腾中华摄影李忠先生、收藏杂志杨燕经理、西安展览公司薛宪民经理、北京网络影响力研究公司田崇华经理等对他们提供各方面的大力支持,再次表示衷心的感谢! 欧阳宏生教授及同门师生的鼎力支持和帮助,师弟陕西师范大学城市传播研究中心主任王安中博士、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邓锐博士、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马京晨同学,我的同事陕西广播电视台研发部徐小兰、王志强、董婷、米兰、刘宽为我查找资料,陕西省艺术研究所研究员张新生,长安玉文化研究中心刘虹霞等提出修改意见、提供了极大的帮助,在此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我也要感谢我的父母、岳父岳母、我的妻子李倩,他们给我生活的照顾和精神鼓励,’使我能顺利完稿!同时,我也要感谢我的领导,陕西广播电视台台长、党委书记王广群、总编辑顾令阳、副台长胡劲涛等领导和同事对我多年来的栽培和指导,使我能触类旁通,研究领域不断扩充,从单一研究电视媒体,向研究社会问题文化领域的深度和广度转型,也使这一本书亦正亦邪有了枕边书的味道! 著名媒体人王利芬曾说过:“人的核心竞争力超过一半来自不紧急的事:读书、锻炼身体、与智者交朋友、业余爱好……”从几年前的业余爱好玩玉赏玉,到今天的写出《玉与龙》,一切自在天成,外化亦内化,所以,我要感谢大自然的造化“玉与龙”,感谢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感谢生活!让我们的读者朋友在传统文化的智慧光芒照耀下幸福安康! 李荣 2012年6月于玉龙轩
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玉是华夏文明的象征,几千年来,炎黄子孙都对龙充满着崇敬,视玉为最高贵的宝物,李荣先生花数年心血,广集博览,揭秘探微:从传说到现实,从远古到当下,从诗文到科学,荟萃了龙玉文化一本小百科,既有知识性、趣味性,更有思想启示性和科学实用性,是一本对龙玉文化感兴趣的读者,不能不读的书。 ——当代著名诗人、作家,中国诗歌学会会长 雷抒雁 10年前,读到美国学者本尼迪克特的名作《菊与刀》,深度被吸引,感到这是了解日本民族绕不过的读本,是日本人的名片,10年来我一直在思索:日本有《菊与刀》,那么中国人的名片是什么呢?我现在看到了答案:中国有《玉与龙》,这是了解中华民族也绕不过去的读本;我是学理工的,建议学理工的朋友也能读读这本书,一起分享难得的喜悦。在玉与龙的辉耀腾挪之间,映射着中国人的精神DNA,闪烁着中华文化的光彩。这本书首次把玉文化与龙文化有效整合,视角独特有趣。其中蕴含的玉龙文化知识、独特思维方法以及为人处世的智慧,对我们科技工作者的思路开拓大有裨益。 ——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水沙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民盟中央教育委员会主任 王光谦 玉的前世今生,龙的归去来兮,本书已说明白了。这本书属于编著,但原创的含量却是很大的.书里的插图也是书画和影件的精品之作,书籍装帧设计很有创意。全书集科学、历史、地理、文学、哲学、美学之大成,以玉龙为主脉.穿越中国历史和自然大时空,是一部玉龙文化的大通观。 ——原陕西日报副总编辑、陕西省新闻出版局副局长 任中南 李荣这部著作,达到了重构性运用多学科视角的研究范式和出场路径,为我们深入浅出地思考并试图解决当前转型期诸多民族心理和文化适应性问题提供了很有价值的研究视角和现实途径。 ——四川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新闻传播研究所所长欧阳宏生 《玉与龙》把“玉体”与“龙魂”娓娓道来,使读者在饶有兴趣的阅读中,享用了中华文明一席精神美餐,更难能可贵的是,这本书不仅仅停留在对玉与龙的考证和表述上,而是作者处于新闻职业的敏感,用玉和龙承载的传统文化,对当今社会的一些现象进行了剖析和探究。 ——人民日报驻陕西记者站原站长,高级记者,西安市收藏协会名誉会长 孟西安 玉是至善至纯的灵物,龙是代表国人精神追求的图腾。在这本书里,我们读到了在儿时课堂听到的圣贤之德、青年时期打拼社会经历的不懈追求。这是一本从理性到感性世界,都能读出智慧和昭示的好书。 ——媒体策划人 刘宽(70后) 这是一部逸趣横生又充满无限民族文化情怀的读物,枕边放一册,精彩故事可以陪伴我入眠,白天打开,又可以觉察到丝丝点点的文化踪迹,带给我无尽的思考和遐想。 ——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马京晨(80后) 带着一颗好奇的心打开并细细品读这本书时,书中精彩的故事、诗歌,美丽的图片深深地吸引了我。不要以为我们90后只是盲目的崇拜欧美文化,对中华传统文化其实我们是怀着一颗炽诚、神往、崇敬之心的。 ——西安高新一中 杜雨程(90后)
李荣编著的《玉与龙(中华传统文化基因探析)》中自有玉和龙。玉的前世今生,龙的归去来兮,本书已说明白了。李荣先生不是职业作家,也无心要做什么职业作家的。但他骨子里似有点不安分的自由人基因。看似守静如玉,心却生龙万般地资深媒体人,少有表露的自由天性,使他能够有灵性和静气,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浓厚兴趣。
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玉是华夏文明的象征,几千年来,炎黄子孙都对龙充满着崇敬,视玉为最高贵的宝物,李荣先生花数年心血,广集博览,揭秘探微;从传说到现实,从远古到当下,从诗文到科学,荟萃了龙玉文化一本小百科,既有知识性、趣味性,更有思想启示性和科学实用性,是一本对龙玉文化感兴趣的读者,不能不读的书。 ——当代著名诗人、作家,中国诗歌学会会长 雷抒雁 10年前,读到美国学者本尼迪克特的名作《菊与刀》,深度被吸引,感到这是了解日本民族绕不过的读本,是日本人的名片。10年来我一直在思索:日本有《菊与刀》,那么中国人的名片是什么呢?我现在看到了答案:中国有《玉与龙》,这是了解中华民族也绕不过去的读本。我是学理工的,建议学理工的朋友也能读读这本书,一起分享难得的喜悦。在玉与龙的辉耀腾挪之间,映射着中国人的精神DNA,闪烁着中华文化的光彩。这本书首次把玉文化与龙文化有效整合,视角独特有趣。其中蕴含的玉龙文化知识、独特思维方法以及为人处世的智慧,对我们科技工作者的思路开拓大有裨益。 ——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水沙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民盟中央教育委员会主任 王光谦 玉的前世今生,龙的归去来兮,本书已说明白了。这本书属于编著,但原创的含量却是很大的。书里的插图也是书画和影件的精品之作,书籍装帧设计很有创意全书集科学、历史、地理、文学、哲学、美学之大成,以玉龙为主脉,穿越中国历史和自然大时空,是一部玉龙文化的大通观。 ——原陕西日报副总编辑、陕西省新闻出版局副局长 任中南 李荣这部著作,达到了重构性运用多学科视角的研究范式和出场路径,为我们深入浅出地思考并试图解决当前转型期诸多民族心理和文化适应性问题提供了很有价值的研究视角和现实途径。 ——四川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新闻传播研究所所长 欧阳宏生 《玉与龙》把“玉体”与“龙魂”娓娓道来,使读者在饶有兴趣的阅读中,享用了中华文明一席精神美餐。更难能可贵的是,这本书不仅仅停留在对玉与龙的考证和表述上,而是作者处于新闻职业的敏感,用玉和龙承载的传统文化,对当今社会的一些现象进行了剖析和探究 ——人民日报驻陕西记者站原站长,高级记者,西安市收藏协会名誉会长 孟西安 玉是至善至纯的灵物,龙是代表国人精神追求的图腾,在这本书里,我们读到了在儿时课堂听到的圣贤之德、青年时期打拼社会经历的不懈追求这是一本从理性到感性世界,都能读出智慧和昭示的好书。 ——媒体策划人 刘宽(70后) 这是一部逸趣横生又充满无限民族文化情怀的读物,枕边放一册,精彩故事可以陪伴我入眠,白天打开,又可以觉察到丝丝点点的文化踪迹,带给我无尽的思考和遐想。 ——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马京晨(80后) 带着一颗好奇的心打开并细细品读这本书时,书中精彩的故事、诗歌,美丽的图片深深地吸引了我不要以为我们90后只是盲目的崇拜欧美文化,对中华传统文化其实我们是怀着一颗炽诚、神往、崇敬之心的。 —— 西安高新一中 杜雨程(90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