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行为医学

任桂秀 编 任桂秀 四川大学出版社 (2004-04出版)
出版时间:

2004-4  

出版社:

任桂秀 四川大学出版社 (2004-04出版)  

作者:

任桂秀 编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行为医学》一书在已出版的行为医学专著的基础上,广泛收集资料,分析和总结了近年来有关行为医学的基础理论,诠释了行为医学的内涵和外延,系统详细地对该边缘学科作出了叙述介绍,并突出了“医学行为”的主题。该书资料详实,内容十分吸引人,观点新颖,图文并茂,循序渐进,有较好的教学实用价值。

书籍目录

第一章 概 论第一节 行为与行为科学 一、行为 二、行为科学 第二节 行为医学 一、行为医学的发展简史 二、行为医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 三、行为医学的研究方法第二章 行为医学理论的基本框架第一节 行为主义及其基本理论 一、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理论 二、华生的学习理论 三、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学习理论 四、沃尔甫的交互抑制和系统脱敏理论 五、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第二节 人本主义理论 一、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二、罗杰斯关于人格的理论第三节 医学模式理论 一、生物医学模式 二、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第四节 医患关系理论 一、医患关系的概念 二、医患关系的本质特征 三、医患关系的作用 四、医患关系的常见模式 五、医患关系的影响因素 六、医患交往第三章 人类行为的起源和发展第一节 人类行为的生物学基础一、遗传与行不二、人脑与行为三、神经化学与人类行为……

章节摘录

书摘1 (二)颞叶与人类行为 颞叶由大脑外侧裂下方、顶枕线之前方的皮质构成。颞叶与人的精神活动和行为关系极为密切。颞叶的Ⅰ听区(47区)损害,声音的传人与听觉的定向反应受影响;Ⅱ听区(42,22区)损害,可产生感觉性失语,还可导致音乐感丧失;颞叶的第l嗅区及视区(17区)受损,可出现以时间记忆改变为特征的梦境样状态和错、幻觉,视物忽大忽小,也可出现错误或重复言语;双侧颞叶的海马旁回钩部受损,可出现严重记忆、情绪和行为障碍。动物切除双侧颞叶后,出现精神性失明、性变态、易怒等。人类除此之外,还出现持续性精神障碍、人格改变和遗忘;颞叶损伤或颞叶神经细胞异常过度放电可导致癫痫发作,患者出现丰富的幻觉、记忆障碍、意识范围缩小、人格解体与情绪障碍。 (三)边缘系统与人类行为 边缘系统又称中央脑系统、内脏脑和情感脑,其结构包括扣带回、海马旁回、海马旁回钩与齿状回形成的边缘叶,再包括眶回、颞极、杏仁体、下丘脑、丘脑前核、中脑被盖区和皮质下中枢(图3—2)。 边缘系统不同部位损伤,出现相应的行为障碍,最常见的是保持个体和种系生存的防御反应与获食行为、生殖等相关联的动机、情绪、记忆、内脏功能及运动功能的异常。 三、神经化学与人类行为 这里的神经化学指神经递质,它是神经系统进行信息传递的媒介物,是化学传递的物质基础。这类物质存在于神经末梢的突触前囊泡,有前体及合成与分解代谢的酶系统。刺激突触前神经细胞时,从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突触后膜存在相应的受体,有特异性的激动剂和拮抗剂,具有特异性机制从突触间隙移除神经递质,包括在突触间隙降解或被突触前膜摄取。神经递质通常包括胆碱、氨基酸、单胺、吲哚胺、神经肽等,这里列举研究进展比较快的几种神经递质。 (一)乙酰胆碱对行为的影响 乙酰胆碱(Ach)能系统分布于神经系统4个部分,即前脑底部、基底核、运动神经系统和外周副交感神经系统。不同部位的乙酰胆碱对行为的作用不相同。 脑内乙酰胆碱与记忆活动关系密切。研究发现,服用抗胆碱能药物者会出现记忆障碍,而让其服用拟胆碱能药物,则记忆得到恢复;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死者脑组织中胆碱乙酰化酶明显低于正常人,并发现患者中枢乙酰胆碱神经元发生退行性改变,可能导致功能不足。 (二)多巴脏对行为的影响 脑内的多巴胺(DA)神经元主要位于中脑腹侧被盖区。黑质附近,腹侧被盖区的多巴胺神经元投射到中脑边缘系统参与形成多巴胺中脑边缘系统,参与认知过程和动机与奖赏的调节;而位于黑质的多巴胺神经元经黑质一纹状体通路投射至纹状体,称为多巴胺黑质纹状体系统,又称为锥体外运动系统,参与运动行为的调节。 实验提示,中枢多巴胺功能过强,特别是中脑边缘系统多巴胺功能过强,患者可出现精神分裂症的阳性症状;而前额叶多巴胺功能不足,可能是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的基础。 (三)5—羟色脏对行为的影响 中枢5一羟色胺(5一HT)神经元主要集中于脑干的中缝核。该核发出纤维投射到小脑;延髓的5—羟色胺神经元有纤维投射到脊髓;脑室表面还密集5—羟色胺神经丛。 5—羟色胺的功能正常对维持人类的正常精神活动关系密切。药理学研究提示,严重抑郁障碍、焦虑与惊恐障碍、强迫性神经症以及进食障碍,均与中枢某些通路5—羟色胺功能不足有关。而精神分裂症则可能与中脑边缘系统和前额叶5—羟色胺功能过强有关。 第二节 人类行为的发展 一、人类行为发展的影响因素 人类行为发展的影响因素很多,包括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学习因素等。遗传因素这里不再赘述,我们主要从下列几方面来分析。 (一)环境因素 环境指从个体生命开始就影响其发展的条件的总和,这里着重指个体生存的羊膜腔内环境和出生后环境。如母亲喜怒无常、营养不良、吸烟、酗酒、中毒等,会影响腹中胎儿出生后的行为和健康。一个人出生从自然人到社会人直至生命终结,其行为受环境因素的影响,且环境因素起决定性作用。云南基诺族人因从不用锁,不知锁为何物;1970年,美国加州发现一与世隔绝的女孩,已13岁还不会站立、不会说话,甚至不会自控大小便;1983年,我国辽宁台安县发现以猪为伍的“猪孩”×××,已9岁,可行为似猪,经中科院专家精心训练,10年后她才回归社会,如今除轻度智残外,她能自食其力。这些都是环境因素对个体行为影响的结果。 环境因素对行为的影响,在个体行为发展的关键时期起根本性的作用。中国人早已注意到幼年时期环境对个性的影响。我国早有“三岁看大,七岁看老”的说法,就是说的幼年环境因素对个性的影响。这种影响如果始终陷入盲目性,可持续终身。 ……

媒体关注与评论

序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 医学先后经历了经验医学、实验医学和整体医学三个时代。医学模式正在实现从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过渡,卫生革命正从以防治传染病为重点的第一次卫生革命向以防治心脑血管疾病和肿瘤为重点的第二次卫生革命转移。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界定,人类的健康和长寿,40%取决于遗传和客观条件,其中15%为遗传因素,10%为社会环境因素,8%为医疗条件,7%为气候因素;而60%取决于自己建立的生活方式和心理行为习惯。也就是说,人类的健康和长寿,大部分是由自己的行为所决定的。 研究人类的健康和长寿是属于行为科学范畴的一个重要内容。行为科学是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并列的第三科学。研究行为科学在医学中的应用称为行为医学,它是研究和发展行为科学中与健康和疾病有关的知识和技术,并将这些知识和技术应用于疾病预防、诊断、治疗和康复的一门边缘性医学学科。行为医学是适应现代医学模式,并具有美好发展前景的新兴学科。 行为医学虽是一门新兴学科,但它的起点很高。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行为医学大会是1977年在美国耶鲁大学召开的,我国是在1990年被批准成立中华医学会行为医学专业委员会的。13年来,我国的行为医学专业已逐渐为医学界和人民群众所接受,学会的刊物《中国行为医学科学杂志》已发展成为我国临床医学类的核心期刊。 在21世纪,任何一门学科想要得到长足的发展,都不得不更多地学习和借鉴其他学科的某些知识和方法,并注重两个同步发展:一是微观与宏观的两极发展,微观主要指基因学与生物组织工程,宏观主要指临床预防医学与社会、环境以及行为医学的有机结合;二是分化与综合的两极发展,分化指专业学科的进一步深化,综合主要指基础一临床 预防 心理行为的整体化趋势。形势的发展要求培养“硬科学”与“软科学”结合的复合型人才,更要努力创造促进两者结合的氛围。只有实现了“硬科学”与“软科学”的有机结合,才能在快速变化的环境中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控制疾病对人类健康的威胁。 本教材的作者任桂秀等老师在已出版的行为医学专著的基础上,广泛收集资料,分析和总结了近年来有关行为医学的基础理论,突出了“医学行为”的主题,以有别于其他医学心理学的教材;本教材资料翔实,观点新颖,图文并茂,循序渐进;引用的参考资料出处明确;附有“小视窗”栏目,用生动的小故事帮助学生开拓思路。因此,本教材具有较好的教学实用价值。 此外,近年来,行为医学在临床各专业的应用发展迅速,有较大的突破。希望本教材再版时,适当补充临床行为医学应用的篇幅,成为一部更完整的行为医学教材,以满足医学基础和临床医、教、研日益增长的需要。 中华医学会行为医学分会 全国主任委员 中国行为医学科学杂志 总编辑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内科学和医学心理学 教授 杨菊贤 2004年3月


编辑推荐

《行为医学》一书在已出版的行为医学专著的基础上,广泛收集资料,分析和总结了近年来有关行为医学的基础理论,诠释了行为医学的内涵和外延,系统详细地对该边缘学科作出了叙述介绍,并突出了“医学行为”的主题。该书资料详实,内容十分吸引人,观点新颖,图文并茂,循序渐进,有较好的教学实用价值。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行为医学 PDF格式下载



实用,小本,超值,建议购买。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