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中国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

卫忠海 著 四川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3  

出版社:

四川大学出版社  

作者:

卫忠海 著  

页数:

444  

前言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在世纪之交,经过高教体制改革,又一次强强合并后的新四川大学已成为我国西部地区规模最大、学科门类最齐全的新型综合性研究型大学。校训“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严谨勤奋,求是创新”已成为川大人求知治学的座右铭。  作为新世纪的献礼,我校研究生教材建设基金资助的又一批研究生优秀教材相继正式出版了,在此我表示热烈的祝贺。  众所周知,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世纪,国际竞争空前激烈。竞争的焦点是科学技术,竞争的核心是创新型人才,竞争的关键是国民教育。对于四川大学这样的国家重点大学而言,必须注意大力发展研究生教育,扩大规模,注重质量,强调创新。  校长、教师、教材是办学的三大要素,而教材是教学改革与师生智慧的重要结晶。正是基于这种思考,我校建设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作为一项重要的措施就是加强研究生的教材建设,我们通过各种渠道,筹集了专项基金,用以资助研究生优秀教材的编写和出版。我们在1999年首次资助的是有博士学位授权点的学科专业中涉及面大、使用面宽的研究生学位平台课程的优秀教材。而今,我们扩大了教材基金资助的范围,无论文、理、工、管、医,只要是经过专家评审后认定的优秀教材,都可列为资助对象。特别是社会需求量大的应用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及保护学科的优秀教材,更是优先资助出版。  我们推出的研究生教材的基本特点是:符合该学科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有较强的理论性和系统性。这些教材既反映了该学科发展的新知识、新动向、新成就,也反映了我校教师在该门学科教学与科研中的新成果与新经验。

内容概要

  《中国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是硕士研究生的专业基础课教材,全面系统的介绍和分析了中国现代化的认识过程及其理论成果。《中国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一书是适应我校研究生教学需要,为中国现代化研究方向研究生编写的专业基础课教材,由四川大学研究生教材建设基金立项资助。书中具体包括了:现代化与现代化研究、国外现代化研究、现代化的世界性和民族性等内容。

书籍目录

前言第一章 现代化与现代化研究第一节 现代化概述一、现代化释义二、现代化的基本内容三、现代化的主要特征第二节 国外现代化研究一、现代化理论的孕育时期二、现代化理论的形成时期三、现代化理论的反思和发展时期第三节 中国现代化研究一、现代化研究在中国的兴起与发展二、中国现代化研究的新成果三、中国现代化研究展望第二章 中国现代化的基本特征第一节 现代化的世界性和民族性一、现代化的世界性二、现代化的民族性三、现代化世界性与民族性的关系第二节 中国现代化的类型特征一、世界现代化的基本类型二、后发外源型的中国现代化三、跨越式发展中国现代化第三节 中国现代化的性质特征一、资本主义现代化与社会主义现代化二、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内涵三、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特殊性第四节 中国现代化的模式特征一、现代化的模式特征二、中国现代化模式内涵三、中国现代化模式分析第三章 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第一节 中国现代化的萌芽和启动一、中国现代化的萌芽二、中国现代化的有效启动三、中国现代化萌芽和启动阶段的分析第二节 中国现代化的道路选择一、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在中国的终结二、中国现代化发展道路的最终选择三、中国现代化道路选择阶段的分析第三节 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初步探索一、经济形态的转变与国民经济的恢复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初步探索与受挫三、政治动乱与经济的曲折和片面发展四、社会主义现代化探索阶段的分析第四节 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面推进一、正确的思想路线与工作重心的转移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崭新道路三、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面推进阶段的分析第五节 中国现代化历史进程的总结一、中国现代化历史进程的基本概括二、中国现代化历史进程的特点三、中国现代化历史进程的经验第四章 中国早期现代化思潮第一节 现代化思想的萌芽阶段一、思想启蒙的先导二、“中体西用”的提出三、“中体西用”的深入第二节 现代化思想的明确显示阶段一、从“中体西用”到“西化”二、从“西化”转变到“中西互补”第三节 现代化思想的初步形成阶段一、关于中国现代化问题的讨论二、“中国本位”与“全盘西化”的论战第四节 现代化思想的深化阶段一、以农立国还是以工立国二、工业与农业发展的先后问题三、工业内部发展的先后问题第五节 对中国早期现代化思潮的反思一、从文化层次探讨中国出路的反思二、对传统与现代化矛盾的反思三、中国与日本早期现代化的思想比较第五章 毛泽东和邓小平的现代化思想第一节 毛泽东的现代化思想一、毛泽东的经济现代化思想二、毛泽东的政治民主化思想三、毛泽东的文化现代化思想第二节 邓小平的现代化思想一、邓小平的经济现代化思想二、邓小平的政治现代化思想三、邓小平的文化现代化思想四、邓小平的现代化战略思想五、邓小平的现代化主体思想第三节 毛泽东与邓小平现代化思想的关系一、毛泽东与邓小平现代化思想的联系二、邓小平对毛泽东现代化思想的发展三、研究毛泽东和邓小平现代化思想的意义第六章 中国现代化的发展战略第一节 中国现代化的战略指导一、战略与现代化战略二、中国现代化战略的制约因素三、制定现代化战略的指导原则第二节 中国现代化的战略目标一、工业化的经济发展战略目标二、“四个现代化”的战略目标三、“三位一体”的战略目标四、“四位一体”的战略目标第三节 中国现代化的战略步骤一、“两步走”的战略步骤二、“三步走”的战略步骤三、“新三步走”的战略步骤第四节 中国现代化的战略支持一、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二、可持续发展战略三、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四、区域发展战略五、对外开放战略第七章 中国城市化和农村现代化第一节 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城市化和农村现代化一、中国城市化和农村现代化概述二、中国城市化与农村现代化的关系三、中国城市化和农村现代化的作用第二节 中国城市现代化的道路选择一、中国城市现代化的历史回顾二、中国城市现代化的现状分析三、中国城市现代化的发展趋势第三节 中国农村现代化的道路选择一、中国农村现代化的发展历程二、中国农村现代化的现状分析三、中国农村现代化的发展趋势第八章 中国地区现代化第一节 现代化进程中的地区现代化一、地区现代化概述二、地区现代化的基本事实三、国家现代化和地区现代化的关系四、地区现代化的指标评价体系第二节 中国地区现代化的特殊性一、中国地区的划分二、中国地区现代化的特点及困境三、中国地区现代化不平衡的成因分析第三节 中国地区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一、平衡布局的地区现代化战略二、改革开放后的地区倾斜发展战略三、“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四、新中国成立五十多年来地区现代化的评价第四节 中国地区现代化的战略调整与路径一、地区现代化发展战略的调整二、《十一五规划》提出的战略途径三、中国地区现代化的路径选择第九章 中国现代化与全面小康第一节 中国现代化的新阶段一、中国现代化的新成果二、中国现代化的新机遇三、中国现代化的新挑战第二节 全面小康的现代化内涵一、小康和小康社会二、总体小康与全面小康三、全面小康的目标四、全面小康的现代化意义第i节 全面小康的指标体系一、全面小康指标体系的意义和作用二、全面小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三、全面小康指标体系的具体内容第十章 中国现代化的理论升华第一节 中国现代化的理论创新一、中国现代化理论创新的必然性二、中国现代化理论创新的历程三、中国现代化理论创新的意义第二节 科学发展观与中国现代化一、现代化进程中的发展观反思二、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和要求三、以科学发展观统领中国现代化建设第三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中国现代化一、现代化进程中的价值选择二、和谐社会的现代化内涵和基本理论三、在构建和谐社会中推进中国现代化建设主要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第一章 现代化与现代化研究  现代化是人类社会变迁的历史潮流。在现代化潮流的推动下,世界各国都一往无前地先后加入到现代化的进程中。现代化进程伴随着人们对它的认识和研究,而现代化的认识和研究又指导并影响着现代化的进程,现代化实践与现代化认识是互动的。现代化的认识和研究,概括地说,就是要搞清楚“什么是现代化、怎样建设现代化”这一根本问题。围绕对这一根本问题的探究,展开了现代化研究的热潮,产生了中外现代化思想和理论。中国现代化研究,需要现代化的理论准备。因此,认识现代化,了解和分析中外现代化的研究状况,掌握现代化研究的一般理论和方法,为中国现代化研究打好理论基础,是中国现代化研究最基本的要求。  第一节现代化概述  现代化的一般理论,首先涉及现代化的涵义、现代化的基本内容和主要特征等,了解和分析它们,可以说是现代化研究的基本功。一、现代化释义“现代化”是当今社会使用频率极高的概念,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了。但是,不仅普通人对现代化的涵义理解各异,而且就是专家学者们对现代化的涵义也一直存在着不同的看法和观点。这说明,对“现代化”概念释义是很重要的,因为任何一种理论研究都必须首先搞清楚它的基本概念,现代化研究也不例外。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中国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