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走出汉学

杨世文 四川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6  

出版社:

四川大学出版社  

作者:

杨世文  

页数:

687  

字数:

535000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本书是一本研究中国宋代思想史方面的书籍。
内容包括:历史选择与经学变古,经典辩疑思潮的历史进程,宋儒对经典的辩疑等。
本书对宋代经典辨疑思潮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发展阶段、讨论的主要问题、使用的辨疑方法等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和总结。

作者简介

杨世文,生于1965年,重庆潼南人。历史学博士,四川大学教授。长期从事中国历史文献学、儒学文化和宋史研究。在《中国社会科学》、《中国史研究》、《文史》、《文献》、《孔子研究》等刊物上发表论文50余篇。承担多项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项目。著有《走出汉学——宋代经典辨疑思潮研究》(专著)、《张械全集》(校点)、《易学集成》(编纂)等。

书籍目录

绪 言
上篇 历史选择与经学变古
 第一章 历史选择:时代课题与经学变古
  第一节 时代课题与文化忧患
  第二节 贡举改革与经学变古
  第三节 经学变古的基本内容
  第四节 经学变古与辨疑思潮
 第二章 超越汉唐:旧经学之批判与反思
  第一节 尊儒卫道意识的强化
  第二节 儒家经典的重新审视
  第三节 汉唐经学的批评反思
  第四节 对待经典与传注的一般态度
 第三章 范式转移:新经学形态之确立
  第一节 从“本文”到“本义”
  第二节 求“圣人之心”
  第三节 由“四书”通“五经”
中篇 经典辨疑思潮的历史进程
 第四章 汉唐经学余波与辨疑学风的滥觞
  第一节 汉唐经学的余波
  第二节 辨疑学风的滥觞
 第五章 “学统四起”与经典辨疑思潮的勃兴
  第一节 学风转变与“学统四起”
  第二节 经典辨疑思潮的全面展开
 第六章 宋学的演变与经典辨疑思潮的发展
  第一节 道学浮沉与宋学的继续发展
  第二节 经典辨疑思潮的深化
 第七章 晚宋学风与经典辨疑思潮的分化
  第一节 晚宋的士风与学风
  第二节 经典辨疑思潮的分化
下篇 宋儒对经典的辨疑
 第八章 《周易》经传的辨疑
  第一节 《易经》作者与时代
  第二节 《易传》作者与时代
  第三节 《周易》古本的复原
 第九章 《尚书》的辨疑
  第一节 孔序与孔传
  第二节 《书小序》辨疑
  第三节 《古文尚书》辨疑
  第四节 王柏《书疑》
 第十章 《诗经》的辨疑
  第一节 “孔子删诗”说考辨
  第二节 《毛诗序》辨疑
  第三节 废《序》说《诗》
  第四节 “古《诗经》”的复原
 第十一章 《周礼》的辨疑
  第一节两种《周礼》观
  第二节 《周礼》制度辨疑
  第三节 《周礼》时代考辨
  第四节 “《冬官》不亡”说
 第十二章 《仪礼》的辨疑
  第一节 宋代的《仪礼》学
  第二节 对《仪礼》的辨疑
 第十三章 《礼记》的辨疑
  第一节 《礼记》诸篇考辨
  第二节 考辨《中庸》
  第三节 考辨《大学》
 第十四章 《春秋》经传的辨疑
  第一节 “三传”作者时代辨疑
  第二节 “三传”解经辨疑
  第三节 舍传求经与会通三传
 第十五章 《孝经》的辨疑
  第一节 《孝经》来历的考辨
  第二节 义理取向的《孝经》解释学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又记

章节摘录

  在严厉的禁令下,虽然他们的学术活动受到很大的限制,但并未完全停止。这些人对于儒学在秦汉之际的传授、流传起了关键性的作用。民间收藏的《诗》、《书》及诸子百家著作也并未完全绝迹。所以,到西汉初年,随着禁令的松弛和最后废除,山岩屋壁之藏又纷纷重见天日,许多儒家经典又被发现。过去任职于秦朝的博士和民间儒生又纷纷开门授徒,传授经典。从战国到秦汉,儒学典籍的传授,其前后传承关系大体上是连贯而清楚的。①  除儒家经典师弟相传外,许多先秦典籍在汉代也纷纷被发现。这些文献都是用先秦古文写成的,所以称为古文经。秦火之后比较重要的发现有:一是河间献王得民间所藏古文经,包括《周官》、《礼》、《礼记》、《尚书》等②;二是鲁共王刘余“坏孔子宅,欲以广其宫,而得古文《尚书》及《礼记》、《论语》、《孝经》凡数十篇,皆古字也”③;三是河内女子发老屋得《易》、《礼》、《尚书》等文献④。  司马迁之后,还有两件影响较大的事件:一是汉成帝时张霸献“百两篇”《尚书》;二是刘向、刘歆父子校书引发的古文经问题。刘向、刘歆父子校书与中国传统学术史关系甚大,除了通过校书实践,创立了中国古典校雠学的方法与范式外,另外一个最重大的影响就是揭开了经学今古文之争的序幕。刘歆校书,发掘出两部重要的古文经典《左传》与《周官》,从此引发了长期的争论。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走出汉学 PDF格式下载



作为宋代学术史的专题研究著作,这部著作以“走出汉学”为题,显然是关注理学对宋代学术的影响。值得一读。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