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古文字构形与上古音研究

叶玉英 厦门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11  

出版社:

厦门大学出版社  

作者:

叶玉英  

页数:

469  

Tag标签:

无  

前言

  近十几年的古文字学界呈现出一派繁荣昌盛的景象。这一是得益于大地对这一代人的恩赐,出土资料如井喷般不断涌现;二是因为出土资料的重要性对相关学科的刺激和影响,使得相关学科都不得不相应地改变自己,从而使得更多的人开始关注出土资料。虽然从相对人数来说,真正从事古文字研究的人还是很少,因此这种繁荣昌盛在外人看来,颇有点自娱自乐的感觉,但这一点也不影响从事古文字研究的人的学术热情。  说到古文字对相关学科的刺激和影响,首先就应该提到语言学。古文字研究与语言学的关系是最为紧密,最为直接的,古文字研究的长足进展,拓展和延长了汉语文字学的研究领域和学术纵深。  在古文字研究中,与传统小学相对应的形音义三要素,有关形、义的研究积累很多,研究相对更为深入,而有关音的研究却相对薄弱。这一是因为在语言中,音是变化最快,受地域影响最大的要素,有时很难把握;二是以往出土的古文字资料,大宗的不多,很多极为零散,难以提供一个完整的面,且受时代、地域的限制,很难在这些资料的基础上构建新的商周音系;三是古文字学与音韵学的学科渗透和交叉工作还做得不够,研究音韵的不懂古文字,研究古文字的对音韵又钻研不深,无法在掌握两个学科的高度上进行细密的分析考证。

内容概要

  近十几年的古文字学界呈现出一派繁荣昌盛的景象。这一是得益于大地对这一代人的恩赐,出土资料如井喷般不断涌现;二是因为出土资料的重要性对相关学科的刺激和影响,使得相关学科都不得不相应地改变自己,从而使得更多的人开始关注出土资料。虽然从相对人数来说,真正从事古文字研究的人还是很少,因此这种繁荣昌盛在外人看来,颇有点自娱自乐的感觉,但这一点也不影响从事古文字研究的人的学术热情。

作者简介

叶玉英,女,汉族,福建龙岩人。2006年博士毕业于厦门大学,专业为历史文献学,主攻方向为古文字、上古音和出土文献。已发表相关论文十余篇,其中:硕士论文《的文字学理论研究》获福建师范大学第二届研究生优秀学位论文一等奖;博士学位论文《古文字构形与上古音研究》获厦门大学优秀博士论文、福建省优秀博士论文二等奖;《祭祀之源——原始神秘思维》入选2004年全国博士生论坛语言学分论坛;《张家山汉简的经济学史料价值》入选2004年全国博士生论坛历史学分论坛,并被收入《厦大史学》第一辑;《秦音中以母与喉牙音之关系考》入选2005年全国博士生论坛中国语言文学分论坛。目前参加的课题有:国家古籍整理委员会项目《铜器铭文韵文辑纂及研究》,校国学院项目《朱熹口语语言文献通考》。

书籍目录

序一/刘钊序二/郑张尚芳第一章 绪论第一节 选题的目的、价值及意义一、选题目的二、本课题的研究价值和意义第二节 研究材料与研究方法一、研究材料二、研究方法第三节 百年来古文字构形研究概述一、古文字构形理论的初步架构二、古文字构形规律的全面探索三、古文字构形学的确立与完善第四节 近30年上古音研究综述一、上古音研究中尚存争议的问题二、上古音的分期分域研究第二章 中古精母字来源之古文字学证据一、材料说明及研究方法二、中古精母字来源之古文学证据三、中古精母字来源及相关问题的讨论第三章 秦音中以母与喉牙音之关系考一、秦音中以母与影母的关系二、以母与牙音见组的关系三、关于以母与见组声母的关系的讨论四、认清以母与喉牙音之关系在古文字考释中的作用第四章 论音随字转一、因误认声旁而改变读音二、受与之形近的另一个字的影响而读为其音三、因自身形体变化而造成的音变四、因误认两字为一字异体而混淆读音第五章 论字随音变第一节 音是文字分化的枢纽第二节 语音与形声字声符的变化一、语音演变与形声字声符的替换二、战国时期方言与形声字异体第三节 音与讹混第四节 音与饰笔第六章 变形音化第一节 变形音化是古文字构形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变形音化现象的研究概况二、注重标音是变形音化现象的内在驱动力三、变形音化的若干理论问题第二节 变形音化举例一、甲骨文中的变形音化二、西周金文中的变形音化三、春秋战国文字中的变形音化第七章 双声符字研究第一节 双声符字研究中的若干理论问题一、关于双声符字概念的讨论与界定二、双声符字产生的原因和必然性三、双声符字的来源第二节 双声符字考一、甲骨文中的双声符字二、西周金文中的双声符字三、春秋战国文字中的双声符字引用书目简称表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三、古文字构形学的确立与完善  1991年,刘钊先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完成了博士学位论文《古文字构形研究》(正式出版后书名为《古文字构形学》,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以下称引均采用正式出版后的书名《古文字构形学》)。文中第一次把对古文字构形的研究称作“古文字构形学”。他指出:“古文字构形学是指研究古文字产生、构成及发展演变的学问。古文字构形学研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古文字的构成方式,一是古文字的演变规律。具体包括古文字的产生,古文字的初始形态,古文字构形的基本分类,六书分析,古文字中的繁化、简化、类化、音化、分化、美化、符号化等问题。这些问题的集合体,就构成了古文字构形学。”在《古文字构形学》中,刘钊先生分析了甲骨文、早期铜器铭文的构形特点,介绍了西周金文中“声符”的类型、古文字中的“类化”、“变形音化”、“简省分化”、“一字分化”以及古文字中形近易混形体的区别形式等构形规律,还总结了古文字考释方法和古文字构形演变条例。“古文字基本构形构成演变谱系举例”、“秦汉篆隶资料在古文字构形研究中的重要性”以及“古文字考释举例”三部分则是用来检验上述理论的实践性工作。这充分体现了刘钊先生提出“古文字构形学”的宗旨:古文字构形研究是古文字研究的基础理论,它不仅有古文字学上的理论意义,也具有指导分析考释古文字的实践意义。由于《古文字构形学》在许多问题上都有开创之功,并且见解精辟独到,所以一经问世便引起学界的广泛关注。书中一些古文字构形方面的术语及概念的界定如“饰笔”、“类化”、“变形音化”、“讹混”等已得到普遍采用。  黄德宽先生也是致力于汉字学理论体系构建,而且收获颇丰的学者之一。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古文字构形与上古音研究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