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回响在音乐教室的旋律

孙丹青 上海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8  

出版社:

上海教育出版社  

作者:

孙丹青  

页数:

223  

前言

  2007年初春,当丹青把她近20万字的文稿交到我手中时,我心中的震惊与感动至今犹在心头。今天作为上海名师培养工程的一项重要成果——这些在无数个不眠之夜中磨练出来的文字终于带着墨香呈现在大家面前时,我心中的欣慰之情更是难以用语言表述。  与丹青相识于文字。世纪之交在《中国音乐教育》、《音乐周报》、《中小学音乐教育》等报纸、刊物上相继发表了一系列丹青的文章。文中独特的视角、缜密的逻辑、流畅的行文以及对音乐教育事业的执著与激情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真正与丹青相识则是在上海名师研修班上,感谢研修班主持人杨浦区名师、特级教师曹建辉,正因为他聘我为研修班导师,我才得以与丹青、宝良等青年教师真正走到一起。这些优秀后来者身上所表现出来的活力与睿智,以及研修班高质量有序的活动使我又一次体会到了学习充电的快乐,并沉浸在喜见长江后浪推前浪的愉悦之中。  丹青是上海市延安中学高级音乐教师,刚过不惑之年。作为长宁区学科带头人、市名师后备人选,她始终以饱满的热情富有创意地活跃在高中音乐教学第一线。在“二期课改”的大舞台上,她更是一个在各方面都取得不俗成绩的佼佼者。但我认为她在教科研领域取得的成绩更为突出,手中的这本书就是一个最有力的佐证。  丹青能在教科研方面取得成功,我认为首先取决于她十分明确教科研的目的。教育科学研究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主动科学地探索教育内部规律的活动。它主要运用科学方法与程序,通过表面现象探索教育的本质规律进而解决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一些问题。“开了那么多课,目睹了课堂上那么多鲜活的事例,为什么不把它们保留下来呢?……我一定要以科研带动教学实践,走科研先导的道路”,从丹青2003年在长宁区第五届教育论文颁奖典礼上的发言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丹青对教科研目的有着十分正确的认识。

内容概要

  《成长文库·回响在音乐教室的旋律:中学音乐教学中的人文关怀》以“音乐教学的人文性”为文脉,对音乐艺术的情感性、音乐内容的人文性以及音乐学习的人本性等作了富有个性的阐述,并以课题、教案、案例等形式汇总了作者20余年的教学经验与科研成果,既有因年限跨度而呈现出的观念对比,又有因课堂主角而决定的研究型教师的理论践行,是一本贴近一线教师,尤其是一线艺术教师教学生活的知音读本。

作者简介

  孙丹青,上海市普教系统曹建辉名师培养基地学员上海市延安中学音乐高级教师、长宁区优秀学科带头人、长宁区优秀青年人才、长宁区优秀青年教师、长宁区艺术教育先进个人。开创了“实践·示导”的课堂教学模式,对怎样发挥学生主动性、开发学生创新思维作了积极的探索,从而形成了以“人文关怀”为主题的教学风格。所领衔的多项课题先后获得全国、市、区级科研成果奖,并努力开发校本课程、撰写校本教材,组织指导了众多富有校本特色的艺术活动。由于课内外艺术教育的丰硕成果,所在学校几轮被授予“上海市艺术教育特色学校”的荣誉称号。

书籍目录

序第一章 音乐教学中人文关怀的认识与探索第一节 背景与构想第二节 探索与实践第三节 效应与思考第二章 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人文性实践第一节 新课程理念下的艺术教育的认识与实践第二节 人文关怀下的课堂教学策略第三节 拓展课中的人文关怀第三章 教案中的人文关怀第一节 聚焦人文第二节 透视人本第四章 案例中的人文关怀第一节 课例闪现第二节 个案火花第五章 人文关怀下的校本课程建设第一节 校本课程的提出第二节 校本课程的开发第三节 校本课程的实施效应第六章 人文关怀与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第一节 研究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动因第二节 实施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措施第三节 提升民族音乐文化研究的认识第七章 人文关怀与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第一节 “研究型教师”的口号提出第二节 “研究型教师”的打造途径第三节 “研究型教师”的运作效应第八章 艺术人文伴我成长第一节 “延安”学子之人文“旋律”第二节 “延安”教师之人文“和声”尾声人文关怀研究的启示与认识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老师先从历史角度开始了提问:红军长征的起因与起讫时间是什么?经过怎样?途中发生了哪些重要的历史事件?长征的结果怎样?有何历史性意义?学生一一作了回答,不全者,老师做了补充。然后老师又从地理角度提问了长征的行进路线、途经省市及其地理环境、气候特征。一番讨论之后,终于点到了作品,然而又觉得还要补充关于文学诗歌的内容(歌词是文学诗作),大半节课过去了,课堂上才传来等候已久的歌声。由于时间有限,作品较长,这节课学生只完整听了一遍,而没机会对音乐进行分段作深层次的情感体验。  可以发现,以上这节音乐课为了体现学科整合、文化综合,花了大量时间去探讨相关艺术、相关文化,这就无可避免地会影响到音乐的本体属性与本体文化,显然这是对学科综合的一种误解。因为音乐虽有文化的兼容性和关联性,但它是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教育,音乐教学的方法主要是从感性人手,采用体验的方式,以情动人、以美感人,重视教育的潜效性。情感性、体验性、形象性和愉悦性是音乐教学的重要原则。因此,音乐作品中出现的历史、地理等文化只能作为一种知识的拓展渗透在音乐教学中体现。丢掉以听为主的音乐属性而大谈特谈文化,无疑有点喧宾夺主。教学中如果适当调整听与讲的比例,如果结合音乐的地方特征(民间音乐)来谈长征的途经省市,结合旋律的蜿蜒起伏和节奏的徐缓沉重来谈长征的地理状况的险峻、环境气候的恶劣,那将是一种多好的学科整合、多深的音乐体验!  (三)激励性与诊断性——一味迎合评价的激励性而放弃了必要的诊断性  “二期课改”的《音乐课程标准》在对学生学业的评价上作了评价功能、评价指标、评价方式与评价主体等方面的重大突破,其宗旨除了公正全面、体现差异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保护学生自尊、激励学生学习。于是一些老师为了不冷落与不伤害学生,在其回答与交流之后,不顾答案正确与否,要么要求全班鼓掌(小学更是那种整齐响亮而有节奏的掌声),要么就是带着惯性思维说“很好”,就连最起码的错误都不予指正。   ……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回响在音乐教室的旋律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