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别对我撒谎

[澳]约翰·皮尔格(选编)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3-1  

出版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

[澳]约翰·皮尔格(选编)  

页数:

470  

译者:

牟磊等译  

Tag标签:

无  

前言

  如果不是在有阳光的早晨,要持续读这本约翰·皮尔格编的《别对我撒谎》,心情是沉重和压抑的。人们面对真相并不容易。但当你读完这23篇报道,内心如果不涌起一点激情,我们对人的良知便会产生怀疑。我相信,所有读完这本书的人,都会对书中那些记者由衷地敬佩,可以说,他们都是以生命为代价影响了世界进程。他们的荣耀一点不亚于诺贝尔获奖者。  从达豪死亡集中营到麦卡锡主义的威胁,从揭发南非种族隔离政权行刑队到洛克比空难真相的揭示,从卢旺达大屠杀中西方世界的角色到对德国外籍劳工悲惨生活的展示,一直到师出无名的伊拉克战争,我们看到的不仅是记者对历史的呈现和尊重,而且在这呈现和尊重的过程中,看到了人性最美丽、最优秀的一面。与此同时,我们对近一个世纪来,西方世界发达繁荣背后的虚伪与残忍有了更深的认识。《别对我撒谎》的书名,隐含着尖锐地责问:“谁对我说谎?”“为什么要对我说谎?”这种责问让我们思考的深度不止是说谎者本身。  约翰·皮格尔这本书的另一个启示是,随着近年来互联网的发展,传统媒体把自身的疲软与褪色推到了科技身上,而实际情况并不是这么简单。新闻的核心价值是真相,而真相主要是通过具体生动的细节和准确的数字来证明的。在这本书里你可以看到一些重大的历史事件,是通过男女记者(有学者说,近年来全球女记者的表现已让人对女性新闻工作者刮目相看)深入虎穴,才写出了有深度和广度的报道,从而改变了世人对事件的看法,改变了事件的走向,这些都不是科技本身能做到的。即使有一天,网络作为媒介取代了传统媒体,记者的正义感、勇气、思想、采访技巧、文字表达能力仍是这个领域最重要的资源,离开了人的网络并不会告诉人们真相,而公众追求公正平等和真相的普遍意志是任何一种媒介都无法违背的。所以,在资讯泛滥、浅层信息遮蔽真相的当下,新闻调查报道应该成为新闻院校和记者培训的重要内容,只有具备采写新闻调查报道的能力,才称得上是优秀记者。  九十年前,韦伯(Maxweber)在对德国大学生演讲时曾说过这样一段话:“记者每天或者每周都必须随‘市场’的需求,对任何一件事、对生活中任何可以想象到的问题迅速(回应)……这是会有不堪卒睹的后果的,因此,许多新闻工作者到头来在人性方面完全失败,丧失一切价值也就不足为异。”韦伯接着还说,面对影响力的旁落、社会地位的尴尬与工作情境的不堪,“值得吃惊的,是在这样情况下,这个阶层中居然还有许多可贵的、道地的人存在……这条路不是每一个人都能走的,性格薄弱的人,绝对不能走这条路,特别是那些只有在安定的地位才能维持心灵平衡的人。”(钱永祥译文)韦伯虽是一位西方哲学家,但他对新闻从业人员的救赎之道不乏精辟之见,也印证了本书许多作者作为可贵的、道地的人的存在。只是与马克思主义历史观与新闻观相比,他把这份救赎完全寄托于记者的个人英雄主义显然是有局限性的。揭示真相是改变历史的前提,但改变历史仅仅靠记者呈现真相是不够的。

内容概要

过去几十年来,「调查报导」(investigative journalism)意味着记者运用其如椽之笔,英勇地揭露不公不义、恶行劣迹,以及最重要的——滥用权力。《别对我撒谎》收录了历来调查报导的扛鼎之作,表彰几位最杰出的新闻工作者。时值今日,新闻界正遭受前所未有的攻击,本书的问世意义格外重大。本书选录篇章依写作年代编排,类型涵盖新闻报导与专论、电视节目底稿与专书节录,每一篇作品都深入官方缄默之墙的后方,披露令人坐立难安的重大真相。编者约翰·皮尔格也借本书向他最钦佩的新闻工作者致敬,包括名噪一时的揭密记者(挖掘越南美莱大屠杀的西摩·赫许、直探洛克比空难真相的保罗·福特)、勇气十足的亲身见证者(广岛原爆之后第一位赶到当地的西方记者韦佛瑞德·柏契特、一九九○年代定居加萨走廊进行报导的阿米拉·哈丝),以及另辟蹊径的新闻工作者(德国变身卧底记者根特·华莱夫、戳穿美国殡葬业真面目的洁西卡·密特佛)。  《别对我撒谎》涵盖过去五十年来意义重大的事件、丑闻与抗争。从马莎·葛尔红笔下在一九四五年解放后的纳粹死亡集中营达豪,到二○○三年美军入侵伊拉克之后的血腥杀戮。一路走来,读者将深入理解不公不义如何蹂躏越南、柬埔寨、东帝汶与巴勒斯坦等地的人民。皮尔格为每一篇报导做了详尽的导读,针对作者提出个人的独到见解。同时皮尔格也为全书写了一篇绪论,他大声疾呼:本书全力表彰的调查报导,正面临诸般恶势力从新闻界发动的颠覆威胁,这些恶势力正是调查报导要口诛笔伐的敌人。综而观之,本书藉由当代最顶尖记者的精彩报导,铺陈出一部跨越世纪的「秘史」,号召全球各地的新闻工作者:此时再不奋起,更待何时!  「真正客观的新闻不仅要报导事实的真相,更要阐发事件的意义。这样的新闻不仅在事发当时动人心魄,更能够传之久远。它的价值不仅在于『消息来源可靠』,更能够与历史的展现相得益彰。这样的新闻在十年、二十年、五十年之后,依然真实而睿智地反映人间万事。」奥曼(T. D. Allman)  「任何消息未经官方否认之前,都不能轻易相信。」克劳德·柯克本(Claud Cockburn)  这是一本媒体记者的灵感来源,延伸阅读的起点,内容包含许多不为人知的现代秘辛,如反抗麦卡锡的《晚安好运》背后的真实故事,洛克比空难事件的x档案,车臣的屠杀现场报道,近来美国对伊拉克人民的战争和残害等等。

作者简介

约翰·皮尔格(John Pilger)在澳大利亚悉尼长大。他既是一位战地记者,又是作家和电影人,曾两度荣获英国新闻界最高荣誉“年度记者”(Journalist of the Year)。皮尔格足迹遍及世界各地,最令人瞩目的报道作品发自束埔寨(本书中有节录)和越南。皮尔格还曾荣获“年度国际记者”(International Reporter of the Year)和“联合国媒体和平奖”(UN Media Peace Prize)等众多奖项。他的纪录片曾经获得法国 “无国界记者” (Reporter Sans Frontieres)大奖、艾美奖(Emmy Award),以及英国电影电视艺术学院(British Academy of Film and Television Arts)颁发的“理查德·丁布尔比奖” (Richa rd Dimbleby Award)。2003年皮尔格以30年来揭露真相倡导人权的成绩而获颁发“苏菲奖”(Sophie Prize)。约翰-皮尔格现定居伦敦。

书籍目录

序:真相与救赎之道(陈保平)译者序(牟磊)致谢文本说明序(约翰·皮尔格)玛莎·盖尔霍恩 达豪(1945年)威尔弗雷德·伯切特 原子瘟疫(1945年)爱德华·默罗 麦卡锡主义的威胁(1947年-1954年)杰茜卡·米特福德 美国式死亡(1963年)西摩·赫什 美来屠杀案(1970年)约翰·皮尔格 零年(1979年)京特·瓦尔拉夫 人下人(1985年)布莱恩·图希玛丽安·威尔金森 帝汶文件(1987年)马克斯·迪普雷雅克·波夫 种族隔离行刑队揭秘(1988年~1994年)保罗·富特 洛克比空难真相的大骗局(1989年~2001年)罗伯特·菲斯克 恐怖分子(1990年2001年)索马斯·米尔恩 打击矿工的秘密战争(1994年)阿米拉·哈斯 重围之下(1996年)菲利普·奈特利 沙利度胺丑闻:我们错在哪里(1997年) 安娜·波利特科夫斯卡娅  车臣:肮脏的战争(1999年~2002年)琳达·梅尔文 被欺骗的人民(2000年)格雷格·帕拉斯特  总统职位是怎样被偷走的(2000年~2001年)马克·柯蒂斯 百万人大屠杀的帮凶(2003年)约翰·皮尔格 报道伊拉克的真相(1998年~2004年)费莉西蒂·阿巴思诺特 伊拉克:无休止的战争(1998年~1999年)乔伊·戈登 冷酷的战争:作为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经济制裁(2002年)理查德·诺顿一泰勒 捏造的借口(2002年一2003年)罗伯特·菲斯克 伊拉克血腥死亡中的又一天(2003年)乔·怀尔丁 见证费卢杰(2004年)参考书目

章节摘录

  回顾起在这所医院的所见所闻,这位医生语气异常冷静。他目睹德国人施暴,却无力阻止。囚犯们说起话来也和他一样——平静,带着一抹古怪的微笑,好像感到抱歉,不该对一个生活在真实世界中、难以理解达豪的人谈论这么可怕的事情。  “德国人在这里进行了一些特殊实验。”医生说,“他们想知道飞行员在不携带氧气的状态下能生存多久、飞多高。于是他们将一辆汽车密封起来,把囚犯放进去,抽光其中的氧气。人死得很快,没有超过15分钟,但死得很惨。他们在这场实验中杀的人还不算多的——800人左右。最后他们得出结论:在不携带氧气的情况下,人最多飞到3.6万英尺高。”  “他们选谁来做这样的实验呢?”我问道。  “任意囚犯,只要健康。”他回答,“他们专挑最强壮的那些人。当然,死亡率是百分之百的。”  “很有意思,对不对?”另一位波兰医生说。  我们的目光没有相交。我不知道如何形容自己的感受,除了感到强烈的愤怒,我感到羞耻。我为人类感到羞耻。  “还有一种实验和水有关。”第一位医生又说道,“这是为了看看飞机被击落人海一一比如英吉利海峡——之后,飞行员能在水中生存多久。为搞清楚这点,德国医生让囚犯站在大水桶中,桶里的水漫到他们的脖子那儿。最终他们发现,在零下8度的水里,人类能对抗两个半小时。这项实验死了600个人。有时候一名囚犯要遭三次罪,因为他一开始就昏厥过去,所以要把他救活,几天以后再接受实验。”  “他们难道不会尖叫吗?不会求救吗?”  这个问题让他露出了微笑。“在这个地方,尖叫或者求救没有任何用处。对任何人在任何时候都不起作用。”  这时,波兰医生的一个同事进屋了,他知道有关疟疾实验的事情。德军热带医学研究主任将达豪作为实验基地,试图找到方法让德军对疟疾免疫。他让1.1万名囚犯感染第三期疟疾病毒。而真正由疟疾导致的死亡率并不高,只是这些囚犯因发烧而变得身体虚弱,更容易饿死。然而却有过一天之内三个人因服用匹拉米洞过量而死的事发生,当时德国人不知何故正在用这种药物做实验。自始至终,疟疾免疫药都没有找到。  穿过大厅进入手术室,波兰医生拿出病历记录,查看纳粹党卫队医生的手术资料。他们做过阉割和绝育手术,囚犯被迫在事前签署一份协议,表示他们自愿“自我毁灭”。犹太人和吉卜赛人必须被阉割;而任何外国奴工只要与德国女子发生性关系,就必须接受绝育手术。德国女子则被送到其他集中营。  波兰外科医生口中现在只剩上排的4颗门牙,其他牙齿都在某一天被一个守卫敲掉了,原因是那天守卫恰好想敲人的牙齿玩玩。这样的行为无论是对医生本人,还是对其他人来说,都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没有什么野蛮行为是他们没见过的。有组织的残忍在这个集中营里已经进行了12年,他们对此早已习惯。  医生还提到了另一项实验,说那真是最残忍的一个,而且毫无用处。这次轮到波兰牧师当“豚鼠”(达豪囚禁过2000多个牧师,活下来的只有1000个)。德国医生将链球菌注射人囚犯的大腿肌肉和骨骼之间,引发大面积的脓肿,并伴随高烧和剧痛。波兰医生说光他知道的病例就有100多个,实际数字应该远不止这些。他手中的记录有31例死亡,病人都在经受了两三个月无休无止的痛楚后才死去,临死前还要再动几次手术。这些手术是进一步的实验,为了看看垂死之人是否能被救活——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也有一些囚犯完全康复了,因为他们有幸接受了早被证明有效的药物治疗。但也有一些人落下终生残疾,如今只能一瘸一拐地在集中营里走动。  到此时,我再也听不下去了,于是我的向导(一位德国社会党人士,在达豪被囚禁了10年半)带我穿过营区,来到监狱。在达豪,如果你想远离某种恐惧,最好的办法就是接近另一种恐惧。监狱是一座长方形建筑,很干净,里面有一间问白色的小牢房。关押在这里的人被称为“NN”(“NN”是德语“Nacht”和“Nebel”的缩写,意思是“夜晚”和“迷雾”),用不怎么浪漫的话解释,就是说关押在这些牢房里的人一个活人也见不到,不能跟任何人说话,从来见不到阳光和新鲜空气。他们被单独拘禁,每天仅靠“水汤”和一片面包存活——集中营的“减肥食谱”。他们自然有发疯的危险,然而在多年的沉默中,没有人知道他们身上究竟发生了些什么。美国人是星期天进入达豪的,之前的那个星期五,党卫队将8000人从这里送上了最后一班死亡列车,其中就包括单独监禁的这些囚犯。他们从此音讯全无。如今,在这座干净、空荡荡的监狱里,一个女人仍然不肯离开牢房,她一直在用可怖的单一音调尖叫,偶尔沉默一会儿,再继续尖叫。就在这几天,她疯了,我们来得太晚了。  在达豪,如果发现一个囚犯口袋里私藏香烟屁股,他将领教25至50下皮鞭抽打。如果党卫队经过时,囚犯没有在6英尺之外的地方立正、脱帽致敬,他将被双手反绑,用钩子钩住,在墙上吊挂一个小时。如果囚犯有其他小动作惹恼了看守,他将被塞到一只盒子里。盒子的大小和电话亭差不多,由于结构牢固,一个人单独在里面就无法坐下、跪下,更不用说躺下,而四个人塞在一只盒子里的情况很常见。他们将在里面站上三天三夜,没有食物和水,也没有任何形式的卫生设备。惩罚结束后,他们将回到一天16个小时的苦役中,食谱仍然是“水汤”和一片灰泥般的面包。

媒体关注与评论

  “本书几乎预告了西方主流媒体所谓自由、公允、公正神话的破产。”    ——甘阳  “在任何时代歌舞升平的背后,总会有人不那么合时宜的寻找真相,然而正是在这种朝圣般的追求里,人类得以缓慢的进步,也只有在这种追求中,记者,才是一个可敬的名词!”    ——白岩松 “事过境迁,老去的新闻调查本来没有重读的价值,但这本集子却可一读再读,因为它不只代表了数十年来西方调查报道的最高水平,更活生生地体现了身为知识分子的记者所该具有的一切美德:细致、耐心、坚毅、勇敢,以及永远同情弱者的人道精神,与探问到底的怀疑精神。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这本书对某些西方主流神话提出了最强烈的挑战,而做出这种挑战的,恰恰就是这些西方的记者;其启示不言而喻。”    ——粱文道 “这是一本对‘真相’救赎的书……相信所有读完这本书的人,都会对书中那些记者由衷地敬佩,可以说,他们都是以生命为代价影响了世界进程。他们的荣耀一点不亚于诺贝尔获奖者。”    ——陈保平 “对于不是新闻人的那些读者来说,这本书也同样有趣。事实上,这些新闻报道的个案,不少都已经是好莱坞大片的绝佳题材。”    ——阁丘露薇


编辑推荐

  收录了历来调查报导的扛鼎之作,表彰几位最杰出的新闻工作者。时值今日,新闻界正遭受前所未有的攻击,《别对我撒谎:23篇震撼世界的新闻调查报道》的问世意义格外重大。《别对我撒谎:23篇震撼世界的新闻调查报道》选录篇章依写作年代编排,类型涵盖新闻报导与专论、电视节目底稿与专书节录,每一篇作品都深入官方缄默之墙的后方,披露令人坐立难安的重大真相。  《别对我撒谎:23篇震撼世界的新闻调查报道》为历史写下“初稿”的任务已经被西方新闻体系抛弃了!如今新闻正在宣扬一种用意含混不明的帝国主义,有的在直接鼓吹,有的在懦弱地默许。当记者们对这种讹误听之任之的时候,他们就不是在告知,而是在惑众。  甘阳、梁文道、白岩松、闾丘露薇等联合推荐。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别对我撒谎 PDF格式下载



这不仅是一本编辑了23篇震撼世界的新闻报道,同时也是一本震撼每个公民心灵的巨作,主编约翰.皮尔格对每篇报道的说明让人在了解新闻报道背景及记者身世的同时,让我们知道什么是民主及民主下的言论自由,让我们对书中的记者们表示由衷的敬佩。如果说新闻没有国界,那么,民主也应该是没有国界的,如果说熊培云著的《思想国》里有每个公民们对民主的向往,那么,《别对我撒谎》则体现了新闻记者对民主的捍卫,哪怕是以生命为代价。多希望我们也拥有一批这样的新闻工作者,不畏权势、不趋炎附势、不人云亦云。这是每个新闻工作者、各类媒体编辑们应该看的书。


想做记者的青年人,此乃必读书目。就是有点贵,内容算丰赡。这砖头厚的书读完之后,每个读者,对(英语)新闻报道的客观、中立的神话,自有判断。

个人认为,历史总是在惊人地重复。


一直仰慕这本书希望能阅读一二,但找了很多书店都没有找到。没想到在当当找到了。虽然书显得有些脏,但掩不住其光芒。仔细擦拭后,在读达蒙集中营时,我感觉到密密而来的压抑与绝望。于是不忍继续读下去,翻到了美来四村屠杀事件。我是在晚上读的,自己一个人在房间里,心情沉重地阅读着这残暴的行径。读着读着,忍不住哭了出来,人性就是这样潜藏着罪恶吗?柔弱的母亲,羸弱的老人,天真无辜的孩子,士兵们举起他们的步枪,像打猎一样,宣泄着不知是什么的罪恶情绪。然后战争结束,回到家乡,好像什么都没发生一样继续着生活。何其悲哀?何其可笑、可恨、可怒!那天晚上我觉得心情沉重痛楚到无以复加,一直觉得自己需要什么心理医生疏导一下,因为心里已经觉得这个世界太黑暗了!可是,到了早上,睁开眼睛,满室阳光。突然就觉得有些欣喜,庆幸自己的国家并未承受着这样的苦难,庆幸我们的家乡最艰难的日子已经过去。但是又觉得很慌乱,这个世界上正遭受着欺凌、浸染在罪恶里的国家还少吗?在我们不知道的地方,有孩子、母亲、老人很多无辜的人正遭遇不幸,他们可能正生活在暴力、恐惧与战火中,他们的日子没有盼头,生是未知的荆棘之路,而死亡却是甜蜜的归宿。而那些实施这些暴行的国家,仍然在繁华的世界里油光粉面、道貌岸然。享受着掠夺的快感,不时带着伪善的面具,以居高临下的姿态,给予寥寥的施舍。愿更多人阅读这本书,铭记那些无辜受虐的苦难者,愿他们以安息。真诚祈祷这世上少些罪恶行径,多谢人性的真善美!


通过这本书你可以看到一个真实的世界,一个被政治隐藏的世界。


没想到会这么的厚,和有内容。对于了解世界来说,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角度。


从当当网购物多次了,每次发货都很及时,商品质量也不错。以后还是会选当当的。


还没有有看~~期待~


太失望了,书本的封面破损严重,关键纸质特别差,与正版有着天壤之别啊!真是气愤!在当当上就买过两次书,两次都是盗版。唉。。。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