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尼伯龙根之歌

佚名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5-1  

出版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

佚名  

页数:

452  

字数:

277000  

译者:

曹乃云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古代尼德兰王国有位王子名叫西格弗里特。王子非常勇敢,力大无穷,曾经杀死过一条恶龙,还用龙血沐浴,血到之处刀枪不入,如同坚甲。只是王子在沐浴时恰巧遇有一片菩提树叶飘落肩上,因此这一龙血未到之处便成为致他死命的薄弱环节。这位尼德兰的王子还征服并且占有了巨大无比的尼伯龙根宝藏。此外,他又在战斗中获得一顶隐身帽,只要戴上它,不但身体隐而不见,个人的力气还能增强很多倍。王子听说在布尔恭腾王国有一位公主克里姆希尔特貌似天仙,于是决意前去求婚。布尔恭腾的国王名叫恭特尔,乃是克里姆希尔特的兄长。他答应了西格弗里特的求婚,但必须以帮他办成一件事作为条件。原来恭特尔早想娶冰岛美丽的女王为王后,女王的名字叫勃吕恩希尔特。然而这位冰岛女王美丽而又凶狠,凡是向她求婚的人都必须与她进行类似今天田径运动的竞技:投枪、掷石和跳远。如在三样比赛中有一样不如她,不但求婚不成,还得赔上性命。恭特尔自知力不从心,便央求西格弗里特王子全力以赴帮助他。 于是西格弗里特打扮成恭特尔的随从,前往冰岛。当恭特尔跟勃吕恩希尔特比赛时,西格弗里特凭借隐身帽的神力,暗中帮助了恭特尔,使恭特尔在三项比赛中皆获全胜。勃吕恩希尔特无可奈何,只得跟随恭特尔返回布尔恭腾王国。回国之后,勃吕恩希尔特和恭特尔,西格弗里特和克里姆希尔特双双成婚。可是在新婚之夜,冰岛剽悍异常的女王结结实实地吊打了恭特尔,把他捆绑着悬挂在墙上。次日,恭特尔不得不再度请求西格弗里特帮助。于是夜晚来临之时,西格弗里特戴上隐身帽潜入恭特尔的寝宫,帮助恭特尔制服了勃吕恩希尔特,使勃吕恩希尔特成了恭特尔的妻子。 从此,勃吕恩希尔特便失去了先前的凶残面目,成为一个温顺的妻子。当晚,西格弗里特顺手拿走了勃吕恩希尔特的一枚戒指和一根腰带,并将这两件东西交给自己的妻子克里姆希尔特保管。不久,西格弗里特带着克里姆希尔特回到了故乡尼德兰王国。 12年之后,他们又被邀请到布尔恭腾王国作客。一天,克里姆希尔特和勃吕恩希尔特一同去沃尔姆斯教堂作弥撒,因为在路上争谁走在先,两人发生了争吵。勃吕恩希尔特对克里姆希尔特说:“家奴的妖精决不应该走在一位王后的前面。”克里姆希尔特则回答:“一位小妾如何成了堂堂国王的妻房?”勃吕恩希尔特气愤万分,决意向西格弗里特报仇雪耻。恭特尔的勇士、忠臣哈根立誓要杀死西格弗里特来为主人复仇雪恨,以表示他的忠心。哈根有一次偶然从克里姆希尔特那里得知了西格弗里特身上能致命的地方。一次出征,因为不见敌人的踪影,出征变成了狩猎。西格弗里特去泉边喝水,哈根尾随其后,暗中刺杀了西格弗里特。西格弗里特的妻子克里姆希尔特非常伤心,立志为夫报仇。几年之后,克里姆希尔特被人说服,将尼伯龙根宝藏——她的结婚晨礼送到了布尔恭腾。哈根待宝藏送到之后,动用种种手段终于夺得了保管宝藏的钥匙,并最终将宝藏偷偷地沉入莱茵河底。 后来,匈奴人国王埃策尔向克里姆希尔特求婚,使者答应婚后为克里姆希尔特排忧解难,克里姆希尔特这才答应再嫁。于是,克里姆希尔特动身前往匈奴人王国。她在匈奴人王国时刻思念着报仇,不知不觉在匈奴人王国也住了12年。一天,克里姆希尔特向埃策尔提出邀请她的兄长恭特尔和哈根等人前来王国做客。哈根接到邀请后立刻明白了克里姆希尔特的用意,便力图说服恭特尔不要前往,可是骑士的英勇气概又迫使他必须大无畏地前去冒险。于是恭特尔、哈根随带精兵万名,浩浩荡荡地前往匈奴人王国探亲。在匈奴人王国的盛大宴会上,竞技比武有意弄假成真,最后竟致流血激战。匈奴人和布尔恭腾人杀作一团,直到血流成河,尸横遍地,恭特尔和哈根均被匈奴人生擒活捉。克里姆希尔特本可把哈根杀死以报丧夫之仇,可是克里姆希尔特向哈根发问的第一句话却是,她的尼伯龙根宝藏现在何处,表示只要归还宝藏便可以让哈根生还布尔恭腾王国。哈根答道:只要他的君主恭特尔在世一日,他就不能说出宝藏所在。克里姆希尔特竟杀死了兄长恭特尔,并把 首级向哈根出示。哈根看到恭特尔的首级后对克里姆希尔特说道:如今除了上帝和我之外,再也无人知道宝藏所在,你也休想再知道它的下落。克里姆希尔特见他抗拒,便愤而杀死哈根。在旁的勇士希尔德布兰特,目睹一个堂堂武士竟被女流之辈残酷地杀死,愤怒至极,于是他挺上一步,挥刀砍下了克里姆希尔特的首级。一部英雄传说便在遍地尸体的血泊中收场了。

书籍目录

关于《尼伯龙根之歌》(代前言)第一章 克里姆希尔特在布尔恭腾国成长第二章 西格弗里特如何长大成人第三章 西格弗里特来到莱茵河畔的沃尔姆斯第四章 西格弗里特跟萨克逊人战争风云第五章 西格弗里特与克里姆希尔特初次见面第六章 恭特尔前往冰岛迎娶勃吕恩希尔特第七章 恭特尔和他的伙伴来到了冰岛王国第八章 西格弗里特赶回尼伯龙国寻觅他的伙伴第九章 西格弗里特受命回到沃尔姆斯第十章 国王恭特尔在沃尔姆斯跟勃吕恩希尔特举办婚礼第十一章 西格弗里特携妻子回国又在家乡举办婚礼第十二章 恭特尔邀请西格弗里特夫妇返回沃尔姆斯省亲、庆典第十三章 克里姆希尔特和丈夫回到莱茵宫殿第十四章 王后们闹做了一团第十五章 有人对沃尔姆斯宣战第十六章 西格弗里特惨遭杀害第十t章 克里姆希尔特悲悼和安葬她的丈夫第十八章 西格蒙特回国,克里姆希尔特留在莱茵第十九章 尼伯龙国宝藏运回沃尔姆斯第二十章 国王埃策尔派使者向克里姆希尔特求婚第二十一章 克里姆希尔特离开沃尔姆斯前往匈奴国第二十二章 克里姆希尔特和埃策尔在维也纳举办婚礼第二十三章 国王埃策尔和克里姆希尔特派遣使者前往沃尔姆斯第二十四章 使者们前往莱茵,然后回转复命第二十五章 国王们来到匈人王国作客第二十六章 他们跟埃尔塞和格尔弗拉特纷争不已并且获胜第二十七章 伯爵迎接国王及其骑士,安排他们愉快生活第二十八章 尼伯龙人来到埃策尔的城堡,受到了欢迎第二十九章 哈根拒不对王后起立第三十章 国王和骑士们休息就寝和后来发生的故事第三十一章 国王们前往教堂第三十二章 勃吕特林和唐克瓦特在栈房厮杀起来第三十三章 唐克瓦特前往宫殿给三位国王报信第三十四章 伊林遇害第三十五章 三位国王跟他们的姐妹谈判和解第三十六章 许特格之死第三十七章 狄特利希的勇士惨遭全军覆没第三十八章 狄特利希征服恭特尔和哈根《尼伯龙根之歌》地名索引图《尼伯龙根之歌》人名地名一览表后记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尼伯龙根之歌 PDF格式下载



拜读中...感觉断句有些别扭,忠实原著吗?


读起来还是有些别扭,但看的出编者很用心,还算马马虎虎。


一本值得所有想深入了解德国和德国文学的人阅读的书。以前听介绍以为是一个曲折的悲剧复仇故事。读后才知道,原来是一部令人毛骨悚然的“魔鬼崇拜之歌”,魔鬼般的哈根才是这部史诗真正的主人公。他仇视爱,心胸狭隘,总是“愤怒",满肚子坏水,煽风点火,背后杀人,折磨女人,杀害婴儿,毫无道德,恨不能把所有的人都当成他罪恶的殉葬品,嘴里竟还时时冒出什么“天空的上帝”。在史诗中这样的人渣却大行其道,遍地“朋友”,被作为“英雄”描述,我想不出世界文学史中还有哪一部作品会如此邪恶,如此可怕。读完此书,我想,我是一下明白了德国为什么会成为两次世界大战的策源地。曹先生的翻译很棒。因此,我说的讨厌,指的是上述的读后感而已。


   这篇文章其实是吐槽哈根的。
   读完了《尼柏龙根之歌》,最让我不理解的一点的是骑士道精神。在这篇史诗当中,作者多次提到,美好的生活是由两个女人的争斗而被打破的。但是实际上是这样么?不是。他们哪里有半点骑士道精神,女人不过是男人争权夺利,自我粉饰的借口而已。
   在我看来,哈根一伙不是为了给布伦希尔德雪耻报仇,而是为了获得领土的扩张和尼德龙根的宝藏。本来不过是两个女人的斗气而已,却被哈根一伙借机当做除掉齐格弗里德的正当借口,是的,这样既不违背自己的“骑士道”准则,同时还能够除掉未来可能的威胁。因此,即使已经没有人提出要做掉齐格弗里德了,哈根还是坚持弄死他,因为这样可以获得许多小国的归顺和尼德龙根的宝藏。两个女人的争斗这个时候已经不是重点了,而能够获得实际利益才是真的,于是哈根一伙联手搞掂了忠诚、勇敢、热情的朋友,插他两肋三刀,哦,准确的说是肩胛骨。
   那么哈根等人就是“马基雅维利”主义者了?不,全篇让我非常无语的就是这帮似是而非的马基雅维利主义者,他们应该是为了政治目的不择手段,应该是最卑鄙、最能权衡利弊、最能斩草除根的人。
   但是,尼玛你们干坏事能不能认真点啊,敬业点行不行啊?尼玛范伟出来抢劫都知道要带刀子好么!你们先问了克里姆希尔德他的弱点,然后带他去打猎,卑鄙的弄死了他,还找个借口说被强盗搞死了,你们搞笑么,尼玛齐格弗里德都可以单挑702个人的家伙会被一帮强盗搞死?这欲盖弥彰的,就算其他人都不是用屁股思考,用菊花思考都知道到底是怎么回事儿吧?
   卧槽这还不是最无语的,尼玛哈根你真是个大忠臣,国王被戴了绿帽子,但是其实国王知道自己没有被戴绿帽子,所以大概的意思就是这么就算了,从利益上来说,从齐格弗里德的性格上来说,留着这家伙明显利大于弊吧。非要冒着这么大风险去弄死他,国王不同意,还要跟国王说,尼玛皇后好伤心啊,我要去弄死齐格弗里德,我跟他有仇。如果我是国王,肯定抬手砍了这SB:老子被老婆绑起来吊了一晚上,老子被这些人怀疑头上冒绿光但是过去就算了,老子现在已经把老婆收拾的服服帖帖了,老子容易么,悲情男二号好不容易无压力了,就你这SB不懂事,到底这女的是你老婆还是我老婆?搞得好像老子不仅当了龟公还要当缩头乌龟一样,就尼玛哈根多事儿,最后我勃艮第家族和齐格弗里德一帮人都死光光,而你最后不仅背叛了你的忠诚,就为了给自己挣一个“像月两样理性、冷静的忠诚勇士”的称号,太TM无耻卑鄙没有骑士道了,最郁闷的是老子就被历代文学研究家当缩头乌龟,我真后悔当初没有砍了你丫的。
   实在不懂很多人觉得克里姆希尔德应该被批评。尼玛啊,你的男人明明比人家牛B多了,明明都是平起平坐的,被另外一个女的成天说是“我家老公的奴隶”,你会开心啊?而且自己都示弱了,这贱女人就是不停嘴啊。活该被当做红杏出墙的。诶,齐格弗里德你也是,自己女人被那么欺负都不出个头,要我有你那BOSS级的战斗力,抬手砍了丫的布伦希尔德,老子的女人,就我可以让她流泪。而,克里姆希尔德,才是真正的痴情。有的人说不对,她好多次都先问了尼德龙根的宝藏,诶,你抓到个俘虏是先一刀砍了还是先审问啊?我觉得,一个女的,没钱,没势力,就长得漂亮,隐忍多年,终于为夫君报仇,这感情就一个女版的越王勾践啊,甚至比越王勾践还难做,人家勾践人够贱,而且还有土地有势力,克里姆希尔德除了枕头风和小诡计还有什么呢?
   这帮虚伪的男人,为了利益争斗,就不要把女人扯进来。活生生把无辜的齐格弗里德搞死了,让纯真的克里姆希尔德变成复仇女王。完了还要说自己是勇士,卧槽,有这么无耻的?
  


  《尼伯龙根之歌》终于看完了。
  说“终于”是因为从最初听到这个名字直到读完最后一个字合上书页的时候,是漫长的10年。
    
   “所有的歌都是悲哀的”是别人提到death in june及其分支current 93时我常说的话,读这本书的时候,并没有用这两支乐队的任何一支歌作为bgm,但是整本书读完后脑海中最初浮现出的,就是这句话。
    
  其实认真地追述起来,第一次接触到《尼伯龙根之歌》,还是源于永垂不朽的《圣斗士星矢》。
   十几年前虽然拍不出宏伟壮阔的《冥王篇》,然而TV版原创的《北欧篇》也并非完全的鸡肋。受波塞冬蛊惑的神之使者希露达的人气似乎远远高于雅典娜的化身城户纱织,而在她呼唤出的7名神斗士中,最衷心耿耿的叫齐格菲里特,爱上希露达妹妹的名叫哈根。
  在电视版的设定中,齐格菲里特因为被龙血洗涤而无人能伤的身体上唯一的死穴,是他在沐浴龙血中被一片树叶盖住的地方,这是最后圣斗士又一次拯救女神和世界的钥匙,也是造成齐格菲里特自身悲剧的根源。
  在看过这数十集动画一年以后,从那个关于窗子的故事里,我正式接触到《尼伯龙根之歌》。
    
  《尼伯龙根之歌》作者无据可考,全书以行吟歌者第一人称“我”来叙述整个故事。全篇38章,共分2451节。通常将这38章分为上下两部,上部是齐格菲里特之死,下部是克里姆希尔特的复仇。
  故事的大纲在《俄耳甫斯之窗》的第三本中有介绍,除了人名的翻译台湾和大陆略有不同外,整个的故事内容都是完全符合的,只有几点补充一下。
    
   1、齐格菲里特闻名克里姆希尔特的美貌到达布尔恭藤王国以后和她一见钟情,其实是一年以后的事。这一年间齐格菲里特就在布尔恭腾的王宫中和一群王子贵族们练剑打猎,在帮助克里姆希尔特的兄长击败丹麦的进攻以后,才得以一睹克里姆希尔特的容颜,这已经是全书的第五章。
   2、齐格菲里特屠杀恶龙然后沐浴龙血得金刚不坏之身的事其实是分两段讲述的。
  他屠杀恶龙的英雄事迹由哈根讲述,这是他初到布尔恭腾王国,国王和哈根都对他的英勇心有忌惮,哈根将他的事迹说了出来,这只是齐格菲里特冒险中的一段。而齐格菲里特弱点的暴露是在12年之后,哈根奉恭特尔和布伦希尔德之命要杀齐格菲里特于是去欺骗克里姆希尔特说出齐格菲里特的弱点时,才透露出齐格菲里特当年被一片叶子覆身,成为致命之处。
  3、克里姆希尔特和布伦希尔德争论的焦点其实是布伦希尔德的初夜是给了恭特尔还是齐格菲里特,因为齐格菲里特帮助恭特尔在卧室里制服了强大的布伦希尔德以后出于胜利者的心态拿走了冰岛女王的腰带和戒指,这两样东西将他送进坟墓。
   4、克里姆希尔特再嫁匈奴王埃策尔是在12年后,和埃策尔生活12年后,才杀兄杀弟杀掉死敌哈根,完成复仇大业,全书在克里姆希尔特毙命之后嘎然而止,悲壮至极,丝毫不给人留下喘息的余地。
   《俄耳甫斯之窗》中尤利乌斯被剑刺伤正是全剧的结尾之处,所以才能把观众隐瞒过去。那把刺伤尤利乌斯的剑是最初由齐格菲里特佩戴的巴尔蒙剑,后来哈根杀死齐格菲里特得到这把剑,直到最后克里姆希尔特又用此剑割下哈根首级,留下血泊一摊。
   5、关于克里姆希尔特和伯伦希尔德谁更美貌的争论似乎一直存在,瓦格纳的歌剧里更是把克里姆希尔特描述地格外不堪。但是根据《尼伯龙根之歌》原始的记载,齐格菲里特在见到克里姆希尔特的第一眼时,不得不承认“从未见过比她更美貌的姑娘”,而在后来他陪恭特尔去冰岛向伯伦希尔德求婚时,很明显,在他过去的冒险生涯中,他曾经来到冰岛,也曾经见过伯伦希尔德,但是他仍然认为克里姆希尔特是她见过最美貌的姑娘,容貌之比在这里可以见到高下。当然,也许这只是齐格菲里特的情人眼里出西施而已。
   6、《俄耳甫斯之窗》中所有关于《尼伯龙根之歌》的台词,在书中均有原话。
  比较明显的一处是在东立版的第三本第44页的地方,尤利乌斯在排练,维尔克里夫老师在旁边观看时的话:“你是我的灵魂,我的生命,我如此为你兄长效命,全是为了娶你为妻”。如果没看过原书,也许对这句话印象不深。在原书中,这段话是在齐格菲里特陪同恭特尔来到冰岛向伯伦希尔德求婚时出现的。以齐格菲里特的尊贵身份、强大力量、无边财富、辽阔国土,却甘愿以一名奴仆的身份随从恭特尔,可谓是牺牲极大,在对恭特尔表明心意的时候,齐格菲里特的原话是:“我出这番主意,并非仅仅为了你的个人愿望;却也为了美丽的姑娘,克里姆希尔特的缘故。她对于我如同灵魂,如同我自己的生命,我愿意尽力做到,让她从此成为我的妻室。”
   待到日后哈根奉伯伦希尔德之命杀死齐格菲里特,才想起在他们出使冰岛前,克里姆希尔特曾经阻止恭特尔未果,而齐格菲里特凭借对克里姆希尔特的一番深情追随恭特尔,却换来这般下场。
  
  我对《俄耳甫斯之窗》的喜爱,远远大于《凡尔赛玫瑰》,真正对池田老师另眼相看的原因,也就是因为《俄耳甫斯之窗》。10年以前找不到原因,因为身边所有的朋友都更喜欢玫瑰,因为所有的漫画杂志更喜欢的,同样是玫瑰,在中国,老师出名的原因和作品,也是玫瑰。
  于是曾经自省过,这么多年念念不忘,是否因为当时只看了前8本,因为事实上,对于俄国篇的喜爱,确实不及前八本。
  直到近年,狠狠地对自己冷眼旁观过以后,才略嫌草率地得出一个结论,当初被震撼到的,也许是扑面而来的雕塑般古典的人物气质和笼罩于整个故事的悲剧氛围。
  那种悲剧氛围,既是在希腊传说中俄耳甫斯和欧律底刻命运的悲剧,也有齐格菲里特和克里姆希尔特因为自身原因酿造的悲剧。
  
  窗子的传说是第一重悲剧,而尤利乌斯之母为了财产和复仇将女儿扮成男人,尤利乌斯为保守秘密杀害亚瑟医生,克拉乌斯放弃尤利乌斯返回俄国,这种种的一切,都是人物本身造成的悲剧,记得当年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克拉乌斯干吗不带尤利乌斯走啊?
  
  那时尚未想到自己去写同人,只是和朋友反复念叨,并不是不理解,只是无法接受。就像齐格菲里特对劝自己留下的克里姆希尔特温柔地安抚之后,最终还是选择和哈根去打猎,在河边悲惨地死去。
  
  让全书成为真正悲剧的原因,其实并不仅仅是命运的悲剧,还有人物因为自身的原因造成的悲剧。这样的悲剧原因,是《尼伯龙根之歌》悲剧的主要原因,也是《俄耳甫斯之窗》悲剧的主要原因。
   而这些表面或深层面的悲哀,正是《凡尔赛玫瑰》所不具备的。
   仅仅对于我个人来说,《凡尔赛玫瑰》是粉饰乾坤,《俄耳甫斯之窗》是痛彻心肺。
    
  俄耳甫斯和欧律底刻的故事,虽然可以算是耳熟能详,但是在施瓦布的《希腊神话故事》里却并没有记载,这本被宗教协会默认的神话故事普及图书里唯一提及俄耳甫斯的地方只有在伊阿宋和七个英雄去寻找金羊毛的一段里,“著名的琴手俄耳甫斯”,甚至并未提及他的身份。
  详细地记录他们二人的故事是在古罗马的奥维德所写的《变形记》一书中。
  《变形记》的来源是古希腊人认为自然界的各种动物植物均是由神变化而来,这里详细地指出了俄耳甫斯和欧律底刻的分离命运是命运女神安排所作。
  在《希腊神话故事和传说》里可以看到这一段,从文字来看,的确来源于奥维德的记载,可是从全书的整体文字性来看,我认为比不上施瓦布的《希腊神话故事》,也许这是改编的弱处吧。
  在通常的记忆里,似乎俄耳甫斯之窗的主线悲剧是这个,但是读的次数越多,越发现真正令人扼腕的疼痛之处,与《尼伯龙根之歌》相似许多。
  悲剧的成因并非是命运本身,而是人物本身。
    
  《尼伯龙根之歌》的故事主线有三对人物:齐格菲里特和克里姆希尔特、恭特尔与伯伦希尔德、埃策尔与克里姆希尔特,其中真正可以称得上是感人至深的情侣,正是齐格菲里特和克里姆希尔特。书中关于这二人感情的描写,是最美好、最清澈的描写,是最动人心弦之处,是在这部充满了阴谋、仇恨、杀戮的故事里唯一美妙的乐章,对于我来说,也是《尼伯龙根之歌》悲哀的痛处。
  如果齐格菲里特不是那么勇敢单纯那么忠于爱情信任朋友,就不会得到那般下场,而克里姆希尔特年年不忘为亡夫的复仇,成为下半部一场大屠杀的主要动机。
    
  在《俄耳甫斯之窗》中,指挥排练的学长将这个故事称为“德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叙事诗”,这是我至今对《尼伯龙根之歌》的定义。
  其实从文字本身来说,这本书无论是在叙述还是描述的考究上,都比不上荷马,但是从故事的记录本身来说,的确是残忍血腥,符合德意志民族给人的一贯作风。
    
  上半部的最后齐格菲里特死后,克里姆希尔特捧起他的头颅,让我想起了比亚兹莱笔下的莎乐美,而下半部哈根杀克利姆希尔特之子、克里姆希尔特杀兄杀弟,其冷酷无情,理所当然,在荷马史诗里简直闻所未闻。
  回到《俄耳甫斯之窗》上来,虽然业界对该书的定义是“以俄国10月GEMING为背景的历史题材故事”,但无法否认的,全书的前10本是真正动人之处,而在以雷根斯堡为舞台的前7本,糅合传说、艺术、爱情、阴谋、财产,在破落的音乐学院、阴森的贵族之家、莱茵河畔的古老城市,湿漉漉的广场和街道,冬季里盛开的红色蔷薇花,这样营造出的环境,笼罩在狂欢节上演的悲剧史诗下,才是令我着迷的主要原因。
  尤利乌斯在最初得知俄耳甫斯之窗的传说时,曾骄傲地扬言,要撕破命运的网线,联系到克里姆希尔特在未见到齐格菲里特之前的誓言“永远摆脱英雄和爱情的羁绊”,才知道这只是少女情窦未开,等到英雄爱情一起来临,阻止不住命运带来的悲哀,还是成为悲剧的主角。
  无论再怎样同情也好,尤利乌斯毕竟是有罪之身,而最后克拉乌斯的死亡与其说是命运,不如说是尤利乌斯的草率,克里姆希尔特自齐格菲里特死后,与其说是怨恨哈根,不如说是怨恨自己单纯,而这两位英雄的悲剧,都是自己选择的悲剧,都是在并不知道前方会有怎样的悲哀时选择离去,在恋人的苦苦挽留下离去,空留千古遗憾。
    
  时隔多年,当年被《俄耳甫斯之窗》带来的伤害已渐渐变淡,但是并没有消失。
  下半部的画风实在没有上半部精致,如雕塑般的美丽,当年尤利乌斯那一个抬头的凝眸,震撼住的不仅仅是俄耳甫斯之窗上的以撒,而上下两部的克拉乌斯,转变又如此明晰。正因为下半部的写实风格如此沉重,反而使《俄耳甫斯之窗》留下一点遗憾。
  最后尤利乌斯残缺不全地回到雷根斯堡,将窗子的悲剧在此画上一个句号,她所有的爱和罪,都随着冰冷的河水流向远方,突兀急促,就像突然扯断的小提琴琴弦,就像在克里姆希尔特死后马上结束的尼伯龙根之歌,只留下盛典之后的遍地尸体,人们的无限哀伤,而“故事到此应该结束,这里便是尼伯龙根之歌”。


  出于仰慕之情,囫囵吞枣地看过《尼伯龙人之歌》(Das Nibelungenlied)。第一次接触诗歌体裁,便以此来写观感吧。从没哪个诗人,诉说这么伟大的篇章。我们的勇士是多么堂堂,我们的英雄是何等勇敢。我们的国王是如何高贵,我们的王后是如此漂亮。成吉思汗不及此等勇猛,马可波罗也没有这般夸张。故事的框架是北欧传说,故事的内容却是骑士文学。不论是虔诚的欧中,还是异教的匈奴——他们都建有教堂,需做弥撒。再见了,尼伯龙人的哀歌,倘若你只是迂腐的中世纪文学。我热爱那悲壮的北欧神话,宁可重温伏尔松格传奇的萨迦。


  刚出版的时候在书店翻到。插图纸质无论哪个细节都很完美的对得起它的价格。绝对是想买回家的好物。
  然后细看内容,翻译实在坑爹,有种吃下苹果看见半条虫的感觉。烂的让人很无语
  可惜只会中文的我不能看原著了。


  去年寒假写的东西。欢迎拍。
  现在来看有些想法又有点不太一样了,不过还没想好写。
  另外看完原著之后我就被许多人眼中的“反派”HvT吸引了,那时是欣赏他的坚毅铁血和近乎残酷的清醒决绝……后来又看了Wolfgang Hohlbein写的以其为主角的小说又被WH笔下HvT隐藏的微妙的温柔电到不行……强烈推荐这本~
  
  好了下面正文。
  
  《尼伯龙人之歌》是著名的中世纪中古高地德语叙事诗,融合了很多源自5世纪的口头英雄传说,被称为德语的《伊利亚特》。它把渺远的神话中遗留下来的历史片段和历史人物结合起来,成为了一部体现本民族品格的伟大诗作,充满了对命运的悲剧、对罪行不可避免的报偿、对正与邪光明与黑暗力量无止境的力量交锋的描写。
  1848年到1874年,德国音乐家(同时也被认为是哲学家)瓦格纳历时16年时间从这部史诗和北欧神话中取材创作了《尼伯龙族的指环》系列歌剧。该系列歌剧共有四部,分别为《莱茵的黄金》、《女武神》、《齐格弗里德》和《诸神的黄昏》。
  瓦格纳的歌剧《尼伯龙族的指环》虽然与史诗《尼伯龙人之歌》有着密切的联系,但是对于其中的人物和情节却也做了很多改变。本文即对这些改变做一些简单的、初步的分析比较。
  一、中心人物齐格弗里德、布伦希尔德、克里姆希尔德(或古特露妮)形象的改变
  1、齐格弗里德
  在史诗《尼伯龙人之歌》和歌剧《尼伯龙族的指环》中,齐格弗里德都作为主要人物而出现。他是一位骁勇善战的英雄豪杰,性情直率,待人真诚,但在一定程度上过于自信,如歌剧中所说他是“不知畏惧的人”,而且不够成熟,缺乏对他人的判断力,这一点也造成了他最终的悲剧结局。
  但是在许多方面,史诗和歌剧对他的塑造又不尽相同。
  第一点,齐格弗里德的身世与性格的形成。
  史诗中齐格弗里德是尼德兰(即今荷兰)的王子,“生活养尊处优,从来没有蒙受过任何的羞辱”,“他所需要的一切,应有尽有,不缺纹丝毫厘”,是“装点父亲王国的奇葩”,国王与王后的掌上明珠,拥有父亲封给他的大片土地和城池,“无忧无虑,心内从来不存任何芥蒂”,在“失足跌入滚烫的爱河”之前,他仅仅以“铲除横行国内的一切暴力事务”为己任,形象相对单纯。而在瓦格纳的歌剧中,他不再拥有这一显赫的贵族身份,他的父母是秘密结合的一对孪生兄妹(他们可能是沃坦主神的后裔),父亲在他出生前已经战死,母亲在生下他之后也去世了;他在森林中被侏儒迷魅抚养成人,而迷魅也并不是出于爱而是出于希望利用他夺回宝藏的缘故才收养了他;在此环境中成长的英雄形成了一种近于野性的纯朴和直率,凭借鸟的歌声(也可以理解为自身直觉的表露)指引去做每一件事,不计较成败也从未失败,并且具有强烈的反叛性,就如尼采的评论所说,齐格弗里德“自出生后就继续革命;他……将传统、敬畏、恐惧全都掷于风中,所有不中他意的东西他都要将之打倒。他肆无忌惮地攻击神祗……”,是一位充满激情、肆无忌惮的浪漫主义反叛者。齐格弗里德无敌无畏的品质,正是瓦格纳在创作中重视英雄主义的体现。
  第二点,齐格弗里德的经历与情感。
  史诗和歌剧中,他都曾经斩杀过恶龙(这也是西方传奇故事的常见情节),但是史诗中这仅仅是作为他被人们传诵的壮举之一,以及对他刀枪不入原因的交代——“他在龙血里沐浴,齐格弗里德从此以后炼就一身铜皮铁骨,任何武器也难以将他伤害”,只是,像希腊神话中的英雄阿基里斯那样,此时恰有一片树叶落在他身上,使得他有了弱点,为后来的遇刺做了铺垫;而在歌剧中,这恶龙是看守尼伯龙宝藏的巨人所变,在消灭它之后,齐格弗里德得到了隐身盔和尼伯龙族的指环(这一情节的背景上,史诗中齐格弗里德通过征服尼伯龙王国获得了他们聚敛的宝物和隐身盔,而按照歌剧,宝藏本是莱茵河底的黄金,用它铸成的指环具有强大的力量,拥有它的人能够统治世界,却也受到诅咒),并通过饮龙血使自己能够听懂林中鸟的歌声,而他的刀枪不入,是后来与布伦希尔德相爱时,布伦希尔德为他祈祷所致(这一点正是歌剧中“爱”的主题的体现),而由于他的勇敢无畏,她无需对他的背脊施法,于是这便成为他的弱点。
  在故事中,齐格弗里德在遇刺之前都经历了一场事实上是阴谋的狩猎。史诗中这也是他最后的辉煌:他猎获了比所有人都多的野兽,还生擒了一头熊,将它带回营地;但是在歌剧的改编中,他生擒熊的壮举被移到了在森林中长大的少年时代,而且也不是用暴力捕获,而是用号角声将它作为乐于陪伴自己的好友召唤而来。如果说史诗中他的做法多少有点炫耀自己武艺的意味,那么歌剧中这样的安排就体现了他作为“自然之子”的纯朴、本真的品质。再回到歌剧中对他最后一场狩猎的改编,这一次他没有得到任何猎物,却意外地遇到了莱茵河的三位女神,从她们那里听到了关于指环和他悲剧命运的预言,却毫不置信(史诗中这段情节是发生在哈根身上的,他随勃艮第王室受邀前往匈奴国时听到不祥的预言而不相信,在歌剧中瓦格纳为了完善齐格弗里德的形象,将这段情节转移到其身上,也就是说,歌剧中齐格弗里德的形象可以说是兼具了史诗中两位英雄人物的优点,已经不再是原来史诗中的单一形象了。对于史诗和歌剧在对这两位人物的安排上的差异,后面还会讨论),这一行为可以理解为他自恃武力的骄傲,也可以理解为他作为具有反叛性的英雄人物,对神的秩序、对宿命论的大胆挑战。
  对于他与所遇到的两位女子布伦希尔德和克里姆希尔德(或古特露妮)的情感,史诗和歌剧的处理也有非常大的不同:史诗中他听闻克里姆希尔德的美貌之后便爱上了她,“其他的种种思慕和追求也统统付之西风、流水”,不顾父母的担心和反对一心想要与她结为夫妇,在得到了她的爱情之后也十分珍惜,终身未曾改变过对她的爱恋,至于布伦希尔德,他仅仅是在帮助贡特尔追求她,自己并未有非分之想(然而他却在战胜她之后取走了她的腰带和戒指,这枚戒指在歌剧中便成了那枚具有力量的尼伯龙族指环,而且还是齐格弗里德赠送给布伦希尔德的。史诗对此的解释是齐格弗里德此时出于战胜者的骄矜忘乎所以,做了不明智的事,这也体现了他的的性格弱点,即不够成熟,有时做事并不思考,带有“游戏”的性质)。而歌剧着力刻画了齐格弗里德和布伦希尔德之间的爱情,将布伦希尔德描绘为齐格弗里德的第一位恋人,以克里姆希尔德为原型的古特露妮则成为了夺爱者——她虽然也深爱着齐格弗里德,但是她是靠着使人失忆的药酒才获得了他的爱情。
  2、布伦希尔德与克里姆希尔德(或古特露妮)
  布伦希尔德和克里姆希尔德(或古特露妮)是这个故事中重要的两位女性形象,也是瓦格纳的歌剧对史诗改变最多的形象。
  史诗中的布伦希尔德原本是冰岛的女王,后来嫁给勃艮第国王贡特尔为王后。她的容貌十分美丽,但是却绝非柔弱女子,武艺高强胜过男子,向她求婚者必须同她比试投石、跳远和投矛(这倒颇有中国传奇、武侠小说中女子“比武招亲”的意味)。她宣称“他如果能够悉数获胜,我的爱情自然归属他身;否则我自然不能为他做妻,他却应该从此身首分离”,这样的不可一世让前来求婚的勃艮第使团几乎无法接受——“这就是国王爱恋的姑娘?!她的确应该回到地狱去当混帐魔鬼的新娘!”不过比他更为强大的齐格弗里德,作为贡特尔的替身,在比武中战胜了她,使得她放下嚣张的气焰,同意嫁给国王为妻。然而当贡特尔宣布为齐格弗里德和克里姆希尔德缔结婚姻时,她对比武结果的真实性产生了怀疑,于是拒绝贡特尔的接近,直到齐格弗里德再次以贡特尔的名义制服了她,她才终于“再也不比任何一个女人更加强悍半分”,接受了命运的安排(这之前她对齐格弗里德所持的感情比较难以判断:在他作为使团成员面见她的时候,她以为他才是向她求婚的人,也许对他存有惺惺相惜之情,甚至可能是爱慕。如果确实是的话,那么她在齐格弗里德和克里姆希尔德结婚时的失态表现,除了怀疑贡特尔战胜自己的真实性以外,还应该有感情上的失落)。当一切似乎都已经过去的时候,克里姆希尔德佩戴着齐格弗里德从她那里取走的腰带和戒指出现在她面前,并且用过激的言语刺伤了她,激起了她对齐格弗里德的憎恨,给了贡特尔和哈根刺杀齐格弗里德一个理由——为她所受的侮辱雪耻——尽管这一行径的真正目的是“如果齐格弗里德不在人世,那么属于他的许多王国都将对我们俯首称臣”。在齐格弗里德死后的故事情节里,并未更多交代布伦希尔德的结局,她可能是在勃艮第作为王后终老。
  在歌剧中布伦希尔德不再是史诗中那个强悍的女王。她是主神沃坦的女儿(或许也是他的心上人),负责为瓦尔哈拉天宫收集烈士英灵的女武神,但由于违背沃坦的意愿救助了齐格弗里德的父母,被罚在巉岩上沉睡,周围有火焰包围保护,只有不惧怕沃坦的“永恒之矛”的勇士才能将她唤醒并娶她为妻(这又是西方传奇故事的一种常见情节,如《睡美人》等童话故事也有类似的情节模式)。多年以后,她曾经救助的女子的遗孤,即齐格弗里德,这个不惧怕任何事物的英雄,唤醒了她;爱情的力量使他平生第一次感到了惧怕。勇士和女神结为连理,将尼伯龙族的指环赠与她作为信物,她也回赠他自己的骏马,并用自己的法力使他在战斗中不受伤害。齐格弗里德离开布伦希尔德去创造事业,不料却被药酒迷惑忘却了真爱,娶了古特露妮为妻,还去帮贡特尔娶了布伦希尔德,并夺去了那枚指环。布伦希尔德认为齐格弗里德负心背叛了自己,因爱生恨,将齐格弗里德的弱点告诉了想要杀害他的哈根。在齐格弗里德死后,布伦希尔德知道了事情的真相。她取回了指环,而后纵身投入焚化恋人遗体的火焰中追随他而去。烈火去除了指环上的诅咒,莱茵河的黄金重新回到了河底,“诸神的黄昏”来临,神界在火焰中消亡,人的世界在爱的力量下获得新生。这样的安排体现了瓦格纳的艺术思想中对女性形象的定位:他认为女性身上兼有救赎和毁灭两种特性,这种矛盾性使他创造的女性形象通常是复杂的、怀着巨大痛苦的人物,布伦希尔德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另一位重要的女性形象就是史诗中的克里姆希尔德或歌剧中的古特露妮。克里姆希尔德原本是美丽而单纯的公主,因为一个预言了不幸爱情的梦境而拒绝接受任何人的爱慕,但是却宿命般地与齐格弗里德一见钟情;后来出于年轻女子常有的虚荣,她的言语刺伤了布伦希尔德,导致了齐格弗里德被害,而且还是她自己把齐格弗里德的弱点告诉了哈根,也就是说,是克里姆希尔德自己在无心之中造成了她最爱的人的死亡,这样的打击是这个年轻女子完全无法承受的,再加上贡特尔、哈根等人夺走了她从齐格弗里德那里继承来的尼伯龙宝藏,对她简直是雪上加霜。悲伤和仇恨完全改变了她的性格,她不再是那个纯洁温柔的少女,而成了一位可怕的复仇女神。她与匈奴王埃策尔联姻,又请了勃艮第的贵族们去作客,借着匈奴人的力量设下圈套,诛灭了既是她的亲戚又是她的仇人的勃艮第贵族们,甚至亲手杀死了自己的同胞兄长,最后她也被自己的手下所杀。克里姆希尔德是史诗的中心人物,史诗的后半部分完全在叙述她在失去夫君之后的转变与展开复仇的故事,在我看来是史诗塑造的最成功的形象。
  然而在瓦格纳的歌剧当中,也许是为了突出女神布伦希尔德“宿命式原罪和爱的救赎”与开创新时代的形象重要性,克里姆希尔德(在这里她的名字变为古特露妮,即美好的诗之意)的形象被明显地矮化了。她除却用药酒诱惑了齐格弗里德之外并没有更多出场,完全成为了一个陪衬。
  二、其他人物形象的改变
  1、哈根
  毋庸置疑,哈根在这个故事里不容易被读者视为一个正面人物。无论在哪一个版本里,他都是杀害英雄齐格弗里德的主谋,然而史诗中哈根形象的界定存在一定的争议,因为在这里他在故事的前后两部分给人的印象存在不小的反差(前半部分尤其是他刺杀齐格弗里德的行为让人很容易把他直接定义为反面角色,但后半部分他的忠心为国、浴血奋战等又塑造了他的英雄形象),总的来看,他仍然不失为一个有勇、有谋、有义的优秀骑士、铁血男儿。他是勃艮第国的贵族重臣,对他的君主贡特尔保持着高度的忠诚,对齐格弗里德原本并无私怨,还有些英雄之间的惺惺相惜,对齐格弗里德和克里姆希尔德之间的爱情,从行动上看也持的是支持的态度;而后来的憎恨和密谋刺杀,则是出于各为其主的原因,想要通过这种方式为国除去一个隐患,同时使尼伯龙宝藏归勃艮第王国所有。在随勃艮第王室受邀前往匈奴国时,他听到了来自河中仙女的不祥预言,却挑战神明,否定神谕,只相信自己的意志和力量。而后他带有“破釜沉舟”意味的毁弃渡船自绝后路,用必死的决心向战友们做出的悲壮的动员,都具有让人起敬的英雄气概。而当他最终被俘不屈,被克里姆希尔德所杀时,连匈奴王也禁不住对他的死亡感到痛惜:“可叹这位最佳骑士现在却躺倒在一位女人的剑下死于非命,哈根操提战盾在手时,经历了多少战斗厮杀,我不管对他如何仇恨,心中却万分沉痛悲伤。”读者可能会不喜欢这样一位“马基雅维利主义者”式的人物(事实上很多这一类型的历史人物和文学人物都不太让人喜欢,因为他们总是那些做了“要担责任的事”——即招人憎恶又不可避免的事——的人,是那些“光明正义”人物背后的阴影),但是却也无法否认他作为成熟理性、值得尊重的日耳曼英雄形象,甚至有一部分观点认为,他才是史诗歌颂的真正英雄,而齐格弗里德的悲剧,其实是他自己的不够成熟所致。这种观点是否正确,在此暂且不论;必须承认的是,有这样一位优秀的对手,也绝对不算辱没了主人公英雄齐格弗里德。我在这里做一个可能不太贴切的比喻,在《尼伯龙人之歌》中,如果说齐格弗里德是太阳,热烈、灿烂、纯净,象征着感性的话,哈根就是冷静的月亮,是理性的象征;故事以齐格弗里德为主线的前半部分是暖色调的白昼,情节主要是欢快而近乎于游戏的,随着齐格弗里德的死亡,这“白昼”结束,进入冷色调的黑夜;在后半部分的情节里,故事被染上了令人绝望的铅灰色,这一道月光,即在此时成为了夜空的主角,放射出坚忍执着的冷光,照耀了黑夜。但是和克里姆希尔德(或古特露妮)一样,他的形象也被瓦格纳明显地矮化了,史诗中他让人敬重的优点和事迹被转移到了他的对手,故事的主角齐格弗里德身上,而他自己无论是身世还是人格都被一再贬低:瓦格纳的笔下,哈根是贡特尔的异父兄弟,他的父亲正是曾经拥有过尼伯龙宝藏,后来又失去了它的侏儒阿尔布里希。他对齐格弗里德下毒手,完全是为了夺取他的指环,以使自己和阿尔布里希获得指环中的巨大力量。他对贡特尔也并不像史诗中那样忠诚,为了争夺指环甚至杀死了他。最终他在跳入莱茵河寻找沉入河底指环时被河中的三位女神拖进了深渊(在史诗中,他是自己把宝藏沉入河底的)。哈根在这里成为了完全的反面角色,这一形象的绝对阴暗与齐格弗里德形象的绝对辉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2、贡特尔
  这位国王的形象,在史诗和歌剧中的形象差异不是很大。如果按照中古骑士精神的评判标准,他无疑是不合格的。他想向布伦希尔德求婚,自己却没有勇气接受史诗中比武或歌剧中火焰的考验,而是让更为强大的齐格弗里德作为自己的替身去征服布伦希尔德;在哈根向他提出除掉齐格弗里德的计划之后,贡特尔先是支支吾吾,不肯答应,后来才参与了密谋(在歌剧中,哈根刺杀齐格弗里德时贡特尔还出手阻止),英雄死后,他又不肯承认对此所应负的责任(在这一点上,哈根远远比他表现得有气魄),在那个“任何一种否认或者回避都意味着怯懦,而任何一点怯懦都会让人显得有失英雄本色,损害英雄的荣誉”的时代,贡特尔明显不能被称为英雄。在史诗中,他在匈奴人的境内落入圈套,损兵折将之后,还希望通过谈判请克里姆希尔德对她“格外开恩”,直到最终他的属下都已战死,孤身一人时,才稍稍表现出了些血性,奋力一搏,但是为时已晚。
  3、其他次要人物
  这一类人物包括齐格弗里德的父母、守护尼伯龙宝藏的阿尔布里希等。齐格弗里德的父母,前面已经提到,在史诗中是尼德兰的国王和王后,并无太多可圈可点的情节,但是在歌剧中成了秘密结合的孪生兄妹,他们挑战世俗观念,摆脱道德束缚而大胆相爱,通过对这一对爱侣的塑造,浪漫主义的反叛性主题再次得到强调。阿尔布里希在史诗中是尼伯龙宝藏的守护人,在尼伯龙王国被征服后效忠于齐格弗里德,还在他为贡特尔求娶布伦希尔德时给了他帮助;在歌剧中它却成为了一个为获得宝藏而诅咒爱的邪恶丑陋的侏儒,在失去宝藏后一心想要将它夺回。这些人物在作品中的的重要性较前面所提到的人物要低,但是从他们形象的变化中同样可以看出史诗和歌剧的主题思想差异。
  4、仅在一处出现的人物
  由于史诗和歌剧的故事结构不同(史诗的上半部与歌剧的最后一部故事重合),有很多人物是史诗中出现,歌剧中未出现,或者史诗中未出现而在歌剧中出现的。前一类型的代表如贡特尔和克里姆希尔德的两位兄弟盖尔诺特和吉赛尔赫;哈根的朋友,既是音乐家又是战士的伏尔克;克里姆希尔德的第二任丈夫,匈奴王埃策尔;伯尔纳国王迪特里希以及他的师长、亲信,最终因为无法忍受克里姆希尔德的血腥复仇而诛杀了她的希尔德布兰等人。后一类型则主要以神话中的人物为主,比如以沃坦为代表的天神们、莱茵河的三位女神、巨人法索尔特和法夫那、还有收养齐格弗里德的侏儒迷魅等。这些人物由于只在一处出现,所以他们的形象也不存在改变。
  三、作品主题与体现的思想的改变
  史诗《尼伯龙人之歌》作为中古时期的优秀骑士文学作品,描述了古代欧洲列国的战争、联姻等一系列事件。的确,这部叙事诗歌颂了许多英勇慷慨的骑士与美丽高贵的贵妇的事迹,对于出现的人物,大都是赞颂多于批评,即使是非正面角色,只要符合骑士精神的标准,也绝不吝惜“英雄”、“勇士”、“好汉”这样的褒义称谓,其中对战争场面的描写确实让读者热血沸腾,如身临其境。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史诗中还是具有很浓的政治意味,有一些意见还认为这篇史诗是在影射公元791年前后法兰克王国的军队东征阿瓦尔的战争。而且它似乎把“复仇”作为了自己的主题,最终所有主要人物都死于仇杀,也在表明唯有死亡才是这种仇恨的终结的宿命式的悲壮。
  但是在它被改编为歌剧之后,这部作品的主题不再是简单的冤冤相报,而有了一定的提升。瓦格纳深受悲观主义思想的影响,他曾经说过:“如果众神在创造人类之后,便毁灭自己,他们的意志或者可以达成。为使人类与自由的意志,他们必须舍弃自己的影响力。”他赋予了剧中英雄以反叛的激情、毁灭一切的力量,同时也注定了悲剧性的命运:英雄能够完成救赎的使命,使旧时代覆灭,新时代来临,但走向新生的道路却是绝望的,要以英雄的最终毁灭为代价。于是,歌剧《尼伯龙族的指环》的主题,就是代表旧时代的众神统治的覆灭,和人类通过爱的力量获得救赎与新时代的诞生。被诅咒的指环象征金钱和权力,它是整部剧作的矛盾之源;沃坦的“永恒之矛”象征旧世界的秩序;齐格弗里德的剑象征英雄的意志,代表着新的、具有生机的力量,它击碎了“永恒之矛”,使得“诸神的黄昏”预言应验,众神统治覆灭,属于人类的时代开始——然而最终完成这一使命的却并不是这英雄的意志力之剑,而是爱——当初被贪图黄金的侏儒所抛弃的人类最美好的情感,它去除了指环的诅咒,使黄金复归于莱茵河底,结束了整个故事。
  另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史诗《尼伯龙人之歌》中的大多数主要人物属于正统的西方基督教世界,但歌剧《尼伯龙族的指环》当中的宗教体系却并非基督教而是来自北欧的远古神话多神体系,且其中的神灵们也并非万能,甚至可以说是相当软弱的,比如沃坦为了建造瓦尔哈拉天宫险些把美神弗莉雅抵押给巨人,后来又为齐格弗里德所击败,“永恒之矛”也被击碎,而众神的统治也在布伦希尔德点燃的烈火中覆灭。这样的安排也正是瓦格纳的艺术、哲学思想的体现:他认为西方社会历史的核心基督教文化阻碍了人性自由发展,人性要获得自由,就应当推翻这种的束缚,于是选择北欧神话而非基督教作为故事的宗教体系;同时,为了彰显浪漫主义的反宗教性和反叛精神,体现比为理性秩序所控的旧时代更具有生命力的自由新时代的必然到来,弱化了神的形象而强化并歌颂了人类中的英雄。
  
  参考文献与资料:
  闫铮《论瓦格纳歌剧的英雄质素———以《尼伯龙根的指环》为例》
  姜岳斌《尼伯龙根神话: 黑格尔的误读与瓦格纳的扭曲——兼论西格弗里的形象在德国文化中的异变》
  尼伯龙根之歌_百度百科
  尼伯龙根的指环_百度百科
  


  怎么说,曹老师应该翻译的也很辛苦,不过按事实说,真不怎么样,语言有点怪怪的,说不出来的那种感觉,觉得也挺平易近人的,但绝不是吸引人。我觉得钱春绮老先生翻译的应该更好,只是不易找到。中国的出版界不知怎么搞的,那么好的本子不去重印,尽搞出来一些垃圾,无语!


  看前言里说,《尼伯龙人之歌》是在《埃达》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不知道是译本的因素还是虾米,《尼》的可读性更强一些,故事情节也完整得多吖,classics对文本的分析也体现得很明显,“出走-磨难--先知--返回”这个叙事结构很清晰。偶不理解的是,为什么最后是众英雄同归于尽吖?弱弱地问,这个结尾有虾米象征意义吖?大多数史诗不都是“平凡地生活着/死亡”作为结尾么?


   不得不说这个版本的翻译还算不错
   至少看的不脑疼,和王维克老师的神曲完全是两个风格,看完他的神曲再来看这本书,还真有种酣畅淋漓的感觉。
   排除翻译,也不得不说这是史诗中的一部比较有意思的原典。尼伯龙诗节对诗歌的韵律感体现是个非常好的实例,十分朗朗上口。另外个人觉得战争场面的描写很不错。有些文章的战争场面始终描写得不知所云,但这部史诗的宏大场面可以让人充分脑补,仿佛是在脑子里放电影一样,能想象到那种古拙而高贵又同时带着野蛮和鲜血气息的年代里发生的一幕幕。
   时间有限,这书竟然看着看着就把时间给忘了。目前还在慢慢享受中,所以,就写这些吧。
  


  海伦的美貌曾经被人这样形容过“她的眼睛能够点燃爱琴海上的十万艘战舰”。
  尼伯龙人之歌里的克里姆希尔德的美丽大概也可以达到海伦这个级别。因为她的舌头葬送了三个王国的英雄们。因为一场两个女人之间的争吵,结果屠龙英雄被杀死在山泉边,勃艮第、尼德兰、匈奴帝国三个国家毁于一旦。


  可以读得进去的史诗,除了那些够长的名字难以接受,不过如果读多了也会明白个所以然来。最受不了的是连两大美女的名字都那么男性化,勃什么什么,什么什么特,还有那个哈跟,这么邪恶的人物居然被当作正面人物来颂扬。男主角的传奇和女主角的复仇都很精彩,很大气,读之使人激昂澎湃。还有关于匈奴的情节,惊讶于那么早的西方文学居然就出现了东方的题材,还有关于上帝,异教徒的思想,于是感叹基督在西方的无处不在。男主角的“异教徒”身份是否也是民间力量对基督思想统治的反抗呢》


  看过电影,作为神话故事,真的是非常让人神往的。后来渐渐地了解了这个德国传统民间诗歌在文化史中的地位,一直有兴趣读一下书。昨天在书店看到这个译本,起初很高兴,但是看到糟糕的翻译,一点也感觉不出史诗的气势,于是决定不读了。或许英译本要好很多……


  这部德国电影,我看了一半。喜欢这样的场景和气氛,是一种大片才具有的大气的风格。故事性较强。里面的演员比较养眼,且演技不错。


  译文中不符合汉语语法或习惯的句子俯拾皆是,估计有人读着会被气死。不过总体上说不妨碍理解。但史诗本身十分吸引人,其中颇多值得玩味的地方。克里姆希尔特的死让人想起莎乐美之死。女人是一切的祸端。


诗体埃达才是北欧神话最古老的载体啊


原来是这样……我孤陋寡闻了=_=


好久不见,赞一个


在我看来,这本书就是孕育《指环王》的沃土啊


据说在其他德国英雄传说里,布伦希尔德和齐格弗里德是有婚约的,只是齐格弗里德服过某种药剂遗忘了。


是的,Edda和Volsung Saga里面是这样写的。Gudrun的母亲制作了遗忘药水。


因为这是一个杯具。。


。。。。乃总是灰常犀利~~


因为北欧神话到最后都死光光了。日耳曼民族好像喜欢这种积极的悲剧。


“平凡地生活着/死亡”那是童话……的阉割版。


一直很崇敬曹乃云先生,难道这本是他的败笔?


尼柏龙根之歌的诗体很难翻译的,最好是看原著,英译本都是渣渣。


书和电影的内容不一样,还是感觉书写得比较好


人民文学的钱春绮译本中还有这样一句:
p29,第129-130行:
这位勇敢的王子不断地享有无上的光荣,
真是罄竹难书,决不是笔墨所能形容;
这些版本的翻译简直太恐怖了。钱译里的也有很多不符合汉语语法和习惯的


笑倒,我倒觉得这种翻译也许是无可奈何呢。
想起台湾翻译阿加莎·克里斯蒂波罗系列时,有这样一句话形容李蒙小姐:她脸上泛起一层丑恶的红色。
我想象不出这是形容忠厚老实的李蒙小姐的原文。


汗,又是一个恐怖的翻译...
可我想翻完后自己读读原文,真觉得能接受吗?


尼伯龙根之歌的评论
译文中不符合汉语语法或习惯的句子俯拾皆是,估计有人读着会被气死。
-----------------------------------------------------------
可是,还是有的人不被气死,例如你,哈哈!!


这文章可以在<烂书通缉令>里呢
呵呵


天啊,买了还没看……居然是这么恐怖的翻译……救命!


别扭的不去说,有个地方把“晋见”用倒了,实在不应该。亏这个译者还赴德进修,真是可惜。而且没有译注,看来译者对读者的很有信心的样子。


我想知道有没有别人的翻译了?刚刚看完~感觉要吐了


女人是一切的祸端不过是接口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