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复杂性思想导论

埃德加·莫兰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04  

出版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

埃德加·莫兰  

页数:

131  

字数:

81000  

译者:

陈一壮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什么是复杂性?莫兰在本书中提出:复杂的东两不能被概括为一个主导词,不能被归结为一条定律,不能被化归为一个简单的观念;复杂性是不能用简单的方式来加以定义并取代简单性的东西。复杂性是一个提出问题的词语,而不是一个提现成答案的词语,它表明了世界向我们提出的挑战。复杂性思想不能使我们避免和消除这个挑战,但是它可以帮助我们迎接它,甚至驾驭它。

作者简介

埃德加·莫兰,1921年出生于巴黎,优太裔。法国当代著名哲学家、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和政治评论家。当前国际上蓬勃展开的复杂性研究思潮的开拓者,“复杂性范式”的著名提出者。1950年莫兰进入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从事研究工作。1970年任高级研究员,1973—1989年任该中

书籍目录

译者序前言一、盲目的智能 觉悟 认识的组织的问题 知识的病理学:盲目的智能 复杂性思想的必要性二、复杂性的构想和宗旨 印度一美洲 系统论 开放的系统 信息/组织 组织 自组织 复杂性 主体和对象 认识论的协调性和开放性 新科学 为了科学的统一 整合被经典科学驱逐的实存 超越经典的不相容的选择 范式的转折点三、复杂性范式 简单性范式 宇宙中的有序性和无序性 自组织 自主性 复杂性和完备性 理性、合理性、合理化 宏大概念的必要性 三个原则 整体处于部分中,部分处于整体中 走向复杂性四、复杂性和行动 行动也是个博弈 脱离我们意图的行动 非机械的机器 准备对付意外之事五、复杂性和企业 三种因果性 从自组织到自主的—依赖环境的—组织 随同无序性生活和处理问题 策略、程序、组织 互补的和对立的关系 需要真诚的团结共生精神六、复杂性的认识论 误解 谈谈科学 对复杂性的探索 科学的发展 噪声和信息 信息和认识 范式和意识形态 科学和哲学 科学和社会 科学和心理学 能力与极限 一个不掩盖自己的作者 概念的迁移 理性

章节摘录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复杂性思想导论 PDF格式下载



听了老师推荐才买的


难懂啊


莫兰是法国著名的思想家。他成功地把复杂思想应用到社会科学领域。他的系列著作已经被翻译成中文,喜欢复杂性方法的人可以读一读他的作品。


书很薄,但是作为导论而言足以介绍他的思想。复杂性是认识论而非方法论,就如《黑天鹅》一书所言。这么说,黑天鹅事件的哲学基础在于这里。喜欢,喜欢,喜欢。


这个书不容易读。大概是我的水平有限,我看得是晕晕忽忽的,没有抓到作者的思路和结构。其中有价值的想法不少,散见于文中,需要仔细看才可以。作者的态度是比较开放的,这点很重要。同时也谈到了西方科学在处理“复杂性”上的一些困难。


个人觉得这本书太深奥了,都是哲学层面上的东西,很懂。


  全书一上来先对现有科学发发牢骚(科学在下述方面已变得盲目起来:它无能掌握、预见、甚至认识它的社会作用,它无能整合、联接、反思它自身的知识),关键是旨在为复杂性新科学抛砖引玉和鼓舞人心(我可以做复杂性范式的圣约翰,预告这个新范式的到来,但不会做它的弥赛亚),以及提出问题和给出前瞻。
  
  首先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对于人类思想历史的观点:思想的古代病理学表现在给予神话和思想所创造的神祗以独立的生命。思想的现代病理学存在于使人对现实的复杂性盲然不见的超级简单化中。。。而西方从笛卡尔开始,就使得科学与哲学彻底分离,成为了主体和客体分割的态势。主体被赶出科学,却在伦理学,形而上学,意识形态中扎根。但是主体的概念远未完善,可以说还很荒蛮,不是在经验的层次上极其渺小,就是在超验的层次上过度膨胀。
  
  接着是通过哥德尔不完备性定理揭示的人类一切系统中包括思想系统的缺口。以及人类思想历史的发展,总是不断超越已有系统进入元系统,而且这样的认识方式将永远没有尽头。
  
  然后,作者提出了全书的核心:复杂性逻辑。当然作者没有给出具体的复杂性范式也给不出来。他只是告诉我们我们处于的这个时代是范式转变的关键时期——不仅是关于科学,而是关于科学的方法,元科学的思想发生变革的时期。曾经的简单性逻辑,一度掌控科学领域,它排斥任何复杂的随机的个别性的事件,所有在旧有范式的框架内整合它们的企图都被认为是反科学的,这样的范式否定宇宙与主体。认识的基本问题重大问题仍旧被遣送到天上,变成了哲学的游荡的幽灵,它们是精神、自由和灵魂。复杂性的新科学提出的东西,简单说来就是下述观念:不应该仅仅使对象适合于科学,科学也应该适合于对象。
  
  最后,作者提出三个原则帮助我们思维复杂性。第一个,两重性逻辑;第二个,组织的循环原则;第三个,全息的原则。


  complexity是科学领域的前沿和热点。复杂性研究也引入了高级的数学方法,重系统,重综合,是分析和简化之上的融汇贯通,但何其难也。爱因斯坦晚年有统一场论,钱学森晚年有宏观系统论,其实正在这条路上。只是,人类恐永远不能真正认识复杂性,因为复杂性的本质在于无限与有限、客观与主观的根本悖论。将人类所有认知大一统,这是个NP问题吧。但在认知的路上不畏艰险地向前走,不正是健全人类的追求和宿命么。。。


  一 盲目的智能
  
  广泛使用经验和逻辑的科学占据了统治地位,但与之关联的无知也在发展。产生这种无知或谬误的根本原因,在于我们认识现实的错误方法中。
  
  这种错误方法,包括有意识地选取有意义的材料,抛弃无意义的材料。期间,包括着一些毫无意识的隐藏的原则:对问题的区别和分离、结合和同一化、区别主要的东西和次要的东西、根据主要概念对内容进行组织。
  
  每当两种观点冲突时,比如日心说和地心说,矛盾首先存在于选取和抛弃材料的原则上。之所以在这里发生冲突,又是因为我们自身的成见、利益在起作用,而且我们还没有拥有认识复杂性问题的手段。
  
  笛卡尔提出的“简单化范式”,包括分离、还原、和抽象的原则,从17世纪开始,促进哲学和科学的发展。但是它的危害从20世纪才开始显露出来,比如在分离原则下,物理学、生物学、人类科学彼此是根本分离的;在还原原则下,复杂的东西被还原为简单的东西,复杂的现象被经典科学努力还原为永恒的规律。这样的结果,就是所有对象被孤立于它们的环境,整体性被切割了。在这种方法论主导下,人们达到了盲目的智能。
  
  因此,为了避免盲目智能,为了认识复杂性,我们就不能先消灭复杂性,再做思考。在思考的同时,就应该习惯相互纠结、不确定性和矛盾。
  
  
  
  二 复杂性的构想和宗旨
  
  在西方的、笛卡尔式的形而上学中,任何生物都被视为封闭的实体。然而生物不仅需要外部物质和能量的供应,也需要组织和信息的供应。
  
  从开放性的概念中,我们可以认为生物组织不是遵循平衡原则,而是遵循不断被补偿的非平衡原则。另外,理解系统不仅可以从系统本上寻找答案,还可以从它与环境的关系上寻找。这种关系不只是一种简单的对外依赖性,而是系统本身的构成因素。
  
  系统的本质存在于开放系统与其环境的练习中,又存在于其间的区别中。环境对于系统来说,即是内在的,又是外在的;在构成它本身的一部分之时又处在它的外部。在理论上和经验上,帮助了进化论的发展:进化只能源自系统和生态系统的相互作用中;环境与系统的关系即是被决定的,又是随机的。换句话说,复杂性不仅仅包含计算单位的巨大,还包含着不确定性、非决定性、随机现象;它总是与偶然相关。
  
  把任何对象或实体作为封闭的来理解,会导致一种分类的、分析的、还原论的世界观、单线性的因果关系。生活在分类的世界中,所有的系统都是封闭的。当系统论过分的一般化,便脱离了具体的东西,因而不能形成一个有效的模式。
  
  在生物中,如果我们把DNA视为某种程序,那么新陈代谢的行为就可以被控制论化,而控制论解释的关键要素存在于信息之中。信息与组织和生物的复杂性不可分割;信息不是不是一个终点的概念,而是一个出发点。它向我们揭示了,组织不可分割的根本原因,也许是的一个有限的原因。
  
  科学的特点迄今一直是消除不精确、模糊、和矛盾。人脑对于电脑的优势之一是它能够带着不充分性和模糊性工作。主体和对象本来是不可分割的,但是我们的思维方式使它们相互排斥;如果主体反映世界,那么世界也反映主体。
  
  
  三 复杂性范式
  
  科学努力消除个别的和独特的东西,以便只保留普遍的规律与简单的和封闭的实体。从笛卡尔到牛顿,科学家都努力把宇宙设想为一台完美的决定论的机器。
  
  简单性范式是一个把秩序放入宇宙并从其中赶走无序性的范式。秩序被归结为一个规律、一个原则。简单性只能看到或者是一,或者是多,但是不能看到一,同时又看到多。人是一个生物,他同时又生活在一个语言、观念和意识的世界中;简单化范式迫使我们或者分立它们,或者把最复杂的东西还原为较不复杂的东西。因此人们只在生物系中研究生物,在人类和社会学系中研究人,在物理学中研究原子。
  
  随着这种简单化的意志,科学的使命是揭露被隐藏在现象表面的多样性,和表面无序性背后的简单性。
  
  根据正统的观点,在推理中出现了一个矛盾,这是发生错误的征兆。这时必须向后倒退并作出另一种推论。但是根据复杂性的观点,当人们通过经验-理性的道路达到一些矛盾时,这不是意味着发生错误,而是达到了现实的一个深刻的层面,正是因为它是深刻的,所以不能够在我们的通常逻辑中加以表达。
  
  认识复杂性的手段具有理性的本领,但是还应包括合理化。合理化就是企图把现实关闭在一个协调一致的系统里,把反驳这个协调一致的东西排除在外。但是理性中包含的合理化,很可能是理性窒息的原因之一。真正的合理性是深切地容忍神秘性。
  
  这里有三个原则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复杂性:第一,两重性逻辑,比如有序性和无序性的互相消灭和合作;第二,组织的循环原则,比如组织中的产物和结果同时也是生产者和原因;第三,全息原则,即部分存在于整体中,整体也存在于部分中。
  


  很难说莫兰这本书给了我什么peak experience,他说的大多数东西都是我想过的,观点也近乎完全一致。
  但是掩卷读毕,还是不免一声叹息。
  
  我们现在都还在复杂性思维的大门上。
  
  复杂性是起点,而不是结束。
  
  怎么走呢?或者路还是有的。
  
  我不是那样一种作者:“他们自我隐藏在他们观念的表面的客观性的后面,仿佛是无名的真理通过他们的笔端在讲话。”
  
  立此存照。


  这本书不厚,但是不容易读懂。作者对中国的道家很推崇。
  
  反思了科学细分的弊端,突出整体和学科的联合。
  
  最后指出人类还处于全球铁器时代,并对于是否能走出其中的危机表达了隐忧和祝福。


  读完这本颇有深度的小册子,我修正了之前的一些哲学观念:根据领悟的结果,我认为无论是『确定性』还是『不确定性』其实都是对『复杂性』的一种近似,而『有序』与『无序』之分别的本质其实是观察尺度的差异性——前半句是我进行的总结,后半句是我进行的延伸。
  
  我们当代社会的教育和认知,整个儿是以西方缜密的逻辑思维体系为基础,总是尝试将世界的运行尽可能地『简单化』——比如以霍金为代表的当代物理学一直都在追求能够描述整个宇宙的大统一场方程式——殊不知,用简单的定律或原理永远也无法描述真正的世界,而只能成为人类向自身理解能力的生理极限进行妥协的自欺欺人。
  
  这种简单化、机械化的哲学,在物理学发展到量子力学的领域时就显得无比脆弱和无能——连物理世界的问题都无法解决,又何谈更加复杂的精神、心理、社会和上层建筑?
  
  而在这个尺度上,源自东方文化的传统哲学竟凸显出了高度的优越性。我以为,无论是道家的阴阳学说、还是佛家的生灭理论,其实都是解决了一个复杂性的问题 ——这里的『阴阳』和『生灭』并非二元对立概念,而是表里融合、充满和谐的统一概念。西方人可能很难理解这里面的圆融——与其回避各种矛盾和不可知性,倒不如直面它们,接受它们的存在——而研究所谓的『复杂性』,就是要意识到这个本质——就如同金庸小说『天龙八部』里面的那位『枯荣大师』,其认为修炼的最高境界并非『半枯半荣』,而是『亦枯亦荣』,方能得正果。
  
  所以,蝴蝶们飞行的轨迹其实既确定又不确定——当你意识到这一点,也许就可以驾驭世界。
  
  
  --------------------------------------------
  http://www.leeforce.com
  
  


我能不能打"没用"==


。。当然可以。。。


我看到这本书被和分形几何、非线性物理归在一类,就无语了。
你的观点应该和这些无关吧。


嗯,当然无关


这本书写得比较粗略,更详细的可以先看这本。
http://ishare.iask.sina.com.cn/f/6154882.html


多谢楼上,刚想去找呢~


不谢的,我还没看完,觉得不错滴。


莫蘭著作譯叢好像只出了三種?《方法》當有六卷,是不是還沒出全?


好像只有《自然》与《观念》出了。


好像是的,译丛收了这两本加另两本别的


部分同意,对立统一确实是东方的强项。不过总觉得还缺了点什么


如果说对立统一是东方的强项,为什么哲学上发展的高峰是黑格尔辩证法和马克思的辩证法?而混沌和复杂科学的高峰也在西方呢?
中国一些东西是好,但是不求细节和准确,或者停在技术化和实用化上,没有科学化。这样下去,中国人只能重复发明了火药,而西方人发展了火药和火器来征服中国人这种怪圈里。


柏格森对哲学认识方式,即“绕行与进入”思想的论述或许对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问题有所启发


所以,你推荐阅读么?这本书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