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学校管理的艺术

祁团,丁莉莉 主编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7  

出版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

祁团,丁莉莉 主编  

页数:

230  

字数:

210000  

内容概要

学校管理也许需要老练的手腕,需要某种实用的哲学,但问题是,学校管理的过程和结果都会体现在师在的脸上——是年轻的还是呆滞的,是阳光的还是浓郁的……

书籍目录

文化,在制度管不着的地方起作用学校文化:向人说话学校文化管理重在规范期末考评遭遇尴尬结果管理无痕,校园的精神期待榜样制造:小展台扮靓管理文化的新景点校长的使命做“我行我素”的教育家办学理念是实践的智慧教师境界与学校管理策略小故事解读管理大智慧每个人都是学校的形象大使九问卢志文管理情话副校长的修炼之道再看杜朗口--在“中国名校共同体”上的发言有效性:在学校管理的核心层常规管理贵在:落实简单管理不简单“人情”与“人情味”让管理“可视化”遏制组织机体的病毒走出机械训练的泥潭校长的起点学校管理,“捷径”与“沟通”两则故事与亲身经历中的学校管理感悟让学校的会议走出“超限效应”一次教学事故动态的校本教研校本教研不是速成的快餐零作业:摆脱博弈困境正确的出发是从窄门进入笔谈:引领教师发展赏识教师校长要会说“隐语”到老师家去家访错了,就应向老师道歉校长该如何跟学生说话孩子,你今天快乐吗只想收获一缕微笑体验生活,到万籁俱寂时质疑评选催生和谐细节中的态度与结果领导管理从尊重开始将口号变为需要酸甜苦辣皆有味在教师的抱怨上做文章林校长的故事Donwarry一个灾区农村中学校长的避险意识

章节摘录

  文化,在制度管不着的地方起作用  四十分钟之后才又回到考场,流动监考员成了他独享的“替工”  老师们参加学校组织的期中、期末监考,总不如高考、中考来得认真,这是很多学校颇感头痛的事。做校长之前,我曾经负责学校考务工作较长时间,亲历了许多“制度”在管理过程中的“滞后”和“无助”。  起初,一些老师在监考过程中阅读书报,任由学生作弊,学校为整顿考风,明确提出“禁止老师在监考的时候看书、阅报”。令行禁止,监考过程中看书报的人没有了,但发现有些老师在考场上抄题、做题、批改作业,于是,增颁新令“禁止在监考的时候抄题、做题、批改作业”。不久,旧病初愈,新疾又添,发现一些老师在监考过程中长时间朝窗外看,就是不朝学生看。于是,禁令中只得再增“不得长时间朝窗外看”的条款,并加强巡查,监督执行。不久后的考试中,有学生举报,一位监考老师坐在他身边看着他答题,整整一个小时,弄得这孩子思绪混乱,根本无法做题,禁令中自然又多了一条“不得长时问看学生答题”。照理制度细到这个程度,应该能解决问题了,其实不然,你还会发现有老师穿响底鞋在教室内“笃、笃、笃”走个不停,于是,“监考老师不得在考场内频繁走动”作为新的增补条款赫然在目。通过增加新的制度条款,对不当行为进行规范,可以使管理逐步趋于完善,但,期望通过“制度”解决一切管理问题,则很难行得通。制度不仅具有“滞后”性,还有许多“管不着”的地方。  为了应对考试过程中的偶发事件,学校在每层教学楼安排一位流动监考员,以备整个楼层考务应急之需。有位老师一进考场,便招呼流动监考员:“您替我监考一会儿,我去上个厕所。”这位老师离开考场并没有去上厕所,而是到校门口的饭店里去吃早餐了。吃完早餐,又到办公室看了会儿报纸,四十分钟之后才又回到考场,流动监考员成了他独享的“替工”。在这种情况下,制度便很难发挥效用,因为无论管理多么精细,也不会有学校出台这样的制度条款:“禁止监考老师以上厕所为由去吃早餐”!显然,管理应该找寻新的着力点。  其实,细心的管理者不难发现,那些具有良好职业操守的老师,平时工作就很敬业、负责,监考的时候也都会表现出认真、精细和到位的态度。那些在监考过程中不负责任的老师,在平时的工作中,大多也是得过且过,马虎了事。因此,管理除了要在“制度”上竭力之外,还要从“文化”上掘金。  当“敬业”、“负责”、“认真”成为教师的主流职业文化时,他们自然知道在监考过程中应该怎样去做,学校关于监考的制度就没有必要这样“堵漏式”地细化了。其实,只要“监考”别人的老师,还需别人“监考”时,穷于应付的制度总会被突破得千疮百孔。  管理离不开规则和标准,任何一种真正高效的管理,必然是靠制度来运行的。制度化使群体和组织走向秩序、和谐与安定,实现有效控制,并将组织成员的命运与组织的兴衰联系在一起,增强集体的内聚力。然而,制度崇拜也有负面效应,那便是“僵化”和“保守”。  因此,好的制度往往是简约的,好的管理常常是简单的。最高境界的管理,是不见管理。  那次以后,保安每天都负责把孩子从校门口背到教室,整整三个月  制度是团队坚韧的构架,离开文化的润泽,却极易成为一口越补越漏的锅;  文化,在制度管不着的地方起作用,在制度止步的地方掘进,它会把“团队精神”渗透到管理者意想不到的每一个细节之中。  制度是刚性的,是有边界的,大多作“负面清单”,往往规定哪些不能做;  文化是柔性的,是无边界的,大多作“正面清单”,常常倡导哪些应该做。  制度只在有监督的地方起作用,是他律,须慎众;  文化在无监督的地方也起作用,是自律,须慎独。  制度是“纲”,纲举目张;  文化为“魂”,魂归神安。  制度具有强制性,强调执行力,是外源性的,是“要我做”;  文化没有强制性,强调感染力,是内源性的,是“我要做”。  制度和文化并不割裂。我们不难理出这样一个闭合圆融的“制度文化链”:  制度规范行为→行为形成习惯→习惯培育传统→传统积淀文化→文化润泽制度。  文化,是一种持续的教育力量,她为团队中的成员所共同创造,一旦形成,又反过来影响这个团队的每一个成员。  新校开学第一天,校园里有很多三轮车横冲直撞,校园秩序非常混乱。我让分管校长到保安值班室宣布了一项规定:“三轮车不得进校园。”校园因此整洁宁静了许多。  第二天下午上课前,我目睹了令人尴尬的一幕:一位母亲送自己的儿子上学,那孩子腿上打着石膏,显然受了伤。保安拦下了他们的三轮车,说什么也不让进。那位母亲非常愤怒,便和保安争吵起来。看到这一幕,我赶紧走过去想和保安理论,未及开口,保安先讲话:“是校长室规定的,三轮车不能进校园。”  作为制度,只能刚性地界定,并严格地执行,学校不可能这样规定:“三轮车有的可以进校园,有的不能进校园”。然而,制度在执行过程中还有许多值得我们去创造的文化空间。我对保安说:  “三轮车不得进校园,这个规定没有错,你严格执行这个规定也是应该的。不过,我想提醒你的是,你别忘了学校《员工宣言》第一条是怎么说的。”  那小伙子立即领悟,他让另一位同事在门口继续值勤,自己便背着那孩子往教室里去。学校《员工宣言》第一条有这样的话:“创造一切给学校增加美誉度的机会”。员工培训时,对这句话有过深入的解读。首先,我们都要努力给学校增加“美誉度”,而不是“丑誉度”;其次,有给学校增加美誉度的机会,一定要学会把握;第三,没有机会,要创造机会给学校增加美誉度;第四,创造机会是一种能力,需要不断学习和提升。  那次以后,保安每天都负责把孩子从校门口背到教室,整整三个月。家长,把感谢信一直贴到大街上。  制度,把三轮车拦在校门外;文化,把孩子送到温暖的教室。  最高层次的管理策略是文化熏染。环境文化是学校文化的重要部分。校园一景一点都会育人,其设置的初衷都必须面向着“人”应运而生。积极、和谐、浓郁、以人为本的校园环境文化,会使学校的每一个角落都会说话,都在无形中约束人,都在潜移默化里育人。  学校文化:向人说话  曹玉辉  以人为本构建学校文化,作为一种学校管理的价值取向,其基本理念就是尊重人、理解人、关怀人,实现师生生命的“自由成长”、“智慧成长”。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的目的是使人成为人,使人过有意义的生活。所以学校文化无论是显性的还是隐性的,都是一种精神的铸造,一种对师生当下生活的引领,一种润泽生命的智慧;她应当是师生同心、同行、同乐,合作起来共同成长的、一种天地人的和谐。  以孩子的眼光设计校园  题记:“未出土时先有节,待到凌云尚虚心。”  以孩子的眼光看世界,才能发现世界的丰富多彩,万物的千姿百态;以孩子的眼光设计校园,才能不搞形式,摒弃一切脱离儿童的标语、口号式的文化。为此,我们的校园尽管建筑朴素,景点简单,但和谐生动,主次分明,色彩流动,情思哲理撒落其中。  所有的景物都因十分的儿童化而给人笑盈盈的感觉,似乎都有灵性和呼吸。“幽韵园”,依形造势,动静相生,情趣相携。“六艺柱”除了暗合我国古代教育的“礼乐射御书数”之外,又在柱顶加一博士帽的造型,高高大大地挺立在校园,总是让人心动。“荷竹亭”种竹数杆,旨在传达一个理念:“未出土时先有节,待到凌云尚虚心。”  所有的景物设计,都是紧紧抓住生命的主题而展开。即使是厕所,我们也把它修饰得不像厕所而像茶座:顶上有绿藤,壁上有鲜花,如厕处挂着诗词小令、谜语幽默……把厕所变成了放松的去处,也把“厕所若干管理规定”化解于无形。  校园里的一棵棵棕榈、枫树、石榴树本来没有什么出奇之处,但挂上一块块小牌子,立刻就显得与众不同、含义深刻。  掌掌相印——没有一丝纤尘,装点楼台方塘半边的葱郁,人景相宜水墨淡青,无不温馨。  亭亭华盖——三五绿叶,相拥成伞,为了天边亮丽的虹,风雨同舟,斩浪前行。  铮铮棕梁——顶风冒雨捐蓑笠,避暑迎晴送翠凉。“只为让生命灿烂,让思想斑斓。”  红消化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纷落的火红燃尽,只为捧起枝头灿烂的晶莹。  学校师生,来来往往,偶尔驻足,低声诵读,悄声交谈。读完了一段美文,也读懂了一个生命。瞬间,人与自然、与美就如此混沌而交融了。孩子总是从审美的角度阅读世界的,在他们眼中,花是美的,树是美的,石头是美的,而这些触目就能让心灵激动的美,都会潜移默化地开启他们无穷无尽的智慧之窗。  我们的校园里找不到“开拓进取”之类的大词,甚至连“勤奋刻苦”的字样也没有,但师生时时都在开拓进取,天天都在勤奋刻苦。因为我们用散落在校园各处的开放小书架,用一幅幅和大师并排悬挂的学生书法作品,用“读书节”、“书法节”,用英语字母广场,用厕所里贴着的童谣古诗谜语,营造了智慧的氛围,温润了师生的心灵。  美丽的校园离不开景物的修饰。但我们始终认为,布景造物并不是目的,它应该是表情达理的一种手段、一种媒介,学校文化之于师生应该是生命存在的形式。校园里最美的莫过于充盈在景物和制度管理之间的对生命的关爱。  ——我们喜欢你赐予的每一片树叶,大的,小的,油绿的,枯黄的,闪亮的,凋谢的;  ——相同的阳光土壤中,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每一片树叶都绿得盎然,每一朵鲜花都开得灿烂,每一颗果实都孕育得饱满……  这些挂在广玉兰上的文字,就是我们的教育理念——让小草和大树一样享受阳光,享受生命。  一棵树,一块石,一幅画,一条卵石小路……这些并不起眼的东西,因为和生活、生命连在一起,而有了特殊的心理指向,有了远远超出景物本身的丰富意蕴。这些最终传达给学生的是一种博爱的精神,一种严于律己的道德要求,一种高雅的行为准则。相信,从这个环境里走出去的师生,一定能把超越景物的感受在生命的潜意识中隐藏,隐藏又会变作一种观照生活的眼光,一个个鲜活生命的出发点。谁又能说,看到这些师生,没有人在这里顿悟灵感而奋发图强的呢?  让每一个孩子现在就感到快乐  题记:学生也在《童言无忌》、《稚子足迹》、《我读我秀》、  《学生书社》里印下了自己的足迹  长期以来,一直有人认为“现在”是为了“将来”做准备,其实这是对教育的一种误解。其实,“教育是一个生活过程,而不是为未来的生活而做的一种准备”(杜威)。因为“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是以整体的生命,而不是生命的某一方面投入到各种学校教育活动中去” (叶澜)。因此我们应该“珍惜每一天,把每一天都当作一个独特的生命看待,我们能够欣赏和享受的只有现在”(叔本华)。“让每一个孩子现在就感到快乐”是我们一直追求的学校文化价值观。有了这样的价值观,自然就能找到适合学生的管理,而不是让学生适合管理。  在我们的教室里,找不到豪言壮语,有的只是“人人都重要”、“我们健康,我们快乐”之类的语言。这些语言不仅写在墙上,更表现在教育教学的所有环节中。比如学生读书,本来要到学校图书室去借,且要在规定时间借。这样学校管理方便了,学生却受到了限制。鉴于此,我们干脆在教室、走廊、校园里设置了开放书架,随便学生什么时间看。学校添置图书,也让学生到书店去选。  课堂上更是师生互动,自主学习。老师说的几乎都是:“你是怎样想的”、“谁还有不同意见”、“不要着急,再想一想”等。用这种尊重和引领,努力解放被禁锢的心智,舒展被束缚的个性,把每一个学生“放归林间自在啼”,从而使学生成为他自己,而不能把“他”淹没在“他们”中。珍惜每一个独特的生命,才是真正的教育,才有真正的和谐。  我校的学生都有一个“成长袋”。家校联系手册、活动照片、手工作品、师生评语等无所不有。那些用心写出来的作业,那些生日贺卡、阅读卡、背诵卡,那些鲜红的分数……全都真实的没有丝毫做作。原来成长是能观赏,能触摸,能品位的;原来做好每天的作业,把文具借给需要的同学,每天读几页书,做一点家务事,和老师同学打个招呼就是成长……学生的各种智慧通过“成长袋”找到了用武之地。在同化心理的作用下,兴趣爱好在相互影响;在竞争意识的驱使下,才艺特长在相互学习。多元智力成就了多样化的发展,多样化的发展又使每个学生每一天都有成绩,都有成长的快乐。“成长袋”之于学生不是资料,而是资料之外许多欲说不能言的东西。很少有哪项教育举措能像“学生成长袋”这样改变了每一位教师、每一位家长、每一位学生。  我们学校里有一个“温馨港湾”。每天都有专人把当天过生日同学的名字贴在小小的卡纸上,放进“温馨港湾”。虽然只是简单的一句“Happy Birthday”,但却让孩子们有了享受爱、表达爱的机会,也使师生心中的学校大起来、亲切起来。爱人者人恒爱之。学校的今天也许就是爱与被爱的结果吧。  课余闲暇,走进“小小生态园”,看看花,瞧瞧鱼,松松土、浇浇水。看似闲暇,但谁能说无意中没有对生命的关爱和敬畏呢。这种“闲暇”于闲暇中把孩子和自然的关系,提升为一种有教养的精神关系。  学校克服困难创办了自己的网站,一个乡村小学有了自己的网站,全校师生的那份惊喜和自豪简直无以言表。老师们发帖评帖做博客不亦乐乎,学生也在《童言无忌》、《稚子足迹》、《我读我秀》、《学生书社》里印下了自己的足迹。忙碌依恋间,一个乡村小学充满形而上意味的新奇世界就这样打开了。  对于所有的人来说,生命中所能把握的只有“此刻”,“此刻”是唯一的真实和肯定。每一个“此刻”都是生命中不可缺少,且无法补偿的一部分。一如叔本华所说:“没有人生活在过去,也没有人生活在未来,现在是生命确实占有的唯一形态。”认识到这一点,我们就能充分地享受和欣赏“现在”。对于校长来说,“现在”所要做的,就是给师生创造一个充满新鲜感的、涌动着生命关怀和感悟的和谐环境,引导他们敬畏生命,热爱生命,使他们时刻感觉到自己正在过着一种有意义的生活。

媒体关注与评论

  文化,在制度管不着的地方起作用,在制度止步的地方掘进,它会把“团队精神”渗透到管理者意想不到的每一个细节之中。  ——卢志文  将来最杰出的校长一定不是追逐潮流的人,而是领导潮流的人。……校长的职责是把学校带到未来!  副校长是指挥员,是联络员,是传递校长与基层干部员工之间“冷暖酸甜”的枢纽。在校长允许下,合适地补位,补中层的位,补基层干部和员工的位,应做好替补队员。  ——窦桂梅  课堂只是一个结果,或者说是教育改革的果实。我们只看课堂,就相当于只看到了果实的皮。我们要把这层皮扒开,看里面是什么。  ——李镇西   成功的校长,都善于用百业之学,来充实和提升自己的领导管理能力与实践能力。  ——包春华


编辑推荐

  《大夏书系·学校管理的艺术》既是学校领导管理者们的修业读本、良师益友,也是普通教师成长为优秀学校管理者的自修教范,还可作为校长培训或其他各种类型的学校管理培训的选用教材。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学校管理的艺术 PDF格式下载



不枯燥、很现实、有实用,教师与管理者都值得一看。


服务到家,内容还可以,比较满意。


不太喜欢,只有第一篇文章值得看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