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王学通论

杨国荣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6  

出版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

杨国荣  

页数:

266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本书是杨国荣同志的博士论文。全书从考察王学的二重性入手,对它的内在结构及其在后学中的历史展开过程,作了深入的分析;由对王学体系的内在矛盾的揭露,进而说明王门后学的分化,着重考察了志(意)知之辩的演进;作者比较充分地掌握了第一手资料,参考了前人和时贤,包括海外学者的大量研究成果,加以评析、折衷,提出自己的见解。

作者简介

  杨国荣,1957年生于上海,浙江诸暨人。华东师范大学紫江特聘教授、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院长、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所长,教育部长江学者、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哲学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哲学史学会副会长、国际儒联理事、孔子基金会学术委员、上海中西哲学与文化比较研究会会长,清华大学等校的客座教授,美国比较哲学杂志Dao:A Journal of Comparative Philosophy编委。先后在牛津大学、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从事学术研究。已出版学术著作10余部,其中10部同时出版于海外;在《中国社会科学》、Philosophy:East-and West等国内外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多种论著被译为英、德、韩等文在国外出版与发表。

书籍目录

序引论第一章 王学的兴起第一节 王学形成的历史前提第二节 理学的演变与王学的产生第二章 王阳明的心学体系第一节 心(良知)的内在结构及其逻辑展开第二节 致良知:先天良知与致知过程之辨第三章 致良知说的分化第一节 从先天本体到现成良知第二节 先天本体的超验化与归寂以致知第三节 本体与工夫第四章 志(意)知之辨的演进第一节 “造命却由我”与“意为心之主宰”——泰州学派的唯意志论倾向第二节 志道与顺乎无内外之则第三节 “意蕴于心”与“知藏于意”——刘宗周论意知关系第五章 从良知说到童心说第一节 童心说:天理的剔除与个体性原则的突出第二节 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第三节 性情不可以一律求第六章 王学的终结第一节 从以心为体到心为气之灵处第二节 工夫与本体关系的再思考第三节 从心体的历史展开到学脉的历史展开第四节 个体与整体之辩:启蒙思想的前奏第七章 历史的余响:王学与中国近代哲学第一节 从心物一体到“体用不二”第二节 个性与直觉:良知说的二重影响第三节 王学与中国近代的唯意志论思潮第四节 致良知与知行合一说的余波附录 心·理·物后记新版后记

章节摘录

  第一章 王学的兴起  王学作为一种哲学思潮,崛起于明代中叶。它的产生,以明中期的社会历史状况与理学的逻辑演变为其双重前提。  第一节 王学形成的历史前提  一 天理的困窘  1449年土木之变以后,明代社会开始由盛向衰转化,明初潜伏的各种社会问题逐渐显露。首先是土地兼并日趋严重。皇室、宦官与勋戚凭借政治上的特权大规模地侵占土地,是这一时期土地兼并的显著特点。据《明史》卷七十七记载,弘治二年(1489),仅畿内五处皇庄所占土地,即达一万二千八百余顷。1508年,明武宗继位后第一个月,即设皇庄七处,继而又增至三百余处。明代皂庄之多,超过了以往历代。皇室勋贵之外,官僚地主及地方豪族也相率掠夺民田。以明代中叶的福州为例:“郡多士大夫,士大夫又多田产,民有产者无几耳。”(《明史》卷二○三)土地的高度集中,由此可见一斑。  随着土地兼并的加剧,农民的地租、赋税也日见其重。江南某些地区的租率,甚至高达百分之八十五。繁重的土地赋役,使农民的生活日渐恶化,“有今完租,而明乞贷者”(《明史》卷七十七《食货志》)。面临土地日蹙、赋税日重的双重逼迫,大批农民被迫远离家园,或人野垦荒,或上山采矿。……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王学通论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