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钱理群语文教育新论

钱理群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年1月  

出版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

钱理群  

页数:

344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本书是钱理群教授近七年来对语文教育思考的结晶,更注重对语文教学实践的个案研究。 本书还收录了作者在三所中学开设高中选修课的上课资料,既体现了作者“寻根”教育理念的内在生命需求,也反映了作者意图沟通大学教育与中学教育,将学术普及化的尝试。

作者简介

钱理群,1939年生于重庆,祖籍杭州。1960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后在贵州任中专语文教员18年。1981年获北京大学中国现代文学专业硕士学位,后留校任教,为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现代文学和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精神史,近年来关注中小

书籍目录

卷一 对话语文 1.对话语文 2.关于语文教育改革的几点想法 3.语文教育改革呼唤教育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在“洪宗礼语文教育思想研讨会”上的书面发言卷二 何为语文 4.以心契心的交流,弥足珍贵的个案——陈日亮《我即语文》序 5.读书人的语文经验和语文教育、教师观——读商友敬先生的三本书 6.重在建构孩子自己的精神家园——读严凌君“青春读书课”系列教材卷三 写作与阅读教学 7.一个富有创造性的、有效的作文教学实验——读管建刚《我的作文革命》 8.建立“中学作文学”的一个有益的实验——李寰英《快乐写作》序 9.网络教育:一个迫切的、意义重大的教育课题——读曾宏燕《今日网事》 10.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优化整合——谈邓虹老师的教学实验 11.我对经典作品语文教学的一些看法 附:如何对待从孔子到鲁迅的传统 12.怀着欢度盛大节日的心情去阅读经典——《约会名著》序 13.引导学生产生探寻的兴趣——读连子波《教学实录》卷四 课外读物的编写 14.《新语文读本》:一段历史,一个故事,一个未完成的过程 15.《新语文读本》修订版说明 16.《新语文读本》初中卷阅读建议 17.《新语文读本》高中卷阅读建议 18.《诗歌读本》编写杂想卷五 到中学上课的体验 19.关于大学教授到中学上课的思考 20.把鲁迅精神扎根在孩子的心上 21.当代中学生和鲁迅——“鲁迅作品选读”课程资料汇集 22.让鲁迅回到儿童中间——刘发建《亲近鲁迅》序后记

章节摘录

  卷一 对话语文  1.对话语文  (2004年l2月,我应邀到福建厦门参加孙绍振语文教学思想研讨会,在会上有一次我和孙先生的对话,由福建一中的特级教师陈日亮先生主持。这次对话的全文收在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对话语文》一书里。这里仅摘录我的谈话和相关部分,为便于阅读,加上了几个小标题。)  陈日亮(以,下简称“陈”):现在这里要举行一个高端的座谈会,坐在我旁边的两位都是著名的学者,大家都很熟悉的,一位是福建师大的孙绍振教授,一位是北京大学的钱理群教授。在开始高端对话之前,我想用一点时间简单地对他们俩做一些介绍。  关于孙老师的介绍已经非常多了,但是我在这里还是想重复一下。可能很多老师都只知道孙老师是一个炮手,在上个世纪末,他号召炮轰全国统一高考体制,并批判全国高考语文试卷。有的人说他是个破坏者,实际他更是一个建设者,大家看到这本《直谏中学语文教学》时,会对孙老师充满信心。他不仅是炮轰,而且还动手建设,他提出了文本分析的一套完整的新方法:还原和比较,还原中还有艺术感觉的还原和关键词语的还原,以下分为不同艺术形式、不同历史时代、不同流派、不同风格的还原和比较等等,所以他当然就成为我们闽派语文的一名语文教学建设的旗手。  另一位就是钱理群教授。他是中国现代文学著名的研究专家,是研究鲁迅的学者,但是,钱老师多次强调,首先应该把他看成是一位教师,而不是一位学者。他跟中学的语文教师、跟中学生建立了广泛而亲切的联系,把这几年来所写的大量的关于中学语文教学研究的文章、随笔、书信,汇编成一本《语文教育门外谈》。实际上,钱老师在更早,大约在十年前,就在《语文学习》上开了个专栏,叫作“名作重读”。这个专栏当时确实是别开生面,让许多语文界的同行们感到耳目一新。钱老师不是站在门外,即使他站在门外,说的也是内行话。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钱理群语文教育新论 PDF格式下载



本书是钱理群教授近七年来对语文教育思考的结晶,更注重对语文教学实践的个案研究,值得每一位教育者阅读。


钱理群语文教育新论这本书的装帧很漂亮,内容更漂亮,对我们即将为人师的学生来说是一笔巨大的财富。


一直都喜欢钱理群的书,欣赏他对语文教学的关注,赞同他对语文教育的观点。以前曾经买过几本他的书,都很好。这本书是我们教研员推荐的,说非常好,他正在读,所以就买了来看,还没看完。


一直很崇拜钱老师,也喜欢看他的著作.这本书正是我所需要的关于语文教学方面一些的新思考.这本书囊括了当下语文教学探讨的几个热点问题,写作与阅读教学的问题,课外读物编写的问题,课堂教学的问题,钱老都提出了他的独特见解,很受启发.


语文教学的航标和启明星,非常值得一读。书非常好


钱先生的书总是给人很大的启发,他在语文教学方面的见地对我很有启发。


语文教师可以看一看。


一部非常值得阅读的教育教学著作,很前沿!


观点比较新,看了前面几篇会议记录,专家们对改革的利弊看得还是很清楚的。其他内容要细读后才能体会


很专业,很理论,也很有帮助


提高专业素养必备


多多学习,期待对自己有所帮助。有些是人物间的采访对话


个人觉得挺好的,给自己买的,看看这种书,提高一下不错哦。


很好的书,希望大家都去读读。


如何直面文本?钱先生告诉我们直面文本也就是回归到基础,最根本的,在文本上钻研,细读文本。也就是要备好课,也就是过去说的 “吃透两头”,一头是学生,一头就是教材。


不错,钱理群的作品确实值得拜读!


专家就是专家,有独特的视角,尤其是有高深的知识做基础,看得确实有点特别1


不错,值得一读,还比书店便宜不少。


   钱理群先生的新书《语文教育新论》很难称得上一本体大虑深的专著。卷一实则为钱理群、王富仁、孙绍振三人合著《对话语文》一书的附录;卷二卷三全是钱老为一线教师著作所写的序言;卷四从前些年业已出版的《新语文读本》中摘录而来;卷五实录了近年钱老走进中学课堂,亲身授课的点滴心得。我对钱老的关注由来已久,每有新书必先睹为快,因而自信可以判断,此书贯彻着钱老素来之精神,许多序言更是借题发挥,理想主义的气质依旧昂扬。唯一可观的变动在于钱老将更多的注意力移向了一线教师的教育实践及其经验与反思,无论是为教师的作品写序,还是实录自己的中学授课体验,都是这个渐近八旬的老者亲身躬耕所得。钱老在之后倘若能熔铸理想主义气质与一线切实经验于一体,辟出一方中学语文教育的新格局,必将是裨益后人的一大善举。因此,我更愿意视这本书为积蓄于将来的一时之过渡。
   当然,钱老是学问丰赡、历练尤深的学人,信手拈来都成文章。尤其他的演讲录让许多未必有机会亲睹钱老风采的后学透过文字也能充分感受其丰沛的力量与智慧的光芒,因而多少年一直洛阳纸贵。从初中起,我就是那后学中的一个。如果说钱老的文章初期叫我如闻洪钟大吕,恍然有一种撕掉教科书的冲动,后来则越发感到钱老的文章中洋溢的理想主义仿佛天边的阳光,看着灿烂晶莹,却怎么也抓不住,摘不下来。
   以中学鲁迅教学为例,钱老自然有最多的批评也有足够的权威。钱老的批评集中于一点:鲁迅被严重意识形态化。被冠上“反帝反封建反官僚”的帽子之后就永远只能呈现出一副威严的相貌,教学生不的亲近。同时,这副标签抹去了鲁迅的复杂,让鲁迅独独只能呈现出理想化的战斗风貌。当时,我初读钱老文章,恨不能拍断手掌以示同道。后来却惶惑,如果独独是意识形态的问题,岂不是最好解决的?因为没有哪种单一的意识形态能一劳永逸地框束住民众,教材尺度的宽松、答案多元化必然是不可逆转的潮流。事实上,这股潮流我也算是亲身经历了。从小学到初中到高中,我能体会到老师对真理的垄断绝对不断被冲击,专断的教育风格在业内也越发得不到认同,即便是最没情面的考试也越来越尊重同学的人格、宽容了不同的答案。但是即便如此,我依旧感到中学教育有一处结症未解,至少我目力所及的同学只是疲于应付比过去更叫人无所适从的井喷一样涌出来的参考材料而已。钱老的书没能给我答案。
   倒是王富仁先生的一本小书给了我答案:《语文教学与文学》,广东教育出版社06年版。
   依王富仁先生的说法,病根就在很多概念没有梳理清,更没有周知于参与语文教育争论的各界人士。貌似吵得热闹的这个圈子,大多都是搁空放炮。各自的套拳打得火热,却没有真正交过一手。
   首先是我们的教育在历史的波及下呈现过三种形态。国家主义首当其冲,自鸦片战争以来,高度危机感迫使我们的知识分子倾向于建设一个强大的国家机器,并借这个机器建设起强大的教育系统,孩童们投身于这个系统之后是为了把自己培养为将来国家之栋梁,达成民族自救的期盼。而共产党的特殊历史决定了自己的教育模式呈现出严肃的政治意义,是为一种“政治主义”,在文革之时,“先红后专”达成了这种主义的高峰。随着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力量迅速滋长,“社会化倾向”的教育社会呼之欲出,社会成了重新评判人才的标杆。而遗憾的是,随着改革开放深入发展,我们的教育虽然很大程度上减轻了“政治主义”的荼毒,却回到了“国家主义”的老路,一定程度上可以目之为“政治主义”与“国家主义”的合流。我国已经不可逆转的社会化大趋势与旧有“国家主义”“政治主义”之间激起的矛盾是眼下一切问题的源头。
   其次是“大语文”与“小语文”的分化。传统的中国教育是一种单纯的语文教育,语文几乎涵盖了一切学科。这样的语文教育当然是一种“大语文”,它承担起了政治、文学、道德、科学等一系列的沉重的使命。而现代社会到来之后,语文明显从一统天下的格局中被拉下马,成为一种“小语文”。其他学科知识有各自的专门课程加以传授,尤其科学从其中独立出来并俨然成为眼下最有分量的一端。此种变化固然会产生种种问题,尤其业界中人肯定有大权旁落的不甘,然而究其主流是极大助力于中国从古代走向现代的。眼下的许多人没能知晓大小两种语文截然不同之处,混为一谈,并不公道。
   王富仁先生这两个论断一出,我原有的疑虑都得到了解释。
  首先在于“国家主义”的教育思想依旧领导着整个教育体系的核心,再加上积习已久的“政治主义”传统,我们的教育改革常常限制在小打小闹,舵首却是不能掉转的。也就是说,即便像钱理群一样的人物可以大声疾呼,中学课本里呈现出来鲁迅的面目或者可以改观一二,但整个课本的编排从神髓上依旧将会充满“国家主义”的紧张感与“政治主义”的条条框框。
   而小语文的概念不能深入人心,民众依旧还会用旧有的标准,诸如几岁就能将某某典籍倒背如流之类,套在孩子们头上。语文学习当然能够对学生的人格修为等等产生深远影响,这一点自不待言。然而这种影响并不能成为一种刻意追求的目标,更不能成为被助长的那株麦苗。事实上,正如心理学界已经普遍认同的那样,道德的栽培已然不成为心理学重点探究的话题,道德形成的自然过程则更受到学界的青睐。语文的重点更应当从太多的领域里抽身而出。
   以王富仁先生的意见,小语文的核心在于学生的情感培养,可谓入木三分。一个人只有感情与理智同时成长才能称其为健康。而我们当下的社会、学校事实上都在把一种理性的思维模式灌注到同学们心中。
   我以为王先生最为精彩的判断在于:“我们往往把大量的理性的语言当做情感的语言,从而代替了对学生心的美化和情感的陶冶。‘热爱大自然’,表面上说的是感情,但作为一种语言形式却是理性的,它所表达的只是我们应该热爱大自然的理性的判断。”(p25)这是钱理群先生明显的盲点,或者在一定程度上钱老似乎更期待一种“大语文”的可能,这也符合他的理想主义气质,但我相信这一定是未来语文教育必须变革的一点,如果中国人渴望在未来修补好历史遗留下来的创伤。
   必须承认,钱理群和王富仁都是学术界耆老,我这般搬弄两家观点,未免冒失。然而既然对教育这个话题关注已久,也忧心有加,一点意见,也算诤言。
  
  
  


北师的?硕士or博士?


要言不烦,受教了。


受教,多谢。


谢谢,确实要言不烦!但王富仁老师的意见也有诸多可反思的地方,为何社会分工和学科细化中,语文从中分得的是“情感”教育这一任务?脱离了政治、道德、社会诸因素的“情感”又该是什么样的呢?钱、王、温的”八十年代情怀”也许都太重了一些,使他们的反思都囿于一格,难有透辟的理论透析。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