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与大师相约50年

皮埃尔·德卡尔格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11  

出版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

皮埃尔·德卡尔格  

页数:

459  

译者:

林珍妮  

Tag标签:

无  

前言

这是一位记者的文集。从1945年起的半个世纪里,他频繁地采访画家、雕塑家等艺术家,与他们会面交谈,并记录下他们的快乐或忧伤的回忆。这本文集不尝试回溯现代艺术的历史,而只是表现了一个时代的方方面面,这个时代不知从何时开始也不知在何时结束。读者从中可以了解艺术创造者们的生活片段和创作生涯。他们介绍自己的作品,谈论自己和朋友,写下自己的向往与情感;他们存在于永不结束的当下。记者把他们的名字加以排列和组合,如同绘制一幅星系图。他们如星球般穿梭运行其间。因为,每位艺术家是自己这个宇宙中心的太阳。这些太阳中,有几个还“喜结良缘”。艺术家有时会与另一位艺术家结为终身伴侣。在20世纪以前,这是不多见的事情。我们也无从知晓,比翼齐飞的伉俪间谁是谁的卫星。艺术是永存的,在历史的存储机制里,“现在”永不会消失。

内容概要

二战以后,年轻的巴黎记者皮埃尔·德卡尔格有机会亲身造访欧洲的大小画室、画廊和美术馆,与艺术大师们进行面对面的交流,记录下他们的或快乐或忧伤的回忆:布拉克、夏加尔、鲁奥、阿尔普、马格里特、曼·雷、米罗、马克斯·恩斯特、亨利.摩尔、贾柯梅蒂、汉斯·哈同、赵无极、弗朗西斯·培根、克莱因、迪比费…… 这份持续了整整半个世纪的笔记不尝试回溯现代艺术的历史,而仅仅表现一个时代的方方面面,这个时代不知从何时开始也不知何时结束。读者从中可以了解艺术创造者们的生活片段和创作生涯。他们介绍自己的作品,谈论自己和朋友,写下自己的迟疑与挣扎。

作者简介

作者:(法国)皮埃尔•德卡尔格(Pierre Descargues) 译者:林珍妮 书者:陆典

书籍目录

前言第一章 从乔治·布拉克到奥西普·扎德金 乔治·布拉克 费尔南·莱热 雅克·维永 乔治·鲁奥 马克·夏加尔 亚历山大·卡尔代 安托万·佩夫斯内 布拉萨依 奥西普·扎德金和瓦伦丁·普拉克斯 让·阿尔普和苏菲·塔厄贝第二章 从塞萨尔·多梅拉到维克托·瓦萨勒利 阿尔贝托·马涅里 塞萨尔·多梅拉 让·德瓦纳 维克托·瓦萨勒利 尼古拉·舍费尔第三章 从马克斯·恩斯特到胡安·米罗 安德烈·马松 罗贝尔托·马塔 斯坦利·威廉·艾泰 勒内·马格里特 保尔·德尔沃 曼·雷 胡安·米罗 皮埃尔·阿列辛斯基 马克斯·恩斯特第四章 从阿尔贝托·贾柯梅蒂到弗朗索瓦·斯塔利 艾蒂安·阿尔杜 罗贝尔·雅各布森 艾蒂安-马尔丁 罗贝尔·米勒 亨利·摩尔 埃米尔·吉利奥里 阿尔贝托·贾柯梅蒂 弗朗索瓦·斯塔利和帕维·居里第五章 从乔治·马蒂厄到皮埃尔·苏拉热 乔治·马蒂厄 热拉尔·施奈德 皮埃尔·苏拉热 汉斯·哈同和安娜-爱娃·贝格曼第六章 从罗歇·比西埃到皮埃尔·塔尔·科阿 两位瑞士画家:博萨尔和奥贝尔约纳 罗歇·比西埃 阿尔弗雷德·马内西耶 让·巴赞 皮埃尔·塔尔·科阿 赵无极 安德烈·博丹和苏珊·罗歇 路易·纳拉尔和马丽亚·芒东 维埃拉·达·席尔瓦和阿尔帕·斯泽内第七章 从弗朗西斯·培根到佐朗·穆齐克 让·福特里耶 弗朗西斯·培根 让·埃利翁 贝尔纳·比费 保尔·勒贝罗勒 佐朗·穆齐克和依达·巴尔巴里戈 阿利娜·萨波克兹尼科和罗曼·切希勒维兹第八章 从波尔·比里到让·坦盖里 伊夫·克莱因 波尔·比里 让一皮埃尔·雷诺 达尼埃尔·比朗 让·坦盖里和尼基·德·圣法尔第九章 从让·迪比费到约翰·塔卡维拉 让·迪比费 约翰·塔卡维拉人名译名表

章节摘录

插图:雅克·维永在市长街的邻居库普卡说他很喜爱这位画家。“我们已经认识五十年了,我们还一起做了革命者!”雅克·维永的脸越发通红,又是感谢,又是握手。一个小姑娘,脸也涨得和他一样通红,被妈妈推着,向他献了一束花。画家显得很尴尬,但没松开拿花的手。喝庆功酒,可惜没有摄影记者,否则可以在照片下方写上日期:1947年。十年之后,我又来到皮托的市长街。大树、没修整好的草坪,艺术家们的画室。木梁、石灰墙、锌和玻璃的屋顶。这里曾居住过马塞尔·杜尚、雷蒙·杜尚一维永、阿尔贝·格莱兹、库普卡(他刚刚去世),雅克·维永一直住在这儿。他82岁高龄了。来这儿探望他的有费尔南·莱热、罗歇·德·拉弗雷奈、朱昂·格里斯、阿希彭戈、纪尧姆·阿波里奈尔、莫利斯·雷纳尔、弗朗西斯·皮卡比阿、马克斯·雅各布。1912年,雅克·维永在皮托是新理论的中心人物,在这儿产生的沙龙思想从大胆和质量上都超过秋季沙龙。32名艺术家集中在波埃提街。大家乘坐从皮托开往阿尔马广场的电车。后来,人们谈论两派立体派画家,一派是蒙马特的,一派就是皮托的。他当时22岁,没有过去,没有知识,除了掌握石版画和印刷方面的技术。他说:“我什么都做。我写作,当投递员,运东西,印刷,拼版。”门向他打开了。他发表了第一篇文章《迪克西米的玩具娃娃》,是关于一个梦的叙事和分析。1950年在科布拉出版社出版。同年,同一家出版社发表了有关他的作品的专题论文集。他已然是一个和纸张打交道的人了:写作的纸、画画的纸、摄影的纸。只要有中国的墨,他的幸福就到了顶点诗人克里斯蒂安·多特尔蒙比他年长5岁,把他介绍给了荷兰人阿佩尔、科尔内耶,丹麦人若尔、依鲁普、佩德森。他进了实验艺术家的大圈子后,发现那正是他的王国,一个王国而不是一个小组科布拉运动历经三年,于1951年拉上了帷幕。阿列辛斯基当时24岁。他学会了不停留在原地,哪怕那儿正热火朝天。他学会了朝前走。这比超现实主义者们强,他不像他们那样驱逐邻人。他常说:“我去印刷所,为了不一个人呆在画室里。”他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他是这样想的。但我认为应该做出区分:他并不怕孤独。事实上,他喜欢为自己的画笔找到延续的机会。23岁时,他在制作石版画的大印刷所里开始职业生涯,那是在穆尔罗。给他印象最深的是,机器旁边来了毕加索、米罗,以及当时所有的大画家。他回忆说:“有人对我说:‘你应该向坦坦[超现实主义者查拉的昵称]请教,他有不少高招。


编辑推荐

《与大师相约50年(第2版)》:艺术是永存的,在历史的存储机制里,“现在”永不会消失。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与大师相约50年 PDF格式下载



真实纯粹,艺术家们向我们展示着


看完再继续评价。


书有些厚,换个角度看待那些成功的人


没有什么比大师的言谈中更好的了解他们那个时代,他们的生活,他们的思想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