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焚书之书

[德] 魏德曼,Volker Weidermann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1-9  

出版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

[德] 魏德曼,Volker Weidermann  

页数:

295  

译者:

陈钰鹏  

Tag标签:

无  

前言

1933年至1945年的德国文学史上出现了一个断层,九十四名德语作家的作品被焚烧,被焚书作家遭受监禁、迫害。列在黑名单上的大部分作家逃亡国外,生活在被忘却的深渊中,他们失去了读者、失去了祖国,甚至失去了生命。历史上的反动派为了巩固政权和实行独裁统治,都需要反动的政治理论、反动的思想和文化宣传作为支撑。1933年希特勒上台,建立法西斯的第三帝国,推行纳粹主义,宣扬日耳曼种族优秀论,认为“优等种族”有权奴役乃至消灭“劣等种族”,大肆鼓吹对外扩张,发动侵略战争。1933年5月10日晚发生的大规模焚书是纳粹统治的重要舆论行动,从此,纳粹德国在文学领域扯起民族沙文主义大旗,以“反对非德意志精神”为借口,扼杀犹太文化和文学,消灭进步文学,禁止和平主义思想和反战文学作品,以“捍卫德国文学的民族性”为幌子,迫害无产阶级革命作家,反对“文化布尔什维克”。德国文学面临着巨大灾难。世界文学史上的罪恶行径——德国焚书运动的出色帮凶是布雷斯劳市立图书馆馆员沃尔夫冈·赫尔曼,他为纳粹党制定了一份焚书清单,这份黑名单列出了九十四名德语作家和三十七名外语(非德语)作家,成为焚书运动的重要依据。然而这位自以为对希特勒忠诚的图书馆员后来却官司缠身,第二次世界大战时作为士兵上了前线,于德国战败前阵亡。被焚书作家中的大部分是真正的和平战士,他们反对战争,反对压迫,反对剥削,有的饱受集中营的刑审折磨和长期监禁,有的在生命受到威胁时,不得不逃亡国外,过着艰难、孤独的日子。不少作家客死异国,也有的在绝望中自杀,活到1945年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斗争胜利的作家多多少少都有生理和心理上的后遗症。在漫漫长夜般的流亡生涯中,有一支无产阶级的德语作家队伍活跃在国外,如安娜·西格斯、博多·乌泽、埃贡·埃尔温·基施、路德维希·雷恩等流亡墨西哥的革命作家,他们坚强不屈地从事反对希特勒法西斯的斗争,以“流亡文学”粉碎法西斯对德国文学的摧残,为创造真正的德国文学和修补文学史上的断层而做出贡献。安娜·西格斯在流亡途中创作的反法西斯长篇小说《第七个十字架》便是这一时期杰出的代表作品。小说描写集中营里七个难友的越狱逃跑行动,事后集中营的头儿下令建七个十字架,准备等抓回七个越狱犯后,分别在十字架上将他们绞死。然而,第七个十字架永远是无主的,它象征着反法西斯斗争胜利的希望。小说一时间成为畅销书,仅在美国就销售了六十万册。《焚书之书》的作者福尔克尔·魏德曼首次通过艰辛的寻觅、探求和研究,最完善地向德国人民和世界人民介绍了德国文学史上这一特殊时期,以极其丰富、充实的内容,将已经被人们忘却的德国作家的生平故事和他们的作品重新阐述给德国和全世界的读者。如果说焚书行动在当时并没有让戈培尔(第三帝国国民教育和宣传部长)等人达到预期目的,那么到了今天,可以肯定地说,焚书的阴谋已经被彻底粉碎。被焚书作家和他们的作品又回到了世界读者的心目中,被焚之书受到德国出版界的重视,2008年,值焚书七十五周年之际,在德国出版了“焚书丛书”第一辑十种。福尔克尔·魏德曼是德国著名文学批评家,于1969年11月6日出生在德国达姆施塔特,曾在海德堡和柏林攻读政治学和日耳曼学,自2001年起任《法兰克福汇报·周日版》文学编辑,2003年担任该报副刊部主任。2006年出版《光年,1945年至今的德国文学史》,获得巨大成功,同时也引起热烈辩论。2009年因《焚书之书》而获“图霍尔斯基-文学传媒奖”。奥地利犹太作家斯特凡·茨威格临死时留下一个愿望:“愿你们还能看见漫漫长夜后的曙光!……我就走在你们前面了。”今天,他的愿望早已实现,人们也会记住包括他在内的被焚书作家们。陈钰鹏2010年11月于上海十方阁

内容概要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纳粹已经席卷德国,为了巩固政权和实行独裁统治,极权者要对人民从思想到行动加以彻底的控制。1933年5月10日发动的全国性大规模焚书是纳粹统治的重要舆论行动。纳粹挑动群氓在文学领域扯起民族沙文主义大旗,以反对“非德意志精神”为借口,力图让犹太裔作家,显现“堕落生活”(例如为同性恋、社会弱势、边缘群体发声)的作家及作品从德国文学领域销声匿迹。
《焚书之书》的作者福尔克尔·魏德曼试图挽救这些被焚烧的书籍及其作者被历史遗忘的命运,他追踪了5月之夜焚书事件中被列入首批“文学作品”黑名单的近130名作家的足迹,以极其丰富、充实的内容,将已经被人们忘却的这些作家的生平故事和他们的作品重新阐述给德国和全世界的读者,让这些被时代浩劫强行封嘴的作家及作品重现天日,把焚书者的胜利变成失效。
《焚书之书》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

作者简介

作者:(德国)福尔克尔·魏德曼 (Volker Weidermann) 译者:陈钰鹏福尔克尔·魏德曼,(Volker Weidermann)是德国著名文学批评家,于1969年11月6日出生在德国达姆施塔特,曾在海德堡和柏林攻读政治学和日耳曼学,自2001年起任《法兰克福汇报·周曰版》文学编辑,2003年担任该报副刊部主任。2006年出版《光年,1945年至今的德国文学史》,获得巨大成功,同时也引起热烈辩论。2009年因《焚书之书》而获“图霍尔斯基一文学传媒奖”。

书籍目录

记住他们——译者前言
作者序
导言 五月的一个晚上——事情是怎样发生的
第一章 三位幻想作家
第二章 孤独斗士
第三章 战争中的五个男人和一个女人
第四章 流亡者不妥协
第五章 死亡先于瑜伽信徒到来
第六章 流亡中的咖啡中心
第七章 名家的真实故事
第八章 墨水中的金龟子
第九章 告别世界
第十章 凡是相信的人,请靠近!
第十一章 将是一本抢手书
第十二章 你们被遗忘的作品
第十三章 和卡夫卡裸身在草地上
第十四章 你真的不必成为共产党人
第十五章 有点嘈杂
第十六章 所有的金钱化成了免费啤酒
第十七章 我们耽误了义务
第十八章 斯大林先生,您的烟斗在哪里?
第十九章 戈特弗里德·本和其他麻醉剂
第二十章 死还是进攻
第二十一章 燃烧的蝴蝶
第二十二章 与天仙子一起飞翔
第二十三章 魔鬼在执政
后记

章节摘录

版权页:赫尔曼·埃西希(1878-1918),施瓦本山区特鲁赫特尔芬根的文学家,最后,他什么也没有了。他的作品不再上演,他那些最后的支持者也避开了他。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了,他因肺病在柏林逝世。热爱他艺术的最后一位伟大的朋友为他致了令人感动的悼词,这个朋友就是赫尔瓦特·瓦尔登,《风暴》杂志的创办人,他在最后几年中发表了赫尔曼·埃西希的作品。在悼词中他说,除了伟大的海因里希·冯·克莱斯特以外,只有赫尔曼·埃西希称得上“现实主义文学家”。他崇拜他的天才,责怪世人没有发现这一点。他以戏剧性的话语结束悼词:“我们相信你,赫尔曼·埃西希。我们爱你,因为你活在我们心中。你活在我们心中,你活在世上。你的艺术活在世上。”然而时隔一年,人们从赫尔瓦特·瓦尔登嘴里只能听到关于这位施瓦本喜剧之王的坏话和鄙视之言,因为埃西希的第一部小说《台风》(1919)正好是在他死后出版的。而这部《台风》只是稍稍隐现出与《风暴》及其负责人赫尔瓦特·瓦尔登的不合拍。瓦尔登就觉得深受伤害:“埃西希在去世前几小时还把我称作他的朋友。他去世后出版了一本小说,这是从自然主义表现手法转向艺术造型的不幸的尝试,是影响极为恶劣的一种不成熟艺术的悲剧。”恶劣——哦,是啊。然而在这一点上,瓦尔登的艺术评价一点没有道理。如果说赫尔曼·埃西希为我们留下了什么,那就是这部小说。小说描述了一个艺术运动,这一运动主张让整个艺术上荒诞的大首都听命于自己。这个运动企图通过招摇撞骗的手段、无限的自信心和较少的艺术才能变出一个陶醉在艺术中的城市,表面上似乎并不接受道德概念,而实际上却只放任一种狭隘的市侩道德。跟着埃西希的思路,看他如何观察那一群几乎尚未编成密码的主人公——弗朗茨·马克、马克·查格尔、埃尔泽·拉斯克的学生,当然还有作诗的医生阿尔弗雷德·德布林,特别是赫尔瓦特·瓦尔登——如何交易、如何自高自大、性生活如何古怪离奇,可谓一大乐趣。一种不断在继续上升的艺术放荡,大家都知道,艺术的大气泡不久就要爆了,很快就要爆了。抽象理想不断上升的结果是,《台风》中的艺术家们出售一幅不可见的画,真是滑稽,亚斯米纳·雷察在八十年后还让这一滑稽的故事在全世界的剧院上演。此外,这本描写一个过热的艺术市场的荒唐弊病的书读起来让人惊讶地觉得书中的故事就是现实生活中的事。埃西希的剧本却完全不一样,它们要么开始不被上演,要么后来在舞台演出时被检察官禁止,或者被一批受人唆使的观众喝倒彩。有不少演出都以剧院群殴告终。都是些滑稽可笑的大众剧、恐怖神话,赤裸裸的揭露,百无禁忌。在性的表现方面,只要是想得到的,埃西希都搬到舞台上——集体淫乱、鸡奸、远距离性行为、性虐待狂,埃西希了解这些并让人演出。但剧本却无结构可言,冗长、乱七八糟没有鲜明的风格,奇怪的是,连最前卫的观众也被这些演出吓跑了。再说,埃西希的性格不好,是个很难相处的人。保罗·卡西雷尔曾出版了他的第一批剧本,将他的《幸福的母牛》(1910)首次搬上舞台,但很不成功,于是他便和保罗·卡西雷尔疏远了。他认为失败是卡西雷尔之过。埃西希情愿自费出版自己的剧本,他开始平步青云的时候是有强大的代言人的,如阿尔弗雷德·克尔、阿图尔·埃勒塞尔和弗朗茨·布莱曾表扬他的剧本,并让他成为唯一连续两次获得有名的克莱斯特奖的艺术家。然而已经没有新意的艺术进展以及似乎无止境的过高估计自己迫使他的最后支持者也离开了他。埃西希,这位内心保守、眷恋家乡的施瓦本山区人公开宣称不读同时代人的作品、不上剧院、拒绝参加一切活动。据说当他第一次看到尼采的作品时,他曾表示,这一切他自己曾思考得更好、更深刻,而今天,这种思想早就过时了。埃勒塞尔在自己撰写的文学史中评价埃西希说:“他缺少判断力、缺少鉴赏力。他将关于自己的轶事篡改成怪诞的事情,他自己肯定觉得很有趣,但最后却失去了趣味。”弗朗茨·布莱在他的现代文学寓言集中认为:“埃西希好比是一小瓶施瓦本乡村葡萄酒,当它没有被喝的时候是香醇的,然而它在柏林的下等酒吧‘风暴’的酒柜上被打开了,放的时间太长了。”他没有经历自己最大的成功,《台风》是新的共和国第一批畅销书之一,但这部小说却让他失去了他最后一个朋友。当纳粹于5月份将这本书烧掉时,埃西希已经去世十五年了,他和他的作品几乎已被忘却。

后记

事情过去七十五年了,自从在德国发生焚书和文学从这一国家被赶出去的事件之后,七十五年过去了。作品被扔进劈柴堆的作家中,已经没有一个今天尚存人间。大部分作家甚至没有活过流亡时期;那些回国的作家已经不能理解自己的国家了;对他们的祖国和人民永远也不会很信任了。而德国和德国人对大部分归来的作家也没有兴趣了,已经是一个新时代了,这些老人对他们还有什么用呢?于是,对许许多多作家而言,焚书正好起到了纵火者当时希望能起到的作用:永远忘记,从国家的集体记忆中抹去。几乎就是这样,好像这些书和这些人从来不曾有过。当然,这并不适用于当时的大明星,他们中的佼佼者;不适用于图霍尔斯基、克劳斯·曼和亨利希·曼、约瑟夫·罗特和斯特凡·茨威格。对这些作家而言,1933年5月10日那天并不意味着他们的作品被忘记、并不意味着消失在某个仓库里、并不意味着永远消失在云雾里。对他们来说,“只是”——引号不能再大了——生活被毁灭了。他们被剥夺了读者、剥夺了已经习惯的生活、剥夺了祖国、剥夺了家乡、剥夺了幸福。甚至往往也被剥夺了生命。“我们不会老,我们在流亡!”七十五年后,在慕尼黑附近的格雷费尔芬一幢房子里,一位老先生坐在一张褐色的长沙发上。他的周围放满了书,许许多多的书。在其他可以坐的地方、在茶几上、在用餐桌上、在地上、在大柜子上面全是书。在通往起居室的楼梯上全堆满了书,厨房里尽是书,地下室、墙壁上、桌子上、工作室里也是书。工作室里也有一张小沙发,上面放着一只人造革小箱子;箱子是开着的,里面是书,其余什么也没有。他刚出差回来,格奥尔格·P·萨尔茨曼说。他作了一个关于被焚书作家的报告,1933年5月,当时萨尔茨曼才3岁,今天他78岁了,他拥有被焚书籍的最大私人藏书量。多年来,他收集了12 500册,这是少有的、极为珍贵的藏品。萨尔茨曼收藏第一版,他的雄心是拥有每一位被焚书作家全部作品的第一版。由于他也一直未能理清楚当时真正被焚书籍的混乱现象,所以他专门针对90名作家,孜孜不倦地收集他们的作品。12月份,天空灰蒙蒙的,萨尔茨曼的住所又冷又昏暗。格奥尔格·P·萨尔茨曼坐在书籍的中间,穿着羊毛衫,灰白的头发往后梳着,留着灰白的小胡子,边吸雪茄边讲述着,这一切是怎么开始的、他是如何开始收集这些书的、他是如何着迷的,有一天,他这么做了,从此再也放不下了,直至今天。他从很早的时候讲起,讲他的父亲和相父,两人都是最早的纳粹党人。他自己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还是一个士兵,15岁时,他就成了前线部队和柏林总司令部之间的信使。1945年3月,他父亲带上他回家探亲休假,跟他谈到即将到来的失败、德国的灭亡以及他们正面临着的不幸。他父亲想把全家人都杀死,但战争结束时,他只是自杀而已。他父亲的照片今天仍然放在萨尔茨曼的写字桌上,照片夹在很小的框架里,是唯一的一幅肖像。那是格奥尔格·萨尔茨曼一生中的一个瞬间,当时,他所信仰的一切全崩溃了。德国、胜利、父亲,全完了。战后,一名英国士兵将他带到布痕瓦尔德集中营,几年前他总是看见囚犯在通往集中营的路上经过他家乡的村子,他把他们看成是普通的罪犯,不修边幅、不剃胡子、穿着囚衣。看到这一切,年轻的萨尔茨曼一点没有不安之感。然而这位英国士兵要和囚犯中的一名谈话,这着实让他觉得不安。“我的整个世界观当时全反了。”今天的萨尔茨曼说道。不过关于书的事情,那是很晚很晚才开始的。萨尔茨曼最初接管了父亲在图林根瓦尔特豪森的产业,但1953年与他妻子一起到了德国西部,担任金融商务工作。不知什么时候,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因工作需要,迫使他到远离家庭的不来梅工作数月,晚上觉得生活很无聊,只好喝苹果烧酒。有一天晚上,一个旧书商邻居带他去参加一个朋友间的活动,他们在小圈子内作报告,介绍不为人知的文学家和他们的作品。萨尔茨曼专心地听着,并受委托作一个介绍恩斯特·魏斯的报告。萨尔茨曼于是准备起来,他在市里的旧书店和跳蚤市场寻觅这位他以前从未听说过的作家的作品。故事就这样开始了,那是1976年,《明星》周刊发表了记者于尔根·泽尔克介绍尚活在世上的“被焚书作家”的文章。萨尔茨曼兴奋极了,他终于找到了生活中的主旋律。于是他利用每一分钟的空闲时间和他的全部钱财来买书,想慢慢建立起一个藏书馆。要像萨尔茨曼三十年如一日收集过的那样去收购图书,那简直是着了魔了,是有点疯了,萨尔茨曼也坦率地承认这一点。一个不陪妻子和孩子去度假,而是独自在国内到处转悠、搜索隐藏着的图书、把所有的钱都花在藏书上的父亲,让家里人也感到不太愉快。“别人到意大利的里米尼去,”萨尔茨曼说,“我却在逛跳蚤市场,家里人只好自己去闲逛。”今天依然如此,每年的大部分时间他仍然在外面寻觅图书;从一个城市到另一个城市,从一个跳蚤市场到另一个跳蚤市场。他基本上不用互联网搜索,对他来说,和旧书商聊天、有幸意外在跳蚤市场发现一个箱子,那才是收藏的意义。他现在已经搜罗了12500册书,他正在变成书山的主人,而不是房子的主人。跟他一起穿过通道、站在地下室的约瑟夫·罗特书架旁、找到我以前从来没见过的稀有版本,真是太美妙了。《神圣酒徒的传奇》正好被他借给一个展览会了,但《基督之敌》和《海怪》都在,一切的一切,这里都有。格奥尔格·赫尔曼的作品他也是全套的。有一位女博士研究生刚走,她在准备关于赫尔曼的博士论文,她愕然站在书架前,惊讶地说,要是她早知道这里陈列着所有她要找的书,而且都是第一版的,她就用不着到处去调查了,用不着从图书馆到图书馆、从一本书到另一本书那么来回奔波了。托马斯·曼、里尔克和斯特凡·茨威格的传记作者多纳尔德·A·普拉特吃惊地站在斯特凡·茨威格书架前。茨威格作品部是萨尔茨曼藏书馆的珍品。茨威格的每一种书、每一份讲话、每一种选印本、每一种友情捐赠版他都有。还有1942年在布宜诺斯艾利斯出版的、印数仅300册的中篇小说《象棋的故事》第一版,这是他最宝贵的书。他只缺一份茨威格于1939年在伦敦西格蒙德·弗洛伊德葬礼上的讲话,不过他相信,他会找到这份讲话的。然而,有朝一日萨尔茨曼不在人间了,这些藏书会怎么样?“我快80岁了,”他说,“很明显,我在考虑这个问题。”这些藏书对他的孩子们似乎没有很大意义。“他们没有这么说,但我当然能感觉到。”如果说这些书多年来夺走了他们的父亲、主宰着家庭生活的话,对这些书的爱还能传到下一代去吗?事情还能有别的结果吗?否则的话,对孩子们的要求太多了。八年前,萨尔茨曼的妻子去世了,从此家里的书开始猛增。“今年在我这里连圣诞鹅也吃不成了。”他边说边示意堆满了书的餐桌,“你看见了,哪里还有放鹅的地方?”然而比放鹅的地方更为重要的问题是这些令人惊奇的藏书去向问题。几年前,埃尔富特大学新建,出于对家乡的一片旧情,他提出将藏书赠送给大学,没想到大学拒绝了这番好意,他们说,谢谢,不用了。他们有另外一个研究重点,因此对这些藏书没有兴趣。这个藏馆将会怎样?所有这些图书将会怎样?萨尔茨曼首先要让这些藏书具有生命力,他希望他的藏书馆成为一个开架图书馆,他收集到的所有一式双份的图书能开放阅览。他要让这些书保持生命力,让人们回忆起所有几乎已经被完全忘记了的作家。他竭尽全力、不辞辛劳配齐了面临消失、分散在世界各地的图书,建立了一个特殊的世界。他把这些书汇集了起来,收藏在他家里,在格雷费尔芬的“焚书之书”之家。现在是让这些藏书和全人类见面的时候了,格赖夫斯瓦尔德市和纽伦堡市已经表示了对藏书感兴趣。纽伦堡最合萨尔茨曼的心意,据他说,市长已经把藏书当作要事看待,计划将这些书放到纳粹资料中心去,但作为一个独立的部门,设图书馆员和档案保管员,使之成为一个有生命力和对外开放的场所。听起来好像在做梦,和萨尔茨曼的设想一模一样。如果一切顺利的话,他将随同这些书搬到纽伦堡去。在格雷费尔芬没有任何东西能留住他,他必须陪伴着书。“每一本书都有一个故事。”他说,“这些故事我没有记下来,我必须讲述每一本书的故事,讲给图书馆员听、讲给参观图书馆的观众们听、讲给每一个想知道一些这个世界的人听,使他们了解一些被焚的作品,了解一些5月的那天“书被焚、人被忘”的作家们。所以更不能忘记他们,永远不能忘记他们。”写于格雷费尔芬的一幢房子里

媒体关注与评论

愿你们还能看见漫漫长夜后的曙光!……我就走在你们前面了。  ——斯特凡·茨成格忘旧事者失双目。  ——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


编辑推荐

《焚书之书》荣获“图霍尔斯基-文学传媒奖”。1933年至1945年的德国文学史上出现了一个断层,九十四名德语作家的作品被焚烧,被焚书作家遭受监禁、迫害。列在黑名单上的大部分作家逃亡国外,生活在被忘却的深渊中,他们失去了读者、失去了祖国,甚至失去了生命。《焚书之书》的作者福尔克尔·魏德曼首次通过艰辛的寻觅、探求和研究,最完善地向德国人民和世界人民介绍了德国文学史上这一特殊时期,以极其丰富、充实的内容,将已经被人们忘却的德国作家的生平故事和他们的作品重新阐述给德国和全世界的读者。这就是我写《焚书之书》的目的,把被遗忘的人从被遗忘的角落拯救出来,使今天的读者重新了解他们和他们的作品,把焚书者的胜利变成失败,让当年的书以新的光芒重新辉煌。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焚书之书 PDF格式下载



中外皆有焚书,书只是静静地躺在那里,但它的力量让一些人畏惧,是以才有焚书;但书中的思想是焚不掉的,知识分子的风骨是焚不掉的,有这样的书,爱书人当然要收藏!


这种书几乎很难打到低折扣,想读就买了。


只想对作者表示感谢。


我还没有看完这本书,但是绝对是一本好书。


焚书始于何时,已不可考。秦皇之焚书坑儒,可谓史上之最。
言为心声,行亦为心声。
人类之文明史,与其说是人性之进化史,莫若是对人性认识之进步史,亦即制度之改进史。
焚书之行绝迹之时,当是人类文明之巅峰之期。


既然是当当按照我的购书习惯推荐的,我就买了,还没有开始读,不过作者魏德曼让我想起一个电影


像是一部记录史,枯燥的成分多一些,不过整体上还是不错的。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