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汉语词律学

孙霄兵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1-12  

出版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

孙霄兵  

页数:

580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关于词的研究,许多学者采取了不同方式的分类。我们认为可以分为三个方面:一是词的历史研究。例如词的本事,词人生平、年代,涉及词的重大历史事件,词史等等的研究;二是词的艺术研究,包括词作的思想感情、创作特色、表现手法、流派发展等等的研究;三是词的格律研究,包括词的词体、声韵、句子等演变等等的研究。孙霄兵所著的《汉语词律学》的研究,主要属于词的格律研究,也就是词的纯粹形式的研究。只是在非常需要的情况下,为了辅助词的格律研究的需要,才涉及词的历史研究和词的艺术研究的领域。

作者简介

孙霄兵,北京大学七七级中文系文学专业毕业。文学学士,教育学博士,法理学博士后。现任教育部政策法规司司长、教育部法制办主任。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西南大学兼职博士生导师、教授。
著有《外国教师法选编》(贵州教育出版社,1991)、《受教育权法理学~种历史哲学的范式》(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教育的公正与利益——中外教育经济政策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合著)、《教育优先法理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知识社会与教育发展》(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等。诗歌作品有新诗集《微笑之境》(敦煌文艺出版社,1996)、古典诗词集《青枫时节》(贵州教育出版社,2002)、新诗集《我希望》(新华出版社,2011)及散见各报刊新旧体诗词。

书籍目录

导言
第一部分 词的格律总论
第一章 中国古典诗词格律概论
第一节 中国古典诗词格律的概念和性质
第二节 中国古典诗词格律的发展规律和趋势
第三节 中国古典诗歌基本格律因素分析
第四节 中国古典诗词格律的文化地位和历史作用
第二章 词的格律的形成和发展
第一节 词的格律的构成
第二节 词的发展演变的阶段
第三节 词体对于传统诗体的突破
第三章 词的文本
第一节 词的文本的概念
第二节 词的音乐文本
第三节 词的文学文本
第四节 词的符号文本
第二部分 词体
第四章 词体的特点和来源
第一节 词体的特点
第二节 音乐对于词体的形成和发展的作用
第三节 词体在近体诗基础上的发展和变化
第四节 词的非近体诗文本来源及其演化
第五章 词体的自身发展和变化
第一节 词体的自身发展和变化的基本方式
第二节 词体分类和构成
第六章 词牌
第一节 词牌的概念和意义
第二节 词牌的形成和发展
第三节 词牌和词体
第四节 词牌和词题
第五节 词牌和词序
第七章 阕
第一节 阕的概念与意义
第二节 阕的构成
第三节 阕的分类
第四节 阕的过片和换头
第五节 阕的同构和错落
第六节 词的联章
第三部分 词的句子
第八章 词的句子的一般理论
第一节 词的句子的重要意义
第二节 词的句子的确定
第三节 词的句子的来源和形成
第四节 词的句子的语法特点
第五节 词的分句
第六节 不同句子构成的词体
第七节 词的句子的句法和格律特点
第九章 词的句子的节奏
第一节 词的句子的节奏概论
第二节 词的各种句子节奏
第三节 词的句子的特殊节奏
第四节 词的拗句及其节奏
第十章 词的句行格律
第一节 词的句行格律的概念及其含义
第二节 词的分行的类别
第三节 词的句子的跨行
第四节 词的句序
第十一章 词的句子的对仗
第一节 词的句子对仗概论
第二节 词的句子对仗的原则要求及其特点
第三节 词的不同分句的对仗
第四节 词的句子对仗的特殊形式
第十二章 词的句子的粘对
第一节 词的句子粘对的一般原则
第二节 词的句间粘对
第三节 词的句内粘对
第十三章 词的叠句
第一节 叠句的概念及其作用
第二节 叠句在词句中的位置
第三节 词的叠句的字数
第四节 词的叠句的次数
第五节 词的叠句的通常形式
第六节 词的叠句体
第四部分 词的声韵
第十四章 词的声韵的一般规律
第一节 词的声韵的概念和价值
第二节 词的声韵对于近体诗的继承、发展和突破
第三节 词的押韵的特点
第四节 词的押韵的标准和要求
第十五章 押韵变化形成的词体
第一节 押韵变化促进了新的词体的形成
第二节 词的单押体
第三节 词的互押体
第四节 词的转韵体
第五节 词的双押体
第十六章 词的声韵与句子的平仄
第一节 词的声韵与平仄的概念和体系
第二节 词的句子的平仄的特点
第三节 词的四声体
第四节 人声词的起源和发展
第五节 词的押韵与字声的阴阳
第六节 词韵对于平仄四声的重要作用
第十七章 词的句子的平仄的多样性
第一节 词的句子类型与平仄分析
第二节 词的短句平仄
第三节 词的长句平仄
第四节 词的分句长句平仄
第五节 词的分句超长句平仄
结束语:词的格律对于新诗创作的借鉴意义
后记
附录一:《词律》发凡
附录二:《词林正韵》发凡

章节摘录

版权页: 2)以字数分类是词体文学分类的基本方式。 (1)词体分为小令、中调、长调是宋中叶以后产生的分类词体方法,其标志是以字数分类。宋代中叶之前,也就是大体上在北宋,仅依音乐区分为令词、慢词,并无中、长调之目。如张炎《词源》“制曲”一节有“作慢词,看是甚题目”之语。本来令词、慢词,是音乐的节奏。中、长调也与音乐的要求有关。但是,在音乐失传之后,令词、慢词失去了音乐的依据,只能采取文字的分类方法。清人沈雄日:“唐宋作者,止有小令、曼词。至宋中叶而有中调、长调之分,字数原无定数,大致比小令为舒徐,而长调比中调尤为婉转也。今小令以五十九字止,中调以六十字起,八十九字止,遵旧本也。”明代中叶顾从敬《类编草堂诗余》将词91字以上者定为长调,59字至90字定为中调,58字以内定为小令。清人毛先舒《填词名解》更沿袭了这种说法:“五十八字以内为小令,五十九字至九十字为中调,九十一字以外为长调”,确定了以字数分类是不同词体分类的基本方式。明人开始采用以字数划分中、长调,说明在明代,慢词音乐已经基本失传,需要采取了新的文学分类的方法。萧鹏指出:“以小令、中调、长调三分法选词,反映了唐宋词乐既已失传之后,词家对词体声律的寻找和补救心理;反映了选家欲合订谱与选词为一体,将词选选成既是玩味欣赏的读本,又是填词创作的格律准式的努力和追求。” 至于字数多少来划定词体,前人的意见是不一致的。清人万树在《词律•发凡》中引钱唐毛氏云:“五十八字以内为小令,五十九字至九十字为中调,九十一字以外为长调,古人定例也。”万树对这种划分进行了批评:“所谓定例,有何所据?若以少一字为短,多一字为长,必无是理。如《七娘子》有五十八字者,有六十字者,将名之日小令乎,抑中调乎?如《雪狮儿》有八十九字者,有九十二字者,将名之日中调乎,抑长调乎?”然而,万树提出了反对的意见,却没有提出新的划分词体的字数标准。如果有定例有音乐上的依据,是可以确定的。音乐上的依据也许有,但是已经不可考了;如果没有音乐上的定例,那为什么要以这样的字数来划分,就值得讨论。 按照我们的分析,长的字数的词体是从短的字数的词体发展过来的。它们之间是有着源流关系的,一旦确定了这样的源流关系,也就有可能按照某种字数的要求作区分。但是,还需要进一步明确区分字数分类的标准和理由。 在词体发展的初期,大多数词体都是五七言体,与近体诗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近体诗是词体的来源的最为基础的模板。近体诗对于词产生影响的基本模式是律诗,特别是七律。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汉语词律学 PDF格式下载



中午吃中饭就收到了,哈哈


好书,值得一读。满意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