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蓟县独乐寺

陈明达 天津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7-8  

出版社:

天津大学出版社  

作者:

陈明达  

页数:

201  

字数:

675000  

Tag标签:

无  

前言

杰出的建筑历史学家陈明达先生(1914-1997年)离开我们已经十周年了:这十年间,经过他的亲友、学生们的不懈努力,他的许多遗著陆续被发表或出版,令我们仿佛继续聆听到他思维缜密的授课,并从中受到新的启迪。这次陈先生晚年的力作《独乐寺观音阁、山门的大木制度》增编为专著出版,对比他早期的著作《应县木塔》、中期的著作《营造法式大木作研究》,我们又一次领略到这样一位大师级的建筑历史学家严谨的治学历程这部专著出版在即,大家坚持要我为之作序、,我本不习惯作序,但这涉及了我与陈明达先生之间的一段特殊经历和一份特殊情感,所以,我愿意在这里写下来,一者代序,二者表达我对先生的敬仰和纪念。一在陈先生数额不菲的遗著中,《独乐寺观音阁、山门的大木制度》是极为重要的一篇:因为:1.独乐寺观音阁、山门这两座辽代建筑遗构在中国建筑史上占有非常独特的一页:大时代已跨入北宋时期,而与北宋毗邻的辽王朝却因为文化倾向上的取舍,在建筑方面具有与北宋大致相同的技术水准,而在艺术风格上却更多地继承了唐代雄健豪迈的风气,故现存九座辽代建筑遗构几乎个个都是上佳之作,其中辽宁义县奉国寺大雄殿、山西大同华严寺大雄宝毆以大体量、大气势雄冠一时;山西应县木塔是建筑技术水准的巔峰之作;蓟县独乐寺两建筑则诚如陈先生在另一篇文章中所评价:“若论技术之精湛、艺术之品第,均应推为第一,可以说是现存古建筑中的上上品、、”因此,无论从建筑风格的唐代遗风而论,还是就宋代建筑技术和设计原则的成熟,定型而论,陈先生对独乐寺两建筑的研究,都是解读以《营造法式》为标志的中国古代建筑学体系的关键环节。近年来,对辽代建筑,特別是对独乐寺两建筑的研究沦著是很多的。

内容概要

早在1984年,陈明达先生曾评价道:“独乐寺两建筑,按现存古建筑年代排列,名居第七,但若论技术之精湛、艺术之品第,均应推为第一,可以说是现存古建筑中的上上品,最佳的范例。”为进一步阐释他的这一观点,约六年之后,陈先生于1990年完成了一篇重要的文稿《独乐寺观音阁、山门的大木制度》。在此文中,作者似乎完全进人到了古代建筑师的世界,不但解析着一个个技术方面的疑难,更通过技术问题的解析而还原到审美性的文化层面,遂追索出若干条中国建筑在结构力学、建筑美学等方面的独到建树。 在中国建筑历史研究史上,梁思成先生于1932年发表《蓟县独乐寺观音阁山门考》一文标志着中国建筑历史研究正式引进了西方科学性的“田野考察”方法;陈明达先生于1966年完成的《应县木塔))则初步证明中国木构建筑是有设计规律可循的,同时,这部书为建筑界、文物保护界树立了一个集研究论著与测绘图、摄影资料于一身的范例。 现在,时隔四十一年,我们将历年来中国营造学社、中国文物研究所、天津大学等单位积累下来的对独乐寺观音阁、山门二建筑的测绘图、照片、陈明达先生的建筑分析图以及《建筑创作》杂志社最新的专题摄影,与陈明达先生原论文合编为一部专著正式出版面世。我们深信,此举除续接《应县木塔》为专业人士提供高水平研究专著的传统之外,还将为所有热爱中国建筑、中国传统文化的广大读者提供一个高水平的艺术欣赏图籍。

作者简介

陈明达,1914年生,湖南祁阳人。1932年参加中国营造学社,始为研究生,后任副研究员、研究员。师从著名建筑学家刘敦桢、梁思成,重点研究中国古代建筑史和雕塑史。1944年在重庆任中央设计局研究员,同年加入中国工程师学会(为正会员)。1953年起,先后任文化部文物局业务

书籍目录

独乐寺观音阁、山门的大木制度图版部分测绘图 中国营造学社测绘图 20世纪50~70年代测绘图 20世纪90年代测绘图历史照片 20世纪30~60年代历史照片 1976年大地震被损情况照片 1994~1998年修缮工程照片现状照片蓟县独乐寺碑刻蓟县独乐寺历史大事记编校后记

章节摘录

插图插图1

后记

陈明达先生晚年的力作《独乐寺观音阁、山门的大木制度》一文大约始作于1983年,经多次修改,至1990年定稿。陈先生自信经此次对独乐寺两建筑的研究,完成了其研究生涯的又一次飞跃:对应县木塔的研究,初步证明中国古代木构建筑是有设计规律可循的;撰写《营造法式大木作制度研究》,基本整理、归纳出北宋时已经存在着“以材为祖”的模数制设计方法;此篇论文则尝试实际应用材份制进行建筑学理论分析,遂追索出若干条中国建筑在结构力学、建筑美学等方面的独到建树。陈先生的一些新发现,或过去提出设想而未及全面展开的话题,如中国建筑按数字比例而非几何比例设计的问题,设计中确定标准间广材份数的问题,材份制原则可能同样适用于建筑组群布置等,均在此有较充分的阐述。此论文最引人人胜之处在于:几乎展示了古代建筑师设计一个建筑组群的全部过程。陈先生在晚年很注意使用本土语言从事理论研究,如研究雕塑史时,他强调“减地平投”、“剔地起突”等语汇,很难用“浮雕”、“圆雕”等西方术语表述清楚。在此文中,则改变过去以公制测量数据为依据的做法,而强调将实测资料折合成宋尺、材份数,又使用类似某些样式雷图那样的方格网进行构图分析。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充分理解西方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的基础上,针对本土文化,使用本土语言做纵深探索,是独辟蹊径的有效尝试。


编辑推荐

津门十景之一,景名“独乐晨光”。位于蓟县城内西大街,占地10500平方米。始建于唐代,寺内的观音阁和山门重建于辽代,距今已有1000余年的历史,是国内现存最古老的木结构建筑之一。据说安禄山叛唐,就是在此处誓师,他喜独乐,故以“独乐”二字名寺。 寺内有乾隆书壁碑,共28块。全部是清乾隆皇帝手书名家诗。本书结合历年来中国营造学社、中国文物研究所、天津大学等单位的研究、测绘图和陈达明先生的建筑分析图及最新专题摄影、论文合编,给热爱中国建筑、中国传统文化的读者提供一个高水平的艺术欣赏图籍。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蓟县独乐寺 PDF格式下载



这书凝聚了陈明达先生对于营造法式研究的精华,还附了各个时期的详细的古建筑测绘图。独乐寺是现存古建筑中的精品,陈明达先生的研究方法也对其有一个全面的诠释。对于古建筑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读读。书中的插图也不错。我非常喜欢


看了那些照片上发黄的图纸,感觉真是太棒了,中国营造学社真是太牛B了!


对我的感觉稍嫌贵些,但很需要的原故也就无妨啦。这两座建筑够经典啦。著述者也够经典啦。分心槽和楼阁,仿古建筑都能如此一板一眼也就庆幸啦


沉淀下来看,好书,学习


书装帧很是高档,内容也是古建工作者必须要认真研读的,图片拍的也很专业,是本值得收藏的好书


书还是很不错的,这次专门买来收藏的。天大的这套书编的很好。


《蓟县独乐寺》主要部分为论文《独乐寺观音阁、山门的大木制度》,本书内容相当专业,属于非常专业的论文;图件和说明适用于爱好者。该书沿续了陈明达先生的第二本专著《营造法式大木作制度研究》。在后者,他基本证明了至迟在北宋时期已经存在了完整的以材份为模数的建筑设计方法。在《蓟县独乐寺》中,已经不再借助西式理论,而是从我国历史巨著《营造法式》寻求答案。试图解析着各个技术方面的疑难,并尝试通过技术问题的解析还原到文化层面,追溯出中国建筑在结构力学、建筑美学等方面的独到建树。陈明达(1914~1997)在1932年经莫宗江介绍到中国营造学社,当刘敦桢的助手,参加考察古建筑,整理绘制资料。1940年,随梁思成、刘敦帧考察西南地区40余县的古建筑。1942年参加彭山崖墓的发掘,1945年参加重庆道路网及分区规划设计。新中国成立后设计中共西南局办公楼和重庆市委办公楼。1953年到文化部文物局任工程师,1960年调文物出版社任编审,1971年调建筑科学研究院历史理论研究所任研究员。


在乎这个建筑,就买了这本书.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