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教育的灵魂

冯骥才 编 天津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3  

出版社:

天津大学出版社  

作者:

冯骥才 编  

页数:

213  

内容概要

丁亥秋日,来自中外一些名校的校长、院长、学者、教授聚集我院,设坛举会,研讨当今全球教育界共同关切的话题——人文教育。 这里所说的人文,当然不是通常的人文学科,而是人文精神。因此会题为“人文精神与大学教育”。 会议中,这些教育与文化界的大家纷纷发表宏论,或针砭教育时弊,或探索人文内涵,或追究认识是非,或贡献佳思良策。各种真知灼见振聋发聩,发人深省,深湛新异,颇多启迪,应是当下关于人文教育思考的新成果。 为了使这些精辟的见解逾出我院,走向社会,引发反响,有益于当代教育事业,遂将会议论文编集成书,刊印面世。会中情景,皆附写真,相关资料,一应俱全。此事此意,是为记焉。

书籍目录

改善高校的人文环境民族文化教育与自主创新道路人文精神是教育的灵魂人文教育与国民素质沟通真美 追求真美21世纪大学人文学科的前景人文教育在香港全球化时代人文教育的特殊性回归本位,大学教育的人文自觉性--促进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融合人文教育的危机之探讨历史学在大学人文教育中的地位德国学者威廉·洪堡的人文教育理念是不是现代世界和全球化时代的大学教育模式人文精神的中西之辨与儒家文化全球化时代的大学和人文教育的发展阅读与大学人文教育体制化·世俗化·平庸化--从高校看当代人文环境人文精神与传统文化教育--我教中国民间文学的一些体会大学应该是人文精神的堡垒城市,有多少记忆可以重来人文精神与历史遗产艺术在校园中所起的作用以及地区博物馆建立合作关系要尊重民间表演艺术在当地的原貌龚克校长致开幕辞冯骥才院长致欢迎辞冯骥才院长总结发言图记 会议  活动附录1 广东会馆观戏记附录2 重要媒体刊发的消息与报道索引

章节摘录

  民族文化教育与自主创新道路  人是文化的动物。生物界靠基因遗传而存在,靠基因变异而演化。人类社会则靠文化传承而延续,靠文化创新而进步。文化是人类社会的“基因”。民族主要是文化的概念,而非生物基因概念。一个民族没有了自己的一种特殊文化,即民族文化,那么,这个民族实质上不复存在。而教育则是文化传承的主要形式,也是文化创新的首要基础,当今世界,尤其如此。  一  文化是重要的。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等等一切活动,都是短暂的,都会过去,都会成为历史,都往往会沉淀与凝聚为文化,文化是永恒的。当然,这种永恒是历史性的永恒,是发展中的永恒,而非僵死的永恒。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工作报告中深刻指出:“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他紧接着指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显然,这里“文化的力量”所指的文化,主要是民族文化。对于民族文化的重要性,胡锦涛同志在耶鲁大学的演讲中做了精辟阐述:“一个民族的文化,往往凝聚着这个民族对世界和生命的历史认知和现实感受,往往沉淀着这个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毫无疑问,这个民族文化主要是人文文化。  胡锦涛同志的阐述多么好啊!这是对江泽民同志讲的“文化的力量”的内涵做了深刻的揭示与重要的发展。“世界和生命”包括了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的客观存在;“历史认知”是深刻的理性认识;“现实感受”是丰富的感性认识;“精神追求”,是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是在精神境界中的期逐;“行为准则”是个人关于与他人、与集体、与社会、与自然界的关系如何处理的伦理道德的规范,是精神追求在H常活动中的体现,加上“最深层”这三个字,就是对这个基于理性认识与感性认识交融而来的“追求”与“准则”,要使之能体现出人之所以为大写的“人”的自觉与自律和高尚与尊严。一个民族在文化上能有深刻的理性认识,有丰富的感性认识,有坚贞的精神追求,有高尚的行为准则,那么,这个民族一定有强大的凝聚力,一定有旺盛的创造力,从而也一定有顽强的生命力、战斗力。我们的中华民族就是这么一个民族,我们的中华民族文化就是这么一个民族文化。胡锦涛同志在耶鲁大学的演讲中明确指出:“中华民族在漫长历史发展中形成的独具特色的文化传统,深深影响了古代中国,也深深影响着当代中国。”正由于这一民族文化,正由于体现这一文化的精神追求与行为准则而凝现的民族精神,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中华民族方能成为世界上唯一的最古老的历史从未中断的民族。特别是在科技高度发达与高速发展的当今世界,我们如若不能传承、弘扬与发展民族文化,我们的民族、我们的国家必定丧失灵魂,必定异化,必定自我埋葬,更何谈国家发展、社会进步与民族繁荣。只要我们直面我国的现实,特别是青少年的现实,应该看到,中华民族文化实质性的中断的危机与隐患,确是严重存在的。


编辑推荐

  《教育的灵魂》可供各大专院校作为教材使用,也可供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作为参考用书使用。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教育的灵魂 PDF格式下载



——读《教育的灵魂》的思考2007年11月,一群具有**心灵的人齐聚在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共同探讨了“人文精神与大学教育”的问题。这本《教育的灵魂》就是这些**心灵的人发自内心的声音。一直以来,我就在关注着人文精神,关注着情感和人的心灵的发育。也许是自己对这方面的问题关注太久,积累了一些感悟。所以,翻阅这本书的时候,并没有太多的兴奋,能与这些**心灵的人对话本身就是一种难得的幸运。有的可能是与这些人一样的忧虑。这些来自世界各地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呼吁人文精神的教育回归,使人们感到人文的精神和思想的新构建对人类整体的发展已经到了最为急迫的地步。我们很难说当今的教育有灵魂,那么就使我想到教育的灵魂和灵魂的教育问题。我同意人文精神是教育的灵魂的观点。从众多学者的思想里不难体会到人文精神的教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教育必须为长远的未来做打算,才有可能培育出人文的灵魂和精神。只为一时打算,不可能有人文的精神。人文关乎人的长久发展,关乎人类的持久生存。无论社会和世界以什么样的速度发展,都不能只是注重了脚下的速度而忘记了过程的持续。所以,我同意科学与人文融合的观点。只有真正的重视科学才能走好脚下的路,也只有重视人文,才能在广阔的星空之下找到行走的方向。也就是,无论人的发展还是人类的发展,都不能不脚踏实地又仰望星空。人文是什么?人文是历史,是人类情感和体验的积累。任何一个领域里的大家,都不能不是既拥有雄厚的专业基础,又具有丰富的专业历史和深厚的感悟与体验。成为大家的前提是其视野要纵贯整个专业的历史,这是我的认识。这本二十万字的研讨论文集,确实能给目前的人文教育一些思考。但我怎么看都不象是真正的论文,说得确切一些不过是这些**头脑在研究专业之余的零星思考罢了。似乎还缺乏一些高度,未见体系。本书的装帧很精美,但价格却有些令人乍舌。一个二十万字的书竞标价42圆,我有些无法接受,如果一年想阅读一千万字的书的话,以这样的价格,恐怕我们就要花销2000余圆人民币,这不能不使读书人深感读书之难。因此,我有些怀疑这等所谓国际学术研讨的意义了。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