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建筑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论文集

中国文物学会 天津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1-12  

出版社:

天津大学出版社  

作者:

中国文物学会  

页数:

247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中国文物学会传统建筑园林委员会系在国家文物局及中国文物学会指导下的重要学术组织,近三十年来它以传承、保护、发展建筑文化遗产及园林技术,推进国内外传统建筑学术交流而深受业界拥戴。2011年正值梁思成先生诞生110周年,在中国文物学会批准下,于2011年12月8日至9日召开“纪念梁思成先生诞辰110周年学术论坛暨中国文物学会传统建筑园林委员会第十七届年会”。相信第十七届学术年会定能成为业内树立新学风,开创新事业的务实创新的学术会议。  建筑学家及建筑史学家梁思成先生(1901年4月20日~1972年11月9日),作为中国现代建筑教育的奠基人之一,在朱启钤先生指导下,与刘敦桢先生一道成为中国文物建筑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先驱及倡导者。对他的贡献已如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在清华大学“梁思成诞辰110周年”时所言:“梁思成先生以其严谨学风,务实精神和坦荡胸怀著称于世,是学贯古今,名扬四海的一代学术宗师,是我们心中的一座丰碑。”两院院士吴良镛先生指出:“梁先生之所以取得事业上的伟大成就,就在于一开始他就有高远的志向,以时代发展的需求为目标,以推动中国建筑事业为己任,他尤其希望给中国建筑开创一个新纪元……;”本会纪念梁思成先生110周年的文集取名“建筑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其内容十分丰富,四十余篇论文从内容上基本涵盖了建筑文化遗产保护的方方面面及时代特征。有学术论文,有工程修复实录,有缅怀综述,有田野考察报告的总结等,论文作者更体现了老中青的结合,反映了中国传统建筑与园林研究人才济济的风貌。  作为新一届中国文物学会传统建筑园林委员会,要向前辈学习,扎实开展工作,在努力做好文物建筑、历史传统建筑与园林保护规划、设计、修复咨询研究的同时,也拓展建筑文化遗产的新研究领域(如近现代建筑、近现代城市街区、历史文化名城、工业遗产保护等),尤其要加强对老一辈建筑师、匠师及其教育体系的研究,努力办好未来的学术年会,努力为行业发展服务,为学会成员服务,努力开拓文物建筑、历史传统建筑与园林保护研究的新局面。  限于时间,本论文集从征稿到印刷出版时间短暂,但专家学者投稿踊跃。这里要感谢承编单位《中国建筑文化遗产》杂志社、天津大学出版社给予的支持,感谢全国诸省文物局及古建设计、研究和施工单位的鼎力相助。《建筑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论文集》不妥之处,还望指教!

书籍目录

前言
20世纪遗产的抢救性保护
道德文章——梁思成思想研究的时代意义
文物古迹也是“有形有神”、“有声有韵”——兼谈文物保护的中国特色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先驱——纪念梁思成诞生一百一十周年
建筑设计历甲子
纪念与缅怀学界伟大先驱梁思成先生
我国文物建筑保护与科研结合的三十年
天津历史风貌建筑概况
“修旧如旧”感言
梁思成心目中的北京
一笔亟待继承的遗产——纪念中国营造学社成立80周年
建筑遗产研究与保护的东方之路——谈朱启钤和营造学社的学术遗产
中国传统建筑及其现代意味
中国营造学社与南京博物院
纪念梁思成先生——做好中华传统建筑文化的继承弘扬工作
阅读两部中国建筑通史体味一个世纪史学命脉
关于建筑遗产保存与修复的反思
说古论今话京作——故宫乾隆花园古旧家具修缮与保护
彭州领报修院震后修复设计研究
新时期北京历史名园古建筑修缮工作的经验与探索
葛牌古镇保护与发展初探
应县木塔现状近期研究综述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武昌起义军政府旧址文物保护工程勘察设计方案
北岳庙德宁之殿彩绘简析
“辛亥时期”礼制建筑之祠、中山纪念堂
浅析近代武昌首义公园的黄兴雕像——写在辛亥革命百年
有关杭州西湖的几处近现代建筑遗迹
宣城市重建谢朓楼建设工程前期研究与建筑设计方案
保护历史真实性激发古迹生命力——浑源永安寺大殿殿基做法勘察及保护补强决策
云间隐名寺枯木再逢春——松江清真寺修复述要
三维激光扫描数据在文物建筑保护中应用的探讨
和田达玛沟托普鲁克墩佛寺遗址博物馆的设计思考
……
附录:中国文物学会传统建筑与园林委员会历程(1984-2011)
单位介绍

章节摘录

  其次,关于“样”,即建筑的样式,可以发现梁、刘先生侧重不同。梁先生认为:“有一些‘宫殿式’的尝试,在艺术上的失败可拿文章作比喻。……但这种努力是中国精神的抬头,实有无穷意义。”这种对强烈的民族精神的追求,几乎伴随梁先生一生,也使得他看待建筑的样式别具一格。我们先在梁先生《中国建筑史》绪论开页就看到“中国建筑主要部分名称”是用佛光寺东大殿的立面作解释的,然后,我们又发现“绪论”之“中国建筑之特征”中,“外部轮廓之特异”梁先生用墨甚多,将院落之组织、平面布局、甚至用石方法之失败的分析均纳入其中,认为这是“迥异于他系建筑,乃造成其自身风格之特素。中国建筑之外轮廓予人以优美之印象,且富于吸引力”。刘先生和梁先生注重建筑外轮廓迥异,在“样式”的认识上,始终强调结构在先,在分析中突出“建筑的功能、结构和艺术的统一,是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之一”,而且不以抽象的单体样式为例,却以大量的实例证明中国古代建筑的丰富艺术形象和手法。这种比较,我们也似乎可以透视出“南刘北梁”不同的学术背景及其在治学上的影响,即梁先生学成于美国宾大而师承的巴黎高等美术学院的传统,对样式(Order)有先天的敏锐感和概括能力,并予样式以精神之象征;而刘先生就读于日本东京高等工业学校(今东京工业大学),对技术有侧重,同时注重实物的真实感和资料的把握度。  这种细微的差别,也许只是梁先生和刘先生的学术背景在潜意识地起作用,也许也和他们的家庭背景和志向有关,我们无从妄论。而实际上,他们作为矢志古建筑研究的先辈,均在营造学社工作这段时间,为中国建筑史研究的方法形成、为建筑历史与理论学科的建立,做出了重大贡献。这在两部通史中表达得十分清晰。  第一,乃采用科学的实证方法。《中国营造学社汇刊》从第三卷起至第七卷结束,发表有以梁思成先生为主署名的古建筑调查研究论文12篇,刘先生为主署名的论文14篇,梁先生和刘先生合作发表的关于实证的论文6篇,调查测绘建筑广及山西、河北、河南、山东及江苏苏州等地。这些从实物测绘、调查、研究建立起来的中国古代建筑谱系,是后来梁、刘先生完成通史的重要基石。《中国建筑史》注释中引用《汇刊》建筑研究发表的论文计53处、未发表的测稿、图、表、摄影计27处,尤其是关于明清以前的唐、宋、辽、金、元阶段的建筑,正是通过大量的实证工作及和文献的比对,理清了建筑脉络。《中国古代建筑史》注释中引用《汇刊》研究成果30处,也说明中国营造学社及其成果的恒久而重要的作用。  第二,即延续中国传统嘉乾考据学派的治学作风而进行开拓。在文献研究方面,刘敦桢先生在《中国营造学社汇刊》上的论文十分重要,如《(营造法式)版本源流考》、《同治重修圆明园史料》、《东西堂史料》、《清皇城宫殿衙署图年代考》、《明鲁班营造正式抄本校读记》等。在《中国古代建筑史》中,关于《营造法式》的正确理解和客观论述,便是对版本源流和出版的前因后果明晰的反映,刘先生认为《营造法式》“从这些社会背景和书中具体内容可以看到编写这部书的主要目的是:在人力、财力、物力都很困难而统治阶级的要求日趋铺张豪华的相互矛盾的情况下,力图防治贪污浪费,同时保证设计、材料和施工的质量,以满足统治阶级的需要”。这就使得我们对《营造法式》的性质有了正确的理解。刘先生的《中国古代建筑史》运用古典文献158处、梁先生的《中国建筑史》运用古典文献216处,均说明他们对考据的重视及文献研究的功力深厚。  另外,重要的是他们均将文献考据研究拓展到和考古、测绘、碑文铭记等结合,从而开创了一个中国古代建筑研究方法的新天地。  ……


编辑推荐

中国文物学会传统建筑园林委员会主编的《建筑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论文集》内容十分丰富,四十余篇论文从内容上基本涵盖了建筑文化遗产保护的方方面面及时代特征。有学术论文,有工程修复实录,有缅怀综述,有田野考察报告的总结等,论文作者更体现了老中青的结合,反映了中国传统建筑与园林研究人才济济的风貌。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建筑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论文集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