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中国建筑文化遗产 4

金磊 天津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2-2  

出版社:

天津大学出版社  

作者:

金磊  

页数:

206  

内容概要

  2012撵走了2011。2011虽没有2008奥运会的精彩,也缺少2010世博会的欢腾,但它对中国城市与建筑、文化与传媒界的影响却没有理由不让人关注,其中最重要的当属《中国建筑文化遗产》上路了,我们和专家编委团队成为践行中国建筑遗产研究与传播的行动者虽然,2012已有太多的猜测与可能,但这一年我至少坚信改变在心,积极行动能实现梦想,广博而跨界的建筑遗产传承是守望的风潮。跨界指跨学科研究,开始是边缘科学(如物理化学、生物物理等)的发展,后来是横断科学(如一般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等)的崛起,再是综合科学(如环境科学、安全科学、广义建筑学乃至未来学等)的涌现,它们不仅给当代科技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天地,更为大量悄然兴起的复杂性研究,如巨型城市分析带来了突破性贡献《中国建筑文化遗产》并非以文化为研究对象,之所以借用“跨界”一词,不仅有它本身的演化足迹,也有它必然的时代需求。因为在建筑遗产的研究与传播中,不乏开化与禁锢,崇尚与阻挡之势“跨界”要求:艺术与构造的交叉,科学与文化的共融,历史与人文的思考,技理与哲理的碰撞等如当代城市学已处于无边界的状态,不真正跨学科研究则难实现“城市化”如果说,两院院士吴良镛教授的《广义建筑学》是“跨界”建筑的经典读本,那么2011年时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的全国政协“关于将文化遗产保护领域作为促进学科交叉与融合试点领域”的提案,就同时强调了三大结合,即基础研究与应用技术、高新技术与传统工艺、学科交叉和技术集成互补。

书籍目录

总编的话金磊我们为什么要跨界特稿中国建筑文化遗产保护需要新理念同守共创人类精神的高地2012“遗产与拯救”跨界百人新春通讯论坛华夏建筑文明文物建筑测绘与颐和园研究中国古代建筑“活化石”苏北历史建筑大叉手木构架研究专辑设计的遗产(一)从“成片”的遗产到“点”的遗产胡越谈“设计的遗产”文化遗产保护:语言的差异与认识的互通IBAEmscher景观公园从工业废墟到生态景观文化遗产机构链接5则创意设计揭开中国建筑设计政府奖的面纱柴裴义大师评析2011全国优秀工程勘察设计奖获奖项目植入自然创造商务办公的“人本”空间百年建筑中国天津南市地区市井空间及市井文化研究事件/论坛“事件建筑学”的成功实践“事件沉淀遗产:《辛亥革命纪念建筑》首发式暨中国近现代建筑保护与发展论坛”侧记中国作为世界遗产大国的机遇和挑战专访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专员林志宏先生建筑故宫与世界建筑遗产学的当代使命故宫与北京中轴线建筑保护的文化省思名师访谈建筑师费麟《匠人钩沉录》摘录

章节摘录

  小商铺或小作坊并存,因此,此类街道所表现的市井活动,人员及数量是较有规律的,多为居于附近的居民,交流的所受的外界干扰较小,户与户的交流只需跨出门槛,进入街道即可。三、南市之消失  南市地区于从20世纪诞生,于20世纪20年代发展至鼎盛,成为繁荣之地,40年代初起走向没落,历经四十多年,成为天津市井空间最丰富、市井文化最具代表的区域,成为天津旧时市民游览和娱乐的特殊历史街区。  这里有过浅唱低吟,有过百艺陈杂,有过饭庄林立,有过红灯区妓院,有过军阀、盗匪、奸商、恶霸、日寇造成的重重苦难;也有过仁人志士的慷慨激昂、劳苦大众的苦苦挣扎。在南市这片市井空间内,穷苦百姓可以寻求生计;在南市,中国商人可以创业发展:在南市,中国人感到这里是自己的生存空间,而不用奴颜婢膝,因此老百姓才可以“没钱可以到南市挣,有钱可以到南市花”,乃至天津周边地区的客商和游客才有“不到南市逛一逛,白到天津走一趟”的说法。  新中国成立以来,天津的整体文化构架出现了断裂。象征西方文化的的租界区伴随着空间的没落而消散,而以本土文化为象征的市井文化则继续延续。天津文化名人冯骥才曾这样品评天津的文化:“天津的文化本身即有排外心里,本土市民的生活、娱乐方式、买卖交流本身就与租界联系不大,就连洋务运动的主力军都是由外地人和租界牵头,解放后也就人去楼空了。”可以说,市井文化一直融入天津本土市民的血液,但是,承载市井文化的空间却于城市建设和市政改造下逐渐消失。  自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经济体制的转变和建设速度的加快,沿海城市进一步加快了城市化进程。天津本土的市井空间、尤其是南市地区多以传统民居和质量一般的公建为基础构成,由于其面貌日益衰落,基本的生存质量较差,以致不能满足需求,加之改造后再利用的成本需要较高,大面积的消失也就成为了最直接、简便的再利用途径。1984年,南市第一批拆改项目正式进行,福安大街以南至多伦道、荣业大街以东至南门外大街地区逐步消失,2002年起,南市第二批拆改项目启动,拆除区域为南市剩余区域。至2010年3月,南市地区的原有空间环境(除玉清池和赵家祠堂作为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得以保留)已全部消失。探求老南市的市井空间及文化的原貌也只能通过为数不多的记载和访谈等方式来实现。  笔者为天津当地人士,自年幼起目睹了天津的城市发展和种种变化。记忆中对于南市的片段,历历在目。在大学阶段的学习过程中,渐渐以建筑学和人文学等相关领域的目光去洞察南市的变化。2008年,笔者参与了徐苏斌和青木信夫两位导师对于南市地区市井空间及文化的相关课题研究。力图从空间和文化角度全评价已经消失的南市,还南市一个真正的面貌和身份,以及其应有的评价,不要让一个承载天津百年商业文化、饮食文化、娱乐文化的本土市井发源地,以不公平的评判记入史册。  由于市井及市井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亚文化,在中国一直以帝王、戎马等文化为主流的思想下,以市民活动为背景的研究虽然被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但其对于城市建设发展和文化发展的影响和其承载的市井文化的价值尚不能被政府和民众普遍认识:再加之由于经济利益的追求,城市建设中过多的盲目开发使得众多历史文化遗产加速消亡。由于不能被多数人认知,市井空间便成为城市化建设进程中消失最迅速的区域,天津南市更是其中的代表。  南市地区虽然已经消失,但是相信其应有的历史地位不会被湮没。笔者希望通过对天津南市地区的历史研究,能唤起越来越多的学者和民众能够对市民活动及市民文化有些深入的认识,作为文化遗产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市井空间及市井文化应该得到珍视和保护,而利用何种方法对其进行适当的保护并使其原有风貌得以展现还将是学术界面临的需要深入研究的课题。  ……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中国建筑文化遗产 4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