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大师谈教育心理

肖川 西南师大
出版时间:

2009-5  

出版社:

西南师大  

作者:

肖川  

页数:

269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从浩瀚的大师创作中遴选出经典的教育篇章,将大师们的教育思想和智慧系统、集中、分类地呈现给广大读者,为读者亲近大师提供了一条比较便捷的途径。《大师谈教育心理》所选取的文章是在以人为本的教育前提下,从众多的大师著作中选出的经典教育美文,都有一定的高度,融故事性和哲理性于一体。阅读这《大师谈教育心理》,读者会沐浴在教育智慧的光芒之中,享受心智的快乐,从而多一份教育的眼光,多一份教育的思维,多一份教育的感悟和启迪。

书籍目录

第一篇 教育心理学基础孩子的内心世界学习的意志少年期的矛盾人本主义教育的目标与内涵数目、形状、语言把握教育工作的出发点——掌握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关于青少年学生时间透视的特点第二篇 尊重与呵护儿童从来不会故意干坏事教育即自然发展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孤立的独立性让学生安心今天,我们应该怎么当小学教师——在新疆巴州师范学校的演讲实录我们怎样看待学生你小时候是第几名最是平和最难得第三篇 矫正与激励奖励与处罚“厌倦是教学的主要弊病”儿童的漫不经心论适应与防卫教师的期望学会心理“战术”放声高呼——我能成功催眠师的魔具——暗示效应有效地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迁移与运用的教学策略第四篇 教育者的角色不要用理性教育孩子民主和教育站在学生的立场师范生的第二变——变个小孩子与学生共同遭遇新问题做一个善于倾听的朋友心中盛满阳光这些都不是小事教师的“六个学会”为什么锦上添花不如雪中送炭——边际递减效应第五篇发现与培养直接兴趣与间接兴趣利用自我暗示教育孩子形成学习动机尾巴教育机智做什么要注意学生的年龄特征学生的发展儿童心理及教育儿童之方法科学地帮助孩子克服自卑心理

章节摘录

第一篇教育心理学基础孩子的内心世界[意]蒙台梭利现今,教育不只被视为一门技艺,而是社会科学这个大领域中最重要的一门研究。人类的进步发展,除了靠那些改善外在环境的科学外,最立竿见影的,还是借助直接针对发展中的人——儿童需要的科学。不只是科学家和教育学者对和教育有关的研究发现兴趣浓厚,为人父母者以及社会大众也表现出同样的关切。现代教育理念有两项众所周知的主要原则,第一是了解、培养孩子个人的特质,了解每个孩子的本性,并透过他特有的人格特质来引导他,第二项原则关乎解放孩子的必要。虽然教育科学已经解开了无数教育上的难题,但是要实现现代教育的宗旨,还是遇到了不少难以克服的障碍。在教育研究里,“问题”这两个字,常常被用来当做研究的主题,例如人们常提到“学校问题”“解放问题”“兴趣和能力问题”等。但在其他科学研究方面却不是如此,而是用“原理”两个字,例如,“光辐射原理”“地心引力原理”等。一般来说,在科学的研究领域中,问题多半产生于不明确和外围的部分,科学的核心则包括发现和问题的解决。但在具有实验性质的现代教育方面,不去正视重要的问题,就等于背离了科学的真义。纵使有人说:“我已把教育的问题全都解决了,我在人类精神方面已做出了许多新发现,于是我将教育置于明确、单纯的境地。”对于这一论调科学家是无一人会相信的。在人类社会,有一股无形压力,逼使人们得不去适应一些令人无法想象的事,也必须要去适应那些为了社会安定的礼教束缚。为此,个人必须或多或少牺牲一些自我。我们的儿童也是如此,在学习的义务下他们似乎不得不有所牺牲,不管我们多么希望孩子能够快乐地享受学习的乐趣,他必须努力学习,但又不能把自己弄得疲累不堪。我们一方面希望孩子能够自由自在,另一方面却又要求孩子服从。这些理想和现实之间的矛盾冲突,引发了许多教育上的问题,所谓教育科学的改革尝试,到头来变成了大人遥想孩子未来命运的声声叹息。所有现代学校的教育改革,其本意都是为了缓和教学沉疴所造成的伤害,例如,重新修改课程和教育制度,体能运动和休息时间的必要存在等。然而这些改变的补救方案,并未真正达到使孩子自由发展的效果。无论如何,针对教育问题的解决方案,绝对不能有一丝一毫的让步妥协。我们一定要发起真正的改革;我们一定要开拓出一条教育的崭新大道,因为目前的教育之路,仍是一条死胡同。当其他科学领域早已研究出许多有利于人类生命且令人激动的发明时,教育科学却仍未找到妥帖的方法。在教育研究领域,每一个探讨项目都只限于外在的现象研究。借用医学的术语来说,都是只治标不治本。各类不一样的症状,在医学上可能都是由一个主要的病因所引起的,想要解除这些病痛,如果只是一项一项的个别分开治疗,而非找出病源所在,到最后可能只是徒劳无功。举例来说,心脏方面的异常可能发所有身体器官功能的各种毛病,如果我们只是去治疗其中一项器官的毛病,却不去设法使心脏功能恢复正常,那么所有的症状还是会再出现。再举一个和精神官能有关的例子,倘若一位心理分析师发现,患者的发病是因为情绪感情和思想观念错综复杂的相互影响,使得精神无法荷所产生的病症,那么这位心理分析师就必须寻根探源,追溯深埋在潜意识中的病因。一旦发现病发的主要原因后,所有的问题皆得以迎刃而解,所有的病症也会逐渐消失或者转而为无害。我所提到的教育问题,就好似例子里所譬喻的外在病症,是经由一个隐藏难见的主因所引发,这个主要原因不和人类的社会潜意识有关。蒙台梭利的教学方法,一直保持在当今教育体制的“病态程序”之外,也一直朝着一条期许能够揭发教育沉疴主因的道路前行。在蒙台梭利的教学法之下,起因已被克服,问题也已消失。如今我们察觉出所谓的教育问题,特别是那些和人的个性、性格发展和智能发展相关的问题,事实上全都源于孩子和成人之间的冲突对立。成人在孩子发展道路上所设下的难关,不但难以数计,而且极具伤害力。这个对于孩子成长发展的危险影响程度,取决于成人在铺设这些难关时,总是挟着道德理义和科学理论之名,及其想要操纵孩子的意志来遂行其意。所以说,最接近孩子的大人——母亲或是老师,反而在孩子的人格形成过程当中,成了最可能危害孩子人格发展的人。强者和弱者之间的对立冲突,不仅与教育有关,更反映在成人日后的心理状态上,也是造成心神错乱、性情异常以及情绪不稳定的主要因素。问题从大人传给孩子,又从孩子传给成人,因此成了一种普遍的循环。因此,教育问题的根本解决,第一步绝不应该针对儿童,而应针对成人教育者。教育者必须要理清自己的观念,摒弃一切偏见,最后还必须改变其道德态度。接下来就是要准备一个有利于孩子生活的环境,一个无阻碍的学习空间。环境的设计要符合孩子的需求,让孩子能够一步一步得到必要的解放,使其得以克服一切困难,并开始显露出他的非凡性格。以上两个步骤是奠定成人和孩子新道德的基础。自从我们专为孩子营造一个适宜的环境,以及接触到孩子在活动中自然流露出其创造力之后,我们便看到了孩子在工作中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安静平和。一个与孩子精神生命基本需求相匹配的环境,能让孩子长久隐藏的态度自然浮现,因为过去和成人之间的一再抗争,让孩子不得不武装自己,表现出压抑的态度。我们发现,孩子的内心存在着两种不同的心理状态:其一是自然而富有创造力的,显出其正常、善良的一面;其二是因为受到强者压制而产生的自卑心态。这一发现让我们对孩子的形象有了全新的感受,给我们幽暗的漫漫长路开了一道光,引领我们走向新教育的康庄大道。孩子所表现出来的纯真、勇气和自信,皆出于道德的力量,也是孩子倾向于融入社会的表征。另一方面,孩子的缺点,例如行为缺失、破坏力、说谎、害羞、惧怕以及所有那些让人意想不到的抗争方法,一下子会完全消失无踪。成人如今与之沟通的是一个完全改观的孩子,因此老师也应该以全新的态度来面对。老师不应再集威严权力于一身,应转而以谦和的态度来帮助孩子。既然我们已经察觉到孩子的心理层面呈现出两种不同的情况,因此当我们着手讨论教育方针时,就不能不先理清讨论中的基础对象。我们应该以受成人压制的孩子为主呢?还是应该以在正常生活环境下自由成长、得以发挥创造潜能的孩子为讨论对象?若是以被压制的孩子为讨论对象的话,那么成人即是制造出许多无法解决的问题的祸首。但若是以自由成长的孩子为讨论对象的话,成人则扮演着一个对自己的错误充满自觉性,而且能和孩子平等以待的角色。所以大人能够轻松愉悦地和孩子相处,一起和孩子共享平和温馨、充满爱意的新世界。教育科学也应该能够在和孩子平等对待的体制下施行。事实上,科学的概念即是事先假设一个真理的存在,因此才能够有一个向前发展的巩固基础,才能够发展出一套确实肯定的施行方法,进而减低错误的产生。孩子本身就是引导我们求得真理的人,孩子希望大人能够真正地给予他们有用的协助,也就是“帮助我帮助自己”。孩子的确是经由活动而得以在环境中成长,但是除了活动本身之外,孩子还需要物质上的接触、学习上的指引以及不可或缺的了解,这些在孩子发展上的重要所需,都有赖于成人的提供。成人必须给孩子必要的,做孩子需要的,去帮助孩子自己行动。假如大人做得不够,孩子可能就没有办法顺利地发展,但是如果大人做得太多,可能就阻碍了孩子的发展,使孩子的创造力无法发挥。而这之间的平衡点,我们称之为“介入的门槛”。随着我们引导孩子的经验不断累积,我们就越能够正确的找出介入的恰当时机,而孩子和施教者对彼此的必要了解,也就能更透彻。孩子的活动,是经由和物质的接触而产生的。因此,我们把一些经过科学印证所挑选出来的教具,放在孩子的环境四周,让孩子任意把玩使用。有关文化传承的问题,也因为这种做法而得到解决。这样的做法不但减少了大人的介入干预,也维持了较为传统的教学形式,让孩子依据其发展所需,自己摸索学习。


编辑推荐

《大师谈教育心理》是由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大师谈教育心理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