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乱世风云

赵禄祥 编 西南师大
出版时间:

2010-10  

出版社:

西南师大  

作者:

赵禄祥 编  

页数:

244  

前言

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文明史。在历史的长河中,我们国家与民族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历史文化遗产,对于中国,对于全世界,都是极为宝贵的财富。千百年来,许多仁人志士曾经从不同角度总结中华民族的历史经验,给我们留下了《史记》、《资治通鉴》等一系列传世名著。今天的中国是历史中国的发展,我们不应割断历史,我们有责任总结和继承这份珍贵的历史遗产。当前,我国正处在一个伟大的新的历史时期。各级干部肩负着振兴中华的历史重任,迫切需要加强学习,以提高他们在修齐治平方面的能力。要达到这个目的,方法固然很多,而认真学习和总结历史经验无疑是一个行之有效的重要方法。唐朝名臣魏征曾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这是千古不移的至理名言。我们编撰《新世纪干部历史文化读本》的目的,就是为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提供一面镜子,使他们用中华民族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对照自己的工作和思想,提高自身修养,做出符合国情民意的决策。中国悠久的文明史,也是治乱兴亡更迭的历史。治乱与兴衰,不仅仅是历代王朝的政治特征,时至今日,它仍然关系到社会的进步与倒退、国家的统一与分裂、民族的兴盛与衰亡。中国古代治乱兴替的历史实践,政治家、思想家的探求与总结,仁人志士为维护治世、警避乱世、防止历史逆转、力求国家长治久安所作出的不懈努力,都给我们以深刻的历史启示,使我们在洞悉治乱兴亡规律的同时,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居安思危,制治于末乱。在把握中国历史兴替发展规律的同时,我们还需要从中国的历代国情着手,分别从政治、经济、社会、思想文化等各个方面,厘清历代国家体制、方针政策、社会生活与思想文化的变迁和损益,从中提炼对我们今天治国安邦有益的经验和教训。在政治方面,我们要注意集权与分权、统一与分裂、治民与安民、官僚体制与行政运作、民族与治边;经济方面除了解各个历史时代的经济发展水平外,更要注意历代的赋税财政、重农抑商向农商并重的转变、土地和人口政策以及经济管理、经济政策的调整与改革,对其利弊得失,应有一个较为明晰的认识;社会方面,重点则在于中国历代的社会阶级阶层、社会群体、社会组织和社会风俗,并了解各个历史时期的交通问题、流民对策、婚姻与家庭、宗教政策以及道德风俗等问题的处置与得失;思想文化则需要注意主流意识形态的走向与社会思潮的变迁、文化教育、封建王朝的思想文化政策以及中外文化的碰撞与交流,对中国传统文化给予人类文明的贡献更应该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历史是人们活动的累积。这种累积不是无序的。人们的活动总是受理想、信念的指导和支配。每一次社会变革,总是以人们理念的转变为先导;而人们在创造历史的同时也在改变自己,提升人类自身的精神世界。中国传统文化和政治实践,注重个人的“修身、齐家”,将“治国、平天下”的抱负、追求与个人思想修养紧密结合起来。有关道德情操方面的礼仪体制、思想伦理和政治实践,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极为重要的内容,也是我们今天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不可或缺的源泉。我们的国家正处于民族复兴的伟大时代。但愿我们编撰的《新世纪干部历史文化读本》能成为各级领导干部从政和提高自身修养的案头书,借此促进祖国的长治久安,促进中华文明的发扬光大。本辑六册与第一辑六册的内容,均根据赵禄祥主编的《中华史鉴·治乱警鉴》(北京出版社1996年8月版)作者的著作由原作者充实修改而成。参加本书编写工作的有:王政尧、田人隆、刘洪波、李世愉、孟世凯、商传、谢保成、蒋福亚先生。

内容概要

中国悠久的文明史,也是治乱兴亡更迭的历史。治乱与兴衰,不仅仅是历代王朝的政治特征,时至今日,它仍然关系到社会的进步与倒退、国家的统一与分裂、民族的兴盛与衰亡。中国古代治乱兴替的历史实践,政治家、思想家的探求与总结,仁人志士为维护治世、警避乱世、防止历史逆转、力求国家长治久安所作出的不懈努力,都给我们以深刻的历史启示,使我们在洞悉治乱兴亡规律的同时,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居安思危,制治于末乱。

书籍目录

序一、秦朝二世而亡 (一)骊山未毕,复作阿房 (二)亡秦者胡也 (三)焚书坑儒 (四)载鲍乱臭谋政变 (五)二世暴虐重祸 (六)求为黔首而不可得 (七)足己不问,遂过不变 (八)天下苦秦久矣 赵高二、安史之乱 (一)委政妃宗,终成其乱 (二)喜听“效忠”,不识祸心 (三)天下虽安,忘战必危 (四)八年平乱,遗恨绵绵 杨国忠 唐肃宗三、靖康之耻 (一)燕云恢复 (二)二帝北迁 (三)赵构称帝 (四)偏安江南 岳飞 秦桧四、沿海倭乱 (一)海防的废弛 (二)朱纨的整饬 (三)身死从人说是非 (四)一代烈妓 (五)戚继光抗倭 严 嵩五、平定三藩之乱 (一)“凤夜廑念”的大事 (二)吴三桂发难 (三)处乱不惊,沉着应变 (四)大胆起用绿营兵将 (五)三藩末路 (六)清廷善后措施 吴三桂

章节摘录

一、秦朝二世而亡秦始皇死时,秦帝国已是大厦将倾;秦二世篡取帝位后,不到三年,这个原先巍峨壮观的建筑,就像纸房子一样倒塌了。探究秦帝国迅速衰亡的缘由,司马迁曾经引述过一句话,说得相当中肯:“俗传秦始皇起罪恶,胡亥极,得其理矣。”(《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一)骊山未毕,复作阿房秦始皇兼并六国,统一天下,是符合历史发展潮流的,也是符合广大民众愿望的,否则他就不可能取得成功。老百姓拥护统一,是因为统一结束了分裂,结束了战争,结束了?昆乱,带给他们安定与和平,有可能使他们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秦始皇懂得这一点,也懂得“饥者易为食,寒者易为衣”的道理。他在巡游天下时随处所立的刻石文字中,对老百姓许丁不少愿,诸如“地势既定,黎庶无徭,天下咸抚,男乐其畴,女修其业,事务有序,惠被诸产,久并来田,莫不安所”等等。诸如此类,不一而足,这简直是一首首田园诗,可惜,秦始皇实际上并没有这样做,或许根本就不想这样做。他出于自身的职责,为国家的统一所做的一切,以及在私欲支配下所做的一切,使整个国家和民众陷于一种前所未有的大动乱中,老百姓安居乐业的希望破灭了,甚至连维持基本的生活保障都成了一种奢望。土地和人口是构成国家的载体。民众是劳动生产力的来源,为国家提供了物质保证;民众又是兵员的主要来源,为维护国家的完整和安全提供了保证。所以,“民为邦本”是一个很浅显的道理;可是这个浅显的道理常常被许多统治者有意无意地忘掉,而这又是酿成一个国家危亡的开端。既然是民为邦本,则本固才能邦宁。秦王朝是在战乱的废墟之上建立起来的,经历了几百年的战乱之后,恰如一个人大病初愈,这时需要的不是剧烈的运动,而是将息调养。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就是要给老百姓一个喘息的机会,使他们返回故里,安顿生活,芜理田园,恢复生产,国家则应该为他们提供条件。总之,要休养生息,轻徭薄赋。可是,秦始皇恰恰是反其道而行之。秦统一前后,从制度上来说,百姓的负担主要有三项,即田租、人头税和徭役。田租包括两项内容,一是租禾,二是藁税。租禾是根据产量来征收的,租率不详,估计是什一而税,即收取十分之一;藁税按田亩数征收,有记载说是每顷田人刍三石,藁二石。人头税即口赋,也称户赋,是按照户和口来征收的,所谓“头会箕敛”,税额多少不详,大概每人是二百钱。徭役包括兵役、力役和杂役,服役年龄一般是从十七岁开始,到五十六岁才能免除。服役期限有更卒和正卒两种:开始服役时在郡县,每年轮流服役一个月,称为更卒;以后再要到国家有关部门去服役,即戍边一年,力役一年,称为正卒。仅从以上内容来看,秦代百姓的负担就是相当繁重的。这种情况在统一天下后不但没有得到缓解,反而更加繁苛。这主要是由于以下三方面原因造成的:第一,统一后封建国家机器大大扩充,强有力的政府与赋税本来是同一概念,因而对财力和物力的需求量大幅度增加;第二,统一后由于疆域的扩展,百姓戍边服役的路途遥远,徭役的实际负担也大为增加;第三,以秦始皇为首的封建统治者,被兼并战争的胜利所陶醉,贪欲愈来愈大,加之权力的高度集中,使他们有可能调动和剥夺全国的人力、物力。于是“内兴功作,外攘夷狄”,打乱国家正常的经济生活秩序,在百姓原有的负担外又增加了许多额外的需索。这三方面的原因中,最后一个原因是主要的。所谓功作,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为巩固国家统一的兴作,譬如修筑驰道、直道、长城之类,另一种是为了满足秦统治集团特别是秦始皇个人贪欲的兴作,如大规模修建宫殿、陵墓等等。从统一后的具体情况而言,这两种兴作都不是当务之急,有的更是毫无必要。前一种工程目的是为了巩固国家的统一,老百姓付出了代价,从整体上看还多少能得到某种回报,关键是要适度;而后一种则完全是劳民伤财,有百害而无一利,除了结冤于百姓之外,不会有什么好结果。秦始皇在这方面可以说头脑十分不清醒,凭借专制权威,滥施民力,结果造成无可挽回的严重后果。修建阿房宫和骊山墓,就是秦始皇滥用民力的两个典型例子。秦始皇在当皇帝前后,就调发民力大规模营建宫殿,他每次兼并东方国家,就将其宫殿画成图样,建造在咸阳的北阪上,南边面临渭河,从雍门以东至泾渭,殿屋复道周阁相属。到秦始皇统治的晚年,咸阳附近二百里内的宫观有二百七十所,而“关中计宫三百,关外四百余”。在多年的战乱之后,不到十年之内竟然修建了那么多豪华的宫殿,这该动员和役使多少民力啊!可是秦始皇还嫌不够,因为国都咸阳机构的扩充,秦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又营建朝宫于渭河南岸的上林苑中,先作前殿阿房,这就是传名后世的阿房宫。按照当时的设计施工,阿房宫的规模之宏大、装饰之豪华实在惊人: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面可坐万人,下面可以树起五丈高的旗帜。又“周驰为阁道,自殿下直抵南山,表南山之颠以为阙,为复道,自阿房渡渭,属之咸阳,以象天极、阁道绝汉抵营室也”。(《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因为规模太大,阿房宫一直没有竣工,本来是想完工后另外起宫名的,后来因为此宫筑于阿房,就一直沿称阿房宫了。秦始皇大规模营建宫观的记载,目前已经为考古发掘证实。据勘探调查表明,在今成阳市西起窑店大队聂家沟,东到刘家沟大队的山家沟,其间是秦咸阳宫殿建筑分布最多、最密集、规模最大的地方。毛家沟宫殿建筑遗址曾出土过云山纹瓦当,柏家嘴也曾采集有关东特点的瓦当,说明这些宫殿都是在统一后修建的。至于骊山陵墓的规模则更有过之而无不及。骊山墓前后修建了三十多年,秦始皇刚刚即位,就穿治骊山,操持这件事。统一天下后,更是大量调发人力,规模也越来越大。“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藏满之,令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近辄射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真是穷极奢丽。现在已经查明,整个秦始皇陵区的总面积有五十六点二五平方公里,秦始皇地宫就在封土堆下,呈长方形,长约四百六十米,规模宏大。这两项大工程至少动用了七十多万劳动力,可是到秦始皇死时还没有完工。近年来在秦始皇陵区中发现了一百多座劳工墓葬,陵园西北角发现的刑徒墓葬坑中,尸骨相叠,不计其数。又发北山石椁,取蜀、荆之材,财力的耗费也是惊人的。无休无止的徭役,不但成为百姓一家一户的沉重负担,而且破坏了整个社会的生产秩序,大批民力从农业生产的第一线被强迫征发到边境、工地,从而使作为封建社会经济基础的农业连简单再生产都无法维持,史书上曾尖锐地揭露:男子疾耕不足于粮饷,女子纺织不足于帷幕,百姓靡敝,孤寡老弱不能相养。道路死者相望,盖天下始叛秦也。(《史记》卷一一二《平津侯王父列传》)后来事情的演变果真如此。秦始皇死后,秦二世复作骊山、阿房,终于导致“一夫作难而七庙堕”。


编辑推荐

《乱世风云:新世纪干部历史文化读本》:是由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人民出版社共同出版的。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乱世风云 PDF格式下载



强烈推荐中学生一读,乱世风云—新世纪干部历史文化,.真的是好书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