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转型中的文化迷思和文学书写

王又平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1-5  

出版社: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

王又平  

页数:

415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清醒出理论,迷思生文学。由王又平编著的《转型中的文化迷思和文学书写》面对的是中国20世纪末的文化迷思及由此生出的文学书写,对中国20世纪末最具代表性的小说创作潮流的来龙去脉及思想和艺术的主要特点给以了较为清晰的勾勒和详切的阐说,内容涉及寻根小说、先锋小说、新写实小说、新历史小说、新女性小说等,对各创作潮流的代表性作家作品给以了重点分析和深入评述。采用西方20世纪文学批评理论来解读上述小说潮流是本书的一个重要特点,其理论方法涉及俄国形式主义、英美新批评、结构主义叙事学和符号学理论、解构批评、精神分析和后精神分析学、女性主义批评、新历史主义批评、文化研究等;本书在文本研究和文化研究的相关性与相通性的基础上,结合作品的具体案例,重点介绍了世纪末小说中诸多新的写作策略、话语构型、技巧技法,内容涉及文体偏离原则、母语化写作、中国式意象、元小说、可读的文本和可写的文本、零度写作、戏仿、反讽、改写、编史元小说、躯体写作、个人化写作等。
《转型中的文化迷思和文学书写》既可作为学习中国当代文学的补充教材、研修西方现代文学批评理论的辅助读物、鉴赏现代小说技法技巧的导读手册,又可作为研究中国当代文学和西方现代文学批评理论的参考资料。

作者简介

王又平,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获“桂苑名师”、“湖北名师”称号。国家级精品课程承担人、国家级教学团队带头人。湖北省作协第四、五届理事,第六届委员,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中国新文学学会理事,武汉市文艺理论家协会主席。著有《文学转型中的新时期小说创作潮流》,合著有《20世纪的中国文学》,主持编写和编辑有《中国当代文学》、《中国当代文学史》、《现代中国文学》、《中国新文学大系·文学理论卷(1949—1976)》、《中国20世纪文学理论批评史》、《文学理论批评术语汇释》、《新世纪以来文学创作若干情况的调查报告》、《湖北文学60年·评论卷》等。曾获多项省部级教学优秀奖、优秀教材奖、科研成果奖。

书籍目录

序说:世纪末的文化迷思
第一章 浪漫的叩问:兼论“寻根”小说
一、何谓“浪漫主义”
二、缘起:现代人寻找精神家园的美学表现
1.“返回意向”:本时期浪漫主义精神溯源
2.“寻根文学”:面向文化的求解
三、浪漫主义的三大母题
1.自然
2.生命
3.传统
四、文的自觉
l“自我表现”:个人话语方式的确立
2.“向文学本体回归”:走向“美文”
3.“母语化”:激活汉语言的生机与灵性
第二章 先锋的漂泊:探访“后新潮”小说
一、“新潮”/“后新潮”之别
二、“后新潮”的精神意向:虚无主义
1.马原和余华的实验:质询真实的怀疑主义
2.格非的永无谜底之谜:缺失本源的神秘主义
3.余华的死亡叙述:难逃劫数的悲观主义
三、“后新潮”的美学表现:技术主义
1.何谓元小说
2.从马原小说看元小说的主要特征
3.元小说的功能和意义
第三章 写实的回流:再议“新写实”小说
一、新写实:世纪末的现实主义非经典化运动
1.经典经典化现实主义的经典化
2.写实、还原与除幻
3.世俗化:新写实主义的深层冲动
4.回复到“原初”的现实主义
二、“写实”:滤除革命激情后的日常生活观照
1.刘恒论:意义流失中的荒野景观
2.池莉论:崇高退场后的凡俗人生
三、“实写”:当代现实主义写作的历史性转换
1.“零度写作”
2.反讽策略
第四章 正史的消解:话说“新历史”小说
一、何谓“新历史”小说
二、解构“宏大叙事”
1.正史与“宏大叙事”
2.话语的谋逆:苏童《红粉》对元话语的改写
3.虚构的策略:刘震云《故乡相处流传》对元叙事的拆解
三、颠覆“王者视野”
1.何谓“王者视野”
2.盲目与洞见:刘恒《苍河白日梦》的个人视野
3.庙堂与江湖:叶兆言《夜泊秦淮》的民间视野
四、反“史诗性”
1.何谓“史诗性”
2.质疑客观真实
3.颠覆英雄神话
4.消解庄重风格
第五章 异类的书写:解读“新女性”小说
一、“女性写作”:从无意识场景到历史场景”
1.关于“女性主义”
2.关于“女性写作”
3.女性写作与中国当代文学
二、女性话语的新空间
1.驱逐菲勒斯:抗拒的话语
2.身体写作:把自己写进文本
3.女史探微:回到前俄底浦斯
三、建构中的女性主义诗学
1.私语化:“以血为墨”的书写方式
2.自传体小说:女性私语化的经典文本
参考文献
后记

章节摘录

  陷入自恋的女性是被男性放逐的女性,但是自恋又是女性对男性性对象的放逐。没有男性,女性同样可以建立自己的爱欲对象,这个对象就是自己,而且同样可以从自己身上获得爱欲的快感。因此林自在作品中说:“这是已被我们确认的一种快乐,长久以来我们把它隐藏在内心,我们是不许出声的一类。长久以来我们只对自己说,或者对我们的镜子说。”  写女性的自恋与写同性恋一样,是危险的,会招致“病态”、“淫邪”、“堕落”之类的非议。但是林白写自恋的挑战性也正在这里。在她看来,女性一旦进入异性关系,就难免成为男性的“他者”,“尤物”、“玩偶”、“伴侶”、“情妇”就是对“他者”的种种称谓。所有这些称谓的评价标准只有一条,那就是“性感”。林白在自己的作品中近乎激愤地指出:“这真是十足的对物对肉的评价,而不是对人的评价。‘性感’的呼声削减了男人眼中女人的美,这是纯粹的男性目光。女人们不知道这个评价的实质就是把她们变成性对象……”(《守望空心岁月》)而自恋则既是精神的又是肉体的。林白说得很清楚,“性感”是“根据男人对女人的好恶来判断女人的美”,如果摆脱了男人的眼光,女人自己是不知道“到底怎样才算是性感”的,“女人中没有人能作出权威的回答”。因此,对于女性主义来说,“性感”无疑属于应当枪毙掉的一个词。在面对镜象的女性的自恋中,是没有“性感”的位置的。女人裸露自己、观照自己、抚摸自己、体认自己,这中间不是没有性的意味,而是使性成为女性自身感性存在的证明:性的快感是使自己成为自己的对象,而不是成为他人的对象;是使自己为自己而存在,而不是为他人而存在;是使自己的身体成为自身的确证,而不是成为他人的确证。这样来体认性,就使自恋成为对女性“性异化”的否定。林白对自恋的精细描绘也许会引起人们感觉上的不适甚至厌弃,但是在精神层面上,自恋所表现出的自己对自己身体的亲和关系,也许正是女性从男性那里夺回自己的身体的表现。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转型中的文化迷思和文学书写 PDF格式下载



这本书是有学术价值的,对于深入了解20世纪末的文学潮流有很大帮助,其中引用了不少西方的理论,对于我们理解西方评论家的观点有一定的作用。王又平教授的这本书原在十年前就出版过,当时的名字貌似叫《二十世纪末小说创作潮流研究》,十年后人家换了个名字,内容仍是原来的那些,价格却涨了不少,我只能说:人家真会赚钱~可是我又不能不买,而且还得在心里感谢人家的再版~~
另:这肯定是正版啦~


就是印刷装帧稍微差点儿,内容没有话说。


除了价格有点贵,确实是本好书。


还行吧,对于了解世纪之交的中国文学和文化思潮有帮助,只是定价太贵了点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