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道德经的觉悟

丹明子 华中师大
出版时间:

2011-6  

出版社:

华中师大  

作者:

丹明子  

页数:

288  

Tag标签:

无  

前言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谥号聃,春秋末期楚国人,曾任周朝守藏史。是中国古代思想先哲第一人,中国的哲学之父,也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经典之作《道德经》,又名《老子》,洋洋洒洒五千言,给世人留下了丰富的哲理宝藏,构造出了朴素、自然、豁达、飘逸的宇宙观、人生观和方法论的宏大框架。我们可以从社会、文化、政治、经济等诸多方面获得《道德经》所蕴涵的思想的指导与启迪。《道德经》的精髓也为越来越多的西方人所惊羡。 也许正因如此,很多人都认为《道德经》非常深奥难懂,所以才会望“道”兴叹! 《道德经》分为上下两篇,上篇起首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所以人称《道经》;下篇起首为“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所以人称《德经》。《道经》讲述了宇宙的根本,道出了天地万物变化的玄机,讲述了阴阳变幻的微妙,《德经》说的是处世的方略,道出了人事的进退之术,包含了长生久视之道。《道德经》的智慧,源于老子对世情的洞察:时代的战乱、社会的不安定、人事的纷争、生命的无常,点点滴滴积淀成老子关于人性的修养、处世哲学、治国之道、军事哲学、养生之道等智慧之学。例如,“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第十九章)的思想,告诉人们清静无为可以养神长寿;“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第五十八章)、“反者道之动”(第四十章)的观点,说明世事常变化、矛盾和对立转化是永恒不变的规律、福祸相互转化的道理。“知足不辱,知止不殆”(第四十四章),教导人们不要追名逐利;“无为而治”的观点,又指出了领导艺术的至善境界…… 《道德经》不仅是一部哲学经典,而且它的文字简洁、辙韵强劲,可以被看作是一种特殊形式的诗。因此,有人说《道德经》是哲学的诗化表述。但是,它比我们通常所说的诗更具有完整、丰富的哲学内涵和人生哲理。如今我们耳熟能详的许多哲理成语,比如“福祸相倚”、“知足不辱”、“大智若愚”、“哀兵必胜”、“和光同尘”、“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而不恃”等等,都源自于《道德经》。字宇珠玑,如同警句一样开启我们的智慧,激发我们的灵感,警醒我们的意识,使我们神游天界外,道由意中来! 老子的思想体系包含着丰富、精妙的生存智慧、管理智慧,其中的妙语箴言,即使经过两千多年岁月的洗礼,依然光彩熠熠。日本学者卢川芳郎说:“《老子》有一种魅力,它给在世俗世界压迫下疲惫的人们以一种神奇的力量。”在21世纪的今天,我们更应该将《道德经》当做解决新世纪人类各种矛盾和问题的睿智之书,从中汲取无穷的智慧和力量,帮助我们在人生道路上更好地生活和工作,从而使我们短暂的生命获得无尽的快乐与成功! 林语堂先生曾经说:“我觉得任何一个翻阅《道德经》的人最初一定会大笑;然后笑他自己竟然会这样笑;最后会觉得现在很需要这种学说。至少,这会是大多数人初读老子的反应,我自己就是如此。”因此这本《道德经的觉悟》,力求做到行文通俗易懂,希望能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道德经》中的智慧真谛,让“道”真正地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从我们身边的细枝末节就能够体会到老子的思想。但是,真正做到深入浅出是很不容易的,既要表明老子的观点,还要结合现实,因此也就只能将自己的理解进行一个简单的陈述,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智慧的启迪,其中存有不足在所难免,希望读者给予指正。

内容概要

  “经典悟人生”系列从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中汲取人生智慧,探讨生活方式。译文纯熟、深刻,并结合古今中外案例,达到活以致用,给人们身心灵以启迪的效果。
  道德经的觉悟:
  本书从经济、文化、政治各方面获取《道德经》所蕴含的思想的指导与启迪,案例结合和深入浅出地表明老子的观点,运用于现实。按道德经文分为上下两篇,道经讲述宇宙的根本,德经为处世方略。作者笔触独到,从我们身边的细微末节领悟老子的大思想。

作者简介

  丹明子,1995年进入国家事务管理局工作至今。主要成果:
  曾经出版过《禅来缠去》、《追踪神的足迹》、《众神的天空》、《赤道以北31度》、《圣字贝叶书》、《身体的密码》、《中国人智慧读本》、《佛法无边-说禅》、《佛法无边-悟禅》、《佛法无边-感悟》、《佛法无边-觉悟》,以及这四本图书等。

书籍目录

第一章 众妙之门
第二章 功成弗居
第三章 不见可欲
第四章 和光同尘
第五章 不知守中
第六章 谷神不死
第七章 天长地久
第八章 上善若水
第九章 功成身退
第十章 专气致柔
第十一章 无之为用
第十二章 去彼取此
第十三章 宠辱若惊
第十四章 无象之象
第十五章微妙玄通
第十六章虚极静笃
第十七章功成身遂
第十八章大道废焉
第十九章少私寡欲
第二十章独异于人
第二十一章 孔德之容
第二十二章 全而归之
第二十三章 希言自然
第二十四章 企者不立
第二十五章 道法自然
第二十六章 重为轻根
第二十七章 常善救人
第二十八章 常德不离
第二十九章 去奢去泰
第三十章 故善者果
第三十一章 恬淡为上
第三十二章 知止不殆
第三十三章 自知者明
第三十四章 终不为大
第三十五章 往而无害
第三十六章 国之利器
第三十七章 道常无为
第三十八章 上德不德
第三十九章 以贱为本
第四十章 有生于无
第四十一章 大器晚成
第四十二章 损之而益
第四十三章 无为之益
第四十四章 知足不辱
第四十五章 大成若缺
第四十六章 知足之足
第四十七章 不为而成
第四十八章 为学日益
第四十九章 圣无常心
第五十章 出生入死
第五十一章 尊道贵德
第五十二章 天下有始
第五十三章 行于大道
第五十四章 善抱不脱
第五十五章 物壮则老
第五十六章 为天下贵
第五十七章 以正治国
第五十八章 祸兮福倚
第五十九章 长生久视
第六十章 若烹小鲜
第六十一章 各得其所
第六十二章 为天下贵
第六十三章 终不为大
第六十四章 慎终如始
第六十五章 善为道者
第六十六章 为百谷王
第六十七章 我有三宝
第六十八章 不争之德
第六十九章 哀者胜矣
第七十章 被褐怀玉
第七十一章 不知知病
第七十二章 自知自爱
第七十三章 天网恢恢
第七十四章 民不畏死
第七十五章 贤于贵生
第七十六章 柔弱处上
第七十七章 为而不恃
第七十八章 受国之垢
第七十九章 常与善人
第八十章 小国寡民
第八十一章 为而不争

章节摘录

版权页:插图:先来听一个故事:五代时有个宰相名叫冯道,冯宰相养了不少门客。所谓门客,就是一种闲人,寄食在名人的门下,有时帮助名人出出主意。有一天,一个门客给别人讲老子的《道德经》,不想一开篇就遇到了天大的难题。古时候讲忌讳,尊者的名字不能随便说,不像现在的人,儿子敢跟父亲称“哥们儿”。“道,可道,非常道”,这一句可怎么讲?“道,可道”,实在是不可道,因为这个“道”字正是主人的名讳,是不能讲的。于是他只得把“道,可道,非常道”,读作:“不可说,不可说,非常不可说。”这位门客没有想到,其实他的这句话是歪打正着地一下子触及了“道”的真谛。道的确是不可说的,说出来就不是道了。这里,老子为我们讲述了“道”和“名”的概念,以及“无”和“有”的真意。记得朱子曾经说过:“道就像路一样,是人们所共同拥有的。”所有的天地万物都在遵循的规范,就是这里提到的“道”。《老子》一书之所以又名《道德经》,究其原因,第一,它要阐明的观点就是什么是“道”;第二,它要阐明的观点就是什么是“德”。搞清楚这两点,并掌握其概念的要领,才能逐步走进其所营造的特殊境界。古时候的人决不懂得什么是“上网”,也不知道什么是“电脑”和“手机”。“文革”时期的语言,现在的年轻人便不大明白;而黑道上的“切口”,局外人也听不懂。老子说,你要想了解现实中事物的变化,研究概念就可以了,你要是还想研究概念产生之前的那个无名宇宙的奥妙,那你就得用另一套语言系统才行。至于这另一套语言系统是什么,还真不好说。其实,研究宇宙奥妙的语言不只一套,有科学家用的,他们所阐述观点的语言多是术语,对于一般人来说是听不太懂的;有佛家用的禅语,这种语言如果没有一定的悟性,也很难明白。而老子告诉我们时,所用的又是另外一种语言,它虽然没有华丽的辞藻,但是如果不是有道之士,也无法明白它的深远含义。这种语言就是“悟语”。不仅要参悟语言,就连心灵都得进行悟透,忘却欲望、忘却宠辱。所以说“常无欲以观其妙”,是无心得之。道,既然是《道德经》所要讲述的核心问题之一,那么,就让我们一同来探讨一下“道”含义吧!在天地还未生成之前,这个“道”就存在于浩瀚的宇宙之中了。所有天体的运动与变化,其中都有“道”的迹象可寻。在这里,“道”所呈现的这一规律,就是我们现在经常说的“宇宙观”,或者称为自然规律。当天地形成之后,“道”这种规律,就自然而然地存于世间万物的生长、活动、变化,以至灭亡之中了。道,在天地未分之前就一直存在着;在天地形成之后仍然存在,并且为我们的意识所感觉得到。虽然我们无法看见和听见它,但是我们却相信它的存在,并且依旧按照它所设定的轨迹行走着。既然如此,我们就必须了解这种客观规律,让它成为我们的工具,更好地为我们服务。自从有概念开始,这个世界就分成了两大部分:一部分是现实的实有的世界,另一部分就是虚无的宇宙。一个可以用肉眼看见,另一个只有用心灵才能感受得到,而且还不是一般人的心灵。人类自从成为万物之灵后,有了自己的思想和语言,并且依靠它们进行着生产活动,也依靠它们不断地发展壮大自己,从而成为地球的主人。然而,我们人类的语言和思想活动有着很大的局限性,因此想认识和掌握这百亿年前就已存在的“道”,还是相当困难的。但是,我们人类是一个充满信心的物种,让我们在不断的探索中,去寻找和认识这种古老的终极规律。正是在这种永不停歇的探索和发现中,我们了解到人生和宇宙大道之间的距离,并且找到了一个新的角度,来让我们去思考宇宙大道和人类自身的真意。而提出这一思考方式的就是老子。他在《道德经》中讲述了“道”是宇宙间所存在的一种无法用语言来描述的大规律,而这种规律似乎存在于我们的意识形态之中,但却无法被我们掌控。因此,在我们了解和认识它的过程中,就需要一个词冠于这个规律之上。然而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的这种大规律,也不可能有一个长久的、恰当的名字予以冠之。这就是世上没有绝对不变的真理,宇宙大道同样是在不停变化的,所以它的奥妙仍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和研究!但是,我们人类要想认识大道的真解,仍需要一个概念性的词语来体现和解释。这就是“无”和“有”所能承载的状态。俗话说:“无中生有”,在这里所讲的“无”就是没有的概念,表示一种虚空的境界,一种无法描绘的广阔,也就是大道的存在方式。而“有”的含义是从“无”中衍生出来的,它所代表的是一种孕育万物生机的能力和状态。当我们要认清宇宙和自然的这种大规律的时候,“无”和“有”是我们必须把握的两个概念,只有从这两方面去探讨,才有可能帮助我们了解大道的实质!才有可能打开众妙之门!

媒体关注与评论

老子思想的集大成《道德经》,像一个永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  ——尼采不读《老子》一书,不知中国文化。  ——鲁迅老子是中国哲学的鼻祖,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位真正的哲学家。  ——胡适我觉得任何一个翻阅《道德经》的人最初一定会大笑;然后笑他自己竟然会这样笑;最后会觉得现在很需要这种学说。至少,这会是大多数人初读老子的反应,我自己就是如此。  ——林语堂老子所说自然为何物?老子说:“自然者自然而然也。”自然就是自然而然,也就是平常所说的天然,指万事万物没有人为因素的那种状态,清水出芙蓉,自得天成。自然是“道”的根本特性,也是道家所提倡的一种生活态度。  ——于丹


编辑推荐

《道德经的觉悟》:影响人类文化的一百《道德经的觉悟》之一、中国人生哲理第一书、著名史学家钱穆所开列的中国人必读书之一。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道德经的觉悟 PDF格式下载



落潇/文
  
  道可道、非常道,老子在《道德经》的开篇便开宗明义的说出他对道的领悟,同时,这部名卷也被后人发扬光大,对后人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这源于老子对规律的感悟,也源于这份感悟能给后人带来思考和体会。读完《道德经的感悟》,让我对“淡然独与神明居”的境界产生了无尽的憧憬。
  
  《道德经》的智慧,源于老子对世事的洞察,时代的动乱,社会的动荡,人事的纷争,生命的无偿,点点滴滴的积淀成为老子的思想。而《道德经的感悟》是后人丹明子编写的,以老子的《道德经》为线,加上自己在人生中,对老子思想的领悟,成就了一篇一篇的人生觉悟,引导后人去思考,去体会,去共鸣,去寻找。这份感悟引导着我们去实践,也让我们在实践中去思考他对人生的感悟,从而融入到我们自己的血液中。
  
  这份感悟之中,充满了人世间从古至今亘古不变的道理。“天长地久”一篇中,提到天长生地长久的原因,是因为它们不是为了自己生存,对于人类,圣人谦让退身于后反而在众人中领先,置身度外反而保全自身生存。相比于我们当今的时代,我们都生活在欲望之中,房子、车子、女子、儿子、票子,“五子登科”更是成为许多人毕生要实现的愿望,却不知生命就这样从我们身边匆匆流过,在我们还没有来得及品味人生,就已经老态龙钟,行将就木。正如老子所说,天地长久,以其无私而成其私。
  
  这份感悟之中,引入了我们诸多的人生智慧供我们去学习和体会。丹明子在“宠辱若惊”这一篇中,分享了一个安徒生的童话故事《老头子做的事总是对的》,简单点分享,老头子把家里的一匹马,换成了一头母牛,老婆子说可以有牛奶喝了,当老头子说把母牛又换成了羊,老婆子说羊奶也不错,当老头子说把羊又换成了一只肥鹅,老婆子表扬说鹅毛很漂亮……无论老头子做了什么,老婆子总认为是对的,这让我想到我们的婚姻,也正是因为我们相互之间的理解和谦让,才使得相互之间永远保持一种亲密的关系,也才使得家庭有了真正的含义。老子说,受宠,被惊,受辱,被惊,这是一种忧患。学会宠辱不惊,这是一种智慧。
  
  在这份感悟中,处处都可以是我们腐朽人生的结束时刻,处处都可以是我们智慧人生的开始。冒险之后的灾祸感,拼搏之后的得失感,都是因为我们自己太在意而产生的,世界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身体,都会为此而拼搏,世界就像一个战场,在这个战场中,有得有失,变化无常,结束我们宠辱若惊的心态,心怀一颗平常之心,得到而不惊喜,失去而不恐惧,将自己置身于这个战场之外,才是真正的主宰,也是我们开始智慧人生的时刻。
  
  名可名,非常名。一种谁也说不清楚,但却客观存在永远不变的东西,让我们自律,让我们学习,正如老子的善为道:自然抱朴,谨慎宫颈,警觉戒惕,虚怀若谷,洒脱明智,微妙玄通,难测其深,始终不欲盈,故而能弊而新成。很想共鸣,庄子称赞老子的淡然独与神明居所得出的人生体会。
  
  落潇 2011-11-5 晨
  


不学道,不足以处世 不学道,不足以经商 不学道,不足以为官
经典!!!
《道德经》所蕴含的思想的指导与启迪,案例结合和深入浅出地表明老子的观点,运用于现实。按道德经文分为上下两篇,道经讲述宇宙的根本,德经为处世方略。作者笔触独到,从我们身边的细微末节领悟老子的大思想。


这是一本很好的入门书,引人深入思考。


说来惭愧,假如不是因为这本《道德经的觉悟》,我还一直没有耐心将五千字的《道德经》从头到尾认真仔细的看一遍。
老子的《道德经》并不让人陌生,其中很多很多句子都成了名句,像“天地不仁,万物为刍狗”、“上善若水”、“大军之后,必有凶年”、“治大国若烹小鲜”、“天网恢恢疏而不漏”、“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这些句子,被使用的范围极广,但是,很多时候会被断章取义的引用,而背离了老子的原意,想来这也是因为有不少人,都如我一般,没有完整透彻的理解整篇《道德经》的真谛。

也许是因为,在这个速食时代,大多数人的心都有些浮躁,容易被五光十色的信息所迷惑,而不愿花心思去体会古老纯朴的文字中透出的大智慧——老子称之为“道”的东西。

花了很长时间才将之读完。
而在阅读的这段时间里,时不时的,思想会碰撞出顿悟的火花。透过那铿锵有力的古语,感受到的是一种如原野般宽广的,如海洋般深厚的,如天空般洁净湛蓝的美,感受到的是人与自然和谐生存的原始古朴。
语言在这里也将变得苍白。
这便是《道德经》真正的魅力,没有完整读完的人,是无法理解此中深刻的意义的。

丹明子先生根据《道德经》的内容,将之划分为八十一章节,数句一章,先将原句加以直译,而后再加以注解分析。他的注解稍显简单直白,引用的例子也很简洁明快,这样对于那些高深的学者而言或者不太具备研究价值,但是对于大多数普通的读者来说,则有利于更好的阅读和理解《道德经》的内容。
在最初阅读时也觉得内容过于简单的我,慢慢的却喜欢上这样一本书了。

用最简单的话,写出最厚实的道,这不正是老子所要告诉我们的吗?他的这些如诗歌般悦耳的文字,不是被用来供奉于祠堂宗庙,而是非常随心所欲的用在生活中的每个地方;不是高高在上的神像,而是深入人心的名言。

真正读懂了《道德经》,便懂得了生活中什么是最宝贵的;读懂了《道德经》,那一颗被物欲折磨强烈的心也会慢慢的平静;慢慢的感受到生活中那些细微的,真诚的美好;懂得人生犹如抛物线,有起有落,而不再因为起伏而患得患失。


道德经原文比较艰涩了,配了白话解释,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应该拜读了解


刚拿到书,翻了几页,发现本书的确是一部很糟糕的书。或者说是一本毫无内容的书,
夸夸其谈却没有实际的内容,都是些人云亦云的句子,没有让本人看到作者对经典的任何理解,只是照抄前从的理解而已。。。。。。。

很感慨目前中国文化的堕落,一方面归结于现实中的我们对物欲的追求,另一方面则归结于现实中的作家(出书人)水平实在是另人不屑。


书很不错,印刷也行,比较容易懂,很好。


老板说书本内容不错,很好。和预想中的一样。价格也优惠。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