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亚洲世界遗产

舒醒,李星 主编 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12  

出版社:

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作者:

舒醒,李星 主编  

页数:

353  

Tag标签:

无  

前言

  世界遗产是特指公认的具有全球突出价值、独一无二、无法替代的文物古迹和自然景观,它既是人类文明的瑰宝,也是一个国家的文化标识。“它是储存很大信息的美的载体,它代表独特的艺术成就,是一种创造性的天才杰作”,它涉及史学、美学、艺术、建筑学、地质学、地貌学、气候学、水文学、生物学等众多学科,一处世界遗产就如同一部内容丰富的“小百科全书”。世界遗产不仅能够反映出一个国家在人类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曾经为人类文明所作出的贡献,而且也充分彰显了一个民族的身份,同时也印证了一个国家在生态系统和地球历史演变中的特殊地位。《世界遗产名录》中的遗产项目,成为遗产所在国家的身份、形象和民族凝聚力的标志。  截至2009年7月,全球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世界遗产项目达890项,其中自然遗产176项,文化遗产689项,自然和文化双重遗产25项。亚洲入选《世界遗产名录》的项目居全球第二位,共有世界遗产216项,其中自然遗产35项,文化遗产175项,自然和文化双重遗产6项,占全世界入选《世界遗产名录》项目总数的近四分之一。目前,亚洲四个世界遗产项目最多的国家是中国(38项)、印度(27项)、日本(14项)、伊朗(10项)、土耳其(9项)、韩国(9项)。曾经孕育中国、印度、巴比伦三大文明古国的古老东方文明给我们留下了许多震烁古今、万世流芳的遗迹,先民用心血与汗水浇灌出的灿烂古代文明之花与大自然鬼斧神工雕琢出来的自然美景,让人类在此找到了自己的历史,也再次认识了自己。

内容概要

本书在导论部分以古老的东方文明为核心介绍了独领风骚、各具特色的文明古国,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神秘莫测的古印度和令人神往的美索不达米亚,向人们充分展示了古老东方文明的迷人魅力,帮助大家理解亚洲文化遗产的历史渊源。 为了便于大家了解亚洲世界遗产的全貌,我们从历史地理、旅游地理的角度将亚洲132个缔约国分为东亚、南亚、东南亚、西亚、中亚几个地区。然后分别对亚洲各国所包含的世界遗产进行介绍,并对每一个国家的地理位置、面积、人口、民族、宗教、人均GDP等基本情况都做了简要提示,以便大家了解各缔约国的综合国力现状。为了帮助读者更多地了解亚洲世界遗产的全貌,我们采取在保证重点的前提下,把亚洲216个世界遗产项目进行有重点选择性的介绍,所用资料截至2009年7月,力求本书具有“全而新”的特点。在文字方面力争做到重点突出,言简意赅,可读性强,学术性、实用性兼备。

书籍目录

第一章 古老的东方文明第二章 东亚第三章 东南亚第四章 南亚第五章 西亚第六章 中亚附录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一)灿烂的青铜文明  中国青铜文明始于夏,鼎盛手商周。在中国历史相当长的一段时期,体现中华文明的最主要的金属材质便是青铜。青铜是红铜、锡、铅等金属的合金,硬度高、熔点低,用青铜造的工具,经久耐用。古史记有“夏铸九鼎”,九鼎被看成国家权力的象征。到商、周时期,已普遍使用青铜器,青铜器遂成为中华文化的一个独特标志。  迄今为止,中国所发现的青铜器的数量与种类,比世界上其他地方所发现的青铜器的总和还要多。青铜器包括礼器、食器、乐器、兵器、工具、车马器、装饰品等,其中以用在祭祀祖先神灵、举行隆重典礼、宴请宾客等盛大场合的礼器为主体,礼器形制有方鼎、圆鼎、方彝、方尊等,显示了十分高超的铸造技术。如,人们熟知的世界上罕见的大型青铜器——司母戊大方鼎与最精美的青铜器——四羊方尊,其实都是礼器。青铜礼器已成为青铜时代的主要象征。  商周青铜器的造型复杂,且表面一般都铸有精美绝伦的纹饰。以礼器为例,造型十分丰富,既有古朴典雅的,也有瑰丽奇特的,更有厚重雄浑的,每件器物都闪烁着梦幻般的光泽。外观纹饰同样十分精美,既有简单的几何纹、动物纹,也有繁缛的兽面纹、蕉叶纹、夔龙纹、云雷纹、饕餮纹、凤鸟纹等,商周后期的青铜器上还出现标明器主族氏的各类符号及其铭文。这些都充分展示出商周青铜器不仅制作技艺高超,而且极具艺术美感。  造型各异、大小有别、纹饰多样的青铜器皿具,在使用过程中有不同的组合和搭配,由于使用它的主要是国家和贵族,因而其中透露出贵族的权威和等级法则,“藏礼于器’’成了青铜器的显著特征,这种“礼”,日后演变为古代中国的治国规范与典章制度,影响了数千年的中华文明。如今商周青铜器依旧具有无穷的艺术感染力与历史穿透力。  商周青铜文明的光华不仅仅只在黄河中上游地区熠熠生辉,它还影响了长江以南地区以及西南边远的少数民族活动区域。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亚洲世界遗产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