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释互动论
2009-8
重庆大学出版社
诺曼·K.邓金
200
无
近些年来,从历史、政治、社会以及文化等角度对现代知识进行质疑的力度日益加深,许多人均不由自主地像福柯等人那样对现代知识表示了不同程度的厌恶与否定。与此同时,又有许多人觉得,人文社会学者自身的社会位置与处境也逐渐由以启蒙大众自居于世的“立法者”变成了只能偏安一隅对自我进行启蒙的“解释者”,而一旦想去谋求更多的听众,就要么是空想,要么担心即使能这样做,也会被人认为是在追求“权势”。在这种形势下,为什么从事社会学写作?社会学写作能够(或应该)表达什么样的“故事”?便成了由于各种原因落入社会学领域的作者们必须予以深思的基本问题。总之,质疑现代知识并在质疑之后寻找合适的写作理由与主题(所谓“合适”是指能让人“心安理得”,甚至献出自己一生的探索热情),这一点可以作为理解邓金这部著作的精神前提。从理论上讲,光是去质疑现代知识,而且不必像福柯那样,将对现代知识的批判隐藏在漫长繁重的历史探索之中,人文社会学者便可以将自己的学术生涯安排妥当,也就是一辈子只写批判现代知识的理论性著作。有些人事实上就是这样做的,甚至因此成了以解构现代人文社会知识(或文本)著称于世的“后现代哲学家”。这似乎是一种“不错的选择”,不仅可以“宣泄”长期以来在“现代性的生存结构”中苦苦挣扎的压抑心情,而且能够“避免”承受那些“玩世不恭地或是真诚地转向右派”(伊格尔顿语)的人们所承受的公共舆论压力,始终以“精神界战士”的形象保全自己。然而,这样做却无法省略另一种顾虑,这就是可能会让人觉得没有创作出真正具有建设意义的作品,为人们提供另一种关于事实的知识。
为了保持本书作为经典的生命力,在上一译本——《解释性交往行动主义——个人经历的叙事、倾听与理解》——的基础上,我们组织译、校者经过进一步加工处理,推出该书的新译本,并更名为《解释互动论》。 作者从解释互动论的视角,尝试将普通人问题重重的生活经历展现在读者面前,而互动论者所要做的即是去解释生活世界的种种意义与表象。该项研究所采取的方法则包括表演性文本、自我民族志、诗歌、小说、开放的创造性访谈、文献分析、语义学、生活史研究、自我故事、参与式观察和深度描述等。 本书以下面三点假设作为谋篇布局的基础:第一,在人类经验的世界中,唯一存在的是解释。第二,将日常生活中的解释呈现出来,人们就可以达成理解,那些旨在解决社会问题的计划也能得以更加有效的实施。第三,所有的解释都是暂时性的,永远处于未完成状态。因此,本书鼓励读者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来理解解释互动论到底是指什么。
诺曼·K.邓金,美国伊利诺斯大学教授,传播学、社会学及人文学科领域的资深研究员,已出版过许多专著,包括《解读种族:好莱坞与种族暴力电影》、《解释性民族志:21世纪的民族志实践》、《电影社会:偷窥的目光——后现代社会的形象》、《研究行动:社会学方法论导论》、《解释互动论》、《好莱坞——一枪接着一枪》、《康复的酗酒者》、《酗酒者的自我》。由于在符号交往行动领域的学术贡献,邓金1988年获得查尔斯·库利奖,1997年获得乔治·赫尔伯特·米德奖。他曾担任《社会学季刊》、《文化研究》(月刊)的编辑,合作主编者《Handbook of Qualitative Research》(本书中文版2007年初由重庆大学出版社出版)和《质性探究》,此外,他还主编过“符号交往行动研究系列丛书”。
第1章 第七时刻的解释标准 何时使用解释性的方法 研究者与社会世界 第七时刻的解释标准 道德批评与立场选择 各解释类型之间的界限模糊化 公共领域的重构 写作规范 表演民族志 表演转向 表演文本 叙事集锦、表演性写作与表演文本 里德洛奇、蒙大拿:经历与表演 表演性解释、创造地方史 蒙大拿爵士 死去的印第安人 表演蒙大拿第2章 解释性的观点 表演种族记忆 阅读安德森女士的表演 个人传记 澄清术语 一个范例 解释性方法的发展 开启解释的世界 主体的经历与心灵发现 心灵发现的类型 定位心灵发现 心灵发现的界限、表现与结构 普遍的个体 什么是解释互动论 存在主义的互动文本 个人的与范式的研究 萨特的过程——回溯法 文学自然主义 解释性研究者的分类 解释性的研究者能做什么 后实证主义与独立研究假设 解释与科学 传记与研究 针对实证主义的女性主义批评 评价研究的解释标准 历史、权力、情感与知识 历史 权力 意义与作用 情感 知识 权力与解释 解释的标准 解释场景定位 深度描述 解释与理解 描述的两种类型 解释的类型 议事日程 结论第3章 搜寻生平经历第4章 解释过程第5章 解释的场景定位第6章 深度描述第7章 进行解释第8章 结论:解释互动论术语表参考文献
插图:第四,在解释过程中,研究者自身也有生活史,而且如前所述,研究者的个人生活史与解释过程是有联系的,前者会对后者产生决定性的影响。权力历史与权力、情感相互作用。任何一个社会结构都弥漫着权力,它深嵌于日常生活的微观(性别)关系之中(Foucauh,1980,2000)。如福柯早已指出的那样,权力有如毛细血管般遍布于日常生活领域,并沿着其中的支配关系发挥作用。权力是力量与统治,在特定的条件下,它会以暴力的形式表现出来。权力是一种支配性的过程,男性与女性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体制与体制之间,均可以找到这种支配性的权力。权力是力量,是人与人之间通过控制形成的支配关系,常常表现为一个人被另一个人摧毁。权力既破坏又建构,它在推翻已有的社会结构的同时,也会建构出新的社会形式。在这一点上,我们可以回忆前面提到的乔的研究,即那些被丈夫殴打的韩国妇女。解释性的研究不可避免地会涉及权力。各种真理及知识话语所表明的其实都是权力关系。研究者常常被赋予权力——进入情境,作出解释,作为回报,他们得向掌权者汇报自己的解释,而他的解释又常常会把他带回原始情境,由此还会产生新的社会安排。研究过程的每个方面都存在微观的权力关系。只要研究者进人情境,开始观察,权力就会产生。被研究的世界里存在权力,因为被研究的世界是由一种权威关系建构和组织起来的,此外,还可以从研究者所使用的研究模式、观察方法和实验、半实验的研究计划等角度来理解研究过程中的权力。科学可以作为“一种实施的权力”进入研究场景(过程),也就是说,研究者可以将科学的权力与威望带入研究过程。
《解释互动论》:万卷方法,是重庆大学出版社自2004年7月以来陆续出版的一套深入、系统地介绍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书系,至今已出版图书近60个品种。“万卷方法”的理想为社会学、政治学、管理学、经济学、传播学、心理学、教育学等社会科学各领域的学者和研究生提供一个内容规范、使用便捷的“研究方法工具箱”。“万卷方法”的受众图书馆及大学社会科学各院系的资料室。社会科学各领域的研究人员、研究生及高年级本科生。社会及市场调查的实务工作者。
无
有些观点还可以 可以学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