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重庆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1-9  

出版社:

重庆大学出版社  

作者: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页数:

352  

字数:

401000  

Tag标签:

无  

前言

  巍巍学府,栉风沐雨;薪火相传,弦歌不辍。  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的发展,已有百余年的历程,其发展坎坷曲折,历尽艰辛,但始终背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执著前行。一批批为中华民族独立、自由、解放,为新中国成立、发展奉献智慧乃至生命的先驱,一位位杰出的思想家、革命家、科学家,一代代中华英才从大学校园中走出;领袖风采,大师风范,精英魅力,铸就了大学校园无数不朽的篇章。  历史使校园的入文积淀日益深厚,也使校园更加色彩斑斓。代代学人治学问、求真理,大师学者辛勤耕耘、传道授业解惑,使莘莘学子在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中受到先进文化、先进思想的熏陶,接受精神的洗礼,成为思想健康、行为积极、不畏挑战,勇担国家建设发展重任的人,成为中国社会进步的栋梁。  中国的高等学校虽风格各异,但教书育人、追求真理、严谨治学、团结协作、与时俱进的大学精神是它们共同的特征。高等学校用自己.的知识、智慧和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奋斗着。  “漫游中国大学”丛书,以富有时代气息的文字,触摸大学历史的厚重承载,展示我国高等学校的办学传统、入文精神、文化内涵和卓越贡献,十分有意义,也十分有价值。  希望广大读者能在“漫游中国大学”中获得启迪,在漫步中体验,在沉思中升华,进入崇高的境界。  陈玉立

内容概要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作者史习江)是其中一册。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收录了《爱心谱就人生音画》、《百岁老人与“
三”的契合》、《大含沧海的科学襟怀》、《清风笑语话当年》、《特种污染治理的环保卫士》、《科学的学徒》、《寓智慧责任之所》、《为了中国的SMIDTH》、《宁静的怀念》、《神秘的风水线》、《西岳踏勘历天险》、《一部巨著一座塔》、《发现党家村》、《以水为魂》、《“灰色”的希望》、《钢骨柔情筑结构》、《建筑物的保健医》等文章。

书籍目录

建筑的大学与大学的“建筑”

家园精神的守望者
向东北大学致敬
梁思成雕像的意义
祝东北大学建筑系第一班毕业生
拓荒与坚守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近山林畔话苏
大匠营国贯春秋
革命先驱秦邦宪
校名更迭记
“未完成”的南校门
新桃旧符一锤定

大师,倚楼而生
素朴主楼忆风华
邓小平、郭沫若的题词
甘为桃李化尘泥
粗布青衫寸寸心
春雨润物细无声
德业双馨启后学
爱心谱就人生音画
百岁老人与“三”的契合
大含沧海的科学襟怀
清风笑语话当年
特种污染治理的环保卫士
科学的学徒

寓智慧责任之所
为了中国的SMIDTH
宁静的怀念
神秘的风水线
西岳踏勘历天险
一部巨著一座塔
发现党家村
以水为魂
“灰色”的希望
钢骨柔情筑结构
建筑物的保健医
理水天下
与金结缘
跟材料磨损较劲

“睡”在文化里
图书馆的前世今生
低碳建筑的时尚先锋
老贾的“钟鼓楼”
一片冰心在玉壶
历史空间的行走者
师生记忆中的经典建筑(规划)作品
悠悠校史风骨扬
他们创造了奇迹
民乐流淌八千年

风景诗心栖园林
生活在大遗址里
意境双百亭
后乐园小话
地震灾区的学人身影
共青团路在延伸
村里来了博士团
不熄的灯火
阳光下的土地
读报时间
门里门外唇齿生香
幸福南路109号
消失的老建筑
诗满建大情满心
草堂新韵
附录
校歌
校本部示意图
专业目录
主要作者感言
后记

章节摘录

  而早在赴东北大学任建筑系主任之前,梁思成也已为这个即将诞生的中国高等教育史上的第一个本科学制的建筑系写下了他的办学思想:“溯自欧化东渐,国人竞尚洋风,凡日用所需,莫不以西洋为标准,……而我国营造之术亦惨于此时,堕入无知识工匠手中,西式建筑因实用上之方便,极为国人所欢悦,然工匠之流不知美丑,任意垒砌,将国人美之标准完全混乱,于是近数十年间,我国遂产生一种所谓外国式建筑,实则此种建筑作风,不惟在中国为外国式,恐在无论何国亦为外国式也。本系有鉴于此,故其基本目标,在挽救此不幸现象,予求学青年以一种根本教育。”  开创中国人自己的建筑教育道路,让学人真正了解中国自己的建筑文化,使中国建筑在世界现代建筑的发展中发扬光大,便成为梁思成终其一生矢志不移、始终践行的重要使命。  因为梁思成、林徽因夫妇的到来,东北大学建筑系正式创办。1928年,是中国农历的龙年,中国高等教育史上第一个本科学制的建筑学专业在白山黑水间点燃了中华民族建筑复兴的火种。此后,龙的传人们开始了中华民族沉寂百年的建筑追梦。梁思成、林徽因、童寓、陈植、蔡方荫、郭毓麟、刘鸿典、林宣、张剑霄、陈绍蕃……他们一个个走出来,在举步维艰、百废待兴的岁月中,以满腔的热情、卓绝的才情,支撑起中华民族建筑教育的脊梁!  为了实现“东西营造方法并重”的教学主张,培养具有中国式建筑审美标准的建筑师,在东北大学建筑系,梁思成一方面结合母校宾大的模式开展教学,增设了中国宫室史、营造则例、东洋美术史等课程。同时,他忍受着极端艰苦的条件,深入城市乡村,开展对中国古建筑的调查测绘。他还将知行合一、重视实践的方法贯穿到建筑设计的教学中,放手让学生们创作新建筑,鼓励学生在民族的建筑文化遗产中圾收营养。  梁思成以其大半生的教育生涯化育桃李无数,使中国的建筑教育应国家危亡而生,未因国运危亡而断;而他竭尽才智,对我国古建筑的研究和保护所作的卓越贡献,更是源于他对祖国的浓烈热爱以及对中华民族文化的高度认同:“除非我们不知尊重这古国灿烂的文化,如果有复兴国家民族的决心,对我国历代文物加以整理及保护,我们便不能忽略对中国建筑的研究。”他自回国任教始,便倾尽心血为中国著名建筑典籍《营造法式》做注释,修补了再修补,考证了再考证,增订了再增订,历时41年之久,才最终定稿。  梁思成的妻子林徽因,中国首位女建筑师,虽然在东北大学建筑系工作仅两年多时间,却仍然以她独具的魅力,给后世学人留下了永远的馨香……  林徽因在东北大学建筑系担任美学和建筑设计课教师,经常把学生带到北陵和沈阳的故宫上课,以现成的古建筑做教具,实地讲解建筑与美的关系。她渊博的学识、犀利的谈锋、爽朗幽默的性格,深受学生喜爱和欢迎。  自林徽因始,东北大学以及今天的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专业户外教学的传统便长久地保持了下来。  东北大学建筑系第三届学生林宣在回忆他们当时上初步设计课时说:“一年级和两个高年级班同在一个大制图室,夜间灯火通明。晚自习时老师来改图,常常是三个班一起改,同学之间可以互相观摩。”而这种几个年级的学生一起上课,老师统一改图的独特的教学方法和优良的学习风气,在今天的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依然可见。  1930年,是东北大学建筑系意气风发的一年。在梁思成的努力和热情邀请下,当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留学时的同窗童寓、陈植,以及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的蔡方荫等同学朋友重聚东北大学。他们志同道合,建立了“梁、陈、童、蔡营造事务所”,一面经营建筑设计事务,一面开展建筑系的教学实践,使建筑系成为东北大学“最健全、最用功、最和谐的一个系”。  东北大学建筑学专业,1928年至1931年共招收三届学生计23人,培养了刘致平、郭毓麟、刘鸿典、唐璞、张□、赵政之、林宣等后来在中国建筑学界卓有成就的大师、学者,而他们在其后的岁月中也始终不忘传播梁思成、林徽因、童寓等先贤创建的有中国文化特色的建筑思想。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东北大学被迫走上流亡之路,成为当时中国的第一所流亡大学。在一路求学、一路斗争、一路颠沛流离的14年中,东北大学与其他学校分分合合,在困顿中求生存,绝境中续薪火,始终固守着中华崛起、民族复兴的信念。  怀着对祖国的拳拳之心,艰难办学的张学良校长出资8000块现洋,资助毕业于东北大学并留校任教的青年教师刘长春参加第十届奥运会,成功粉碎了日本霸占我国东北合法化的阴谋。1932年7月30日,刘长春手执中国国旗阔步走在奥运会开幕式上,他向世人展示的是中国人在国家、民族问题上的坚定与坚强,而这也是中国首次派运动员参加奥运会。  1936年,东北大学迁至西安,在陕西省立农林职业专科学校校址上开辟校舍。有感于“九一八”后国破校散的处境,张学良在礼堂基石上题词:“沈阳设校,经始维艰;至‘九一八’,惨遭摧残,流离燕市,转徙长安,勖尔多士,复我河山!”  1938年春,日军轰炸西安,东北大学不得不再度迁校,南下四川三台。  1938年7月中旬,国民政府教育部令西北联合大学之北洋工学院、北平大学工学院、东北大学工学院,以及私立焦作工学院合并改组为国立西北工学院。东北大学工学院师生共142人并人,其中土木系主任金宝祯教授与土木系部分师生并入新组建的西北工学院土木系。  1945年8月,东北大学师生与全国人民一道迎来了抗战的胜利。1947年2月,东北大学在沈阳北陵原校址开学复校。  东北全境解放后,为适应国家建设对人才的大量需求,1949年3月,东北行政委员会决定,以东北大学工学院为基础建立沈阳工学院。1950年8月,东北人民政府发布命令,将沈阳工学院、抚顺矿专和鞍山工专合组为东北工学院,校址设在长沼湖,也就是现在的沈阳南湖。  ……


编辑推荐

  “漫游中国大学”丛书,以富有时代气息的文字,触摸大学历史的厚重承载,展示我国高等学校的办学传统、入文精神、文化内涵和卓越贡献,十分有意义,也十分有价值。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PDF格式下载



全好评 因为我就是在这毕业的~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