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多学科视角下的和谐社会及其构建

张忠家 武汉理工大
出版时间:

2007-9  

出版社:

武汉理工大  

作者:

张忠家  

页数:

417  

内容概要

  《多学科视角下的和谐社会及其构建》从各自独特的视角,对我国现阶段构建和谐社会的多个课题,作了有深度、有新意的研究。内容包括从国情出发,将和谐变成社会发展的现实目标和具体政策;幸福在子安排好各种目标,而使生活达到最大的和谐;大一统思想,以百姓之心为心及其立德、立功、立言;资源配置合理有效,收入和财富的分配严格公平;认真研究中华文化,并在更深层次上给予充实、发展和光大;发挥社会政策的调节作用,引导社会福利体系的健康发展;政治权力的主体和客体的行为要符合相应的规定和秩序;彰显法制精神,健全完善各种法令和法律制度;努力建设学习型社会,促进全民族素质的不断提高;人类同自然的和解以及人类自身的和谐等十一章。

书籍目录

第一章 总论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重大的战略任务(一)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二)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依据(三)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二、当前学术界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研究现状(一) 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背景(二) 关于“和谐社会(三) 关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四) 关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特征(五) 关于衡量社会和谐的标准(六) 关于当前社会“不和谐”的主要因素(七) 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八) 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着力点或切入点(九) 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责任承担(十) 关于如何建设和谐文化(十一) 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处理的若干关系(十二) 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系三、《多学科视角下的和谐社会及其构建》的研究视域、研究方法和研究主旨(一) 《多学科视角下的和谐社会及其构建》的研究视域(二) 《多学科视角下的和谐社会及其构建》的研究方法(三) 《多学科视角下的和谐社会及其构建》的研究主旨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视角下的和谐社会一、马克思主义以科学的世界观和历史观为基础,提出了完整的社会发展理论,奠定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基础二、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深入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一)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二)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三) 深入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三、构建和谐社会必须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牢牢把握社会主义的本质,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科学发展道路(一) 构建和谐社会必须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走科学发展的道路(二)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基础(三)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统一的原理,正确把握社会主义的本质,这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理论前提(四)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确立以人为本的社会发展理念,这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质内涵第三章 西方哲学视角下的和谐社会一、西方哲学中的“和谐”意义(一) “和谐”的词源学意义(二) 希腊“和谐”思想的起源及嬗变二、城邦社会的和谐--从古典到现代(一) 柏拉图的和谐“城邦(二) 亚里士多德基于“正义”的城邦和谐论(三) 和谐的精神和人的自由三、和谐社会思想的影响及其对中国的启示第四章 历史学视角下的和谐社会一、治国方略中的主流理念(一) 丰富、厚重的儒家和谐思想(二) 损有余而补不足的道家和谐思想(三) 天父君,地母臣,和子民的道教和谐思想(四) 众生平等的佛教和谐思想(五) 统治者执政理念中的和谐思想(六) 政治家们的和谐思想二、修身养性的根本目的(一) 养育高尚的人格(二) 修身所执理念为“仁”、为“忠三、父权、夫权与族权的含义(一) 父权与夫权(二) 族权四、礼是矫治、整理、打造人性的工具(一) 礼是强制性的社会规范与道德原则(二) 圣人制礼是为了解决社会矛盾五、受国家强制力保证执行的行为准则(一) 礼治法治并用不悖(二) 《唐律》解析六、设官分职以及古代的官制(一) 群聚的关键与纽带(二) 古代中国官制的特点七、为君之道,必以百姓之心为心(一) 官员要有高素质,帝王也要有高素质(二) 贞观之治的历史意义八、中国历史对构建和谐社会的有益启示第五章 经济学视角下的和谐社会第六章 认真研究中华文化,并在更深层次上给予充实、发展和光大第七章 发挥社会政策的调节作用,引导社会福利体系的健康发展第八章 政治权力的主体和客体的行为要符合相应的规定和秩序第九章 彰显法制精神,健全完善各种法令和法律制度第十章 努力建设学习型社会,促进全民族素质的不断提高第十一章 人类同自然的和解以及人类自身的和谐各章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历史学研究和阐述人类社会发展的具体过程及其规律,它是社会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鲜明的阶级性。中国古代的历史学同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的世界历史学一样,过分强调人的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将少数英雄人物视作历史前进的推动力。即便如此,中国古代的历史学推崇中华民族团结和睦的“大一统”思想;大力赞赏最高统治者顺应潮流、顺应民情,采取各种办法、措施,争取民心,赢得民众,以使其统治顺利进行;反复宣传帝王将相甚至普通民众“立德”、“立功”、“立言”的勤勉、奋斗、拼搏等不朽精神;不断介绍乱臣、贼子、逆民玩弄权术、欺上瞒下、为虎作伥、倒行逆施、鱼肉百姓、扯旗造反、犯上作乱。其反复宣扬的目的,是要求君、臣、民严格要求自己,每日反省,做“贤君”、“忠臣”、“良民”,以维护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制度;而连篇累牍介绍的意旨,是希望社会富强,民众乐业,避免动乱,减少人祸,禁绝分裂……在其丰富的史学思想中,而有关“和谐”的理念、实践的讨论、研究则在在可见。“以史为鉴”,最高统治者和最高统治集团从史家的著述中,汲取了许多的经验乃至教训,以充实、调整、完善其治国方略,从而稳定了社会秩序,发展了社会经济。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多学科视角下的和谐社会及其构建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