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文学中的巴黎与上海

陈晓兰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6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

陈晓兰  

页数:

273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19世纪中期的巴黎与20世纪前40年的上海最集中地体现了法国与中国现代化的成就和恶果。巴黎与上海成为文学的中心城市并被神话化。巴黎被描绘为罪恶之城、动物园,酒神的城市;上海则被浓缩为十里洋场,酝酿着革命风暴的魔都、幻境。

作者简介

  陈晓兰,1963年10月出生于甘肃张掖。文学博士,现为上海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出版专著《女性主义批评与文学诠释》,译著《妇女·疯狂·英国文化:1830~1980》,发表论文50篇。研究领域:比较文学、妇女文学。

书籍目录

前言导论历史文本中的中西方城市上篇:左拉小说中的巴黎第一章左拉:作为城市“游逛者”的文人第二章巴黎的空间第三章罪恶之城第四章城市的救赎下篇:茅盾小说中的上海第一章茅盾:作为集团与党派成员的文人第二章上海的空间第三章畸形魔都第四章城市的革命结论:茅盾与左拉的交叉与平行附录1大街和女人:作为上海都市现代性的象征--中国“现代派”小说中的都市女人附录2“原始的”上海--西方作家对上海的想像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知识分子在茅盾有关上海的小说中一直是一个不可或缺的角色,茅盾通过一系列的小说探索知识分子的道路。知识分子的形象也随着他个人的态度和政治形势的变化而发生变化。但就整体而言,茅盾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基本上是软弱无力的边缘人,在上海这个大都市的现代化进程中他们的作用微乎其微,或许这也意味着在上海现代化的过程中,知识分子力量和作用的缺场,但另一方面也不能排除茅盾个人对于知识分子的角色和作用的认识。如前所述,茅盾更多地从政治角色和作用确定知识分子的价值和目标,那么,当革命失败、政治角色无法实现时,便产生了彻底的失望甚至绝望。同样,他也更多地关注知识分子的政治生活,而很少关注知识分子之所以为知识分子的本质。从宽泛的意义上而言,知识是一个人成为知识分子的最起码条件,只有那些创造、传播并利用知识的人,才称得上是知识分子,而从狭义的层面而言,知识分子是那些“绝对真理的承担者”。①因此,在这个意义上说,茅盾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很难说体现了知识分子的本质。尽管茅盾一直以追求真实为文学目标,但他小说中的知识分子远未能体现20世纪上半期知识分子的精神面貌和历史及现实作用。严格地说,他所谓的那些知识分子几乎没有知识,知识既不是他们追求的内容,也不是他们安身立命的基础。如果说他们以实际的革命斗争表现出了可歌可泣的“拯救主义”使命感,但是他们的目标却总是过于抽象而不够具体,他们的行动和思想也总是受时事左右,他们或者随波逐流,或者腐化堕落,或者躁动不安。正如陈思和所说:“在救世活动中热情有余而能力匮乏,批评深刻而空无建树。”②就知识和思想内涵、人格气质、精神特质而言,他们都显得十分贫乏、虚弱。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文学中的巴黎与上海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