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魅影下的上海书写

王进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6-4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

王进  

页数:

377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该著着意于将“上海”历史化为一个表征现代中国文明建立的文化空间,通过具体的作品分析和作家研究,分上下两篇分别探讨“抗战”中张爱玲与“文革”后王安忆的文化生存状态,由此感触这两场民族大难后中国现代文学看似被中断的精神联系。

作者简介

  王进,湖南人。2002年毕业于上海师范大学中文系,获文学硕士学位。2003年入复旦大学中文系,现为在读博士生,主修中国现当代文学。

书籍目录

上篇 末世视野的镜像“对照”——再论《传奇》第一章 “镜”的“影像”及“对照”一、“镜”的“影像”性及影像的“表演”性二、物镜、心镜与“对照”及对照的“对话”性三、“文明之镜”、“文明的镜像”与寓意“对照”第二章 《传奇》:一个寓意的“镜像世界”一、世界:东方与西方二、两个中国、两个时代三、中国:寻找归“家”的路四、古中国:沉到底?五、方生方死的大时代第三章 《传奇》“余韵”及其他一、“张看”中西的立场与姿态--在张爱玲与鲁迅之间二、张爱玲:都市人?个人主义者?下篇 进入历史:从“个人”到“民间”——从世界意识看王安忆的创作历程兼谈我们时代的文学“偏至引言:“世界”意识与“中国”书写第一章 从“庸常之辈”到“孤独与反自然的英雄一、“自我”的经验:错失的时代“列车”与纷乱的个人“命运一、“彼岸”光下:“国民”的悲哀与“人性”的颂歌——启蒙意识中的“科学”与“宗教第二章 “伤心太平洋”中漂流的孤岛--“巴别塔”的启示:浮出地表的“现代城市”与“象牙塔”之重建第三章 《长恨歌》:双重“历史”视野下的“上海”书写一、现代城市文明批判的新坐标与“上海”的历史定位一、两个王琦瑶:“上海历史”与“中国历史”的纠缠与分途三、“王琦瑶们”:“历史”拯救中的“个人”之匮乏第四章 聚沙成“塔”:“浮萍”岛上精神之光的燃起与寂灭一、回寻“历史”,通达“民间一、《富萍》:“到底是乡下人——首“小鲍庄”的创世“史诗”……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通达“民间”,何处有道?  在《姊妹们》整整一年半以后①,王安忆才有了1997年的短篇小说《蚌埠》。这是一个不寻常的开始,“历史”二字成为它开篇的“警句”,并预示了此后的王安忆真正走通“民间”的进路--从最庸常日见的世事流变中寻求并自然显现所包含的“历史/中国”容量,以此赋予“民间”,或直白地说,“人民”的“活着”以“精神攀高的意义”。这个“警句”就是:“我们从来不会追究我们所生活的地方的历史,我们追究历史的地方,总是那些与我们无关的……偶然的途经之地。现实的生活占据了我们的注意力,历史显得虚无缥缈,它走不进我们的视线,它是供给闲适的身在事外的心情去追问的。”的确,这是《蚌埠》的叙述者“我”,当年的插队“知青”,在走出那段具体的历史生存之后才可能有的感叹:那曾作为当年“我”每次回“上海”必经的中转城市,每每被“我”忽视的“蚌埠”,原来曾以如此丰厚的“历史”底蕴包容、收留过被动荡的世事抛弃的“我们”啊!如今,不过是生命中一个“邂逅”的“蚌埠”,以其码头、车站、招待所、澡堂、普通家居、百货大楼、公园,甚至星期天等具体到不能再具体的“物性”,在“我”远远的回望中浮出记忆的水面,并展现它原本深藏不露的“真实深刻的人性”:温和、整洁、规矩的“日常生活”,“浑然不觉”却包藏一切的大气……正是在这样一种“历史”的渐进发掘中,《蚌埠》塑造了“文革”年代一个边远“城市”的形象,并且隐约示意:在这样一个介于“自然”与“文明”之间的“城市”,它的不会奢华,也不会匮乏的“适度”,不是恰好让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好的一面在“现代生活”中得到生长吗?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魅影下的上海书写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