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中国人的心灵图谱

王溢嘉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7-1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

王溢嘉  

页数:

306  

字数:

147000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这本书讲了很多鬼怪故事,但不是用来吓人的,它们会告诉你人类魂魄不安的秘密。 先看明海清笔记小说里88则离奇、有趣的魂魄传奇故事,再听王溢嘉如何用迥异于传统的视野和方法解读中国人的灵魂观,以及各种鬼怪、僵尸、地狱、附身、转世故事所含的文化与心理信息。 王溢嘉出身医学,但比医师懂得更多的心理学,比心理学家懂得更多的生命科学,比生命科学家懂得更多的精神分析。这是第一次用心理学和精神分析学方法,深入到明清笔迹小说中,探究中国人的灵魂观念。欲知中国人的灵魂想像景观如何,且听这位“杂家”大师的独特解读。

作者简介

王溢嘉,一九五○年生于台湾台中市,台大医学系毕业。毕业后即弃医从文,专事写作和文化事业工作,曾在台湾的《中国时报》、《联合报》及《牛顿杂志》、《台北评论》等十余家报章杂志撰写专栏,著作三十余种,曾获中国时报开卷版年度十大好书、联合报读书人版年度推荐书、台

书籍目录

总序 中国人的心灵图谱本书序 细听孤魂鬼唱诗——解构中国人的魂魄观第一章 生命异象——中国魂魄传奇的解构第二章 人间信仰——中国人的灵魄系谱学第三章 灵魂化妆术——鬼与僵尸的制造第四章 爱与恐惧——对死者的矛盾双情第五章 致命的吸引力——中国女鬼进化论第六章 替死鬼的文化——中国人的心理防卫术第七章 与冤魂共舞——包青天情结的剖析第八章 鬼之为用——灵魂学的边际效益第九章 墓之旅——鬼的家居生活考第十章 地狱变——黄泉路上的爱恨情仇第十一章 借尸还魂——灵魂与肉体的排列组合第十二章 前世与今生——轮回转世的功能与困境第十三章 人鬼同舟——两个体系间的对话

章节摘录

  中国文化的特质  文化的特质是构筑魂魄传奇的第四种材料。本书谈的是明清笔记小说里的魂魄传奇,因此,它指的自然就是中国文化的特质。  《汤公还魂》就含有这种材料。汤聘从死亡到还魂期间的经历,用现代科学的语汇来说,叫做“超越性濒死经验”,它也是一种让人困惑的特殊感官知觉经验。根据医学哲学家穆迪(R.A.Moody)对濒死复苏病人的调查,“超越性濒死经验”包括:对自己的一生做快速而整体的回顾,觉得自己正在一个黑暗的隧道中滚动,遇到指引者、死去的亲友,看到具有人形的灿烂光体,目睹光城,某人将他从肉体死亡中拯救出来,怀着不同的信念重返人间等。如果以此来对照汤公还魂的情节,不难发现其中有颇多雷同之处:所谓“从童年至今各种琐碎久忘的经历,又都随心血而来,如潮水般一一涌上心头”,乃是在对自己的一生做快速而整体的回顾;而“被塞进巨人袖中”则是在一个黑暗的隧道里滚动的知觉变形;路边打坐的和尚是指引者;孔子圣庙、文昌帝君殿是伟大的光城;而观世音菩萨则是拯救者。  但根据报告,一个西方人在濒死复苏后,往往会说他“看到”的指引者是牧师、神父或天使,而拯救者则是耶稣基督、圣母玛丽亚或上帝,至于目睹的伟大光城通常是像教堂之类的建筑物。在比较之下,我们可以清楚看出,它们其实是受到文化制约的特殊感官知觉经验,这些幻觉反映了一个人所浸淫的某些文化特质。  在汤聘以文化特质来包装其特殊感官知觉经验的过程中,又显现出另一种中国文化的特质,因为他的游魂所遇到的孔子、文昌帝君和观世音菩萨,分别是儒、道、释的代表人物。在中国,儒、道、释是一直在互争雄长的文化势力,汤聘的游魂在途中“巧遇”这三个代表人物,可以说是此一文化现实的投影。  大多数的魂魄传奇也都具有诸如此类的中国文化特质,而它是使这些故事显出“中国特色”的最重要材料。  材料间的有机组合  特殊的感官知觉经验、古老的思维模式、意识与潜意识的心理内涵、中国文化的特质是构筑魂魄传奇的基本材料,它们就像碳、氢、氧、氮四种元素,可依不同的比例和方式组合成种类繁多的有机化合物。  若将魂魄传奇拆解开来,则每一个故事其实也都是由上述四种材料依不同的比例组合而成。《屋顶上的太监》这个故事最简单,它所含的也许只有特殊感官知觉经验这种成分。而《僧人与小蛇》则除了我们前面提到的古老思维模式外,显然也含有特殊感官知觉经验的成分,因为梦本身就是一种特殊感官知觉经验。  大多数故事都含有三或四种材料。《穆小琼复仇》这个故事除了意识与潜意识的心理内涵外,亦以“见鬼”此一特殊感官知觉经验来串场;而女鬼要求张某为她刻的“穆小琼神位”,则具有中国文化的特质;不过这种认为灵魂会依附在一个具有象征意义之东西上的观念,亦普遍存在于世界各民族,譬如非洲的阿闪提人就认为死者的灵魂会依附在他生前所坐的木凳上,而在人死后,这个代表其个人身份的凳子即被用煤灰涂黑,放在家族的“凳屋”(类似中国的祠堂),接受阳世子孙的供奉祭祀;因此,它其实也是人类古老而共通之思维模式的显影。  至于《汤公还魂》这个故事,除了我们已提到的特殊感官知觉经验及中国文化的特质这两种材料外,汤聘游魂与孔子、文昌帝君及观世音菩萨的遇合经过,多少亦是在显示中国民间百姓的某种集体心思,从情节的安排上可以看出,民间百姓对儒、道、释是三者都要,但却又各有评价。在照顾灵魂这个问题上,儒家多少被认为是“徒具虚名”的,释家则显得“技高一筹”,而道家则是儒与释间的中介角色。至于汤聘这个读书人,平日在朝为官,讲的是孔孟的圣贤之道,但死后却渴望前往西方的极乐世界,这种“外儒内佛”的心理样貌,更是自魏晋以降,甚多中国士子的心理样貌。因此,在中国文化的特质中亦纠葛着某些集体的心理内涵。另外,“技高一筹”的观世音菩萨,她所施展的大法力?折下一段柳枝,倒出净瓶里的神水,合土为泥,拍附在汤某的魂体上——其实是常见于原始民族的“模拟巫术”,亦即古老思维模式的产物,而观世音菩萨不过是“螺髻庄严,金容满面”的女巫师罢了。在这里,古老的思维模式又和文化特质纠葛在一起。  总之,拆解任何一则魂魄传奇,我们都可以发现它是由上述四种材料依不同的比例组合而成。  ……          


编辑推荐

  笔者从最接近我们的明清笔记小说着手,定出魂魄、命运、情色、妖精、奇诡五大主题,先筛选出最具代表性而又有趣的故事,译为白话,作为解读、论述的材料:然后用迥异于传统的视野、心态和方法进行解读。一方面回顾过去,到更古老的诸子百家思想里去寻找它们的观念源头:另一方面则立足当代、放眼世界、以现代心理学、人类学、自然科学的相关档案与知识,对它们进行比较、分析和解构,以期对中国人的心灵样貌——包括它们所呈现的人类普同性与所流露的中国独特性,都能有较深刻的掌握和认识。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中国人的心灵图谱 PDF格式下载



看到一半,里面的鬼故事很有趣,作者的解读也很有新意,对很少接触这类东西的我来说很新鲜也很有趣~


出乎我意料,写得很不错,对鬼神类的文化作分析的书,写成这样已经很不错。书把不同的鬼神故事分门别类,每一类都是前面故事,后面分析评论的模式,思路清晰。更难得的是,不像大多数此类书籍,要么冠冕堂皇,要么五迷三到云山雾罩,而是分析得让人觉得挺有道理,我喜欢。


短小的故事,环环相扣,许多都是第一次见,有趣


。。。虽然买它的时候只是对里面的鬼故事感兴趣··但是读过后···觉得作者分析的很有道理···对这些故事也有了不同的理解····总之··就是超喜欢的书···


讲的比较深,需要耐心阅读,有知识性


喜欢作者的写作角度,非常特别,给人引申出很大的思考空间!


真的对我的灵异学研究很有用


书的质量还行,内容挺好,趣味性很强。


是一本能引发人思考的书


看完全书后买来收藏的


一口气看完了,很吸引人。


本书是以明清笔记小说里的魂魄传奇,来探讨一种让人困惑的特殊感官知觉经验。再导引到魂魄与中国文化的特质,很有特色,值得推荐。


中国人的心灵图谱:魂魄


对于想看点鬼故事的朋友来说,这本书收录了88个明清时期的鬼故事,足以消遣。
除了文化层面,作者的医学出身给鬼故事提供了科学的视角。
如果作者能有更深入的分析,相信会更好。


不是迷信,是国人对魂魄的心情较为复杂,但都是心灵的一种寄托


看中的是这一点。看看台湾的人对于中国文化的深度和广度。


好吧~可以当做茶余饭后讲故事的素材


还没看完,挺不错的,分析的也挺好的,可以看看


写得通俗、引人入胜,分析也有条理。


挺有意思的一本书.满额减购入,便宜啊!


特价时候买的


茶余饭后的闲书


台湾人所谓对传统文化保有得较好的体现就是传统知识能用别一种现代知识面目重现?这有助于接近与进入传统知识,但也仅止于此,开放与遮蔽同时发生.对这种书兴趣大的人如果不能认识到终究这种兴趣的浅显,算白看这种书了.


笔记中来,文化心理的探讨深入不足


没有太深入谈,感觉就是收集了一系列故事,分门别类放一起,作者自己的感悟跟看法很浅


有很多鬼故事,算是长了点见识吧


角度不错,写的比较通俗


完全被封面标题吸引,书的内容就算了。


没有达到预期的希望


收集了88个传奇小故事,作了蜻蜓点水、浮光掠影式的评点,取了一个有学术味道的书名。作为读者,觉得有点忽悠人,但愿不是作者、编者的本意。


分析的没水平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