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医务生涯
2007-10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陈存仁
176
无
我三次环游世界,游览之外,无非是搜集海外中医药书的佚本和考古资料。有一次,我在纽约报摊上看到一本杂志,英文名字很长,意译是《我的职业真实生涯》,内容极为丰富,有些是太空人某某执笔的《我的太空训练和操作实况》,有些是会计师写的《我开业后缴税和逃税的实况,有一篇是《我的皮匠生涯》,有一篇是医生写的《医务所开业后所见的形形色色》。这本杂志,非专家的文字不录,所以厚厚的一册,记录的全是各行各业的实情实况。可惜我的英文程度不够,而且这本杂志价格不菲,我没有买。但是我认为这种书的销路一定很广,因为小说家所描写的,不是他本身的职业,不过是肤浅的观察,现在我们看电视或电影,涉及专门性的职业,都似乎缺少真实性,因此我想写一篇《我的医务生涯》,来讲述我从医中的所见所闻。
陈存仁(1908-1990),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上海名医。原名陈承沅,出生于上海老城乡一衰落绸缎商人家。在上海中医专门学校毕业后,师从丁甘仁、丁仲英父子。 1929年自设诊所,独立行医。 1928年,创办国内第一份医药卫生常识方面的报刊《康健报》。 1929年3月17日,被中医界推选为五个代表之一,赴南京国民党政府抗议“废止中医案”。 1935年,主编三百余万字的《中国药学大辞典》,后由上海世界书局出版。 1937年,东渡日本,收集汉医书籍四百多种,整理出版《皇汉医学丛书》。 1949年,赴港行医。 1957年,被推选为香港高级慈善机构东华三院总理。 1964年,获韩国庆熙大学名誉博士衔。同年,编撰出版《中国医学史》。 1970年,被选为香港苏浙同乡会副会长。 1979年,应日本“讲谈社”之邀,编撰《中国药学大典》(共四大册,1982年正式出版)。 1980年初,获台北“中国文化大学”名誉博士衔。 1990年9月9日,病逝于美国洛杉矶寓所。
楔子 第一章 求学为医两不误 名师指导金玉良言 开业初期病家寥寥 业务发展贫病做起 同行嫉妒你争我夺 两个故事可为殷鉴 病人阶层逐渐提高 自建大厦化敌为友 豪富之家借钱赠地 第二章 英雄见惯亦常人 哈同夫人团子送命 张帅学良嗜好极深 旅沪豪富简氏患病 活佛驾到觉园大忙 喇嘛吃肉还想一乐 误传谣言险殃祖坟 第三章 英雄美人变化多 乐于助人死于气恼 戴笠化名请我出诊 著名杀手竟然见鬼 帮助三友制造成药 越剧名伶半生多病 医界讼案皆因不慎 美人迟暮任性胡为 第四章 奇人奇事与奇病 公子哥儿怪人怪癖 特写相簿发眉毕现 既具怪癖又患怪病 银行行长被灌吃粪 以食为赌几乎送命 第五章 美人黄土话林黛 初诊林黛居于陋室 天才狂放未必是福 瞻仰遗容应予废除 心中有鬼鬼即出现 处女梦魇有鬼压身 送丧归来遭鬼鞭打 第六章 半夜失眠最痛苦 中美人计家破人亡 恶劣嗜好锒铛入狱 同性恋爱双双跳楼 服药安眠终成自杀 恨水之子奇怪遭遇 行医之道积德修行 第七章 苦心孤诣编药典 费尽周折终于出版 重新编写讲谈社出 附录叶天士事迹考 引证书多缺乏图片 叶氏世家先为查考 从十七师青出于蓝 医道卓绝处事精明 鉴貌辨色已知其病 天师下轿称天医星 闻到体臭能断生死 激怒妇女透达痘疹 嗜香成病以臭攻之 唯有木屑可解漆毒 重剂害人轻药救之 阳物暴胀冷水解之 恃富咆哮以死儆之 藩台病目激怒而愈 妇人难产妙法催生 装病试医告以肠断 叶薛交恶见于医话 因穷称病巧思济助 其他记载不一而足 邻医偷听竟亦成名 叶无著作伪书甚多 仁者长寿留芳百世
陈存仁,早年抗议国民政府“废止中医案”五位赴南京请愿代表之一,陆小曼,杜月笙、张学良、袁雪芬、戴笠等都曾求治于他,香港《星岛晚报》为其开设专栏十七年,他的诊所在满仓开业时,费穆、白沉、王人美、鲍方、王丹凤等众多电影界名人前去道贺…… 这是作者继《银元时代生活史》以及《抗战时代生活史》之后的又一本札记类作品。书稿展示了作者行医几十年所见所闻社会各阶层人士鲜活的生存状态,并由此反映出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状况。 《我的医务生涯》附录的《叶天士事迹考》则是一篇考证文字,引用了诸多古籍,但作者运用幽默的文笔,使许多文言文字读来也充满趣味。 《我的医务生涯》在描述社会众生相的同时,笔墨也放在了对作者个人从医经历的叙述。从这一点来说,本书又可以作为作者的一个小传来读。
无
学校教育或许教给了一个医学学生行医必需的基础知识,但一个医学毕业生其实是不能称“能看病”的,特别是当今失去了传统师承教育方式的中医学学生。
因为学校没有教会你“医道”——未必只是做医生的道德,更应该是“行医之道”——患者除了是个生病的人,还是这个活生生的社会上的各色人等,一个好医生除了有好的医术,还要懂得“行医之道”。
这个“医道”,在有传统师承的旧时,能从老师身上耳濡目染,少走好些弯路,少吃不必要的闷亏。现在,特别是医患关系畸形的当下,医学生们只好在“摸索中前进吧”。
“黑暗”中前行,除了勇敢,能让你坚持下去的不应该是“钱和社会地位”,而应该是对悬壶济世的骄傲,和做为一个人的——良心。
所以,这本书,或许有唱高调的地方,或许有美化的嫌疑,但总不失为一本教材,弥补学校教材的不足。
以前对中医没什么好感,觉得多半医不好病,也治不死人。及看了陈先生的书后才对中医有些粗浅认识,也暗生了些许敬佩。陈先生看病人细致灵活的观察揣摩,强调发病机制中生理和心理因素相结合,使用药物时根据病症有加减(用“活方”),不尽信古书古方而强调考证、实践,遇到难缠病家要提前做足功课,遇到搞不定的病症要勇于放手、推荐他人,以及对穷苦病人的怜悯慷慨,对学西医的我都很有启发。最赞的是陈先生晚年能编纂一部有关中国药学煌煌巨著,可谓造福后世。
第一次看到印刷这么马虎的书。
最后几章,尤其是叶天医星一章,都出现接二连三的空白页,内容也就此断缺:(,读书多年,第一次遇到。
当然这和陈医生无关。广西师范的书以前也没这个问题的。
陈医生的《银元》,《抗战》和《医务》可以对照着读。自然也有重复,比率不是很高,应该10%不到。丁惠康这个人就在《医务》中讲得更清楚。而孙曜东则是《抗战》讲得多。孙的口述体《浮世万象》也极耐读,不想还是被陈医生笑去。我喜欢陈医生在张学良一节最后说的,见英雄也如惯常人。也喜欢他医治林黛一节,从小荷未露到香消玉殒。
黑白两道,政军宗教
明星小开,豪绅瘪三
医生和律师可能是阅世最广的职业?
陈医生是典型的上海人,商人之子,上海话叫很“懂劲”的人,活动能量大,对读写有持久的热忱。可能稍稍有点胆小,但自尊自爱,对社会人生的格局和秩序有着深广见识。
陈医生当然是聪明的,不止这个,他还有智慧。
很喜歡陈存仁先生的书,我一直都是个太过于好奇的孩子,但是,在交往中常常又会不自主地犯起“害羞”的毛病,因此在我的世界里,书籍是最好的导师,它缓缓地述说着一个又一个,古老的,现代的故事,永无终结,永无边界,打开一个又一个神奇的世界
陈存仁先生是个很有创意的年轻人,或者说,非常的有创意。年轻时很有创意的办了报纸,作为中医,当时连精神病人也能够医治几分。颇让晚辈佩服。要知道,现在很多的精神病人也不过是服服药,这位老先生很有意思的提出身体力行的观念,也医治了一些因为精神问题来找他的病人。哈,有意思。
艺高人胆大
读完这本书给我印象最深刻是那句“英雄见惯亦常人”,那是因为,写书的人也不是常人啊。就像他所说的,三十几个一个班的,最后当医生的不到一成。同个时代学医的孙中山也没法当成医生,倒是当上革命家了。他不仅当上了医生,还当上了上海有名的医生,普通吗?才不普通呢,哪是我们常人能一般见识的呀~
我记得当时还郁闷了很久,既然我也是常人,照他的道理,我也该和英雄一样才对,怎奈何我现在还不是呢,一把年纪的先生还要耍人,唉
想来人的天赋各异,秉性也是大不相同的,老先生此时所见的英雄,也是生了病的人了,七情六欲谁都逃不掉,生病也是逃不掉的,自然是和常人一致的了。更何况,英雄的生活也是和常人一样:也要吃饭睡觉拉屎撒尿
如此想来,既然天赋如此当不成英雄怪不得我。平凡的我能够做的,只能够是好好的利用自己的天赋,好好地生活,学习,工作,吃饭,生病,拉屎屙尿…… 做好自己而已
俗话说得好,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旧时代低阶层的人为了生计,谋的职业可真是多,且又零散而杂碎。先前读过一本书,想不起叫什么名字了,写的是一百种与手艺有关的职业,记得有磨剪刀、弹棉花、补铁锅、打蜂窝煤等。在如今的大机器时代,这些早已慢慢淡出人们的视线了,八十年代以后出生的年轻人,尤其是家住城里的,还有几人知道补铁锅和打蜂窝煤是怎么回事?
时代在大的变革中,一批又一批新的职业在催生,也有一批又一批旧的职业在消失。在这些渐行渐远、面目模糊的行当中,有一些很特别,譬如裁缝,譬如剃头师傅,又譬如中医师,这三者皆阅人无数,都是见过世面的。尤其是中医师,古人说不为良相便为良医,活人命者乃头等大事也,无论达官贵人还是贩夫走卒,都少不了疾患缠身的时候。所以,对于为医者,历朝历代都不免要高看一眼。如今的乡下,仍有些地方把医生称为“先生”,须知在旧年月,惟有知书达礼之人才受得起这一称呼,由此也就可见为医者地位之尊了。
作为当年沪上四大名医之一的陈存仁,其书继《抗战时代生活史》和《银元时代生活史》之后,最近又出了一本《我的医务生涯》。按他自己的话说,是受了纽约报摊上一本名为《我的职业真实生涯》的杂志启发,觉得小说家所写或电视电影所演,不过是肤浅的观察,缺少真实性,倒不如自己来讲述一番从医中的所见所闻,遂写就了这册小书。做医生的都有个长期养成的本领,那就是无论观察什么都细致入微,这是职业使然,另外,从医者接触面甚广,有缘耳闻目睹形形色色的人和事,再加上陈存仁结识有不少政界、商界、演艺界的要角名流,更兼其曾为张学良、戴笠、杜月笙、哈同夫人、班禅九世、陆小曼、阮玲玉、王丹凤等人诊过病,这些稍事渲染,都为其笔下生辉提供了上好的材料。
此书从陈存仁拜沪上名医丁甘仁、丁仲英父子求学为医写起,历数初一为医时的门径,对其医务发展和当年医界同行的互相嫉妒都有不少介绍,令外行人读来确能开不少眼界。此后,更是对大杀手林之江被鬼所缠、越剧名伶袁雪芬半生多病、留德医学博士丁惠康玩弄女性拍裸照、明星林黛由成名到身亡、女同性恋(上海人谓之磨镜党)生角虱、张恨水之子遭遇怪病等多有记录,另外书中还多次提到殷受田、恽铁樵、徐小圃、丁福保、程门雪、顾倏岩等多位名医家事迹,虽是六七十年前的沪上旧闻,但假陈存仁的一枝笔腾传至今,读来竟感觉像是隔代而生的新闻,而且内行人说内行人,更是极具鉴别的功力,大为可观。
俗话说,公门之中好修行。陈氏虽不是公门中人,但对修行这一点却也深作表率。书中介绍说,当年上海有些黑帮人物,“滚”到女性充当妓女,一旦有孕就找医生,一次有老妇人带了一个少女到诊所来,说是其停经已久,只求用药替她通一下经,陈氏经脉诊后怀疑其有孕,便取其小便化验,果然验出少女已有孕,便对老妇人说,对于有孕的女病人,他只开安胎方,别的方子是不会开的。两人听了遂相对无言而去。1949年之前,大一点的行业已经组织起了行业公会,对于不洁身自好者是要开除公会、停止经营资格的,正所谓家有家法、行有行规,各个行业及其从业中人都是要讲究修行和操守的,虽难免混杂有不良分子,但类似陈存仁者也大有人在,不比现在的行业公会处处搞的是垄断和部门利益。
在这册书的末尾,还附录有陈存仁撰写的叶天士事迹考。叶天士为苏州人,号香岩,生于康熙六年(1667),卒于乾隆十一年(1746),是清代名医,活人无算,蜚声大江南北。陈存仁留意清代笔记和《苏州府志》,考证出其身世、治病记载以及著作的真伪,并记录了叶天士和同为苏州名医的薛生白交恶的经过,行文中还节录有不少笔记和史稿资料,读来虽不免有考证之味,但却远比其他一些烦琐的考证文章意味昂然和有趣。
另外要说的一点是,书中所记载的一些奇闻怪事,譬如汪伪大杀手林之江战后在港被鬼所缠、周佛海老婆带人强灌银行行长吃粪,以及陈存仁被误传为汪精卫治病乡邻要掘其祖坟等,在《抗战时代生活史》和《银元时代生活史》两书中也都有篇幅介绍,此次在这册《我的医务生涯》中又搬出来晾一晾,大有被误以为改头换面再赚稿费之嫌。
其实倒也不然,前两书各以抗战和银元为丝线,穿缀起陈氏沪上求学为医以及赴港后的见闻经历,均各有主题和意趣。事实上,《我的医务生涯》延续的亦是这一惯例,其体例的编排也一脉相承,不同的只是各篇均围绕其医门生涯而写,医生写医事是也。然而全书也不全然限于言医,而是由医事为中心点向外扩散,人间百态和世情冷暖都有所涉,更记载了不少其自己从医时的奇闻怪事,让人读来不免怅然良久,乱世之时到底复杂多样,鲜人鲜事层出不穷,我辈生不逢彼世,无缘亲见亲闻,只合从其笔端窥一番奇、猎一番怪了。
对于陈存仁给戴笠诊病、戴以金表与照片相赠,杜月笙荐其为张学良诊治烟毒,诸多明星、交际花与之关系非比寻常等(插图中更有林青霞、狄波拉等为其祝寿合影),有好事者说陈老中医把这些流年往事抖搂出来,不乏沾沾自喜。这话说得不免太刻薄,英雄美人迟暮,是否就不可再提当年风华呢?恐怕未必如此,英雄重提当年勇,倒也不失其意气与性情,岁月到底不饶人,而并非全都是倚老卖老。阅读就像饮酒吃菜,须依自己口味而定,大可不必搀杂作祟的酸葡萄心理。话又说回来,陈存仁如不把这些背后事写出来,待其百年之后,我们又从何看起他的书、晓得这些事呢?果如是,我们的阅读可真落得寂寞又寂寞了。
陈存仁的书,无论是两本其回忆性的记述《抗战时代生活史》、《银元时代生活史》,抑或三册谈饮食疗法的《津津有味谭》,或者《红楼梦人物医事考》,还是这本《我的医务生涯》,字里行间都有一股气,叙述得不紧不慢,抽丝剥茧一般,没有所谓的高潮,也没有所谓的低潮,不会因为见了显要权贵就落笔生花,也不会因为见了平头百姓就着墨酸涩,而是下笔如同在平地上走路,处处皆坦荡,难得有一颗仁者的平常心。我这样说,或许有人会误以为这种写法太平铺直叙,不吸引人,相反,我倒是很喜欢他笔下的这份诚恳,专门写书的人,无论是小说家还是散文家,他们一落笔都会让人先起三分怀疑,从头到尾满篇的讨巧劲儿,像是在对着无数人卖弄或者奉承,这也是我向来不喜欢职业作家的原因。
英雄见惯亦常人,百姓久疏也稀奇,难得的是你眉目坦然。
看过了厚厚的《银元时代生活史》,又看过较为厚的《抗战时代生活史》,现在再看这本薄薄的,还包括附录的书,让人有一种吃不饱的感觉。
而且如果说看完银元看抗战会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的话,你会发现在这本书中有几段就直接是前面两本的文字。
不过能独立成书当然也有其新鲜的内容,比如说他如何在戴笠府中竟然打开了密室的门,或者可以看看他笔下的张学良、陆小曼……
176页的书中,最后36页之多都是介绍清朝名医叶天士的文字。看了那么多陈存仁的故事,换换口味自然是好的。但是他考证各种史料,而又一一翻译,篇幅却是用去两倍,但其实那种文白夹杂的史料翻不翻译并没有太大差别。建议它加一点注释即可,或者干脆不引史料,直接注明原出处。不然让人难免又一些凑篇幅的感觉。
建议:
仅仅是建议,你如果特别特别喜欢陈存仁的这几本书,就把银元和抗战两本看了就算了。如果不甘心,上书店找一本翻翻也就算了。说实话,二十块钱实在是不值。
不过话又说回来了,你要是不想去看那些大部头,只是对医生与那些名流的交往感兴趣的话,对这本书还是很推荐的。
阿城很推崇陈存仁写的《银元时代生活史》,该书把上海三四十年代的生活写得很生动,留下当时物价和生活状态的珍贵信息,值得一读。
这次的《医务生涯》,同样娓娓道来,以他诊病的经历,谈到很多当时风云人物的另一面,例如哈同、张学良、班禅九世活佛、戴笠、杜月笙、胡蝶等等。例如哈同,他曾给老婆造了一个“爱俪园”,后人想象中那一对园中人该是何等神仙眷侣。结果书中的哈同原来只是一个洋行的看门人,当初随便找了个粗俗不堪的“缝穷婆”同居,后来发迹成婚哈同又不能尽“人道”,这缝穷婆就在“爱俪园”中勾搭管家,哈同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生活中的离奇,实在也胜过小说千倍!
陈存仁算一个最经典的上海人,富于职业精神、很善于经营理财、学问和正义感都不多不少恰恰好!
20岁创办中国第一份医药卫生报《康健报》
21岁作为中国中医界的五代表之一去南京政府请愿,抗议“废除中医案”
27岁主编三百万字《中国药学大辞典》
开诊所开了十来年,挣了钱就买地、造房子,放到今天,他那些地产要是还在,怎么也得有十几个亿了吧。
解放前夕陈存仁去香港,继续开业,且在报纸上开专栏,《银元时代生活史》之类书都是当时报纸上的专栏连载,还写过《津津有味谈》之类食补的书,那是在日本报纸上连载的。从他选书的题材,也看得出很能把握读者的需求,本本畅销,又给他带去了滚滚财源。
http://www.douban.com/group/60324/
民国老中医陈存仁的书,真像他其中一套书的名字一样“津津有味谭”,《津津有味谭》三本,我看过,感觉像是工具书,没有太多阅读快感,比较起来,他近期三本回忆体的书《我的医务生涯》、《银圆时代的生活史》、《抗战时代的生活史》比较有味。
尤其是最新这本《我的医务生涯》,虽然是回忆其从医生涯,但内中的许多民国八卦着实在好玩的紧。由于他在旧上海的医务界名气大,手艺好,况且又是中医,那时的中国人还是比较认中医,所以,他接触的文化名人、交际名流和政要比较多,有些八卦虽然被多人讲述过,但从一个中医的口中讲出,又是另一翻味道。
阅读它,就像捧读一本民国八卦杂志,同时,在我脑子里勾勒出另一幅讲述者陈存仁的样貌,他就像是我曾经一位八卦记者同事卓老师,而不是书封上刊登的那位戴着眼镜,一派儒雅的样子。
同时,这个样貌还让我想起一位现在美国行医的老朋友,他也是学中医出身,曾经向我灌输过很多中医的理论,而且,是一位滔滔不绝的八卦文人,关于很多民国的八卦事件,曾经我都是从他口中得知。所以,在读这本书的时候,脑子里时常浮现我们俩曾经在一起的时光。
当然,陈老中医在书中也不乏很多沾沾自喜的部分,比如他如何给戴笠治疗,戴笠送他名牌手表、上海第一富婆哈同夫人家族如何款待他,需要他、多少电影明星和交际花和他有着铁的关系、多少人看了多少名医不成最后让他简单的治疗痊愈等等。这些故事对于一个“个人史”来讲,可以理解,谁不想往自己那张老脸上贴点金啊!
呵呵,日语里也是把老师和医生都称作先生,现代亦如此
下笔如同在平地上走路,处处皆坦荡,难得有一颗仁者的平常心。
------------说的对,喜欢这种笔风
英雄见惯亦常人,百姓久疏也稀奇,难得的是你眉目坦然
写的很好
哦,我已经在书店买了,然后又在网上买了《银元时代生活史》《抗战时代生活史》。
老呆此言极是~ 有点后悔没事先看到你的评论 还是把医务给买了
好的,知道了。
学问和正义感都不多不少恰恰好!
------
哈哈,这句话对胃口
挣了钱就买地、造房子
的确很精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