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我的精神自传

钱理群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7-12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

钱理群  

页数:

378  

Tag标签:

无  

前言

钱理群先生的《我的精神自传》,是一部个性化非常鲜明的思想学术人生自传。钱先生结合个人身心创痛和研究心得来总结20世纪以来中国社会思潮的变迁和中国经验的得失,反省思想界、知识界、学术界所遭遇的大问题大困境,表达了一个真正知识分子的立场和追求。自问世以来,深受各界高度好评,荣获第四届“国家图书馆文津图书奖”。 兹应读者需要,并蒙钱先生厚爱,将该著交我社重版,我社现在原版的基础上,修改了少量字词及排版方面的错误,其他一仍其旧。 漓江出版社上海编辑部 2011年8月

内容概要

本书既是一部个性化非常鲜明的思想学术人生自传,更是一部结合个人身心创痛和研究心得来总结20世纪以来中国社会思潮的变迁和中国经验的得失,反省思想界、知识界、学术界所遭遇的大问题大困境,表达一个真正知识分子的立场和追求的深度之作。思考透彻,激情飞扬,充满了敏锐的发现与深刻的思索。黄钟大吕之声,世所少见;沧海桑田之辨,令人回味。是受过中等教育以上的读者不能不读的当代启示录。 本书是钱理群先生近年来最为重要的作品,也是他最为看重的作品。钱先生在该书后记中说,“最后成书,已经耗费了五年时光,更是倾注了退休前后的主要心血”,“这本书,在我的学术著作中,确实占据了相当独特的地位:它既是我的自传,学术自传与精神自传,又是一部学术史、思想史、知识分子精神史的著作”;“ 这本书又是一部关于八十年代以来的中国思想史、学术史、知识分子精神史的研究著作”。阅读过该书手稿的北大学者贺桂梅认为该书更是一部20世纪中国的经验史。

作者简介

钱理群 男,l939年生于四川重庆,祖籍浙江杭州。1956年在北京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学习,1958年在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学习。1960年在贵州省安顺地区卫生学校任教,1974年在安顺地区师范学校任教。1978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代文学研究生班,1981年后在北京大学中文系任教,现已退休。著有《心灵的探寻》、《周作人传》、《周作人论》、《与鲁迅相遇》、《丰富的痛苦——堂吉诃德和哈姆雷特的东移》、《大小舞台之间——曹禺戏剧新论》、《1948:天地玄黄》、《中国现代文学30年》(合著)、《20世纪中国文学三人谈》(合著),随笔集《拒绝遗忘》、《压在心上的坟》等。

书籍目录

上篇 我的回顾与反思 引言 “以不切题为宗旨” 一 我的人生之路与治学之路(上) 二 我的人生之路与治学之路(中) 三 我的人生之路与治学之路(下) 四、知识分子自我独立性与主体性问题 五、知识分子和民众的关系问题 六、关于启蒙主义的反思 七、关于理想主义的反思 八、关于思想与行动的关系问题 九、自然人性论与个人主义问题 十、最后的话题:关于大学教育与北大传统下篇 我的精神自传 引言 一、历史的中间物 二、堂吉诃德与哈姆雷特 三、幸存者 四、学者、教师、精神界战士 五、真的知识阶级 六、思想者与实践者 七、漂泊者与困守者后记

章节摘录

书摘我知道,我自己的本性或许是更接近学术的。学术研究对我有一种天生的吸引力。这首先是一种历史的诱惑。我曾谈到每回埋头于旧报刊的灰尘里时,就仿佛步入当年的情境之中,并常为此而兴奋不已。按我的理解,所谓“步入当年的情境”,就是与作为研究对象的“故人”进行超越时空的心灵的对话与交流。我在《周作人传》中曾写有“风雨故人来”的专节,这是我写得最为动情的文字,记得陈思和君在评论《周作人传》时,特地提到了这一节:他算是看懂了我的文字。文中所说的周作人的读书与写作境界其实是包含了我自己对学术研究的理解与追求的:“像当年陶渊明那样,‘历览千载书,时时见遗烈’,在与‘遗烈’结缘、对话中,使自己寂寞的内心得到慰藉,精神也得到升华。读书的过程,就是一个‘物我’的回响交流的过程,一方面用自己的胸襟与眼光去发现古人,另一方面,又通过这种发现进一步肯定自己,扩大、丰富自己,建立起支撑自我的精神柱石”,正是“通过这种努力,将自我与历史联系起来,也就是在历史存在中找到自我存在的根据与理由”。我后来在《读周作人》中又引述周作人的《〈风雨谈〉小引》,这样描写了和故人结缘的读书与写作的心理过程及所构成的意境:有如“风雨故人来”,“始而‘寒雨荒鸡,无聊甚矣’,遂盼故人之来;既而‘暴雨如注,群鸡乱鸣’,仍不见故人,以致‘积忧成病’;‘雨甚而晦,鸡鸣而长,苦寂甚矣’,正当绝望之时,故人忽来,则‘喜当何如’”,这淡淡的忧郁中的淡淡的喜悦,所谓“寂寞的不寂寞之感”,自然不只是读书、治学的境界,更是一种人生境界。我经常谈到自己感到“热闹中的寂寞”时,就去读书与研究,以求“寂寞中的充实与喜悦”,所说的正是这出入于学术的心境。这样的与故人结缘的研究,是有严格的选择的,即有所谓“有缘”还是“无缘”之分。现在想起来,我真正有缘的故人并不多,经常造访的,主要是周氏兄弟,此外不过是曹禺、艾青、穆旦、萧红、路翎、师陀等五六人而已。外国朋友则有莎士比亚、塞万提斯、海涅、屠格涅夫诸位,都是从小就十分仰慕的。

后记

我于2002年8月退休,到现在已经五年了。在这五年中,除了从更大范围从事社会文化教育实践活动——关注和参与中学语文教育、西部农村教育、地方文化研究、青年志愿者运动外,主要的兴趣和精力还在学术研究:先后出版了《鲁迅作品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鲁迅九讲》( 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年),《钱理群讲学录》(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年)——这三本书或是学术普及著作,或为学术演讲,都还是“业余研究” ,我的真正学术主业,花大力气写的主要是两本书。另一本就是刚收笔的这部《我的精神自传》,它纠缠我的时间更长:书的上篇《我的回顾与反思》是2002年3月至6月,在北大讲“最后一门课”的讲稿,因此有“北大演讲录之三”的副题——“之一”是1997年下半年讲的《话说周氏兄弟》,“之二 ”是2001年上半年讲的《与鲁迅相遇》;书的下篇《我的精神自传》,是 2005年应一位杂志主编之约而写,最初只准备写一篇文章就算交卷,不料越写越长,越写越认真,竞有了书的规模;2006年、2007年,又在朋友的催促下,将学生录音、整理的《我的回顾与反思》的讲稿正式成文,作了一些补充与发挥,还补写了几篇文章,最后成书,已经耗费了五年时光,更是倾注了退休前后的主要心血。这本书,在我的学术著作中,确实占据了相当独特的地位:它既是我的自传,学术自传与精神自传,又是一部学术史、思想史、知识分子精神史的著作。它首先是我的自传。本来,传记写作就是我的学术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周作人传》自然是写传记的自觉尝试,而《与鲁迅相遇》、《大小舞台之间——曹禺戏剧新论》其实也都可以看作是鲁迅、曹禺的精神史、生命史的书写。最近有一位年轻的研究生还发表过这样的看法:“对于钱理群一代人而言,最适用也最好操作的,就是传记学批评方法和心灵史模式。”这大概有点道理,我自己也说过,我的现代文学研究的“目标”就是“探讨隐藏在大量的文学现象背后的人的生存境遇、体验与困惑,以显示一个历史时代人的生命涌动的轨迹”。在这个意义上,我的学术研究具有广义的传记性,是一种“生命史”的研究与写作。而不同于以往的著作,这回我写的是自己的传记,自己的生命史。而写“自传”也是新文学的一个传统,胡适就是自传写作的鼓动者、倡导者,他还有过“四十岁写儿童时代,五十岁写留学时代到壮年时代,六十岁写中年时代”的浪漫设想。那么,我在望七之年写自传,也是情理之中的。不过,我要写的自传,却并不符合胡适的要求。他在《四十自述》自序里,曾表示“希望社会上做过一番事业的人”,“赤裸裸的记载他们的生活,给史家做材料,给文学开生路”,那么,他期待的是写“琐碎生活”的实录体的自传。而我所写的主要不是自己的人生经历、日常生活,而偏重于精神历程、学术生涯,不是用实录的方法,而偏于自我解剖、自我分析。我的自传,其实就是对自己的思想、学术的一次清理、反省和反思,在另一个意义上,也是对自己的学术著作的一个自我解读。为什么要作自我解读?这又和我的学术研究的两个特点有关。我的研究是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思想创造的欲求的。也就是说,我总是直面“内在于现实、历史和自我”的“问题”,到我的专业——现代文学史、思想史的研究中去作“历史”的追溯,并努力从中提升出某些“思想”的命题,以达到“现实一历史一思想”的互动、交融。而作为这些自觉追求的成果和体现的学术著作,它的外在表现形态主要是一种历史的叙述,而问题意识是隐含其后的,其所提出的思想命题也大都点到即是,而且是分散的。这就需要通过“回顾”,既说明每一部著作背后的问题意识,及不同阶段的著作之间的问题的关联,又将其中的思想命题贯穿起来,形成思想的一定程度的系统性。“回顾”的另一面,还有“反思”,即清醒地意识到,作为一个受到现实制约的学者、知识分子,在面对问题进行思考与研究,在有自己的时代的“发现”的同时,又会有所“遮蔽”,从而产生自身和时代的新问题。这就需要经过“反思”,弄清自己的在特定时空下的学术研究,“发现了什么,可能又遮蔽了什么?”并且“将这些发现与遮蔽,放到整个中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历史实践这样一个大背景下来看,又暴露了怎样的问题?置于当下现实中,又有怎样的意义?”这样的反思本身就具有精神的价值,并且能够成为新的思考与研究的新的起点。——这就是本书的第一部分《我的回顾与反思》所要做的工作。我的研究还追求“自我生命和学术的一体性”:学术的探讨,同时也是生命的挣扎;对研究对象的发现,也是对自我的发现;随着学术的不断开拓,自我生命也获得不断深化,升华,以至新生。因此,我说过,在我这里, “所有的学术探讨,对外部世界历史与现实的追问,都最后归结为自我内心的逼问,对于自我存在的历史性分析和本体性追问:我是谁?我何以存在与言说?”——本书第二部分《我的精神自传》,所要揭示的,就是在一定的生命历程中的学术著作的背后,我的自我存在的追寻,我的自我“精神命名 ”。这样,我就把自己赤裸裸地暴露给读者了。这或许有助于你们读“懂” 我的著作,有助于我们一起来解剖这个叫做“钱理群”的人,他的思想与学术,同时,也反思我们自己,创造我们自己。然而我又担心。这会形成新的遮蔽,因为任何学术著作的实际内涵都是小于或大于作者自己的主观追求与预设的,在这个意义上,根据作者的自述去读其书,是危险的,不仅有可能被误导,也会妨碍作为具有自身主体性的读者的独立理解与发挥。而这样的独立理解与发挥,才是阅读的意义所在。我的“野心”很大:这本书又是一部关于1980年代以来的中国思想史、学术史、知识分子精神史的研究著作。我曾经和友人黄子平、陈平原一起提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的概念,其实我自己最为倾心的却是“二十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精神史”。我的写作策略,是“拎起中间,带动两头”:因此,首先选择了“1948年”,考察在这个历史转折的关头中国知识分子的选择和心路历程,写了《1948:天地玄黄》。接着就着手考察1949年以后半个世纪的知识分子的精神之旅。我没有按一般的思路,把目光投向上层知识分子,而关注被遗忘的,作为民间思想者存在的青年知识分子,于是,就有了相关的写作。同时又无法摆脱研究现实生活中的知识分子,八十年代以后的中国思想,、文化、学术界的诱惑。但又深知其难:一是缺乏距离,难以把握;二是身处其中,难于应对非学术的干扰。这就想到以自己的研究为个案,两个难题都好解决。记得我的导师王瑶先生说过,由于“我们现在仍然处在历史进程之中,因此,要写出一本高质量的学术思想史或文化史还很有很多困难,甚至像黄宗羲《明儒学案》、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这类纵观全局的书籍,一时也还难以出现”,“ 如果只选择一个适当的角度或审视点”,来考察时代思想、文化、学术的发展,“可能是既具体有征而又能体现发展轨迹的,在现阶段也比较容易着手 ”:这就是所谓“从一个人看一个世界”,“通过某一审视点来总揽全局” 。而我之所以“毛遂自荐”地选择自己的研究作“审视点”,是因为我属于文革后第一届研究生,在这段历史中正处于承前启后的地位,而我研究的中国现代文学领域也正是这一时期的“显学”,它和现实的政治、思想、文化、学术思潮,以及其他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的研究都有比较密切的联系,这样,我所面对的问题,对问题的思考、处理方式,以及产生的问题(遮蔽、失误,等等),都具有一定的“典型性”。而且这都是自己所亲历,并渗透了自身的生命体验,就容易如一位学者所说,“回到原历史脉络和情境中去体会和理解,以重新获得具体感”,而达到“复杂化”的理解。——这样,我就把自己的研究赋予了某种“典型现象”的意义。因此,我的研究的研究,就超越了一般的自传的写作方式,而有更多的分析,审思,以及背后的“时代思想、文化、学术问题”的追问与反思。和我所有的学术著作一样,本书的写作,也有研究方法及学术叙述学上的自觉追求和设计。除了以上所说,以自己的学术作个案来审视八十年代以来的中国大陆思想、学术,是王瑶先生所倡导,我长期坚持的“典型现象” 研究方法的新的尝试以外,我还设想过,请一批比我年轻的朋友,也即另一个时代的学者,对我的这些“回顾与反思”,以及所涉及的八十年代以来的中国思想、学术问题作评点,包括批评和质疑,以形成多个视点,形成一种包含了思想交锋(不仅和我,也在评点者之间)的对话关系,这就将大大扩展本书的思考,并使本书的叙述进一步复杂化。应该说,这是一个很有吸引力的设想。我和一些年轻的朋友最初都为之兴奋不已。但操作起来却很困难,主要是这些年轻朋友都太忙了,我也不好意思用自己的著作去太多地打搅他们。最后,只有北大的贺桂梅君对《我的回顾与反思》中的第一讲《我的人生之路与治学之路(上)》作了详尽评点,我的贵州老友篮子君对《我的精神自传》作了部分点评,但我已经获益匪浅,现一一照录于相关部分的注释中,以形成局部对话,务请读者留意。我也希望以后还有机会再作这样的尝试。不知道有没有读者,在读完本书以后,还有兴趣提起笔来,评点一番? 2007年10月18日

媒体关注与评论

书评老钱是一个北大精神象征,中国批判知识分子标志性人物。现在北大第一神话和传奇,简直就是北大的圣人。除了老左派的政治批判之外,老钱在长江读书奖之前几乎是一个完美的人,几乎没有什么“敌人”。可以说,在北大内外,老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老钱是全国人民爱戴,北大师生膜拜,新左派簇拥,全国的知识分子敬仰的良师益友慈父兄长,简直就是一个神。 ——萧夏林(文化名人) 现在就要企图全面地臧否一下钱理群,似乎为时过早。因为他不是那种从南坡爬上山顶就从北坡坐缆车下去的人,他是上了山顶就不打算下去,要在山顶搭台唱戏的人。尽管也不排除这种可能,即他最好的戏已经在登顶的过程中唱过了,但在山顶上将要演出的戏绝对不会令人失望,则是基本没人怀疑的。 ——孔庆东(文化名人、北大教师) 一个读书人而没有见识过钱理群讲课的魅力,不能不说是个遗憾。一位学生的生动描述也许可以多少补偿一点这种缺憾。 ——摩罗(文化名人、大学教师)


编辑推荐

老钱是一个北大精神象征,中国批判知识分子标志性人物。现在北大第一神话和传奇,简直就是北大的圣人。除了老左派的政治批判之外,老钱在长江读书奖之前几乎是一个完美的人,几乎没有什么“敌人”。可以说,在北大内外,老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老钱是全国人民爱戴,北大师生膜拜,新左派簇拥,全国的知识分子敬仰的良师益友慈父兄长,简直就是一个神。 ——萧夏林(文化名人) 现在就要企图全面地臧否一下钱理群,似乎为时过早。因为他不是那种从南坡爬上山顶就从北坡坐缆车下去的人,他是上了山顶就不打算下去,要在山顶搭台唱戏的人。尽管也不排除这种可能,即他最好的戏已经在登顶的过程中唱过了,但在山顶上将要演出的戏绝对不会令人失望,则是基本没人怀疑的。 ——孔庆东(文化名人、北大教师) 一个读书人而没有见识过钱理群讲课的魅力,不能不说是个遗憾。一位学生的生动描述也许可以多少补偿一点这种缺憾。 ——摩罗(文化名人、大学教师)

名人推荐

5.普通读者(1)(作者:雄鹰)对于爱情,人们常常会说“一切随缘”。但是,不只是美丽的爱情要靠缘分来成就,我与钱老的友谊也是一位普通学生与一位长者因缘的结果。第一次知道钱老是在四年以前,那时我还是一个标标准准的高一学生。在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得到当时风靡全国的《火与冰》这本书,书的作者余杰是钱老的学生,而书的序也是钱老所作。刚刚读完巴金的《家》的我狂热的崇拜着书中的觉慧,他对丑恶的憎恶、对美的热爱、对旧制度的反叛,对新理想的执著深深地打动了我。而对现实进行不断反思与批判的余杰则成了我心中的觉慧,我当时在厕所的灯光下听这位“抽屉文学”的创始人呐喊到凌晨,而他的老师钱理群则更然我肃然起敬。从此以后,我以疯狂的阅读余杰的新作的方式表达着我对钱老他们的热爱,但是,我当时怎么也想不到我会与这位当代青年的精神偶像相识为友。2003年夏天我没能考入北京大学,在沮丧中放弃了做钱老学生的梦想,但从此我心灵的最深处打下了一个牢牢的结。不知不觉,半学期的时光倏忽即逝,我在大学的日子像高中一样忙碌,但多了份无助与迷茫。上课、吃饭、自习、睡觉……还有师兄师姐所谓多多关注自己前途的劝告……没有理想的生活是那么的黑暗与痛苦,像站在一个十字路口,我彻底迷失了自己。临近期末的一个中午,我突然发现中北楼后的海报上写着一个讲座的消息,主讲人是“北京大学钱理群”。激动,歇斯底里。讲座是六点开始,为了能够占到座位,我四点半就来到了教室,十分钟后,整个教室已经爆满,我为自己狠狠的抹了一把汗。六点时分,钱老在几位学生的陪同下来到了教室。啊,原来他就是钱理群:矮矮的身子,圆圆的大头,高高的额头,和蔼的微笑,活像一位慈善的老寿星。看到许多人拿着笔记本请钱老签字,犹豫良久,我也拿着练习本冲了过去。那晚钱老讲了他对语文教育的一些“门外之见”,他对传统语文教育的深刻批判融化在流畅的讲词与诙谐的语言中,让人能够在思考中快乐,在快乐中思考。他不仅为新语文改革呐喊,还亲自到贵州的中学实验,这种说与做的结合让他摆脱了“学院派”的空谈而开始了实际行则更令人感动。钱老是研究鲁迅的专家,讲座中无论是作为工具的语言还是字句后隐含的思想与感情,都让人想起先生的两句诗“俯首甘为孺子牛”与“无情未必真豪杰”。对现实的反思因深入到实质而深刻,对教育的思想因归根到立人而人性,对现实的批判因落实到行动而实在,对人生的豁达乐观则更显出这位老人的可爱。钱老笑言:“如果死后我的墓碑上能够刻着‘这是一个可爱的人’,那么我就知足了。”一个历经新中国成立后多次风雨洗礼,被发配到西南边陲贵州18年,又与鲁迅相伴多年的老人能够有如此的气度,既是一种偶然,似乎又是一种必然。不论如何,我第一次以一个膜拜者的身份看到了自己崇敬的钱老,内心的快乐是难以言表的。第二天,我买了一本他的新书《与鲁迅相遇》,然后把他的签名小心翼翼的剪下来贴在书的扉页,藏了起来。我已知足。6.普通读者(2)第一印象钱老就是一老顽童,虽然满头银发,但是圆圆的脸显得那么调皮。演讲中浑身散发的激情竟比年轻人都有活力。今天演讲的题目是《活着的理由和活法》,活着的理由是我一直寻找的,不仅寻找自己的也寻找别人的,所以这个讲座很对鄙人胃口。钱老从鲁迅的说法讲起,人活着第一个理由为自己,第二个理由为所爱的人。然后生发开去,讲到如果失去了这样的理由怎么办,讲到文化根基的问题,又讲到当前社会的一对矛盾——城乡差距……洋洋洒洒,原定1个小时的讲座,竟然讲了2个多小时,再有交流提问,3个小时过去了。我去得晚,人又多,没有座位,在隔墙的窗外,一直站了3个小时。7.普通读者(3)(作者:柳哲)钱理群教授,祖籍杭州,与我算是浙江大同乡,对于我这位乡土味特浓的人来说,钱教授对我来说,总是感到有亲和力。我在北大游学、创业的6年中,从内心里总是将钱理群教授引为自己的精神导师。我与钱理群教授的交往,始于来北大之前的一年。记得那时,我正在负责筹备家乡浦江曹聚仁资料馆的工作。我于1995年7月份将曹聚仁资料馆的征集资料函寄到了北大中文系,那时的中文系办公室张主任恰好是浦江同乡,他非常热情,主动邀请钱理群教授写了《曹聚仁与周作人》的研究文章寄给我,就因这很偶然的因素,我结识了钱理群教授。96年3月,我一到北大旁听中文系的课程时,首选了钱理群的“1948年文学”的专题课,整整听了一学期。后来,钱教授又开了“周氏兄弟研究”的专题课,我也自始至终听完了这门课。在北大6年,我也似乎成了一名“钱理群谜”,凡是有钱理群的课或学术讲座,我都会尽量去听讲,有钱教授的新书出版,我也尽量购买或去图书馆借阅。记得我刚开始听钱教授的课程时,我买了钱教授的《周作人传》,在课后请钱教授签名留念。在北大听课,我很少提问,有一次钱教授在讲周氏兄弟的讨论课上,我也向钱教授提了问题,希望他能谈谈他所知道的曹聚仁。钱教授也很认真谈了他的看法,他用非常谦逊的态度,讲了只读过曹聚仁不多的几种著作,但他认为曹聚仁是一位很有见解的作家,他写的《鲁迅评传》,就没有将鲁迅捧为神,而是将鲁迅视为活鲜鲜有血有肉的人的。曹聚仁是一位值得研究的现代文化名人。我也非常感激钱教授给我这样一位旁听生如此认真的回答。我与钱教授平时很少说话,在中文系办公室或校园里,虽经常见到钱教授,他总是提着一个布袋(曹聚仁晚年也喜欢提个布袋),总是那么忙忙碌碌,碰面了我都会郑重地道一声“钱教授,你好”,他也是那么一脸如来佛的笑脸向你点点头,算是给你最善意的回敬了。我在北大筹备曹聚仁研究会,也没忘了请他做学术顾问,每一期《曹聚仁研究》印出来时,也总是不忘在钱教授的信箱塞一份。钱教授,有一个大大的秃了顶的大脑袋,穿着也朴素,对人热情,平易近人,讲课非常有激情,非常投入,听课的学生往往受到他的情绪感染。钱教授被他的学生奉为北大的精神领袖,因为他是一位有自己见地的学者,善于独立思考,从来不人云亦云,敢于批评社会的不良现象。同时他还是一位不图虚名的长者,对于求知者,他都一视同仁,都给予最切实的关心和帮助。在北大,他除了非常爱护有北大学籍的北大学生,同时他对那些来北大求知“精神流浪汉”更是鼓励有加,因为他知道这一群来北大旁听、进修的北大边缘人,对于知识的渴望往往比北大的正式学生更加迫切,他们为了求知要克服的困难也往往比正式学生多得多。我就不知一次在听课与学术讲座中,听到钱教授公开对北大旁听生的鼓励,也无不博得全场的热烈掌声。这对于每一位北大边缘人来说,好象是久违了父母之爱的孤儿,得到了父母的鼓励和爱抚一般,给这些坚强的求知者送去了一份母爱般的鼓励。我的一位同在北大旁听的朋友陈君,他与我谈起他曾得到钱教授无私的帮助。陈君为了能进北大图书馆借阅图书,便冒昧请钱教授担保办理借书证,钱教授知道陈君是为了求知请他帮忙,便欣然与陈君一起到图书馆帮助他,虽然,借书证最后没有办成,但钱教授的热心肠一直温暖了陈君很久很久。(现在北大图书馆的服务已有了很大的改进,在北大旁听的学生,只要有身份证和交每天2元的费用,就可办理一个临时阅览证后,便可在图书馆的阅览室自由阅读报刊图书了。)陈君还告诉过我,在他身无分文的困难时期,曾向钱教授求助,钱教授二话没说,就给了他一百元钱,并说这点钱先拿去用好了,不用还了。陈君还说到他的北大饭卡也是钱教授借给他用的。那时我听着陈君讲述这些往事时,分明看到他的眼里噙着泪水,这是多么令人感动的故事啊。我还听说过一位在北大旁听的文学爱好者给钱教授打电话,自称是一位文学天才,现在遇到了经济困难,希望钱教授能够帮助他。钱教授马上带着钱打车从燕北园来到北大校园,将钱及时送到那位旁听生手中。我曾听说过浙江诸暨的一位乡镇普通干部辞职来北大中文系旁听了一年课程后回到原单位时,领导要他交代他在北京一年的表现,否则要辞退他。这位北大旁听生冒昧写信请钱教授帮忙,钱教授也二话没说就写了这位同学在北大的表现良好的信寄给当地政府,为那位旁听生救了急。去年3月,我在北大发起创办网上《北大边缘人报》,并着手编著《精神寻梦在北大——北大边缘人的故事》。最近我已写信给他,希望钱教授作序,相信钱教授会有十分精彩的文章寄给我们的,我和所有得到过他帮助的北大边缘人都在真诚期待着。听钱教授的课,每位学生都会留下深刻的印象。这里要补充的是,钱教授的课,非常注重与学生的交流,他提倡学生提问,不论在课前还是课后,他都会非常耐心地回答每一个同学的问题。钱教授的课,还非常注重学生的参与,如他在讲“周氏兄弟研究”的专题课时,上学期由他主讲,下学期就改由一名学生主讲、学生讨论与导师点评的新式教学,先由学生主动报名,再与导师选定主题,由学生备课拿出教案,最后由学生上讲台上课,此对于提高学生的治学热情和促进师生之间的学术交流都大有裨益,真是教学相长啊。前来听钱教授的课,既有北大的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甚至有北大的青年教师和教授,也有来北大进修的访问学者、进修生和考研者,更有不少纯粹为了求知而不为文凭来北大游学的作家、学者、诗人和追求政治的旁听生,年纪小的有十几岁辍学的中学生,大的有退休的六、七十岁的老人,当然最多的还是二十至三十岁的青年学子。钱教授的课,有非凡的魔力,各个年龄段的学生都被他那磁铁般的讲课所深深吸引。我在北大的6年,通过听北大张岱年、季羡林、吴小如、钱理群、陈平原、厉以宁、孙玉石等名教授的课程或学术讲座,使我慢慢摸索出治学的一些路径。其中钱理群教授与陈平原教授对我治学影响尤深。他们两位不愧为中国当代学术界的巨擘,我也常常为他们的学术成就叹为观止,甚至感到有一种可望不可及的困惑。但我在听他们的课程与阅读他们的著作中,发现有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我欣赏他们,主要是欣赏他们从事学问的一丝不苟的治学态度,独立的人格,敏锐的学术眼光以及对社会高度负责的知识分子的良知和情怀。从他们身上,我渐渐读懂了北大,正如钱教授对北大精神概括为八个字:“独立、自由、批判、创造”——独立的人格、自由的精神、批判的意识、创造的激情。我相信在我的精神导师钱理群教授的指引下,定会闯出一条属于自己的独特人生道路来报答北大的恩师们。8.普通读者(4)(希声)钱理群是北大著名教授,尤其擅长讲演,据说其在北大讲鲁迅,盛况空前,获得了许多莘莘学子的赞美。年初,我在汕头大学参加一次全国性的学术会议,有幸见到了钱先生,亲眼目睹了钱先生的风采。钱的弟子,也是北大教授的孔庆东回忆当年钱先生讲鲁迅的情景,不仅钱先生老泪纵横,而且据说是王富仁先生的女博士,也在一旁抽泣不止,看来钱先生的声誉确非浪传。9.普通读者(5)(高俊林)我以为钱理群的话语方式最大的特点就是真诚,其优点与缺点都可以包含在这个词里面。因为真诚,所以在一切场合几乎都毫无保留地暴露自己的性情:喜怒哀乐,任情而发;放言无忌,率性而谈。——我觉得钱理群那种不唯风不唯上的话语方式,倒是值得我们今天学术文化界的广大人士好好学习的。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我的精神自传 PDF格式下载



钱理群先生颇喜“老钱”这一称谓,无论平辈还是晚生,皆可以“老钱”呼之。老钱的本行是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兼及二十世纪知识分子精神史。但老钱的影响绝不止于此。作为公共知识分子,老钱的研究总是具有标杆效应,老钱的话题亦具有讨论价值。这回的话题有些特殊,是他自己的人生和治学之路,及其精神生活。对于《我的精神自传》这本书,老钱说:“它既是我的自传,学术自传和精神自传,又是一部学术史、思想史、知识分子精神史。”知识分子书写自传,最好的形式大概就是“精神自传”,因为他平常看重的就是一种精神生活,最想传递给读者的往往也是个体的精神发展历程。老钱的这部自传分为两部分,其一为《我的回顾与反思》,这是他在北大的“最后一课”,主要是对一些困扰我们这个时代的“真问题”、“大问题”作出反思。其二为《我的精神自传》,这是老钱对自己的精神探索历程的一次清理,旨在展示“生命历程中的学术著作的背后”,以及其“对自我存在的追寻”。


第一次看钱先生的书,感触颇深,自己近几年一直在思考的很多问题都有在书中看到,内心也因此受到极大的触动。这本精神自传,带我认识了一个真正的学者。如今社会风云莫测,鲁迅不断地被中小学老师学生排挤,但其实就是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我们更应该再次请出鲁迅先生的“批判”精神,钱先生一生治学研究,是精神界战士与学者,恐怕关于政治和学术的争论也会一直持续下去罢。而钱先生对北大的批评也表现出整个民族精神的缺失,不知道什么时候钱先生所认为的北大精神“独立”“自由”“批判”“创造”才会回归整个大地。


很多年没有读过这样的好书了。你要了解知识分子的思想变化历程,要了解中国文化的发展,就读这本书吧!老钱的人本身就是一本书,虽然出生高贵,但藏而不露,尽显了一个对社会负责人的有良心的敢于直言并善于解剖自己的忧国忧民的知识分子的呐喊。像钱老这样敢于直言的思想家,全中国恐怕只有北大才有生存的土壤。如果有一天,北大没有了这样的土壤,中国的思想家将不复存在,那将是中国的悲哀!


这是我读过的钱理群的书中,最好的一本。一个知识分子的精神档案。


在学术日益技术化,知识分子日益专门化的时代,学术里有思想,理论中关注现实,这样的书的太少了,钱理群的这本书回顾学术历程,始终紧扣现实问题,至今仍有极强的现实意义,让人深省,同时也教导了如何做真正的,于社会进步有利益、于自身修养有提升的学问之道。


钱理群老师的自传,里面有他年轻时候受到的迫害,有他自身成长的经历,有在精神上的思考,读来感慨不少~


钱理群先生的精神自传,解剖自我,解剖曾经的岁月,难得的好书,值得一看!


这本书不但让我对钱老的学术历程有了更多的了解,也让我更深刻地认识到知识分子责任。真诚、坦率、充满了反思精神。钱老是我最钦仰的那一类学者——他们的学术研究与自己的人生体验紧密相连,而不是身外之物。这样,生命中收获的欢欣与遭遇的痛苦都成了财富。


想了解文革历史的\想了解作者那一辈人的\想了解知识分子与革命与群众关系的推荐此书不难读,真正的坦白的人生经历的反省和剖析.钱老是和鲁迅的精神一脉相承的,大勇之人.植得一读.文人更应放在书架上.


每个人都应该有精神自传


钱老的精神世界丰富无比,是每一个知识分子应该学习的


读此书 能感受的钱理群先生的为人、性格、思想与文笔,很受感动,真正的精神界战士


钱理群老师的每一部作品都是必读的书,这本也是老师和学姐强烈推荐的,印刷质量不错,抽出时间来好好看看,但是买不到周作人传和周作人论和心灵的探询还是很遗憾的


作者真的不愧是北大精神的传承者。如果说北大是一种传统,那么我们也能从北大毕业。


钱老师是真正的知识分子,学术人格,高尚纯洁;人生情怀,至真至美!


钱先生的 反思令我震撼,一句“把苦难转化为精神资源”,道出了现实社会最大的不足,我们现在的社会越来越腐败,越来越落后,就是共产党没有进行根本的反思,而是粉饰太平。“要从历史上追问这一切是怎样发生的,作理论的 思考,提高到理性的层面,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实在是太精辟了!如果共产党能这样做,那才是国之大幸,民之大幸。


钱理群是我喜欢的学者,是中国研究鲁迅的专家。


读钱先生的书,才知道原来学术文章是可以这样写的.总以为学术是正襟危坐,总以为学术高不可攀,读了钱先生的书,看到他纵横在文学、文化、历史之间的文字,可以看到文字中迸发的是先生的激情与他闪光的思想。


阅读全书,发现世上竟然有一种美好的东西,叫思考。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微笑。我不喜欢老钱这个人,并不妨碍我喜欢他的思考,他的作品。


可以清楚地观见钱理群的思考模式,虽然不如他评述鲁迅的作品那般撞击心灵,不妨碍其作为现当代文学史研究的重要参考。


钱老像很多北大的长者一样,用自己的智慧与人格魅力为北大的历史繁茂做出了不可估量的成绩。本书中虽然有些理论性较强的文章,但是,在钱老的笔下会呈现出别样的魅力和非常实用的可读性。


很欣赏钱理群教授的教育理念,中国如果能有更多钱理群这样的教育工作者,中国的教育可能会有所改变。可惜的是,多少教授真的不是教授,而是------


钱理群的书很吸引人!


应该不错,钱先生是知识分子


听过钱老师的讲座,读这本书,仿佛面对面地聆听老师的教诲,字里行间彰显出一个谆谆教者对人生对国家对民族的思考,如坐春风。特别是对建国以来一些思想界所争议问题的梳理,仿佛如黑暗之中一丝亮光……


钱理群的书,喜欢喜欢他的文字和辩证的思考问题的方式。


钱理群的书写的很深刻,很值得读。。。真的!!!!


钱理群先生的书值得一看。


必读作品。这种好书确实不多了,都是卖字骗钱的多。


内容很深刻,侠之大者,钱理群


由于老先生离校之时,我尚未进校,非常遗憾不能当面聆听,幸好他留下了孔先生,让我一生受益。书中对大学教育、当代学生应该具备什么样的情操给予了深刻论述。


一直喜欢钱理群,不错的,研究鲁迅的权威。


钱理群的思想,慢慢品读


他将自己的精神世界置于地狱的烈火中挣扎,他在怀疑中怀疑却未指向通往乌托邦的道路,他将自己与许多人的精神进行着赤裸裸地解剖,清楚和混沌的交织,他是前行的过客,是探路者,所以他注定孤寂,他信仰战士的鲁迅,他饱含矛盾但值得尊敬。


钱理群的书给你一种不同的感受


钱老师的关于知识分子反思的深刻剖析引入深思,我想人人都应当坦诚地反思和剖析自己,虽然不一定要表露出来,起码让自己内心对“有所为,有所不为”有更坚实的坚持理由。


了解钱理群教授的心路历程。


向钱理群致敬!


知识分子应该看,能解决很多困或


作者令我第一次在书上写下让自己都感动的读书笔记,真想去拜访老钱


钱老是我早已仰慕的大家,他的精神世界堂庑很阔大,每个进入的人都会获益。


钱教授对教育的问题和鲁迅研究很有见地,乃大家风范。


感受学术大师的人文精神,似明灯指引我方向。


像我们这种从小就被灌输+++++思想的人应该多看看这样的书,能够把社会看清楚些。


很值得一读的人生启示录,值得学习、值得收藏。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老钱”值得我们敬重!


钱老非常重要的一部书,很多反思和反省。


印刷质量极好,价格又便宜,老钱的书极好


两本一样的书,同时在两家出版社出,有你的,老钱


老钱的书真棒


钱教授的亲身经历很过瘾


一直喜欢钱教授


老钱最近几年唯一的重磅力作


精神剖析,深刻到位!


记得2003年,我第一次看到他的作品,是湖南美术出版社的一个选本,好像是叫《动物百图》,立即买下,后来选了一些,作为我的散文集《玄学兽》和《哲学兽》。后来买到《自习画谱大全》(全三册),自是喜不自胜了。


钱先生的书还是很值得一读的,还没看完希望有收获。


非常好!精神粮食!


喜欢的人不用多说


读这本书,不但为作者的忧患意识喝彩,还明白,原来鲁迅早就对中国的弊端一清二楚!


读这么一部书,了解一段不被载入史册的历史。


在贵阳买书,虽然不如北京快,但是比想象的快。当当,走遍全国响当当!


钱先生的书,值得买来认真看


钱老师的书比较厚重,尤其是读到钱老师对学术的严谨态度,仅作一家言的开放怀抱,有点感动


理性,深刻,大学者就是大学者。


钱老梳理了自己的学术生涯,值得我们用心去读。


对现在学人的颇具指导意义。现在的新学人应该向前辈学习!作为业余的学人有没有发展的空间呢?


是一位有良知的学者,肩负着警醒民族的重任。但是,我感觉没有宗教信仰,仍然是一位这样重量级学者的遗憾。


钱老的这本书直指社会、人生的本源问题,结合自己的经历与体悟,发人深省。文字明白晓畅,没有艰涩难懂的字眼。体现了大家风范。


以前买了本钱老的《拒绝遗忘》,钱老的书以前不了解,现在终于可以买下好好读了,很幸运。


我们乐于看到这样有独立人格的人的话语能够得到伸张


钱老的书值得收藏,并且可以反复研读。这是我崇敬的文人大家。在这本书之后,我又买了他的另外几本书,可惜有些在网上已经缺货了。


难得的大师之作,很有启发和开导的作用,能看到作者的心血,顶。


钱老很很有思想和见识,他对一些进步的东西如启蒙主义等,也能看出它的弱点。


激情之作


钱老的思考让我震撼,这本书读的真过瘾。


很好的一本书,值得细细阅读!!!


学者与战士的思考让我产生深切共鸣


非常好,读得很慢,思考很多,受益匪浅!


大师级的人物,不可不读


正在认真学习钱老思想。


我朋友说不错呢。


本书让我更好地了解了鲁迅,更好地了解了“五四”新文化运动,更好地了解了“文革”,更好地了解了知识分子的作用和教育的目的与发展方向。


好!很有深度与水平!


有深度,喜欢


大家,大师。
看看这些文字,对自己的人生会是一种洗礼!


我觉得这本书很有意思,推荐大家看看。


非常好的一本书,非常值得推荐。


朋友推荐的,不错的一本书


这本书的书皮不牢固,感觉有点像高仿的


要读,觉得老先生挺好。


很不错,读了之后很有启发!!!


可惜晚生了几年,要不在家乡就可以做钱老的学生了,同时里面老者对晚辈的谆谆教诲,也是一笔不可多得的财富


可以解决大问题,小问题自己慢慢领悟吧!OVER !


我觉得买的书非常不错,下次继续。


收藏我喜欢的书,它对我的影响很大。


书非常的好好 啊 啊 啊书非常的好好 啊 啊 啊


买了太多书了。没来得及看


蛮好的书,刚到,有时间细看


书不错,值得一看。望继续努力!


发人深省的书,向钱老致敬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