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日本的起起落落

(美)安德鲁·戈登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10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

(美)安德鲁·戈登  

页数:

455  

译者:

李朝津  

Tag标签:

无  

前言

日本近代历史是个争论性甚大的议题,我们通常接触的,多半为日本与其周边国家有关历史的争议,其实这只是冰山一角。日本国内有关历史的论争自明治维新以来便此起彼伏,连绵不断,光是明治维新,战前的看法便有很多分歧,只是1930年代在政治力干预底下,各种史观的冲突被掩盖了。到战争结束后,历史问题便一发不可收拾,从明治维新到中口战争、太平洋战争以及慰安妇,各种问题均无法取得共识,最近所谓“教科书风波”,只不过是其中较为触目的争论而已。本书作者戈登教授是哈佛大学口本史专家,身为美国人,可以说是从一个完全不同的角度去观察上述日本历史的争议。当然,一个外国人能否真正掌握其他国家历史的脉动,是最近世界史以至中国史研究老生常谈的问题。坦白说,要掌握另一个地方的历史脉动并不是件容易的事,但美国作为20世纪的世界大国,它已经成为全球历史不可或缺的参与者,尤其在东亚,它的着力更深,在某个意义上,美国已经是东亚历史脉动的一部分。另外,美国的东亚研究在战后发展迅速,可以说是美国史及欧洲史以外最蓬勃的地域研究,本书很多观点,其实是美国日本研究的一个成绩展示。故要了解日本,本书提供了一个不可多得的切入角度。本文就本书特点做一个简单介绍,作为读者阅读的一个引子。作为教科书,本书的优点是全面性、实效性及生活性。本书涵盖层次甚广,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以至思想无所不包,有类百科全书,要掌握近代日本历史的发展,它是很好的参考及入门读本。而且本书叙述日本历史直至2000年,这时期适值日本政治、经济以至社会均面临剧烈变动,要全面掌握并不容易,而作者能提纲挈领地介绍最新发展,让读者紧贴日本现况。本书亦采取美国式教科书特点,不只是刻板地描述日本历史在政治、社会的结构变化,而是采取生活化写法,读者能借此感受日本人历史上的实践及感情层面。例如为了反映德川时期的社会经济发展,本书会花上不少篇幅叙述德川时期的交通及旅人在外情况;在二次大战时期,本书亦引用当时文献,描写日本人民生活物质日益缺乏的状况。而且全书所引用文献并不限于文字,书中有不少珍贵图片,有些资料亦是作者直接向当事者访问所得,故书中呈现的是一个活生生的近代日本,而非硬邦邦的文本叙述而已。本书亦不单是一本教科书,作为一个日本历史研究者,戈登教授有其独特看法,故本书的日译本是与中译本同时出版,对作者而言,本书是作者与日本史以至世界史交流意见的平台。当然,戈登教授在其序言亦特别强调他的看法,认为日本近代化是整个世界近代化的一部分,强烈否定日本以至美国流行的“日本人论”或“日本独特论”。所谓“日本人论”,意指日本是一个岛屿国家,数千年来与外国往来不多,形成所谓日本民族的独特性。作者认为这只不过是在近代民族国家创立过程中所建构出来的假象,口本人近代的遭遇与别的地方并无不同,它只是近代化进程的一部分,这一观点贯穿全书。虽然他对近代化进程稍觉乐观,但无可否认阅读本书不单是了解日本近代发展,也处处与世界史连接,两者是个不可分的图像。此外作者在本书中亦提出好些重要观点,首先是作者缔造“帝国民主主义”(imperial democracy)一词以描绘大正日本(1912—1926)。日本史上常以“大正民主”作为本时期特点,它反映出口本自明治维新以来,初次踏人民主阶段,实行普选及政党政治,但不幸中途夭折,走上法西斯主义道路。在传统解释中,其导因是军部野心,外而侵略,内则篡权,最后导致整个民主体制失败。但作者认为大正时期民主到1940年代并非完全中辍,政党在这期间几次选举中仍拥有绝对多数,问题的重心是民主与帝国及代表帝国的天皇,两者有根本上的矛盾,而所有民选出来的议员仍以效忠天皇及帝国为第一义,在此前提下,民主制度是无法建立的。其次是所谓“跨战争”(transwar)观念。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美军进驻,大事更张,学界向来把此时看做日本战后历史的起步。到1970年代,不少学者开始检讨此一观念,如学者查尔玛·约翰逊(Chalmer Johnson)及伊藤隆均指出战争巾制订及执行的各种政策,并非随战争结束而湮灭,它们对战后日本的发展仍有影响。不过本书的看法更强烈,进一步强调一个“跨战争”的历史断代,亦即跨越战争的时代——由1920年代到1950年代日本是一个完整时期,其特色是各种社会次团体先后崛起,反映日本真正进入现代性的多元阶段,1930年代的政治混乱亦只不过是多元性冲突的结果,它们的矛盾到1950年代才慢慢消失。“跨战争”时期是本书一个重要创见,它抛弃过去以美军占领为分水岭的看法,由一个历史观点重新检讨日本战后历史,是一个新的观察角度,值得研究日本史学者进一步探讨。日本向来被西方国家看做是个服从性很强的社会,故整个日本国家被视为“日本企业”,戈登教授则认为这是个误会,日本人并非天生服从,这种状况只是始于1960年代,1960年至1990年这段时期即为“标准化”及“共同体验”时期。标准化是指大规模化、官僚化及商业化,它是1960年代高速成长后的结果。在政府及企业推动下,“跨战争”时期的多元及矛盾逐渐化约为一种国民共同经验;借着教育及职场的制约,人民的行为渐趋一致,在各种集体记忆塑造下,共同意识得以完成。这种经验非日本仅有,亦见于世界各地的现代化进程中,这也是回应戈登教授全书现代化理论的主旨。

内容概要

  《日本的起起落落:从德川幕府到现代》为全面叙述东邻日本近两百年现代化历程的通论著作,时间跨度从德川幕府直到2000年。作为哈佛大学日本史研究专家,作者在吸收学界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日本历史发展提出若干新观点:独创“帝国民主主义”一词以概括日本大正时期(1912—1926)政治状况,指出效忠天皇思想压倒民主理念是日本走上军国主义道路的病因,进一步发展“跨战争”概念,强调由1920年代到1950年代是一个连续的社会发展阶段,反对以二战结束和美军占领为历史断代界限。此外,迥异于其他通史书籍,作者将日本现代史放在世界近代化的脉络中进行考察,指明现今所谓的日本种种独特性,多为现代民族国家建立过程中为凸显民族性而进行的“传统的发明”,强烈否定广为流行的“日本独特论”。

作者简介

作者:(美国)安德鲁·戈登 (Andrew Gordon) 译者:李朝津安德鲁·戈登(Andrew Gordon),毕业干哈佛大学,现任该校历史系教授、赖肖尔日本研究中心教授。专门研究日本企业史和社会史,曾编写及翻译多部著作,包括Historical Perspectives on Contemporary East Asia(合编,2000),The Wages of Affluence:Labor and Management in Postwar Japan(1998).The Ashio Riot of l907(合作编译,1997)等。 译者简介李朝津,早年就读于台湾大学及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日本庆应义塾大学东洋史硕士,美国芝加哥大学历史学博士。现任教干台北大学历史系,专门研究中国近代思想史、中日关系史。

书籍目录

译者序中文简体版序英文版序绪论 历史长河的绵延烙印第一部分 德川政权的危机第一章 德川体制一 统一天下二 德川幕府的政治设计第二章 德川幕府社会及经济的转变一 17世纪的昌盛繁荣二 停滞与活力并存之谜第三章 德川晚期的思想世界一 德川政权的意识形态基础二 文化多元性及其矛盾三 改革、批判及异端思想第四章 德川幕府的覆亡一 西方列强与不平等条约二 德川统治势力的瓦解三 暗杀与协调的政治四 幕府复兴、萨长反叛及国内动荡第二部分 现代革命:由明治维新至日俄战争第五章 武士革命一 民族革命下的各种政策二 富国强兵之道三 开国进取第六章 明治初期的参与和抗争一 政治论述及其争论二 自由民权运动三 武士叛乱、农民起义及新宗教四 妇女的参与五 条约改正与国内政局六 明治宪法第七章 明治初期社会、经济及文化的变迁一 地主与佃农二 产业革命三 工人队伍及工作环境四 平民教育及高等教育的发展五 文化与宗教六 强化日本人的认同及一体命运感第八章 帝国与国内秩序一 帝国的进程二 帝国主义、资本主义与民族国家的脉络三 国会政治的纷扰四 民众抗争的年代五 操控民族主义第三部分 日本帝国的兴衰第九章 一战后的经济与社会一 战吋景气及战后衰退二 地主、佃农及农村生活三 城市生活:中产阶级与工人阶级四 社会变动中的文化回响第十章 两次大战期间的日本帝国与民主一 政党内阁的出现二 议会政府的结构三 意识形态的挑战四 帝国民主主义的各种统治策略五 日本、亚洲与西方列强第十一章 经济大恐慌及其回应一 经济及社会危机二 打破瓶颈:国外新㈩路三 走向新社会及新经济的体制四 走向新的政治体制第十二章 战时日本一 中日战争的扩大二 往珍珠港之路三 太平洋战争四 总体战的动员五 战争阴影下的生活六 战争的结束七 战争的责任及遗产第十三章 美国占领下的日本:新出发点及延续的旧结构一 忍其难忍二 美国的布局:非军事化及民主化三 日本人的回响四 逆转的过程五 走向复苏及独立:另一个不平等条约?第四部分 战后与当代的日本,1952—2000第十四章 战后经济及社会的转变一 战后的“经济奇迹”二 “跨战争”模式的社区邻里、家庭、学校及职场二 战后的共同体验及一体化生活方式四 分歧的持续与重组五 维持社会的稳定及其变迁六 社会安定及变迁下的各种意象与意识形态第十五章 高度成长时代的政治斗争及其调解一 政治斗争二 调和政治三 全球关联性:石油危机与高度成长的终结第十六章 两极化世界中的全球大国:1080年代的日本一 世界新角色及新冲突二 经济:石油危机底下的繁荣三 政治:保守派的风光日子四 1980年代富裕中的社会与文化第十七章 超越战后时代一 昭和时代的终结与天皇象征性的转变二 白民党霸权的终结三 经济泡沫的爆破四 世纪末的日本病?五 未来的议题注释附录一 1885年至2001年日本历届总理大臣附录二 1945年至2000年众议院选举各党当选议席及得票数参考书

章节摘录

插图:三暗杀与协调的政治德川幕府面临之威胁有二=个:列强、桀骜不驯的大名及头脑发热的武士。但幕府却手足无措,政策前后矛盾,无法应付此种新局面。幕府领导人在开始时采取妥协态度,但不如意时又取强硬路线,以后一直依违在两者之间,举棋不定。他们希望发愤图强,振作幕府,但又不愿下放权力。堀田的继任者井伊直弼(1815-1860),是德川幕府创立以来少数获得大老职位以统辖幕府的人,他放弃堀田之妥协政治,企图重建德川之垄断权力,因此不顾朝廷反对,在1858年7月径自与哈利斯签订日美通商条约。在继承问题上,他选择德川庆福为世子,并明白向朝廷及诸大名表示不要插手幕府之内政外交,当然亦包括将军继承问题。1858年,井伊兴起著名之安政大狱,好些改革派大名被迫退出幕府,德川齐昭亦遭软禁,约69名倒幕志士被杀或下狱。不过时机太晚了,倒幕的瓶口已打开,镇压行动亦无济于事。1860年3月,水户志士刺杀井伊于江户城之樱田门外,宣称井伊是个专横无道的大臣,不但杀戮同志,而且轻蔑天皇,大逆不道。井伊之后继者再次回到妥协路线,为了取得朝廷及有力雄藩支持,幕府在某些关键地方作出让步,不过对急进派武士则未手下留情,继续镇压。而朝廷首都京都,无论在象征还是实质意义上,已变成各方力量竞逐权力的地方。幕府之新领导人为推动其妥协政策,提出一个“公武合体”口号。所谓“公”是指朝廷,“武”是指武家,但其实质意义则因人而异。对幕府而言,“公武合体”意指朝廷与幕府关系水乳交融,其象征是促成皇妹和宫下嫁新任将军德川庆福(出任后改名家茂)。对萨摩、长州、土佐等雄藩与水户、会津等亲藩大名而言,“公武合体”则别具含义,其意是指政治权力由江户转移至京都,于此成立大名会议作为决策中心,因此将军变成与其他大名无异,最多只能说是首席大名,但仍以天皇为侍奉中心。幕府没有其他办法,只好接受部分大名改革之要求。1862年,幕府同意停止实行多年之参觐交代制,让大名可以改善其拮据经济。幕府向来在政治上监管诸大名甚严,现在亦愿意松缚,允许诸大名可以使用余款加强各藩海陆军,以助国防,不过结果是增强了大名的反抗力量。幕府亦同意委任五个有力大名为“五大老”,成为将军之特别顾问。幕府原来是希望借对大名让步以分化急进派武士与其藩主问之关系,得以全力对付急进武士。但这个愿望未能马上实现,反而在1862及1863两年,日本各地勤王志士大举在京都汇集,交结朝廷公卿,在尊王攘夷的口号下,他们不惜牺牲,用暗杀方式消灭政敌,京都顿成为急进政治之温床。南于这些冒险犯难之武士不计成败,亦全无政治野心,他们的精神以及所策划之各种义举,在近代日本政治上遗下非常深远的影响,而幕府亦不得不推动另一波具争议之新政策以谋夺回主动权。1863年,志士说服孝明天皇,向幕府提出马上攘除夷狄要求。幕府被迫由将军亲到京都商议此事,这是1634年德川家光到京都以来,幕府将军首次上访。此行象征地缘政治中心已渐由江户转移到京都,幕府本来寄盼在“公武合体”名义下,同情幕府之大名能助其一臂之力,说服天皇取消攘夷。但结果令幕府十分失望,虽然各雄藩均了解到攘夷是天方夜谭,在朝议上却保持缄默,特别是举足轻重之萨摩藩,在商议之关键时刻却偷偷溜走,故朝廷为攘夷派所绝对操纵,将军没有其他选择,只好接受1863年6月25日为攘夷日期,最后黯然离开京都。幕府官员很清楚本身力量实不足以执行所谓“攘夷令”,故到此日,汀户什么事都没有发生。但远处本州岛南端的长州藩却不同,藩军队伍中之勤王志士向美舰发炮,美法军舰马上还击,战斗延续了好几个星期,最后美法军队在下关登陆,捣毁沿岸一些炮台作为报复。列强本还打算进一步采取行动,但幕府及萨摩藩在京都已先发制人,联手把长州志士及倒幕之朝廷公卿逐出首都。幕府接下来的工作是巩同其胜利果实,它命会津藩组成一支队伍,监控京都内外一切活动,不过幕府亦答允天皇“马上”实施攘夷,其方式是在日后关闭横滨港口,朝廷由于其激进派已遭剪除,除了接受幕府所言外,亦无其他办法。然危机仍未完全化解,1864年,各地之勤王志士聚集于长州,而长州藩主亦容许他们活动。以长州为基地,他们策划下一波动作。新攻势是组织勤王军队向京都推进,另在京都发动政变,希望内外配合,将天皇由德川幕府势力下挽救出来。不过由于萨摩及会津两藩仍忠于幕府,结果功败垂成。幕府乘势征伐长州,并明言长州若不想灭亡,藩主必须将攻击京都之为首者处死,长州藩主最后不得不屈服。由于激进者被遣散,温和派重掌长州藩政,幕府遂志得意满,下令撤军,一时间主张“公武合体”者似乎占了上风,日本政局重新走回温和路线。

媒体关注与评论

戈登这部《日本的起起落落》的题材所描述的是近代性所带来的希望与悲痛,其中包括社会的动荡不安、生活的多样化以及全球的联系。这些处于不同层次的挣扎过程所付出的代价及产生的成果,在日本社会锐变中显露无遗,本书都撮要地描绘了出来。  ——约翰?道尔(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历史系教授、《拥抱战败》作者)


编辑推荐

《日本的起起落落:从德川幕府到现代》内容涵盖层次甚广,有类百科全书,但并非刻板地叙述日本历史在政治、社会的结构变化,而是采取生活化写法,描摹日本人民在现代化过程中所经历的阵痛与喜悦,读者借此可对日本人民的实践及感情有切身感受,身临其境把握历史的温度。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日本的起起落落 PDF格式下载



非常喜欢阅读这本书籍,俗话说“旁观者清”,这本美国人书写的历史书籍以中性的笔触诉说了从德川幕府至20世纪末日本的种种变迁,引人深思,同样也是一本了解日本国民性格的一本好书。本书封面采用的是日本名画,具体来历还向各位请教了。


但我也是花了高价买的 据说是稀有图书了


好书,买,买,买好书,买,买,买好书,买,买,买好书,买,买,买


值得一看,对日本社会有基本的了解


有时候看书更喜欢国外史,这样也许某些成分会少些


是日本浮世绘名家葛饰北斋的《奈良川冲浪里》,许多书把它作为封面。


个人认为作者的专业素养挺高,全书基本没有出现当今很多书籍中所出现的“凑字”现象。以日本社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真实状况和该状况的成因为主要探究对象,记叙较为详细。


  安德鲁·戈登著,李朝津译的《日本的起起落落——从德川幕府到现代》一书描写了日本从德川幕府时代到其明治维新、两次世界大战、战后四个章节时,日本经济、政治、技术、社会文化间的变化与发展,到第二章节明治维新时代,中国的近代史其实也经历了类似的发展(我们有洋务运动、百日维新一系列民主自救运动),以及两次世界大战(这一部分中,作为一个中国人是绝不能忘记历史上我们所受到当时日本的战争迫害),但客观地,这本书以美国学者的角度介绍了日本发动战争、日本政府对外对日本民众的战争交代、以及日本本土社会的变化,同时日本是幸运地,作为二战战败国,战败后受到美国的支持,战后经济得到较好的发展,经济方面,在战后,日本企业家吃苦耐劳的精神与日本当时经济环境造就了索尼、丰田、本田等世界企业,类似于亲爱的祖国当时的改革开放,真心希望祖国能有很强很实业的企业在国内、在世界的有所立;社会方面,本书描写了工会不断增加的左右(罢工过程中学生队伍的力量)、女性地位的不断强化,摩登女郎、职业女性(弱弱地觉得女性作为一个独立男性的个体身份开始慢慢加强时,迟婚晚育这种事情实在是避免不了啊)的出现,以及日本国内对于西方文化思想、日本传统的矛盾态度等等;政治方面,自民党与在野党、自民党内也是不断利益、博弈纵横,但与黑道勾结、贪污等恶性仍存在。
  之所以会有从日本的起起落落思考亲爱的祖国的感受,是因为这本书拖着看了很久,第四章刚刚看完,不论是日本战后1950-1973年GDP以年均10%的增长与现在祖国高GDP的发展,还是经济与环境间的关系、执政党可能存在的问题、社会中援助交际(与社会大学生被包养等类似),我们亲爱的祖国现在正面临的问题,是由发展走向了发达的亚洲民族,我们的邻国——日本所经历过的,他们的处理方法、意识形态无意对我们有借鉴意义。
  ps:从书中也能看到日本民族在历史中、南京大屠杀事件中对于中国并没有一个公正而歉意的态度。因而,读史明智,外界的东西借用过程中,还是勿忘国耻啦……


  读安德鲁•戈登《日本的起起落落》,这是本教科书,主要是透过世界史的眼光缕述日本自德川幕府时代到今天的发展,强调日本的近代化本就是整个世界现代化的一部分,所谓的日本特殊论,只在一定的限度内存在,当现代性及富裕成为全球主题时,日本其实只不过是其中的一个变量。
  日本如此,我觉得,中国也是如此。在世界现代化浪潮中,日本不特殊,中国也非特色。反观中国目前的情势,跟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日本倒颇有几分相似。日本的经济发展,无论是明治前期还是二战后美国主导下建立的秩序,实质都是国家权威指导下的类自由经济,繁荣期,众人惊叹叫好,衰退期,众人皱眉质疑。统治多年的自民党,贪污受贿,颇受瞩目,“黑幕交易本来就是其桌底下活动的一部分”。 虽说如此,物质至上的大众多以自我为中心,并不怎么关心政治,社会高度成长,走向同质,让人头地的竞赛在教育领域比较显眼,父母家境富裕者涌入专业化的私立学校,使著名大学中出身优裕环境学生的比例急剧上升。与此不同的是,中国贫富差距拉大的紧张,似乎被持续的增长缓解了不少。
  80年代,日本投机盛行,股指暴涨,地价狂飙,“黑社会亦参与土地投机行业,全副武装强迫居民出售房地产,又迅速专售以谋取巨大利益”。他们是强买,我们变“买”为“拆”。1990年代,日本终结了其令人瞩目的经济增长,股票市场的熊市、房产泡沫的破裂,互为因果,同时到来,以后是持续的不增长。我国的泡沫至今未破,并且还在一直吹,只能说我们物不博而地大,泡泡还是不够大。一旦此泡吹破,是否能象日本一样破得那样平静,实在很难说!
  翻了一遍,只注意到第387页,金丸信“接手田中派”,误“接手”为“接收”,书的校对堪称精审,不容易!
  
  (【美】安德鲁•戈登著,李朝津译:《日本的起起落落:从德川幕府到现代》,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这本书买到就有些曲折,先是看到别人的推荐,然后陆陆续续在很多人的“知日”文章中提到,当当上8折了很久时间,没有买。
  后来城市之光的预售目录上提到可能有这本书,等了很久,书来了,去看,没有,买了几本陈存仁的“非代表作”。过了几天,无意于书店流连之中,因为淡定的售书Lady,得以安心浏览书目,发现有一本,只有一本,只有一个书脚是翘起的一本,很高心买下了。
  回家三天以后,看完了,很快,最近算快的。因为实在没有发现有什么观点,尤其是后半部份,我看得很淡定,就像那天买书给我的女孩那样。
  p39,值得一看,因为历史上织田信长、丰臣秀吉、德川家康——甚至德川家族——都挑战过天皇的神性,晚上睡觉前,王东在凤凰出版物上提醒我,这个名单上还要加上足利义满。
  p68,胜海舟的投降使得江户兵不血刃,恩,能解释德川末代那么仁性,和隆裕一样,仁者爱人。
  p103,西乡隆盛死的意义,“毫无私心,坚持原则”,因此在日本民间尊为英雄。
  看完以后,外面雨很大,心里却没有什么想法,鼓励自己,“如果你看完觉得没有你不知道的,说明你认识日本了。”其实认识就是这样,你以为你认识的时候,你的认识刚刚开始,等你以为你不能认识的时候,你又回到了开始。
  其实翻译不错,比如p88,谈岩仓具视、大久保利通、木户孝允、伊藤博文1871年出使西方之旅,“故西方之游有如刘姥姥入大观园”,神来之笔。


  最近开始读这本书,书内容很杂,因此一边读也一边写了不少的笔记,内容太多,就不一一贴过来了,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到这边来看一下:http://ouji.yo2.cn/archives/tag/%E6%97%A5%E6%9C%AC%E7%9A%84%E8%B5%B7%E8%B5%B7%E8%90%BD%E8%90%BD


  ——《日本的起起落落》读书笔记
  
  文/严杰夫
  
  从幕府时期就开始不断挑战以中国为中心的传统东亚秩序,到内部社会结构的独特性,和意识形态的特殊性,这本书里展现出的日本在近代以前就不是一个传统的东亚国家。
  
  在作者眼中,在幕府时期,日本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城市——江户(数据显示,幕府时期,江户的人口是100W,我就想了当时中国的北京有多少人?);拥有亚洲罕见的繁荣的商业经济(恩,那么苏杭和扬州呢);作者还惊讶地发现在幕府时期的大阪,就有了类似于期货的货币工具,是幕府将军、大名们用来进行大米交易的金融产品(恩,扬州也有盐商的融资工具盐契)。
  
  当然,我不是在此指摘作者的视野狭窄,以致于竟然没有发现日本在近代前期所形成的这些商业文明,在中国其实都能找到。毕竟作为一个专门研究日本史的学者,不可能对中国古代经济史有多详细的了解。
  
  对于像我这样的中国读者来讲,这本书最有价值的地方是提供了一个不同于以往主流历史观的视角。日本在传统东亚体系中的位置究竟如何,而在近代又为何成为东亚地区唯一一个摆脱西方资本主义的干涉而走上独立发展道路的帝国,对于这些长期以来对于中国人来讲,最为重要的日本史问题,这本书都提供了诸多不同的观点和评价。
  
  在客观上,的确在近代以先,日本就不同于其它东亚国家,臣服于以中国为宗主国的东亚国际秩序中,它要挑战、取代乃至于征服中国的意识似乎在幕府时期就已经萌生。而在内部,尽管大陆中国蕴生出的儒家思想的确也深刻地影响了日本传统社会和知识分子,但由于神道的存在,又令日本在传统上拥有自身的宗教体系,且这一宗教体系对日本传统统治政策具有重大的影响,甚至是统治者权力合法性的来源,这一特点显然不同于东亚各国统治者对宗教利用和防备并存的意识传统。再加上类似于西方“领主制”的幕府大名体制,而作为国家本尊的天皇却长期以来仅拥有象征性的地位,其中央集权的程度在东亚各国也是最弱。而这一切似乎是日本在近代最终能够幸运走上独立发展资本主义,进而形成“脱亚入欧”的国家发展思路和国际视野的传统渊源。


  从美国人的眼中看日本
  还是很有意思的
  455页的content还只算是简略记录
  断断续续花了一周时间才勉强读完
  书中关于日本人(特别是日本女人)服从性的争议很有颠覆性
  widen out my mind了
  还有日企聘用女性员工只为“办公室花瓶”装饰效用、激发男员工工作热情的描写也颇显funny
  大量插图也不错
  nice book啊
  


  《日本的起起落落》:每一个时代都与上帝直接觌面
  从德川幕府到现代,这是一部记录日本在近两百年间走向现代化的历程,以带着温情的历史笔触,以大百科全书的书写风格,在恢弘叙事的同时,同等重要地记载了不同时代下的日本民众在特定年代里的悲欢乐痛,这是一曲国家主义的特洛伊史诗,也是一场草根阶级的荒原大狂欢,手法上神似许倬云的《万古江河》。
  德国历史学家兰克说过:每一个时代都与上帝直接觌面。所以,任何一个时代之于历史的天荒地老,都是根深叶茂葳蕤恣意的。尽管中国近代史的往事阵痛,与军国主义的日本密不可分,很大程度上作为受害者的我们可曾能放得下心头的旧怨,日头照好人,也照歹人,降雨给义人,也给不义的人。
  我最初了解一个真实的日本,是通过本尼•迪克特的《菊与刀》,旋即并读了新渡户稻造的《武士道》,正如我迷恋三岛由纪夫的唯美小说,童年少年又是伴随着日本动漫一路走来,青年时则摩挲AV情色,但社会意识形态中至始弥漫着仇恨的教育,到今日,我告别反日粪青的唾沫岁月,觉得自己是多么爱着这个国家的现代形态。
  阅读此书的过程,我最关注的是日本如何在二战后成功转型,因为相距不远所发生的事容易换取我的易位思考,此时此刻,我们中国在干什么,在想什么。作为二战灾难的始作俑者之一,战后日本被美军托管的岁月,是一场因祸得福的命运垂青,从一个以天皇为至尊的神道国家走向偶像的黄昏之途,在世俗化的转捩中健康而彻底实现了宪政。在天皇的投降诏书宣读之后,600万日本军人中仅有350人自杀,此时此刻,一亿玉碎的狂热激情犹在昨日。战败,成为一个民族获得救赎的开端。在黑泽明回忆录《蛤蟆的油》里面,极度苛刻保守的电影审查制度,在战后成为过眼云烟,这是从影视业的视角展现民主化给日本带来的剧变,而整个大众社会的变迁,也正是靠各行各业的诸多细流汇聚成海。
  美国对日本的占领策略其最大特点是非军事化和民主化,最高司令部在1945年10月便宣布了第一波改造运动,“保证言论自由、出版自由、集会自由,工人及农民亦有权利组织自己的团体。”天皇沦为“国家及人民统一的象征”,仅是一种对传统的敬畏,千古荣誉已然祛魅,连君主立宪制都不是。同时,最高司令部还抑制了财阀企业的势力,进行土地改革,教育改革,义务教育延至初中,大学教育空前发展降低了入学门槛,工会如雨后春笋成立,女性的广受教育以及大量涌入职场使得女权意识得到空前复苏,各类政治团体活动频繁。作者独创“帝国民主主义”一词以定义这个时代。战后经济的繁荣重生,同以往的病根深埋不一样,职场的忙碌取代了对战场的渴望,中产阶级取代了好斗的武士阶层,物质消费潮流下的光怪陆离,使得彼此在高节奏的生活语境下不亦乐乎,尽管有对西化深痛恶绝的保守主义者,有不思悔改的政客和二战老兵,有一意孤行的篡改历史教科书行为,但这已是一个开放的时代,一个宪政体制下有迹可循的公民社会,法律允许不同的声音同时存在,互相辩驳,因为言论自由与追求真理无关;一个国家,一个声音,才是最让我怵惕的利维坦。
  他们曾有过“托管”,我们曾有过“租界”,多么神奇的词汇,许多人说那是充满国仇家恨的旧社会,往事不堪回首,但是,正如托管给日本强制带来了一个契机,租界又何尝不是呢,近代中国的报业,正是躲在租借的荫翳下萌发、茁壮起来的,满清政府的气急败坏被西方法律阻挡在租界门口,于是言论得到了保护,“苏报案”的发生正是那个时代孰好孰坏的明证,还记得被清廷杖毙的沈荩吗,或者还有邵飘萍、林白水、史量才……长长的一张染血名单。胡适曾将被外人控制的关税制度与自家人手里的厘金制度进行过对比,卡员扦子手比帝国主义更值得抱怨。无论是德川政权的穷途末路,还是明治维新的方兴未艾,与武士叛乱、农民暴动如影相随的是西化与反西化两派的观念相争,一直拖冗到现今,这不稀奇,北方的俄罗斯一直有斯拉夫派与西方派之争,在口沸目赤的争论间,西方生活方式以一种摩登的色彩获得了小人物们的欢心,烫发、西服、口红……一个不能少。对比中国社会在政治阴影未散的守旧观念下,在八十年代对抗西方“糜烂”生活形式的争夺战,也是极有意思。
  “那是最美好的时代,那是最糟糕的时代;那是智慧的年头,那是愚昧的年头;那是信仰的时期,那是怀疑的时期;那是光明的季节,那是黑暗的季节;那是希望的春天,那是失望的冬天。”用《双城记》的炽热开篇语来冠之于走向世界,拥抱现代化的日本所经受过的各个时代,自然,这些时代盛宴里也有中国在享用。
  
  成稿于08-01-06
  


请问请问,我怎么打不开这个网址啊


防范宗教的政府是软弱无能的


沒主體信仰的民族難以強大,那些現有的強大不過是泡沫和紙老虎


看了你的评论,很引发了我很多的联想~
一直以来,我都在想为什么日本可以做到经济方面世界第二的位置上。
虽然中日文化有很多相似点,但是在往现代化这条路上发展的的效果确实不尽相同的。但是,和同受儒家的影响,做事方式还是比较内敛的(和西方人相比)。。。
可能我的认识很不全面,见笑了~


太客气了,互相学习嘛。


2009-04-22 23:43:34 Para
  防范宗教的政府是软弱无能的
就凭你这一句。。。
从日本立国开始就在不断挑战秩序


随便说说,如果有问题请见谅


中国人讲究是儒家和道教,是平和,是团结,是温暖,是家
日本我就不说了,真没意思。


楼上这位,我实在不敢苟同~
中国人讲究的那些美好的东西,几千年来有实现过一天么?
我没有妄自菲薄,引喻失义哈~客观点~
是不是“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和平,你可以查查战争的日子有多少?
团结,孕育独裁的温床;
但是无论如何,是我们的家,这点没错。
所以如果爱这个家,客观存在的问题就要指出来;别人家有做的好的,就要虚心学习(这也是古训哈),比方说日本在科技、政体各方面做的都是世界一流的,我们就得去研究一下了~


LSS好好笑。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真不知道为什么现在还要说“中华民族的复兴”,真不知道所谓“复兴”是复得什么兴,复得是什么时候的兴?


10.1去成都,才知道西汉鼎盛时期,人口有5000万,到三国时,总共只剩下800万人,历史上中国人人口数量总是大起大落,如果“中国人讲究是儒家和道教,是平和,是团结,是温暖,是家”,我们的家怎会这样?


日本在近代走欧美的路关键和当时他们的环境有关系,日本从来没有象中国朝鲜和越南那样在古代建立过完善的儒家官僚体系过,日本处在长期分裂的封建割据局面,无论从政治上和经济上都类似于欧洲,而不是中国,所以日本能在封建整合统一的基础上建造新房子,而中国朝鲜和越南是要拆掉已经很完善的儒家体系老传统,再造西方思想搞成的民族国家新房子,自然结果是不一样的


日本是武士当权的国家,重视实践而非空谈。


看完了就记得下次带来让我看完.


Every epoch was immediate to God:))


写的真不错。
我是想买这本书,特地来看书评的。读了上面的书评我下了买书的决心。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