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西方音乐鉴赏语言

王晓宁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9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

王晓宁  

页数:

210  

Tag标签:

无  

前言

  没有任何人能够断言音乐始于何时。《吕氏春秋》中关于原始歌舞起源是这样记载的:“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表明了原始歌舞大都是伴歌而舞的。《乐记》中说:“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乐器从之。”“音乐”这个词在古希腊文中也是用来描述舞蹈、诗歌和音乐的。古今中外,音乐是人类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也是人类几千年的文明史中产生的优秀成果。由于决定和制约艺术产生和发展的主要因素是基于一定社会生活所产生的审美需求,各种艺术形态在其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各自的审美特征。西方音乐艺术也如同人类的任何其它艺术门类一样,不仅具有悠久的历史,而且也受到西方文化、宗教等各种社会背景的影响。音乐的历史也如同涓涓细流,曾发出清越、古朴、似有若无的音响,这音响越来越清晰、越来越宏伟,汇成了人类能够共同拥有、理解和分享的文化艺术财富。19世纪可以说是西方音乐艺术发展的鼎盛时期,这时期的音乐艺术充满着现实主义精神,又弥散着浓郁的浪漫主义气息,表现出强健、丰赡的文化心态和豪放、华丽的艺术情趣。我们这本书大部分的内容取自这一时期,原因即在此。  音乐是人性优美心灵的表现。中国古代哲人说:“思无邪。”就是指人心与人心的相遇,人心与人心的照会。欣赏音乐必须用生命去体验,去感悟,去认识。主体以一种美的心灵方式来对待客体对象,才会心灵充实、人格健全、生活充满意义,达到真善美。音乐欣赏是人文学科中重要的中坚力量。音乐艺术不仅体现了人的生命意义,而且成为人类精神宝库的一部分。音乐艺术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留下的宝贵遗产有待我们认真研究。要领悟音乐的思想之美和语言之美,唯一的正道就是多接触音乐作品中的经典。这也是编着本书的宗旨之一。

内容概要

  介绍了西方音乐。以维也纳古典主义乐派为起点,西方音乐进八了建立在个性化基础上的音乐风格演变越来越迅速和频繁的时期。莫扎特虽然信仰天主教,但是启蒙意识中的人道主义精神,却是他精神世界深处最核心的东西。身处要求个性解放的欧洲启蒙运动时代的莫扎特已经意识到,他应该用自己的音乐风格和语言来表达自己的心灵体验和感受,用自己的方式说自己要说的话。通过莫扎特的《9小调第40交响曲》,我们仿佛听到了一个逃离主教庇护的自由人的歌唱,体验到一种自由空气下的呼吸,感受到一种情感的自然流露。

作者简介

  王晓宁,广西艺术学院音乐学院院长、副教授,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1979年考入广西艺术学院音乐系理论作曲专业。1983年获文学学士学位。1983—1986年任职于广西人民广播电台文艺中心,1986年任教于广西艺术学院音乐系理论作曲教研室。1992年在广州中山大学外国语学院学习。1994年作为访问学者被国家教育部委派至丹麦王国哥本哈根大学音乐系学习,师从丹麦著名作曲家杨·麦高教授。  总主编杨力,1951年生。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文学硕士。原国家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副司长,现为中央美术学院党委书记,校务委员会主任,中央美术学院美术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常务委员,教育部九年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修订召集人,教育部高等学校美术教育专业课程改革领导小组组长。  组织撰写实施《全国学校艺术教育总体规划》(1989-2000),主编国家哲学社会科学“九五”规划重点课题《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史·学校艺术教育史》,承担教育部“十五”规划重点课题《中外高等美术教育比较研究》。主要译著有《西方古代美学史》(合译)、《体验音乐》等。曾在《中国音乐教育》、《美术研究》等核心刊物上发表多篇论文。

书籍目录

序言第一讲 新时代的曙光——帕勒斯特里纳与蒙特威尔第第二讲 不规则的珍珠——巴赫与亨德尔第三讲 理性的光芒——维也纳古典乐派海顿与莫扎特第四讲 音乐中的普罗米修斯——古典主义音乐时期的巨人贝多芬第五讲 深秋绝寒的乡路迢迢——浪漫主义诗人作曲家舒伯特与肖邦第六讲 春枝花满,林下清风——浪漫主义中期作曲家门德尔松与舒曼第七讲 青春、渴望和梦幻的人生——标题音乐作曲家柏辽兹与李斯特第八讲 潮流与反潮流——瓦格纳与勃拉姆斯第九讲 俄罗斯音乐的黄金时代——格林卡与柴科夫斯基第十讲“东方情调”的多姿多彩——俄罗斯“强力集团”作曲家的音乐创作第十一讲 来自北欧的呼喊——格里格与西贝柳斯第十二讲 世纪末的回响——奥地利作曲家布鲁克纳与马勒第十三讲 音乐中的光和影——印象主义音乐大师德彪西和拉威尔第十四讲 音乐艺术的旋风——斯特拉文斯基与巴托克的现代风格音乐第十五讲 危机时代的自我救赎——表现主义作曲家勋伯格与贝尔格附录一:西方音乐大事记年表附录二:名词术语集解附录三:参考书目

章节摘录

  第一讲 新时代的曙光  ——帕勒斯特里纳与蒙特威尔第  一、文艺复兴以后形成艺术审美的根源  文艺复兴为世界文化史发展的新阶段奠定了基础。恩格斯曾经说过:“这个阶段是人类前所未有的最伟大的进步的革命。”近代先进的艺术文化,都是在文艺复兴艺术文化的基础上衍生、成长起来的,文艺复兴也为现代资本主义制度开辟了道路,重新激起了人们对古代世界的兴趣。古希腊思想中最吸引人的地方之一是:它是以人为中心的,而不是以上帝为中心的。哲学家伯克哈特有一句名言,它概括意大利文艺复兴是“发现世界和发现人”——前者探索外部世界,是客观的;后者探索人的个性,是主观的。文艺家无不认为研究古希腊和古罗马的“黄金时代”是通向进步与文明的必由之路。  “科学”与“人的崇高使命”是当时两股重要的理论思潮,也是西方现代世界观的建立之始。文艺复兴时代,大师辈出,达·芬奇、米开朗琪罗和拉斐尔创造了举世无双的画作,哥伦布发现了美洲新大陆,哥白尼假设了以太阳为中心的宇宙并发动了科学革命,等等。这些都使人能够通过艺术和科学洞察和反映自然的秘密,具有空前的数学修养、经验的精确性和神秘的审美能力。这一时期,复调音乐、悲剧与喜剧、诗歌、绘画、建筑、雕塑全部达到复杂性与美的新水准。个人天才与独立性到处可见。没有一个领域在人们看来是不可企及的。  这段时期的音乐也获得了新的生命力。为了丰富和扩大音乐的表现力,音乐家在各个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探讨,发明了各种调式、和声以及对位法技术,并逐渐将这些手法应用到实践之中。人们在作品中不仅力图模仿大自然,而且还要表达出人类心灵的激情,使艺术焕发了前所未有的、灿烂夺目的魅力。由于14世纪法国提倡的“新艺术”被人们接受,“导音”(在调式中最不稳定的音,由于半音的关系,具有向主音十分强烈的倾向)的引进,古代的调式发生了改变。一切调式终于融合成我们现在的大、小调式。复调音乐的理论日趋完善,和声风格写法在逐渐形成,节奏节拍也变得简明和匀称,接受世俗的歌词和曲调。作品常运用令人激动的节奏与错综复杂的旋律线条,复调风格的合唱作品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艺术高峰。


编辑推荐

  要领悟音乐的思想之美和语言之美,唯一的正道就是多接触音乐作品中的经典。这也是《走进艺术:西方音乐鉴赏语言》的宗旨之一。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西方音乐鉴赏语言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