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的迷惘
2009-1-1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法)贝尔纳·亨利·莱维
294
赵梅
无
1831年,法国政治思想家阿列克西·德·托克维尔在美国进行了为期9个多月的考察后,写下了《论美国的民主》这部举世公认的学术名著。170多年过去了,这部经久不衰的著作不仅成为世人了解美国的经典读本,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美国人对自己国家的看法。2004年,应美国《大西洋月刊》的邀请,法国作家贝尔纳一亨利·莱维沿着托克维尔的足迹对美国进行了为期一年的考察。《美国的迷惘》一书是莱维此次美国之行的结晶。本书分两部分。第一部分共七章,生动地记叙了作者旅行途中的所见所闻。第二部分共四章,主要是作者对当前美国所面临的问题的一些思考。正如莱维在开篇所言,尽管自己是托克维尔的崇拜者,尽管沿着托克维尔的足迹重新感受美国,但《美国的迷惘》一书既不是对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这部伟大著作的回应,也不是它的补充或扩展。
1831年,法国思想家托克维尔在美国进行了为期9个多月的考察后,写下了《论美国的民主》这部举世公认的学术名著。170多年后,应美国《大西洋月刊》之邀,法国作家贝尔纳-亨利·莱维沿着托克维尔的足迹,对美国进行了为期一年的考察。一路上,莱维采访了美国社会各阶层人士,从诺曼·梅勒到巴拉克·奥巴马,从莎朗·斯通到希拉里·克林顿,从弗朗西斯·福山到塞缪尔·亨廷顿,考察项目包罗万有,包括旧金山的同性恋酒吧、南达科他州的印第安人保留地、拉斯维加斯的红灯区以及关塔那摩监狱等。 深入美国腹地,迎面遭遇的种种光怪陆离之事令莱维应接不暇,现代社会的种科病症令其咀嚼再三。在书中,他反思了当前美国社会中的一些核心问题美国人的爱国主义、教会的公司化经营、重在隔绝与排斥的监狱制度、监狱的私有化、枪支管制、新保守主义以及非法移民等。如今,经济危机引发的骨牌效应方兴未艾,对比书中揭示的美国社会种种深层问题,可知经济问题实乃冰山一角。
贝尔纳-亨利·莱维(BerTlard Henri Levy)是现今活跃于欧美文坛的作家、记者、活动家和电影制作人,著有《带着人脸的野蛮》和《谁杀了丹尼尔.珀尔》等,并曾摄制纪录片《波斯尼亚》和《萨拉热窝死亡的一天》。
译序在路上美国之行第一章 初次印象第二章 西行第三章 太平洋屏障第四章 沙漠迷惘第五章 随南方而去第六章 飓风的眼睛第七章 美与丑反思 一 作为一个美国人意味着什么 二 美国意识形态和恐怖主义问题(当前的情势) 三 美国疯了吗 四 后记译名对照表
很长一段时间,在我的国家,阿列克西·德·托克维尔被视为二流作家。很长一段时间,一段很长的时间,这位自由思想的先行者、这位20世纪末反极权主义潮流的先知、这位汉娜·阿伦特的先驱——倘若我们对他的重要性早有了解——或许能为我们节省宝贵时间,使我们免于卷入旷日持久的毫无意义的争论中。法国的大学几乎从不教授这位启蒙使者的著述。事实是在我前半辈子的时问中,同我的同龄人一样,我把这位理论家——他恰巧还是位好作家——看做是一个旧式的、悠闲的贵族,一位懒洋洋的思考不走极端的专家,一个富于狡辩、过于审慎的鉴赏家,一个无病呻吟的多愁善感者,一个悲伤的自恋者,一个乏味的、反动的公共知识分子,一个爱说教的积极分子,一个以自命作家来自娱的机智的男人,一个失败的政客,一位孟德斯鸠苍白的仿效者;然而和伯父夏多布里昂(他似乎抢占了所有具有吸引力的角色)相比,他是个轻量级的人物。他写的回忆录只能当做一个消逝时代的佐证来读。之前他还写过一本冗长的游记,但迥异于这类专门题材的作品,几乎马上被人遗忘。
莱维所做的每一件事情无一不引起轰动。他是一位把公众注意力带入不时髦的政治事业的知识分子冒险家。 ——《纽约时报》 美国没有任何一位哲学家能够集莱维的魅力、文笔和政治参与于一身。 ——《华盛顿邮报》
《美国的迷惘:重寻托克维尔的足迹》一书几乎句句出自典故,这也是《美国的迷惘:重寻托克维尔的足迹》的引人入胜之处。美国怎么了?美国疯了吗?站在十字路口的美国,下一步将走向何方?他是一位把公众注意力带入不时髦的政治事业的知识分子冒险家。他有着欧洲知识分子所特有的文化积淀。他对欧美历史与文化的深厚底蕴、对当今美国社会问题的深邃理解,着实令人钦佩。他就是莱维!美国没有任何一位哲学家能够集莱维的魅力、文笔和政治参与于一身。《美国的迷惘:重寻托克维尔的足迹》带您“重寻托克维尔的足迹”!
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