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纳博科夫传

布赖恩•博伊德(Brian Boyd)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年7月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

布赖恩•博伊德(Brian Boyd)  

页数:

全二册  

字数:

600000  

译者:

刘佳林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纳博科夫传俄罗斯时期》为套装书,分别包括:《纳博科夫传俄罗斯时期(上)》、《纳博科夫传俄罗斯时期(下)》。《纳博科夫传俄罗斯时期(套装全2册)》从纳博科夫的家族历史与完美童年写起,到纳博科夫一家踏上美利坚国土前一刻结束,在时间段上与纳氏唯——部自传回忆录《说吧,记忆》刚好重合。在这部享誉世界的纳博科夫评传中,纳氏虚实相间欲与还休的记忆不曾说出的,博伊德替他说了下去;纳博科夫的读者们不曾读懂的,博伊德替他们读了出来。纳博科夫毕生创作中所有精心埋藏的典雅谜题,向读者发出的狡黠挑战,都被博伊德——破解——也许,他正是纳博科夫所召唤的那个最优秀的读者。
作为纳博科夫最权威的研究者和传记作者,博伊德以一个学者的深邃,一个理想读者的洞察力,一个讲故事好手的天资,勾勒纳博科夫生平跌宕,专注于刻写其“生命纹理”,更在对其作品的详尽解读与“解密”上做足功夫,是一部纳博科夫爱好者与研究者们无法绕行的“纳氏宝典”。
博伊德重拾纳博科夫抖落的回忆线头,甄别,辨伪,组合,串连,翻转,复原了纳博科夫在圣彼得堡、克里米亚、柏林、巴黎的生活场景,并带领读者一路蜿蜒而行,穿梭于其生活与创作之间。博伊德致力于纳博科夫谜一般的个性及其对其创作的影响,揭示出纳博科夫对人类意识的哲学思考,描述其哲学观的发展轨迹,并就这些观念之于其艺术创作的影响加以阐发,辅以大量精致透辟、独具慧眼的文本细读,提炼出纳氏其文其人所独有的诗学特征:独立与花样。他指出,作为一名作家、昆虫学家与博物学家,纳博科夫唤醒了我们对细节、整体与和谐的注意,他提醒我们,只要不以想当然的眼光看世界,我们就会发现庸常的生活洪流中潜藏着的艺术品质,从而深入一个更加丰饶的世界;在感受作家无穷的创造力的同时,看到世界那无限的创造的神奇。我们是时间与个体意识的囚徒,然而,在艺术或科学中,在记忆、想象、意志与良知之下,人类心灵可以自由驰骋,穿越自我的禁锢与时间的铁栅。
源于热爱与懂得,博伊德的评传与纳博科夫的行文风格一脉相承,其结构之完美,论述之精妙,解读之细腻,引征之繁复,行文之诗意,蕴涵之丰盈,无处不流溢出大家气魄,至今无出其右者。

作者简介

  刘佳林,1965年11月生,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近期主要成果有:《比较文学概论》(参编),《论文明、权力与知识》(译著),《诚与真》(译著),《汉娜.阿伦特:政治、历史与公民身份》(译著),《外国传记鉴赏辞典》(副主编)等。目前正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纳博科夫小说论”的研究工作。
布赖恩·博伊德,新西兰奥克兰大学英语系杰出教授,国际知名学者,纳博科夫研究权威,成果荣获多种奖励,并被译成12种文字。他最富盛名的学术成果包括两卷本传记《纳博科夫传:俄罗斯时期》、《纳博科夫传:美国时期》,关于《微暗的火》、《阿达》的研究著作以及他负责的网站“阿达在线”。此外,他还编有《美国图书馆中的纳博科夫》(三卷本,1996),合编《纳博科夫的蝴蝶》(与罗伯特·迈克尔·派尔合作)、《诗歌与译文》(与斯坦尼斯拉夫·什瓦布林合作,哈考特,2008),并帮助意大利阿德尔斐七星诗社出版社和西班牙银河出版社编辑纳博科夫全集。他的近期著作包括《论故事的起源:进化、认识与小说》(贝尔克纳普/哈佛,2009)以及《文学的进化论研究:艺术与科学读本》(哥伦比亚,2009)。目前正研究撰写科学哲学家卡尔·波普尔的传记。

书籍目录

  插图说明
日期说明
中文版序
引言 
第一部分 俄罗斯
第一章 自由血统:过去的花样
第二章 醒来的世界(圣彼得堡,1899-1904)
第三章 第一次革命与第一届杜马(圣彼得堡,1904-1906)
第四章 蝴蝶(圣彼得堡,1906-1910)
第五章 学校(圣彼得堡,1911-1914)
第六章 恋人与诗人(彼得格勒,1914-1917)
第七章 初尝流亡滋味(克里米亚,1917-1919)
第二部分 欧洲
第八章 成为西林(剑桥,1919-1922)
第九章 重组(柏林,1922-1923)
第十章 缪斯登场(柏林,1923-1925)
第十一章 流亡生活场景(柏林,1925-1926)
第十二章 异想(柏林,1927-1929)
第十三章 作家纳博科夫
第十四章 《防守》
第十五章 反与正(柏林,1929-1930)
第十六章 明亮的书桌,黑暗的世界(柏林,1930-1932)
第十七章 远景(柏林,1932-1934)
第十八章 翻译与转换(柏林,1934一1937)
第十九章 奔波(法国,1937)
第二十章 《天资》581
第二十一章 穷困(法国,1938-1939)
第二十二章 寻找出口(法国,1939-1940)
致谢
文献目录
索引
译后记

章节摘录

插图:1982年起,我开始偷偷地研究纳博科夫在俄罗斯的生活,1990年我第一次访问了这片国土。戈尔巴乔夫的时代,苏联经历了剧烈的变革,1986年起,纳博科夫的作品开始在苏联出版。1990年夏,俄罗斯第一次纳博科夫讨论会在莫斯科召开,年底我应邀再次去了这个国家。那里的纳博科夫学者迫切想翻译出版我的纳博科夫传,并请我为俄文本作序,我欣然应允,并跟他们谈到俄罗斯充满讽刺意味的历史,谈到纳博科夫本人的看法,他说未来某一天,他的声名将会在俄罗斯得到恢复。但当时俄罗斯的经济很糟糕,许多希望出版本传记的出版社纷纷倒闭。我的序言1992年就写好,1999年只得附言更新,2000年又再次附言解释,直到2001年,《纳博科夫传:俄罗斯时期》才终于出版。我知道,这样的拖延不会在中国发生。像纳博科夫一样,我从未去过中国,不过我希望这种情况不久能得到改变。在讲授英国文学课程时,我会在导论部分夹带一些关于托尔斯泰和李白的介绍。纳博科夫关心他在俄国读者心中的地位,但对中国却考虑不多,只是在《天资》中,他让康斯坦丁·戈杜诺夫一车尔登采夫在天山、南山、戈壁、长江上游、拉萨、阿尔金山和塔克拉玛干地区做过蝴蝶科考工作。20世纪二三十年代,纳博科夫的一些作品曾在俄国流亡者的中心之一哈尔滨出版。西蒙·卡林斯基是第一个发表研究《天资》著述的美国学者,也是纳博科夫书信的第一个编辑人,他就是在哈尔滨长大的。30年代时卡林斯基还是一个小男孩,但已经爱上纳博科夫的小说。1919年以后,纳博科夫再也没有踏上俄国的土地,不过在想象中,他最后一部完成了的小说《瞧,这些小丑!》的主人公瓦季姆·瓦季米奇却回去了。在回忆中,他的青春岁月才智平平,没有什么独创性,诗性而又浪漫。他迷恋的是现成的经验,迷恋的是现成的词语。等他走出这段岁月后,纳博科夫获得了一些教训:发现自我屈服后,对习惯有了更强烈的恐惧;他对那种宣称追求艺术、因此可以对所选择的真实生命恣意妄为的做法感到厌恶;他认识到易燃的情欲和永不熄灭的初恋之火有着本质区别。是的,与后继者点燃起来的诗情一样,柳夏激发的诗句也一样没有什么创造性,但在与她的交往中,纳博科夫获得了一种感情的光与热,这些光与热将在未来五十年的散文写作中不断闪烁、释放。纳博科夫对柳夏的热情无助于他的学习。虽然小孩子时他是数学奇才,但1907年的肺炎让他失去了这种特殊天赋,他在捷尼谢夫的数学成绩随着兴趣的高低而起伏。1918年春季学期结束时,他的代数“不理想”。需要另外补课。1916年秋季学期他找了个数学辅导老师,过去捷尼谢夫的学生,现在是大学生,叫拉扎尔·罗森塔尔,他后来写过一篇回忆纳博科夫年轻时候的文章,这类文章不多见。他之所以揽到这份工作,是因为他已经在给纳博科夫的同学辅导,那就是贫穷、胆怯、害羞、失去父亲的尼古拉.舒斯托夫。舒斯托夫经常自豪地跟罗森塔尔说起他的朋友沃洛佳,急于让他的辅导老师觉得,有这样的学生很荣耀。罗森塔尔觉得这样的友谊很奇怪,沃洛佳“不但来自另一个阶层,而且属于另一种类型。他在班上是个头目,科利亚则总是缩在墙角,但他们之间却有某种联系”。罗森塔尔记得,舒斯托夫总是心存感激,因为他不但被邀请到纳博科夫那奢华的家里去,叶莉娜.纳博科夫还征求他的意见,如何平息儿子狂暴的情绪。罗森塔尔觉得沃洛佳很好教,但容易分心:“他很快就能掌握要学的东西,不过他脑子里的东西太多太多!

后记

一般说来,后记往往有点像影片的片尾,生动活泼的画面忽然间变成了单调的、机械滚动的字幕,尽管制片人对演职员、赞助商等种种信息详细交代,唯恐遗漏,但观众大多早已起身离场。那些依然能够安静地坐在池子里,听着与主题相关或无关的片尾曲,望着一排排滑过去的名字,直到“剧终”的字样在让人觉得晃眼的灯光照耀下消失于银幕才走开的人,要么是“利益攸关方”,要么是真正的影迷,要么就是果戈理笔下那对着马车轱辘发呆的农民。不过,照纳博科夫的说法,发呆是“生存还是毁灭之沉思的原始形式”。经过20个月的艰苦努力,完成了这部对本人而言体量比较大的译著之后,我其实是有许多话要说的。从2007年9月3日魏东先生打电话跟我商谈此书的翻译至今,家事国事、身内身外,我亲历、目睹了太多的离合悲欢,失望希望。这样,翻译《纳博科夫传》于我除了是一种久存的心愿与责任外,有时还是一种寄托,甚至是一种强迫性的情感转移。坦率地说,我对这本传记非常用心,翻译过程中,为之歌哭泪笑的时候也有过。我沉湎很深时,妻子都有些担心,她逼着我跟她到超市去换换脑子,可在我眼里,那些促销的广告牌、琳琅的货架和推着购物车在商场晃悠的顾客都不真实,倒是柏林街头的电车、波罗的海的海滩、费奥多尔和济娜站在朦胧路灯下的形象让我觉得亲切,仿佛就在眼前。

媒体关注与评论

这部传记精妙绝伦,作者才思飞扬,令人手不释卷,欲罢不能。布赖恩.博伊德的这部著作用力甚勤,堪比纳博科夫那本百科全书式的译著。   ——普希金的《叶甫盖尼•奧涅金》 它是难以企及的范本。   ——迈克尔•德达,《华盛顿邮报图书世界》 博伊德先生天资过人,他出色地将生活与文学融为一炉……在这部令人难忘的传记中,他向世人展示了一个我们所知甚少的纳博科夫……作为传记,——(博伊德的)著作将难以逾越。这是对传主一生的准确描绘,是对那个时代的忠实写照。   ——谢尔盖•达维多夫,《纽约时报书评》 当今时代,出色的文学传记屈指可数,这部杰作无疑将首屈一指……布赖恩•博伊德有精彩的故事可讲,他讲得很精彩。   ——希尔顿•克拉默,《华尔街日报》 一部(文学传记)杰作,传记家与伟大作家从此形影不离,相得益彰。   ——约瑟夫•科茨,《芝加哥论坛报》 博伊德博学多才,因此作为纳博科夫的传记作家,他当仁不让……他对一个生命的叙写无比“真实”,他对俄国文学的理解无比全面,他对纳博科夫研究的帮助不可或缺。   ——简•格雷森,《泰晤士报文学增刊》


编辑推荐

《纳博科夫传俄罗斯时期(套装全2册)》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洛丽塔”传奇的缔造者,驰骋于俄语、法语、英语三度空间的文学大师,何处才是其精神家园?三十年来最权威的纳博科夫传记一部二十世纪的政治史、精神史纳博科夫倾斜着文学的层面,倾斜着生活的层面。阅读纳博科夫,我们不再只是观察人物之间的戏剧,我们自身在一个更大的舞台上变成了主人公:读者面对着作者,心灵面对着它的世界。在他最优秀的作品中,纳博科夫让我们认识到,他的世界不是现成的,而是当着我们的面在生成,我们参与创造越多——观察细节,将各部分联系起来,努力解决它们提出或隐藏的各种问题——这些世界就变得越“真实”,同时,这些真实就越可能成为通向进一步真实的台阶。随着发现不断增加,激动的脉搏会跳得更快,惊奇感会更强,直到最后,我们站到了新真理的门槛前。纳博科夫说,那就是事物的本来面貌。只要我们不是想当然地去看世界,我们就会发现生活核心潜藏着的艺术品质,它引领我们深入这个世界,让我们不断接近创造的神奇,也许还给了我们这样一个承诺,我们可以与所了解的一切建立新的关系。  ——布赖恩·博伊德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纳博科夫传 PDF格式下载



所有的纳博科夫迷都可以看看


给大师立传,是个冒险的活儿。看看马克斯?勃罗德吧。对于他对卡夫卡大师做的一切,昆德拉代表作家向传记作者、评论家、普通读者喊出心声:天哪,一个人竟可以如此爱一个人,却又如此不懂他!!!又如:海明威的风格越是简约,他的评论者就越是罗嗦。“被背叛的遗嘱”这个血淋淋阴惨惨的控诉,就献给这些不受欢迎的好事者。    关于书的书,后一个书总不如前一个好,正如林黛玉的扮演者总是各有各的丑。给大师画像?首先得是与之比肩的大师才行。    是谁这么想不开?胆敢为纳博科夫立传?想想可怜的安德鲁?费尔德吧。为了向心中的大师致敬,费先生人生的好时光耗了大半,却不幸生得一副愚顽头脑,只赚得大师追着喊打。    有个叫做布莱恩?博伊德的爱尔兰人,就做了这么一件冒险事儿。历时十年,循着纳博科夫跨越整个北半球的足迹,怀揣作家作品中所有的小细节小鬼魂小谜语,写了一部两卷本的大书:《纳博科夫:俄罗斯时期》,《纳博科夫:美国时期》。意外的是,几十年来,无论普通读者、学者论家,还是纳氏之妻之子,都对这部书称赞有加。它已经成为读者们绕不开的一部“纳博科夫全攻略”或“纳氏宝典”。    从文体复杂莫测如万花筒的纳博科夫出版第一本诗集算起,纳氏评论史已经度过了近一个世纪。时至今日,“Nabokovian”(纳博科夫爱好者,或纳博科夫...研究者)已经像“红学”“莎学”一般,成为一个固定词汇。而在中国,据Nabokovian之一、赫鲁晓夫的孙女赫鲁晓娃说,纳博科夫在“北京和上海享有通俗文化明星一般的地位”。资深点的读者知道他是玩弄戏法和读者的文体大师,陌生点的读者只知洛丽塔,但几乎所有没读过纳博科夫的人都晓得“小萝莉”是什么。  在我国一部分读者还在用“情色大师”、“异色作家”来指称纳博科夫,另一部分读者还在为他小说中那些云遮雾罩的叙事罗网晕头转向的时候,西方的Nabokovian们已经在正襟危坐地交流纳博科夫教给他们的一切。厄普代克、格林、库切、帕慕克、大江健三郎、波德里亚……文坛巨匠群中,纳博科夫的感恩者和致敬者可以列一个长长的名单。大师对大师的解读往往掺杂着误读和夫子自道,而学者们做算术题一般条分缕析的路数又让普通读者敬而远之,更何况,以一副愚顽头脑贻笑大方者,这个世界多的是。博伊德站在何处?    《纳博科夫:俄罗斯时期》的中译本终于姗姗来迟。它从纳氏的家族历史与完美的童年写起,到一家人踏上美利坚国土前一刻结束,在时间段上与纳氏唯一一部自传回忆录《说吧,记忆》刚好重合。纳博科夫虚实相间欲与还休的记忆不曾说出的,博伊德替他说了下去。纳博科夫的读者们不曾读懂的,博伊德替他们读了出来。在这部书中,他重拾纳氏抖落的回忆线头,通过无数次对纳氏亲人朋友的采访,对其所有居住地的实地考察,以及对迄今未公开的作家私人档案材料的查阅,精确复制了纳博科夫在圣彼得堡、克里米亚、柏林、巴黎的生活场景,并在文本细读上做足功夫,发掘其创作中包含的哲学、道德与美学内涵,带领读者一路蜿蜒而行,找到其生活与创作的奥秘与真谛。替人读书这样一个活儿,博伊德做到了极致。    那么,这到底是讲故事讲八卦的作家传记,还是一本正经的文学评论?作为一名资深Nabokovian,博伊德有幸同时兼备学者的智慧、深刻与严谨,小说家的策略、技法与文体,散文家的幽默从容、活色生香,显然,他是个大受欢迎的才子型学者。更重要的是,除了对纳博科夫的热爱与懂得,他还与之共享了一种相近相惜的风格。他孜孜以求,终于找到纳氏思维的风格,看万事万物的风格,文笔的风格,并在自己的著作中继承了这种风格。这一点,正是纳氏本人在一本关于寻找作家踪迹、发现作家灵魂奥秘的仿传记体小说《塞巴斯蒂安?奈特的真实生活》中一再强调的。也许,博伊德就是纳博科夫毕生期待的那个能够解开所有典雅谜题,接住所有刁钻发球,画出蝴蝶翅膀上所有彩色纹理,最终气喘吁吁爬到山顶并与他紧紧相拥的“优秀读者”,最适合也最有资格谈论纳博科夫的那个人。循着博伊德骑士开辟的道路,我们走遍罗网密布的文本丛林,沿途遇到了一个俄罗斯老贵族,一个少年风流的英俊男子,一个为生活而艺术、为艺术而生活的文艺青年,一个追求审美狂喜与个人幸福的天才,一个温柔敦厚的道德哲学家,一只流亡的孤鹰,一个大师。拨开重重雾霭,我们与博伊德一道,寻找着一个真实的纳博科夫。   阅读更多 ›


这套书买的很划算啊,加上邮费还不到26,送货速度也很快啊,就是有本书裁剪的不好,稍有瑕疵。不过,还是很喜欢啊


研究纳博科夫的这两俄罗斯时期部书我觉得不错,资料翔实,全面。


名家的书就是好。只是不要送垃圾书给我,哪怕给我个书签都有用,夹个什么中国酒政狗屁垃圾书,还得占用垃圾袋的位置,还得扔到垃圾箱去。


这样的好书打折到这个份儿上,真让人不舒服。多年不见的好书,好译文。两者相得益彰,会与时间共长远。


喜欢纳博科夫的著作,对他的传记看得就挑剔点了.这套书我全买了,读得如醉如痴.想了解纳博科夫的朋友不要错过哦.


等有闲钱把美国时期也收了。博伊德写的纳博科夫传很优秀。


真是好书!印刷质量很好,书很新。不知什么时候出版《纳博科夫传 美国时期》?


这部<纳博科夫传>,内容非常丰富,两个世界,两个阵营,三个时期,都非常具体,印得也很好,值得!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