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暗室”
2011-9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周海婴
241
无
周海婴用照相机接续了鲁迅的事业——观察“后鲁迅时代”,记录那些经过选择的影像,形成数万张底片,为我们提供了独特的私家记忆。“我在摄影中找到了自己的乐趣,如今却无意间为大家与小家留下了凝固的瞬间。”《历史的“暗室”:周海婴早期摄影集1946-1956》记录着周海婴的人生。内容包括周令飞访谈:他从未想过发表,善良的观看——谈海婴先生摄影作品,后鲁迅时代的私家记忆,历史的“暗室”——周海婴早期摄影展(1946~1956)等。
周海婴(1929年—2011年)鲁迅和许广平仅有的1个儿子,1952至1960年在北京大学物理系学习无线电专业。1960年起在国家广电总局工作。原国家广电总局副部级干部,无线电专家,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另任上海鲁迅文化发展中心理事长,中国鲁迅研究会名誉会长,北京鲁迅纪念馆、绍兴鲁迅纪念馆、厦门鲁迅纪念馆名誉馆长,北京鲁迅中学、绍兴鲁迅中学名誉校长,中国鲁迅研究室、上海鲁迅纪念馆顾问,中国无线电运动协会(CRSA)顾问等。2011年4月7日凌晨在北京逝世,遗体告别仪式于4月11日举行。
周老一生酷爱摄影,1938年10月拍摄生平第一帧照片;1943年11月正式开始学习摄影;1944年11月拥有第一部照相机;1948年11月拍摄第一帧彩色照片;1952年第一次自己冲洗彩色胶卷、照片。70年来共拍摄照片两万余张,其中以上海难民、上海2·6轰炸、民主人士秘密前往东北解放区、辅仁大学和北京大学校园生活等四五十年代上海与北京的系列照片尤为珍贵。2008年9月27日15 时30分,“镜匣人间——周海婴80摄影展”开幕式在北京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隆重举行。
序言自序·镜匣人问周令飞访谈:他从未想过发表善良的观看——谈海婴先生摄影作品后鲁迅时代的私家记忆历史的“暗室”——周海婴早期摄影展(1946~1956)北上霞飞坊庆祝在北方景观社会亲友彩色摄影
周令飞访谈:他从未想过发表 拍周围的生活圈 朱:他在民国时代主要拍身边的人,周围有很多邻居,是中产阶级群体。 周:父亲前期的关注点是放在市井生活层面的,其中有他潜意识里对社会的关注态度。他不是摄影记者,当然,他要拍一些不同的东西,最方便的恐怕就是在他周围就近拍。因此,他拍的很多题材,像乞丐、邻里、儿童、小贩等,几乎都是生活的周遭,他不可能走得很远,像淮海中路,兆丰公园、襄阳公园等,也大概是在这个生活圈里。如果你仔细去看他的照片,可以发现他拍了大量的淮海坊弄堂里的图片,随意的人物都作为他的模特,还有很多市井生活和街道上的所见所闻。 朱:他很多拍摄手法有些像布列松,那种“瞬间抓取”。 周:父亲自始至终不喜欢摆拍,对此他十分厌恶,他还常常对摆拍获奖的摄影作品作愤愤的批评。他照片里除了纪念照外没有摆的,都是随性、随机、很生活化的。我看了他所有的底片,每一张我都看过,发现他的照片分两大部分:一部分是老百姓的市井生活,这部分量不小;二是所谓的纪念照,可他也不希望亲戚朋友规规矩矩,他总是尽可能地抓拍。他希望更多地带一些生活气息在里面,使照片看上去生动自然。我相信这种抓拍的意识、镜头选取的角度与他的性格以及内在修养有很大的关系。 朱:他抓拍的水平在1948年的时候已很成熟。 周:非常成熟。那时候用的胶卷感光度低,但他拍的东西还能多种多样,还能很有趣,很有动感,甚至现在看来还很有内涵。 ……
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