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及其治理
2008-10
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
唐守廉 编
288
无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信息通信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信息化建设取得了长足进展,信息通信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和富国强民的重要推动力量。 截至2006年1月,中国的电话用户总数已达到7.52亿户,居世界各国之首。固定电话普及率达27.0部/百人,移动电话普及率达30.3部/百人。 互联网宽带用户达3 862.1万户,全社会互联网使用人数迭1.11亿户,居世界第二。在网络和用户规模上,中国已成为全球信息通信大国。 “村村通电话工程”实施两年多来,截至2005年11月,全国已有5万多个行政村新开通了电话,通电话行政村比重已经达到97%以上,提前实现了邮电“十五”规划中“95%以上行政村通电话”的目标。 经历一系列的改革和重组,中国信息通信业已初步形成有效竞争的市场格局,信息通信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发生了引人注目的变化。目前,中国正处于WTO的过渡期,《电信法》已被全国人大常委会列入2006年的立法计划并有望在近期进入审议程序,信息通信管理部门依法行政、依法管理的意识初步形成,各级信息通信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和监管水平显著提高,互联互通、网间结算等监管难题得到一定程度的解决,3G的技术条件已经成熟,战略转型成为运营商的共识。
《互联网及其治理》出版的目的是希望能够客观、公正地阐述和界定相关问题,尽可能从技术、法律、经济、文化等多角度进行分析和研究,并提出相应治理建议。希望《互联网及其治理》能够为政府、互联网网络和服务提供商,相关社会团体、互联网用户,以及有兴趣的学者和高等教育院校学生, 提供有关互联网治理的系统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互联网是近代最伟大的发明之一。它突破了国家和地域的界限,改变着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方式,把世界连接在了一起。它已经成为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同时也带来许多意想不到、需要解决的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即如何进行互联网治理,已经成为全球诸多国家和地区政府和社会关注的重大课题。笔者伴随着我周电信改革开放和互联网发展历程,从政府规制的角度,进行了多年的潜心相关研究。《互联网及其治理》是在此基础上组织人员集中编写,最终获得出版。
唐守廉,北京邮电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执行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市场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技术经济学会理事、中国法学会信息法学研究会理事、北京通信学会理事,中国通信企协增值服务专业委员会顾问,《技术经济》杂志编委。从1986年起在北京邮电大学任教,1995年获原邮电部“邮电系统优秀青年知识分子”荣誉称号,1999年获原信息产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2003年获中国通信学会科学技术二等奖,2008年获“北京邮电大学教学名师” 光荣称号。近年负责完成多项科研项目,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原信息产业部和我国几大电信企业的科研项目,并发表大量论文和专著,是我国信息产业著名专家学者。
1 概论1.1 互联网起源和发展1.2 互联网特征1.3 互联网的影响1.4 互联网治理原则1.5 互联网治理主体1.5.1 政府1.5.2 行业协会和相关企业1.5.3 网民1.6 互联网治理方式1.6.1 网络立法1.6.2 行政监督1.6.3 行业自律1.6.4 网民道德自律1.6.5 技术控制1.7 互联网治理模型2 互联网国际治理2.1 信息社会世界首脑会议第一阶段会议2.2 联合同互联网治理工作组2.3 信息社会世界峰会第二阶段会议2.4 互联网治理论坛第一次会议2.5 其他相关国际性组织2.6 中国参与互联网国际治理3 互联网基础设施3.1 0SI和TCP/IP3.1.1 0SI七层模型3.1.2 TCP/IP3.2 IP地址3.2.1 IPv43.2.2 IPv63.3 域名系统3.3.1 域名3.3.2 域名注册3.3.3 根服务器3.4 Web标准3.5 互联网接入技术3.5.1 有线接人技术3.5.2 无线接入技术4 骨干互联网和互联互通4.1 我国骨干互联网和互联互通4.2 美国骨干互联网和互联互通4.3 其他部分国家互联网架构4.4 互联费用结算5互联网安全5.1 互联网安全的基本概念5.1.1 互联网安全问题的起源5.1.2 互联网安全的重要性5.1.3 互联网安全的研究范畴5.2 互联网安全技术5.2.1 防火墙技术5.2.2 入侵检测技术5.2.3 防病毒技术5.2.4 加密技术5.2.5 容灾备份技术5.3 网络战争5.3.1 网络战5.3.2 各国备战网络5.4 网上恐怖主义与人权5.4.1 网上恐怖主义5.4.2 互联网人权5.5 美国互联网安全国家战略6 互联网业务7 网络人权8 网络消费者权益与电子签名9 互联网的多语言性与文化多样性10 互联网不良信息治理参考文献
1969年,美国国防部为了开发能够抵抗核打击的计算机网络,资助建立了一个基于分组交换的网络,名为ARPANET,就是今天互联网(Internet)的最早雏形。 1971年, 位于美国剑桥的BBN科技公司工程师雷? 汤姆林森(RayTomlinson)开发出电子邮件。此后,ARPANET技术开始向大学等研究机构普及。 1973年,TCP(传输控制协议)正式投入使用;1981年,IP(互联网协议)投入使用;1983年,TCP/IP协议正式被集成于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UNIX版本中,该网络版适应了当时各大学、机关、企业强烈的网络需求。随着免费发放的UNIX操作系统的广泛使用,TCP/IP协议得到了极大的推广。同年,ARPANET宣布将把过去的通信协议NCP(网络控制协议)向新协议TCP/IP(传输控制协议/互联网协议)过渡。随着越来越多厂家的加入和支持,TCP/IP协议成为将大大小小分散于各地的网络连接起来的纽带。 伴随着这张当今世界上规模最大、用户最多的网络的成长壮大,TCP/IP协议也就成为既定事实上的世界标准,IP网络逐渐成为当代乃至未来计算机网络的主流。
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