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旅游经济学原理

张辉 旅游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4-4  

出版社:

旅游教育出版社  

作者:

张辉  

页数:

345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为适应旅游业的发展要求,满足旅游高等教育的需要,我们根据高等院校旅游专业的课程设置、教学目标,在国家旅游局人事劳动教育司的主持下,集合国内旅游高等院校的众多专家学者,自20世纪90年代起,先后出版了系列旅游高等院校教材。该套教材出版以来,得到了广大院校师生和业界的普遍好评,至今仍是众多院校的首选教材,一版再版。迄今为止,该套教材不仅为众多院校广泛使用,而且是规模最大、品种最多的一套高等院校旅游专业教材。

书籍目录

第1章 旅游经济学研究对象 第一节 旅游经济学的产生 第二节 旅游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研究范围第2章 旅游与旅游经济 第一节 旅游现象 第二节 世界旅游发展的基本格局 第三节 旅游经济的基本性质 第四节 旅游活动的基本类型第3章 旅游目的地与旅游供给 第一节 旅游资源与旅游吸引力 第二节 旅游目的地的形成 第三节 旅游目的地的供给能力 第四节 旅游目的地区位与容量 第五节 旅游目的地短期波动与周期演变第4章 旅游需求与旅游客源地 第一节 旅游需求理论研究 第二节 旅游需求的时间因素 第三节 旅游需求规律 第四节 旅游消费决策行为 第五节 旅游需求的衡量指标 第六节 旅游客源地第5章 旅游联结体 第一节 交通运输与旅游 第二节 旅游组织 第三节 旅游活动中的契约关系第6章 旅游产业 第一节 旅游产业的形成 第二节 旅游经济发展模式 第三节 旅游产业发展战略 第四节 旅游产业结构第7章 旅游产业的市场结构与市场行为 第一节 施行社产业市场结构 第二节 饭店产业市场结构 第三节 旅游企业市场行为第8章 旅游企业一体化经营 第一节 旅游企业纵向一体化的原因 第二节 旅游企业纵向一体化的形式 第三节 旅游企业横向一体化第9章 旅游企业跨国经营 第一节 旅游企业跨国经营理论分析 第二节 旅游活动的国际化与跨国经营 第三节 旅游经济的全球化第10章 旅游发展中的政府与市场 第一节 市场缺陷 第二节 政府干预与公共失灵 第三节 旅游规划 第四节 旅游行业管理 第五节 旅游产业政策第11章 旅游经济影响与效益 第一节 旅游经济影响定性分析 第二节 旅游乘数与旅游卫星账户 第三节 我国关于旅游经济影响衡量的研究 第四节 旅游经济效益的概念与衡量主要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旅游经济学的产生  一、国外旅游经济问题的研究  一种社会现象能否成为社会科学研究者所关注的课题,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其表现的时间维度及其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当一种社会现象在特定范围内对社会经济的作用不断加强,并且越来越多地影响人们的生活时,便能吸引社会科学研究者的研究兴趣。因此,从这个意义出发,社会科学研究往往是同研究领域或者研究对象的实践过程相联系的。同其他社会科学一样,旅游学科研究也是同旅游实践发展过程相联系的,具有阶段性特征。因为旅游是工业化阶段的一种社会现象,旅游现象的独立性始于近代,所以,与旅游实践发展的历史相对应,有关旅游现象的研究仅有百年的历史,各项研究工作还是初步的,还处在发展过程之中。作为研究旅游现象的经济学科,与一般经济学相比较,无论从研究方法、研究范式、理论框架,还是从现象概括以及规律总结,都存在明显的差距和不足。到目前为止,旅游经济学科还处在一个初步认识和讨论过程之中。  (一)“二战”以前的旅游经济研究  尽管旅游经济的研究还处于一个探索阶段,但是从研究的起点来看,同其他社会科学研究一样,都始于现象发展的实际统计研究。“旅游现象作为一种社会科学范围的研究对象,国外对它的研究通常分别在学术和业务性两个范围内进行的。”①意大利学者为早期旅游经济研究作出了突出的贡献。1899年意大利政府统计局博迪奥(L Bodio)发表的《外国人在意大利的移动及其花费》是最早的旅游经济研究文献。其后的另两个意大利人尼塞福罗(A.Niceforo)发表了《外国人在意大利的移动》(1923),贝尼尼(R.Benini)发表了《关于游客移动计算方法的改良》(1926)。这种从统计角度对游客人数、逗留时间和消费能力等方面的研究,反映了人们早期对旅游现象的经济层面的认知以及取得经济利益的需要。  从研究的出发点和研究方法看,博迪奥的论文是一篇从业务角度来解释或研究旅游经济现象的论文,并不是一篇“从学术角度研究旅游现象的文献”。②从业务角度出发,利用统计研究成果分析社会现象,是早期科学研究的一个突出特点。无论是经济学、人类学,还是社会学,社会科学的建立大多是从统计研究开始的。旅游经济学科作为社会科学的组成部分也不例外。通过统计研究来了解旅游现象的内在规律,更能把握旅游现象的表现方式。从19世纪中叶开始,伴随着世界范围内工业化的兴起,国际的商品交换日益频繁,旅游活动特别是国际商务旅游活动在欧洲和北美地区相继产生。虽然规模不大,但国际旅游者的流动以及在异国的消费的确会对两国的政治经济生活产生诸多影响。特别是旅游者的跨国流动,让旅游者流入国可以获得较为可观的外汇收入。因此,欧美各国特别是国际贸易往来占较大比重国家的政府开始对旅游经济这种社会现象给予关注。“博迪奥等人对旅游经济研究就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出现的。”①他们利用统计方法,对前来意大利旅游的人进行大量的调查与研究,从平衡国际外汇收入出发,评述了旅游对国家经济的影响和作用。  在19世纪中叶,旅游活动的空间范围仅限于西欧、北美地区,而且旅游活动的供给规模与出游人数有限,旅游还没有成为一个具有相当规模的经济现象或产业现象。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旅游现象只出现在一定的区域内,远没有出现国际化和大众化的趋势。在这种社会环境下,旅游科学研究必然存在一定的历史局限性。在这种历史条件下,还不具备从旅游现象的本质人手来研究规律性的条件。因此,博迪奥等人虽然是涉足旅游经济研究的先导,也提出了一些很有见解的主张,但就其研究的内容而言,则只是对旅游经济个别现象或个别问题的研究,并没有将旅游经济作为一个完整的体系去认识。  首次从经济学角度对旅游现象做出系统剖析和论证的是罗马大学讲师马里奥蒂(A.Mariotti)。1927年他将旅游经济讲座的内容整理后公开出版,次年又出版了该书的续集。这两部分书稿合称为《旅游经济学讲义》。马里奥蒂在他的《旅游经济学讲义》中,不仅对旅游地区的开发、旅游接待业的经营进行了系统研究,而且对旅游活动的形态、结构和活动要素进行了说明,第一次提出了旅游活动是具有经济性质的一种社会现象。在研究旅游经济时,他主张把旅游活动分为“能动旅游”和“被动旅游”两种形态,并创造性提出了旅游中心地的理论,这种理论认为,旅游者喜爱的是将艺术、考古、风土和保健等自然条件、人为的诸多条件和设施、娱乐、旅店的组织等整合在一起的地方,前二者是自然发生的吸引力,后者是派生的吸引力,能很好地取得两者之间的平衡就形成旅游吸引力,就可以成为旅游的中心地。由此可见,马里奥蒂已经注意到了旅游吸引力是旅游地形成的主要因素。  从涉及的领域以及相关问题的研究来看,马里奥蒂不同于博迪奥等人,他没有简单地将旅游这种社会现象看成国际间的收入与花费问题,其旅游研究也不仅仅停留在对国民经济作用的认识上。相反,他用了大量篇幅对旅游代理商、旅游产业组织、旅游资源以及旅游中心地等相关问题进行了详细的研究,扩大了旅游经济学研究的领域。与此同时,他首次提出了旅游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结构与内容,这为后来旅游经济学理论框架的形成打下坚实的基础。  与意大利学者类似,英国学者奥格威尔1933年出版了《旅游活动》,用数学统计方法科学地研究了旅游者的流动规律,并从经济的角度给旅游者下了定义。  与以上几位意大利和英国学者不同的是,德国的两位学者对于旅游现象的研究不囿于经济视角。1931年德国学者鲍尔曼(A.Bormann)发表《旅游论》,认为“旅游论的所属是经济学,它的根本问题不仅属于国民经济学及经营经济学的领域,而且不能不运用各个学科的成果”;1935年柏林大学葛留克斯曼(G.Glticksmann)出版了《旅游总论》,系统地论证了旅游活动的发生、基础、性质,论及了旅游的经济和社会影响,论述了促进旅游业发展的政策和手段。从研究的视野上他们认为,旅游现象研究是一个涉及旅游活动的基础、发生原因、运行的手段及其对社会的影响等问题的范围非常广泛的领域,需要从不同学科去研究而不只从经济学的角度去考察。但鲍尔曼不同意葛留克斯曼将心理学引入旅游研究,认为这样做不符合旅游研究的目的。瑞士的汉克泽尔(Hunziker)和克拉蒲(Krapf)1942年出版的《旅游总论概要》秉承了多学科研究旅游现象的思想,从经济学和社会学两个方面对旅游进行了研究。  (二)“二战”后的旅游经济研究  “二战”结束后直至20世纪60年代,学术界主要强调的是发展旅游对经济不发达的国家和地区以及发达国家的边远地区所带来的显著经济利益。其间的一些主要著作有:1954年,德国学者克拉普特出版的《旅游消费》一书,对旅游消费的动力和过程作了专题研究;1955年,意大利学者特罗伊西出版的专著《旅游及旅游收入的经济理论》,对旅游经济概念、旅游收入及旅游经济效益作了比较深入的探讨;1950年,日本学者田中喜一教授出版的论著《旅游事业论》,从经济的角度研究国际旅游,从而深化了旅游经济的研究。  旅游发展使一些接待地国家和地区的国际收支平衡、就业和税收都有了增长;旅游发展可以对一些国家的外汇短缺形成补救,可以替代面临危机的传统出口业。但旅游发展也造成了许多负面影响,由此出现了对旅游可以促进接待地经济发展的论点的批评,指出了诸如旅游经济乘数效应低于实际情况、漏损的存在、大量游客涌人接待地引起的物价上涨,进而使预期的经济利益落空等问题。  20世纪70年代旅游活动的迅速发展,在相对集中的时间和空间内涌现的巨大游客流,使接待地社会和环境受到了空前压力,客观上推动了对旅游社会文化和旅游环境与生态的研究快于旅游经济研究局面的形成。若单就旅游的经济研究而言,60—80年代的研究主体是旅游的经济影响。80年代后,学者们开始从宏观上研究诸如发展旅游的经济效益和代价等问题。纵观之,欧美学界对旅游的经济学研究涉及了国际旅游分工理论与差别需求、旅游市场问题、旅游企业经营与管理、区域经济发展与旅游(包括乘数效应研究)、资源开发与旅游地建设(包括土地利用)、旅游投资、旅游经济政策、旅游国际合作、发展中国家旅游经济等诸多领域。  在旅游经济影响研究中,国外学者普遍认为旅游经济乘数理论是评价旅游促进接待地经济发展最有效、最具有说服力的手段,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的一个时期中,成为旅游经济学研究中的一个热点,并对旅游经济乘数做了实地考察和验证。其中,英国学者阿切尔(B.Archer)和沃恩(R.Vaughan)在这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并取得了重要成果,他们先后独立地分别在英国的格温尼德(Gwyneedd)和爱丁堡的洛辛安地区(Lothian region)对旅馆等的旅游收入作了调查,在理论和应用两方面进行了研究,得出了十分近似的结论,验证了旅游经济乘数效应的实践意义。同时,他们还运用旅游经济乘数理论调查并研究了这两个地区不同类型住宿业的就业状况,在直接、间接和诱导就业三种就业乘数效应方面取得了可靠的数据,验证了乘数理论在就业现象中的作用。  (三)国外旅游经济学教材建设概况  在国外旅游现象的研究中,经济学、社会学、人类学和环境生态科学已日益成为旅游研究的主导学科。虽然人类学、社会学和环境生态科学的重要性正在逐渐超越经济学,旅游的经济学研究也没有出现具有重大学术意义的突破和综合,但是对旅游经济的多方面研究还是为旅游经济学科的建设提供了丰富的营养,出现了一些具有一定影响的旅游经济学教科书。在国内较早引进并产生较大影响的是1978年南斯拉夫学者翁科维奇出版的《旅游经济学》,该书全面阐述了旅游经济理论和指导原则,分析了旅游市场的特殊性以及旅游接待国的政策,预测了国际旅游业的发展趋势。日本的一些学者也明确提出了在旅游学科建设中应包括旅游经济学的主张。20世纪80年代,美国夏威夷大学开设了旅游经济学课程。90年代,Bull、Lundberg、Sinclair和Stabler等相继出版了关于旅游经济学方面的教科书,对旅游经济研究方面的成果进行了总结和系统化。  二、国内旅游经济学研究  相对于国外旅游经济的研究,我国国内开展研究的时间较晚,只有短短20多年的历史。如果说国外的旅游研究是同旅游现象的发育相联系的话,则我国的旅游研究是与旅游产业的发育相联系的。1978年我国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作为发达国家的一个旅游目的地和商业投资地,向世界开放了旅游市场,商务旅游和观光旅游得到快速推进,以旅游目的地为主体、入境旅游为特征的旅游产业在中国主要旅游城市迅速发育。面对这种产业实践,旅游产业运行与管理由于缺乏旅游理论指导而受到某种程度的影响。为此,通过各种途径从国外引进旅游相关理论以指导中国实践便成为必然的要求。但是,由于中国旅游产业发育的社会经济环境与国外先进国家的旅游产业发育环境的差异,我们在对旅游经济特点、作用以及相关规律上的认识,走了一段弯路。比如,在对旅游产业的认识上,在研究的初期,我们很多研究者认为旅游业是一个“投资少、见效快、收益大”的产业。……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旅游经济学原理 PDF格式下载



自下订单到收到书前后经历了三天。这本书正是我想要买的版,全新,无折痕。


本书的教材体系有创意,有深度


书送的很快,虽然没有坏的但是书封面有些磨损,看着有点旧啊


质量不错,内容还没有看,因为是准备复试用的。


书到是少有错别字,就是老掉墨没等看呢,稍微摸一摸就成黑的了但因为急需,所以也到是派上用场了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