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犯罪研究及应对机制
2009-10
邱淑蘋 旅游教育出版社 (2009-10出版)
邱淑蘋
197
我和台湾的邱博士至今未曾谋面,通过网络信件我们认识了。当她“强烈”要求我为她的作品《旅游犯罪研究及应对机制》写序时,除了用心地看完她的书之外,还花了一点时间上网搜集了一些她的相关资料。据我了解,邱博士的学科背景颇具复合性:图书信息学+犯罪学;过去十多年来,她发表过三十多篇学术论文,主要的研究均与图书馆和犯罪领域有关,诸如图书馆安全、被害者的身心创伤、报案行为反应等。此外,我发现她很喜欢旅行,还曾在中国大陆、贝里斯、巴拿马从事国际志愿者工作。近年来,邱博士开始致力于旅游犯罪学的研究,是个对学术研究相当执著的人。毫无疑问,旅游产业已跃居为全球最重要的产业。我国旅游业尽管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现已经跻身于世界旅游大国的行列,正在朝着世界旅游强国的目标迈进。旅游目的地的安全影响着旅游决策和旅游发展,正在成为我国学界、业界和政府关心的重要问题。国外对于旅游安全的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相比而言,国内的研究还处于初期的探索阶段,研究论著少而凌乱,涉及的领域也比较有限。从这个意义上说,邱博士从犯罪专业的视角入手,选择旅游犯罪及其防范作为研究对象,颇具匠心。
《旅游犯罪研究及应对机制》内容共分十章:第一章主要内容在于说明旅游犯罪问题、旅游犯罪的损害及代价、全球旅游安全的演进、研究旅游犯罪的意义及旅游犯罪的研究方法。第二章讨论旅游犯罪的定义及旅游犯罪学应该探讨的范畴。第三章讨论旅游犯罪的集中性、规律性、弱势性、多元性和隐匿性。第四章则以“理性选择理论”、“日常活动理论”、“生活形态理论”、“中立化技术理论”及“冲突理论”,来解释旅游犯罪与被侵害现象。第五章从游客的特征与习性、社会环境的变迁及旅游产业的整体结构问题,说明出外旅行者易于受到犯罪侵害的原因。第六章及第七章则是从旅游者的观点揭示旅游犯罪现象。第八章主要谈旅游社会失序现象,也是对于旅游骚扰问题的关切。第九章及第十章则从政府单位、旅游业、旅游社区及旅游者个人方面,提出旅游犯罪预防与控制的解决对策。
邱淑蘋,台湾中央警察大学犯罪学博士,淡江大学图书信息学硕士。爱好旅游,在多个国家从事国际志愿者工作。 研究领域为旅游安全、犯罪学、图书馆安全。 现为台湾中央警察大学专任教师,台湾警察专科学校兼任教官。 出版专著网部,发表论文三十余篇,多次参加海峡两岸学术会议。
第一章 旅游犯罪现象一、旅游犯罪问题二、旅游犯罪的损害和代价三、全球旅游安全的演进四、研究旅游犯罪的意义五、旅游犯罪学研究方法第二章 旅游犯罪的概念一、旅游犯罪的定义二、旅游犯罪学研究的范畴第三章 旅游犯罪特性一、旅游犯罪地区的集中性二、旅游犯罪时间的规律性三、游客易于被侵害的弱势性四、旅游犯罪形态的多元性五、旅游犯罪经验的隐匿性第四章 旅游犯罪侵害相关理论一、机会理论与旅游犯罪侵害二、中立化技术理论与旅游犯罪侵害三、冲突理论与旅游犯罪侵害第五章 旅游犯罪发生成因一、游客的特征与习性二、社会环境的变迁三、旅游产业的整体结构第六章 旅游犯罪侵害的迷思一、迷思的概念与形成二、旅游犯罪侵害的想法三、旅游犯罪侵害的迷思与澄清第七章 旅游者主观风险认知一、旅游风险概念二、旅游者对犯罪的主观风险认知第八章 旅游社会失序现象——旅游骚扰一、旅游骚扰现象二、旅游骚扰的概念三、旅游骚扰的主要类型四、被骚扰游客的特性五、游客受骚扰的原因六、反骚扰行动第九章 旅游犯罪预防与应对机制一、政府方面二、旅游业方面三、旅游社区方面四、旅游者方面第十章 旅游安全规划一、外观打扮二、保护隐私三、旅游装备四、保持健康五、防范器具六、紧急代号七、行程规划八、住宿安全九、交通安全十、当地法令及风俗十一、娱乐活动十二、不幸遭偷、抢、骗的处理方式附录一 出境旅游常见偷窃、抢夺、诈骗案例手法及防范之道附录二 出境旅游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简本附录三 防范恐怖暴力活动附录四 遭犯罪分子侵害怎么办参考文献
第一章 旅游犯罪现象一、旅游犯罪问题有研究指出,当游客选择旅游地点时,感觉是最重要的,游客大多是到感觉不错的城市旅游,安全问题当然会影响感觉;之后,才会考虑一些理性因素,例如有哪些景点可去、当地的消费情形如何、是否方便到达等等,最后才会作出决定(Hauber and Zandbergen,1996)。因此,游客想要规划一个完美的行程,安全感自然是非常重要的考虑因素。安全是指平安、无危险、不受威胁。根据马斯洛(Abaham Maslow)层次需求理论,人的需求从最低层的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感情与归属需求、受尊重需求,到最高层次的自我实现需求等五种层次需求中,层次越低,越属于人类基本的需求。安全是人类继生理需求之外的第二基本需求,需要优先获得满足。除了需求层次外,马斯洛更进一步指出,人一生当中的需求会随时随地改变,许多潜在需求会因应客观环境的变化,让个体感觉到它们的迫切性。因此,当旅游者到达一个全然陌生的旅游社会,原来存在井然有序的生活需求层次也发生了变化,进而形成旅游生活中另一个新的需求层次(郑向敏,2003)。旅游本质上是流动的、异地性的,且具有暂时性特点,旅游者在尚未适应旅游地新环境时,易于产生不安全感,因而对安全的需求会升高;另一方面,旅游的目的便是为了放松、愉悦,因而旅游期间的游客常疏于安全防范。
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运用学科整合的方式,结合犯罪学、法学与旅游学的相关理论,运用犯罪学理论分析了旅游犯罪现象,系统地阐述了旅游犯罪的实质内涵,揭示了旅游犯罪的规律性。在此基础上,从多方面完整地探索了对旅游犯罪行为的防范、控制与管理机制。本书无论从全书架构还是内容的论述看都具有一定的前瞻性、理论性、系统性与实用性。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教授 北京旅游发展研究基地学术委员会副主任,韩玉灵 身为一个旅游学者,我对旅游学术的发展及其未来趋势相当感兴趣,在全球关注与重视安全的今天,旅游安全研究已迫在眉睫,我也相信旅游安全是个庞大且复杂的系统,这样的研究极具有挑战性。很高兴邱博士能以她犯罪学的专门学科背景,为旅游学术开拓出一个崭新的研究领域,相当难能可贵。 ——高雄餐旅学院校长 教授 容继业
《旅游犯罪研究及应对机制》:旅游研究前沿书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