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劳动力转移
2010-8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鄢圣文
191
城市化和农村劳动力转移是世界性规律,也是中国和北京当前亟须解决的重大问题。本书立足于北京市大兴区劳动专项调查的结果,将二元经济理论和人力资本理论相结合,构建基于劳动力个人特征的转移就业决策的理论分析框架,对农村劳动力的转移过程进行分解,分别考察个人特征对农村劳动力转移意愿、转移就业培训需求及就业决策的影响,逐项分析各步骤面对的个人特征因素,并构成一个循环体系。这种分析框架拓展了二元经济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前人研究的空白,选题具有较强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本书立足于北京市大兴区的实际,运用大量的数据资料,选用描述统计以及Logistic回归分析等方法实证研究个人特征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影响,综合考察农村劳动力的个体特征、人力资本特征和政策环境特征,关注从结构到意识的各个层面,并结合经济学与社会学的相关理论,在研究方法上有所突破。本书数据可靠,分析结论具有较高的可信度,层次清晰、写作规范,反映了作者较强的研究能力与较好的文化素养。尽管以北京市大兴区的地区资料论证整个农村劳动力转移规律有些单薄,尚缺乏对全国总体情况、不同类型地区的比较和历史的动态分析,但本书数据来源于2007年北京市大兴区对全区适龄劳动力实施的入户调查,总样本量达17万多份,样本量大、问卷内容较全面,数据本身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同时,大兴区是北京市的郊区,地跨南六环两侧,兼具近郊和远郊特征;大兴区也是全国首批统筹城乡发展试点区县之一,作为地区的样本具有代表性。
《农村劳动力转移:结构分析与政策建议》立足于北京市大兴区劳动专项调查的结果,将二元经济理论和人力资本理论相结合,构建基于劳动力个人特征的转移就业决策的理论分析框架,对农村劳动力的转移过程进行分解,分别考察个人特征对农村劳动力转移意愿、转移就业培训需求及就业决策的影响,逐项分析各步骤面对的个人特征因素,并构成一个循环体系。
前言l导论I1.1研究的背景与意义1.2研究的问题1.3对几个概念的界定1.4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1.5研究的突破与创新2文献综述2.1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理论基础2.2国内对劳动力转移的研究2.3影响劳动力转移的个体特征研究2.4对现有研究的评价2.5本章小结3个体特征对农村劳动力转移意愿影响的实证研究3.1问题的提出3.2模型选取3.3对转移就业意愿影响因素的描述性分析3.4Logisticc回归分析3.5本章小结4个体特征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需求影响的实证研究4.1问题的提出4.2模型选取4.3对农村劳动力培训需求影响因素的描述性分析4.4Logistic回归分析4.5本章小结5个体特征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决策影响的实证研究5.1问题的提出5.2模型选取5.3对转移就业决策影响因素的描述性分析5.4Logistic回归分析5.5本章小结6研究结论、启示与未来的研究方向6.1研究的结论6.2启示6.3未来的研究方向附录附录1Logistic回归结果汇总表附录2北京市大兴区劳动力调查情况汇总表附录3北京市大兴区农村劳动力调查情况统计表附录4sAs计算程序参考文献后记
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出路方面,城市化对吸纳农村劳动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关于城镇化的发展路径,在学界形成了两种观点:一是大力发展中小城镇;二是重点发展大城市和中心城市。长期以来,我国的城市发展政策和舆论主流强调限制大城市的发展,积极发展中小城市特别是小城镇,使大城市发展缓慢。2004年我国人口在100万以上的大城市只有49座,《中国城市发展问题观察》报告预计, 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出路方面,城市化对吸纳农村劳动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关于城镇化的发展路径,在学界形成了两种观点:一是大力发展中小城镇;二是重点发展大城市和中心城市。长期以来,我国的城市发展政策和舆论主流强调限制大城市的发展,积极发展中小城市特别是小城镇,使大城市发展缓慢。2004年我国人口在100万以上的大城市只有49座,《中国城市发展问题观察》报告预计,到2010年,我国百万人口以上的城市将达到125个左右①。城市化发展不足对经济增长的制约已经越来越突出,中国的大城市太少,而且发展不均衡。国际经验证明,城市、特别是规模较大的城市会产生明显的聚集效应,从而带来较高的规模收益、较多的就业机会、较强的科技进步动力和较大的经济扩散效应。 城市化是发展中国家经济走向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大城市在我国还有极大的发展空间,是我国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推动因素,也是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的巨大蓄水池。“十一五”规划提出,要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要把城市群作为推进城市化的主体形态,发挥城市群的带动和辐射作用②。大城市作为地区经济中心,是适合郊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最好途径,本书选取大城市的郊区作为研究对象,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处于大城市郊区的农村是最贴近城区的劳动力输出地区,郊区农村劳动力是最直接的转移人群。,一是从转移地域上看,由于地处城郊,接近于就地转移就业;二是大城市就业吸纳能力强,无须跨区转移就业;三是城市扩展征占地现象普遍,郊区产生大量失地农民,转移就业压力更为迫切。 ……到2010年,我国百万人口以上的城市将达到125个左右①。城市化发展不足对经济增长的制约已经越来越突出,中国的大城市太少,而且发展不均衡。国际经验证明,城市、特别是规模较大的城市会产生明显的聚集效应,从而带来较高的规模收益、较多的就业机会、较强的科技进步动力和较大的经济扩散效应。城市化是发展中国家经济走向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大城市在我国还有极大的发展空间,是我国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推动因素,也是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的巨大蓄水池。“十一五”规划提出,要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要把城市群作为推进城市化的主体形态,发挥城市群的带动和辐射作用②。大城市作为地区经济中心,是适合郊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最好途径,本书选取大城市的郊区作为研究对象,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处于大城市郊区的农村是最贴近城区的劳动力输出地区,郊区农村劳动力是最直接的转移人群。,一是从转移地域上看,由于地处城郊,接近于就地转移就业;二是大城市就业吸纳能力强,无须跨区转移就业;三是城市扩展征占地现象普遍,郊区产生大量失地农民,转移就业压力更为迫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