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走近孔子感悟人生

史世海 北京工业大学
出版时间:

2011-7  

出版社:

北京工业大学  

作者:

史世海  

页数:

452  

前言

  在中华民族的璀璨文化中,孔子因深刻揭示了人生真谛而被历代尊为“至圣先师”。  我启蒙学书时,母亲常常讲孔子的故事以对我进行开慧益智,她那谆谆的教诲,使我幼小的心灵萌发了对孔子朦胧的崇敬感,这种情感随着学业和生活的积累而不断增长。特别是2008年秋天,我与妻子、女儿来到山东曲阜,在孔子的故居瞻仰流连,心灵受到极大的震撼,滋生了进一步走近这位伟大哲人的思想并奋力实现创作的梦想。  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的石莎莎老师了解到我的想法后,给予了极其热忱的鼓励与指导,并寄来图书以助我学习,这份宝贵的提携与帮助使我深受感动,由此坚定了走近孔子进行创作的信心。  为了更好地了解孔子的生平,把握孔子的思想,我重点研读了《论语》、《史记·孔子世家》、《孔子家语》、《礼记》等经典著作和有关孔子的史料,以及《史记》、《资治通鉴》、《二十四史全译》等重要史书,从中受到了开智启慧的教育。孔子的思想博大精深,虽经受历史长河的淘洗而历久弥新,至今仍具有恒久的魅力和普适的价值。孔子所倡导践行的“仁”、“义”、“礼”、“智”、“信”,是中华传统美德的核心价值观和人们虔诚遵循的道德规范,它已深深地溶铸在民族精神之中,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份极其珍贵的遗产,体现了人类的共同价值追求。  仁,为做人之本。作为一种最高的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仁体现于日常人伦的一点一滴之中。以人为本是仁的主要精神,克己、爱人、力行是为仁的基本原则。仁,不是从外部客观得来,而是由主观努力所具有的。人的一生,应是一段依于仁、行于仁、实现仁的旅程。  义,作为理想人格的根本特征,是君子内在的本质,只有通过具体行动才能表现出来。在人类生活中,有一种比个人的实际利益更高的价值,这就是道义。君子生而为道义,对于天下的事情,都应“直道而行”,遵循“见利思义”的道德原则,维护社会的公平、公正、公益。  礼,是人类文明的结晶。人的一生,不学礼则无以立身,不知礼则无以自立。生活中处处有礼,我们学礼知礼,所重视的并不只是礼的外在表现,而是体现在礼的形式之中的社会道德功能和意义,掌握做人做事的规矩,不断修炼自己的道德理想人格,建设和谐发展的理想社会。  智,是知人与求是的理性原则。时代的发展,总是由新的知识、新的文明铺设了前进的思想轨道,点亮了人们思想的光芒。一个人要成为智者,应该好学、乐思、勤问、笃行,通过学习与实践,吸纳人类的智慧,丰富心灵的世界,涵养生命的气质,提升修养的品级。  信,是人的道德修养之基。人之所以高尚,人之所以成功,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自己的至诚至信。一个人忠诚与信实的德行,是人生中最珍贵的财富。在这方面进行培育投资的人,虽然不能在世俗的物质方面变得富有,但是,可以从赢得的尊敬和荣誉中得到回报。  当今,现代化建设和发展必须依循人类文明的大道,迫切需要伦理道德的精神支援,需要形成具有现代意义的精神文明和思想道德。我们应以未来的视角和发展的眼光,从孔子的“仁”、“义”、“礼”、“智”、“信”中,取精用宏,找到它深层的精神定位和文化根基,赋予它体现时代精神的创新内涵,在心理上树立起对于共同道德信念的权威感和归属感,让孔子思想中无穷的精神文化养分,长久地播益于我们的道德理念和幸福人生之中:当我以极其恭敬的态度,一步一步地走近孔子的精神世界时,我才逐渐理解了孔子弟子颜回的感慨:“对于先生的学问与道德,我抬头仰望,越望越觉得高;我努力钻研,越钻研越觉得不可穷尽。看着它好像在前面,忽然又像在后面。先生善于一步一步地诱导我,用各种典籍来丰富我的知识,又用各种礼节来约束我的言行,使我想停止学习都不可能,直到我用尽了全力……”于是,我不揣浅陋,以一种虔诚的心态开始了写作。在写作时,每篇文章由孔子语录、孔子故事、孔子思想、人生感悟四部分组成,按主题统筹素材,注意把思想性、知识性、指导性、趣味性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孔子语录、孔子故事、孔子思想部分,尽量忠实于历史,忠实于原意,讲述孔子为人处世的懿德嘉行,注意注入时代精神,以增强思想性和知识性;在人生感悟部分,尽量引用古代经典的道德故事和有所针对的名言警句,谈古论今,夹叙夹议,以增强指导性和趣味性。如此谋篇布局,力求较好地传播孔子的思想精髓、道德风范、智慧之光,以利读者朋友能小受甘醴。  人生,是对生命智慧的开发、能量的利用和潜力的挖掘。一个人的成长,需要不断加强道德实践和提升道德修养。“读历史是智慧的事”,读点孔子,能让圣贤的智慧指导我们的人生。走近孔子,就是走近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走近孔子,就是走近达德光彩的人生……我本不才,末学肤受,书中不当之处,敬请读者朋友纠谬指正,特驰惠意。  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的领导和石莎莎老师对此书倾注了大量心血,让我学到了不少美德与知识,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史世海2011年元旦

内容概要

  内容简介:圣贤的智慧,烛亮人类文明的大道,君子为人,“动而世为天下道,行而视为天下法,言而是为天下则”。

作者简介

  史世海,高级编辑,现任江西人民广播电台副台长。由他采写的新闻通讯《不废江河万古流》《今日井冈山》《田野在呼唤》等10篇作品曾荣获国家级政府奖,39篇作品获得江西省级政府奖,并公开出版专著《海贝集》,编著《声苑撷英》《新闻广角》《聆听江西》等图书,公开发表学术论文21篇。曾获得“全国广播电影电视系统先进工作者”等殊荣。

书籍目录

第一章 依仁处世
 克己复礼 修身养性
 仁者爱人 社会和谐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德治与德育
 胸中有仁 忧民乐民
 多讲宽容 如沐春风
 做人须有骨气
 人有五仪 取法乎上
 仁在心中 堂堂正正
 创造价值靠作为
 山水情怀 培德育智
 内省不疚 君子无忧
 尊崇五美 屏弃四恶
 做人“仁”为要
 德草与德风正人先正己
 不息则久 大德必寿
 遵道而行 愈挫愈奋
 敬以持己 谦以接人
 能屈能伸在于“仁”
 君子修德 温其如玉
 仁爱存心 以直报怨
 把握本质 “中行”而与
 戒慎恐惧 洁身自好
 不懈不怠 勤勉立业
 圣人不利己忧济在元元
 自警自省 不断完善
 以人为本 博爱天下
 君子重仁德
 学会感恩 灵魂健康
 种德施惠 君子之为
 既要学仁 更要践仁
 与人为善 和以处众
 做人所贵在德
第二章 崇义而为
 以义导利守正道
 要有所为 有所不为
 履仁践义 穷且益坚
 价值取向 合义而行
 荣辱顺逆宜坦然
 贫能乐道 富而好礼
 通达大行 以康为谥
 礼以行义 义以生利
 用美德塑造人格
 崇尚道义 甘于困苦
 重仁贵义 直言直行
 德业修为常忧虑 
 清修晓义 拒同流俗
 公正无私行大义
 俭以养德 节制欲望
 让美归功 善处名利
 用行舍藏不改志
 崇德尚贤 唯才是举
 周急不济富
 有所敬畏不忘形
 有德才能有吉祥
 砺志自强 守节不阿
 见贤思齐 端正品行
 授学无私情
 做人之“三要”
 顺天应时 知进知退
第三章 守礼力行
 夹谷会盟 以礼胜兵
 待人接物 彬彬有礼
 修德学礼乃君子
 行必先人 言必后人
 知礼行礼 交际自如
 名正才能言顺
 厚养薄葬 慎终追远
 凡事约之以礼
 知礼民风淳
 劝谏有礼更讲理
 遵循礼制 得道多助
 心态宽厚 礼让不争
 依礼“堕三都”
 加强修养 非礼勿为
 明善辨恶 行礼有道
 自重自成 礼以行之
 遵礼行事不失范
 关爱父母 恭敬为孝
 “从义不从父”
 行礼无尊卑
 引仁入礼 仁在礼先
 刚柔相济 顺礼而治
 知礼不失礼
 行礼“中和” 仪正容直
 小处不可随便
 情感交流 言之有“礼”
第四章 尚智明理
 敏而好学 不耻下问
 笃实躬行 学以致用
 磨难催人奋发
 尚德贵在实践
 学习永无止境
 养德又养才
 好学而知之
 讲究善言劝勉
 转益多师是汝师
 常言乐者 德之华也
 君子之风 修齐治平
 有教无类 开阔包容
 鉴古而知今
 诗书礼乐 学为修身
 淡泊明志 穷通皆乐
 得失两由之
 生死鬼神 唯物对待
 道德教化 成人之举
 做人与求学
 以德润身 旷达乐学
 顺时应势 知变应变
 人不可不学
 满者损之机
 慨然有志于天下
 勤奋求知 “韦编三绝”
 遵循规律 处事有“度”
 社会实践 学而得之
 爱子重教 诲人不倦
 求雅莫为俗
 申申天天 无悔追求
 知分委顺 安乐晚年
第五章 笃信成事
 坦承“不知”也是“知”
 忠于职守 敬业成事
 过而能改 善莫大焉
 君子修身 以诚为贵
 名不可以虚作
 忠信所以进德
 顺其自然 事不强求
 务实去华 真诚不欺
 人不可无信
 人贵相知 以友辅仁
 用人应重“诚”
 听其所言 观其所行
 为人守忠信
 沽名钓誉 不诚害身
 人不可以貌相
 见微知著 止息于初
 反身而诚 心悦神宁
 信为准绳 方圆裕如
 一诚足以消万伪
 民信最重要
 崇德辨惑 立足诚信
 真水无香 朴实为美

章节摘录

  克己复礼 修身养性  【原典】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篇第十二》) 【译文】孔子说:“克制自己的言行,一切都按照礼的要求去做,这就是仁。一旦这样做了,天下也就都归于仁德了。修养仁德要靠自己,难道能靠别人吗?” 有一天,弟子颜回独自一个人去向孔子求教。一进门,看见孔子正在闭目静坐,颜·回便走到孔子面前轻声说: “先生,您在做仁的修养功夫吧?我来,就是要向您请教这个问题的。先生对弟子传授最多的是仁,但是,先生讲的大都是仁的具体表现,我想请先生给仁下个定义,指出它的最高境界是什么。” 孔子说:“什么是仁?‘克己复礼为仁。’也就是说,克服自己虚妄的念头、过分的情欲、邪恶的思想、偏差的观念,而回复到那个庄严、诚敬的礼的境界,才叫做仁。‘克己复礼’是艰苦的修养功夫,又是美好的人生境界。‘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假如有一天大家都真正做到了克己复礼,天下就会都归到仁的境界,那是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宇宙和谐一致的境界,个人身心与宇宙万象合成一体,这是人生的最高境界。这境界,就在各人自己的身心里,绝不是别人给的,也不是先生传授的。  仁的境界不是理论,而是最高的修养,这一点,你要牢牢地把它记住。” 颜回又问道:“弟子的修养功夫很浅,距离先生所讲的仁的最高境界还差得很远,先生能否指导弟子具体应当如何去做?” 孔子告诉他说:“凡是不符合礼的就不看,凡是不符合礼的就不听,凡是不符合礼的就不说,凡是不符合礼的就不做。在眼、耳、舌、身四方面管住自己,久而久之习惯成自然,就形成自己的德性了。” 颜回听后高兴地说:“我虽然不够敏捷,但一定要按照您的话去做。”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孔子认为,一个人要达到“仁”的境界,主观上要“克己”,在个人修养方面加强自我约束,战胜自己的不正当的欲望;客观上要“复礼”,在为人处世方面继承传统文化,使自己的言行回到礼的规范上来。“克己复礼’’是提高道德修养与自觉行仁施爱的第一要求。孔子把“仁”确立为做人的最高道德标准,其“仁”的思想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一是做人要有“仁德”;二是待人要讲“仁爱”;三是从政要施“仁政”;四是在是非面前要当仁不让;五是生死关头要杀身成仁。孔子的“克己复礼”与“修身养性” 有着许多相通之处。  人生在世,“修身”与“养性”这两门功课做得如何,从根本上决定了一个人为人处世的得与失、成与.败。“修身”,主要是按照一定的社会道德标准,不断消除各种非道德的欲望,克服改正错误的意识和行为;“养性”,主要是涵养熏陶内在的道德品质,不断提高人的德性、善性与仁性,使自己具有高尚的道德和情操。  “修”与“养”既是对自己过去道德实践成果的一种扬弃,又是对自己今后道德目标的一种追求。“修身”与“养性”之间,存在着否定与肯定、改正与完善的辩证关系,两者的对立统一,成为一个人道德品质优化提高的最佳途径。《菜根谭》中说得好:一个人的高尚品德,就是他一生事业的基础,这就如同兴建高楼大厦一样,假如不事先把地基打得很稳固,就绝对不能建筑既坚固又耐久的房屋。  因此,一个人要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求其更好,求其更美,应努力做到“正心以为本,修身以为基”。  古代殷商灭亡及三监之乱后,周公旦深切地感到,必须建立一整套朝廷制度,使长幼有序、尊卑有礼,这样,才能使周朝长治久安。  于是,他在总结前人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结合国家的实际情况,开始制作礼乐。他克己复礼,勤勉从政。武王的弟弟管叔鲜、蔡叔度、霍叔处等四处散布流言,说周公旦当政将不利于年幼的成王,周公旦不为流言蜚语所动,他对太公望、召公爽说:“假如我不摄政,天下就会叛乱,我就无法向先王回报。”摄政七年后,周公旦还政成王,“北面就臣位”,“躬躬如畏然”,立身处事,十分谨慎。  后来,周成王将鲁地封给周公旦之子伯禽,周公旦告诫儿子说: “去了以后,你不要因为受封于鲁国有了国土就怠慢、轻视人才。我是文王的儿子、武王的弟弟、成王的叔叔,又身兼辅助天子的重任,我在天下的地位也不能算轻贱的了。可是,我还常常洗一次头发,要多次停下来,握着自己已散的头发;吃一顿饭,要多次停下来,接待宾客还唯恐因怠慢失去人才。我听说,用恭敬的态度来保有宽以待人的品行,就会得到荣耀;用节俭来保有广大的土地,必定会有安定;用谦卑来保有显赫的官职,这就是高贵;用警备之心来保有人口众多、兵强马壮,就意味着胜利;用愚笨来保有聪明睿智,就是明智;用浅陋来保有渊博,也是一种聪明。这六点都是谦虚谨慎的美德。  即使是天子,之所以拥有天下,也是因为拥有了这些品德。不谦虚谨慎从而失去天下,进而导致自己亡身,桀纣就是这样的下场。你能不谦虚谨慎吗?”  ……


编辑推荐

  我国的千古圣人孔子,其思想博大精深,他所倡导践行的“仁义礼智信”,积淀了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被举世公认为人类普遍的道德准则,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份极其珍贵的遗产。 “读历史是智慧的事”,读点孔子,能让圣贤的智慧指导我们的人生。跟随《走近孔子悟人生》,走近孔子,就是走近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走近孔子,就是走近达德光彩的人生……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走近孔子感悟人生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