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青少年健康人格与养成

傅永吉,王琪,杨春桃,冯跃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2-12  

出版社: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作者:

傅永吉,王琪,杨春桃,冯跃  

页数:

206  

前言

  作为一本书,总要有一个序。不愿拉大旗做虎皮,就自己来写。可写来写去,写了许多遍,总不满意。一遍遍地推翻重来,寻找满意的快感。然而,那感觉似乎渐行渐远。回头看看,这个序倒写了有两年多。开始写的时候,书的主体章节还远未完成。折腾到这主稿艰难杀青之后两三个月,这序仍挤不出、弄不来,好生荒谬,也很真实。这当然不是好的滋味。真难受。  刚过去的这个暑假很古怪。发生了许多事情。也基本不曾作为一个假期地充分休息,相反,如同通州人一样玩起了“5+2”“白加黑”的自虐游戏,尽管没有速度也没有关于速度的愿望,却随着别人的波逐了不知何处的流,混沌沌、糊涂涂、,渗兮兮一路走来。夸自己说“一切随遇而安而已”,算是一种自我嘲弄吧。计划中用这本书去敲打某扇门的无聊游戏,再次搁浅。想象着另外一次更加郑重的轻敲细打。芝麻开门吧,我亲爱的阿里巴巴。无奈的学术与学术的无奈,与我这个不学无术的迂腐书痴搅成一团真正的糨糊,捣啊捣,无止而无休。何时可以何止?从这无所不在的流溢在空气和每一个毛孔中的无聊之感中真正而彻底解脱开去?我梦想着。至少我还有耻。知耻近乎勇。这样地自我安慰着,秋悄悄地来了、深了,还不抓紧?!抓啊。继续吧。  ……

内容概要

  《青少年健康人格与养成》系北京市教委人文社科项目“和谐文化建设与青少年健康人格养成”的最终成果。该研究设计有专门问卷,就首都青少年人格状况进行专项调研并开展个访,参阅众多其他研究的文献资料,综合为对青少年人格总体状况的基本分析。《青少年健康人格与养成》以突破传统、超越现代、回归德性为宗旨,力图梳理现代化进程中各国有关青少年健康人格的理论探索和实践建构,开掘人类各文明传统中和谐文化宝库特别是中华传统中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人伦德性资源,以现代性(后现代性)之青少年健康人格养成为鹄的,探索悉心呵护、疏浚本土道德文化源头活水以总成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实践解决方案,为公德之当代发育接续民族文化精神的内在滋育与支撑,并为人伦德性建构具超越性的现代性(后现代性)心性(内在的本-根性的善良意志)基础。

作者简介

傅永吉,文化学者。1956年12月13日生于北京延庆。汉族。现任北京东方道德研究所所长,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副教授;兼国际儒学联合会普及委员会委员,中国青少年研究会理事、副秘书长,北京青年研究会理事、常务理事。研究方向为:文化哲学、伦理学、青少年发展学、人格哲学。出版有《塑造明天的希望》、《超越匠人》等多部著作。公开发表的论文有《现代人文精神之特质》、《现代性情境下青少年和谐人格建构探析》、《消费时代的文化超越》等十余篇。独立翻译《东方哲学的故事》,由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年1月出版。该书数次加印,2000年起入选国家教育部“新世纪教育文库·中学生课外读物100本”,拥有广大青少年读者:2011年1月再版,持续热销。

书籍目录

第一章人格、健康及其他 第一节何谓人格 第二节人格的基本特性 第三节人格研究的基本视域 第四节几个概念的辨析 第五节健康人格模式举要 第六节人格矫正理论举要 第二章青少年人格现状分析 第一节心理学视野中的青少年人格现状 第二节伦理学视野中的青少年人格现状 第三章和谐文化与内和谐人格 第一节和谐文化与和谐社会 第二节西方社会的和谐思想 第三节和谐文化与当代世界 第四节践履“三和”文明塑造青少年健康人格 第四章中华人文精神与现代健康人格 第一节儒家君子人格的现代价值与青少年健康人格养成 第二节道家人生理想、人格设计与当代青少年健康人格养成 第三节佛教的中国化及其在中华民族道德人格中的内化 第五章人格教育与人格养成 第一节环境对青少年健康人格养成的影响 第二节青少年健康人格养成机制的构建对策与建议 第六章现代化与人格现代化 第一节现代化与人 第二节英国国民人格现代化的实现及借鉴 第三节美国国民人格现代化的实现及借鉴 第四节 日本国民人格现代化的实现及借鉴 第五节现代性批判与健康人格养成 后记 跋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青少年在消费行为上存在攀比、炫耀等畸形问题,与普遍的虚荣心相关,也与社会在这方面的引导,尤其是教育者的责任相关。社会大环境的明示或暗示对青少年的诱导性影响,是我们所应着重考虑的宏观人文环境因素。换言之,消费行为在当代社会越来越具有社会性,更与政府的政策引导密切相关。存款利息极低,与通胀抵冲后的负利率,折旧补贴,都是政策上对消费的实质性鼓励。媒体的轮番轰炸、勾引、诱惑,产品的不断花样翻新,也构成实实在在的心理导向,青少年这一敏感群体,这一历来代表社会潮流方向的群体,这样或那样地在实际生活中表现出消费主义的倾向,自然而然地就不足为奇了。 这种强调通过以商品、品牌为代表的物质财富增大幸福感与福利的消费主义背后,隐藏着物质主义思想。 《牛津英语词典》对物质主义的解释是:“专注于物质的需要和欲望,忽视精神问题;一种完全基于物质兴趣的生活方式、观点或趋势。”瓦尔德·沃克曼(Ward and Wackman,1971)将物质主义界定为个人强调以拥有金钱和财物来追求快乐与社会晋升的价值观。贝尔克(Belk,1984,1985)将物质主义定义为:“世间财产对消费者的重要性。在物质主义的最高级,财产在个人生活中处于中心地位,并被坚信是带来满意和不满意的最主要的根源。”贝尔克认为,物质主义由占有欲、吝啬、嫉妒3个维度或要素所组成。里绅斯(Richins)和道森(Dawson)(1992)则认为,物质主义是“一种想法或态度群……在代表‘生活方式’的个人目标中,财产和获取物处于最优先的位置”。他们将物质主义定义成一种引导人们在各种生活情境特别是消费经历中进行选择并采取行动的基本价值观。这一价值观不仅影响着对消费品购买种类和数量的抉择,甚至影响着物质资源和时间资源等的分配。进而,这些专家将物质主义分解为“以财物定义成功”、“以获取为中心”和“通过财物占有追求快乐”三要素。乔克森特米哈依(Csikszentmihalyi)和洛克勃格·哈顿(Rochberg—Halton)则将物质主义区分为工具性物质主义和终极性物质主义两种类型。所谓“工具性物质主义”,是指通过财物占有追求并实现快乐,即财物的获取是一种快乐的追求过程,同时带来生活的满足和美好。这种立场的特点,主要是将物质财富当作实现个人价值和生活目标的手段而非终极目的。所谓“终极性物质主义”,则是指以获取为中心并视财物及其获得为生活的核心意义和人生定义的核心内涵——以物质财富而获得社会地位并赢得赞美和羡慕的价值观。


编辑推荐

《青少年健康人格与养成》由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青少年健康人格与养成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