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大明帝国

马渭源 东南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1  

出版社:

东南大学出版社  

作者:

马渭源  

页数:

694  

字数:

405000  

内容概要

本书以“奇特”为主题,历述平民皇帝明太祖朱元璋,比中国历史上另一个平民皇帝汉高祖刘邦的出身还要低微,经历还要传奇,他不蹈故常,由南扫北,收拾旧山河,重建大一统;他定都江南,营造中国和世界第一大城;他废置丞相制,把皇权推向极致;他为子孙后世奠基定制用法,留下一座国祚大大长于元、也稍长于清的大明王朝。全书主题新颖,视野开阔,洋洋洒洒数十万言,实是一部迄今分量最厚重、运用独到笔法撰写的朱元璋评传和明初开国史,其在“品明史”和进一步开展朱元璋研究方面具有开先意义和较重要价值是不言而喻的。

作者简介

马渭源,历史学硕士,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副编审,南京文化品牌《市民学堂》、电视讲坛《金陵往事》主讲人。发表学术论文十多篇,代表作有:《马克斯·韦伯与中西传统社会结构对比研究》《论西画东渐对明清中华帝国社会的影响》等。撰写本书第2~4讲。

书籍目录

第1章 奇特的长相 朱元璋画像之谜第2章 奇特的出身 朱元璋身世之谜 朱元璋到底是哪里人?——“奇多”的出生地 怎么有人说朱元璋是真龙天子?——“奇特”的出世 历史上都曾开创大一统帝国的、祖籍又都是徐州的 平民皇帝刘邦与朱元璋之相同与不同点第3章 奇特的经历 小和尚·叫花子·起义军统帅·大明皇帝 野趣盎然的乡村牧童生活(16岁之前) 主意多多的乡村牧童 享位35年的天命与35条鱼有何关联? 苟富贵,勿相忘? 四处漂泊的叫花子生涯(17岁-25岁) 少时朱元璋心目中的英雄 撕心裂肺的心痛 六根清净的寺院里极不平静的生活 走四方,路迢迢,野茫茫 饿不死的叫花子与“凌霜侯” 未元璋究竟要饭要了几年? 8年乞讨流浪生涯与朱元璋的性格特征 元末农民大起义(1351-1368) 民族歧视·阶级矛盾·腐败·财用枯竭 “变钞”“开河”——大元帝国火药桶上的导火索 “一日三遍打,不反待如何” “莫道石人一只眼,此物一出天下反” 朱元璋投奔红巾军成为安徽地区农民起义军的副统帅(25岁-30岁) 精神王国里的国王,心理大战的常胜将军 想做良民、顺民都不让做! 6次摇卦下定决心投奔起义军 朱元璋的意想不到的两个“福” 贫民皇帝的一世情 “眼泪到了七家湾”,南京七家湾地名由来的第一个版本 朱元璋成功的六大秘笈 第一个秘笈:勇敢善战,机智灵活 第二个秘笈:阅历丰富,透彻人性 第三个秘笈:眼光远大,城府很深 第四个秘笈:不断进取,韬光养晦 第五个秘笈:整顿內部,强化军纪 第六个秘笈:目标明确,战略得当第4章 奇特的统一进程 先西后东 先南后北 中国古代史上一道奇特的风景:大明帝国奇特的统一进程——由南向北 以应天府为中心,实现长江下游的局部性统一(1356-1360) 刘伯温出山,朱元璋有了自己的“张良” 东线——尽力“忽悠” 南线:猛烈痛击 北方:“自愿归顺” 西线:留意动静 统一长江中下游地区(1361-1367),共计6年 “先西后东”的战略思想——先灭陈友谅(1361-1364) 陈友谅与朱元璋的第一次大交锋(1361-1362)——应天大捷、安庆争夺战、江州大捷、洪都得失 陈友谅与朱元璋的第二次大交锋(1363-1364)——洪都之战、都阳湖大战、武昌围城 鄱阳湖大战 先西后东的战略思想一一后灭张士诚(1365-1367),统一南方长江中下游地区 北伐中原,统一全国(1367-1387) 羚羊与土狼 “防火墙”没有了一一北方红巾军的败亡 北伐中原 推翻元帝国 大明帝国的建立 剪除割据 统一全国 为什么偏偏是朱元璋重建“大一统”,而不是陈友谅或张士诚?第5章 奇特的开国建都 难道是迷信的朱元璋错了? 大明帝国的开国大典与大明帝国的建立 廖永忠他们控制、控制、再控制,最后就是没有控制住——小明王死了 千呼万唤始出来——朱元璋称帝 南京朝天宫与北京朝天宫 南京明故宫的开国大典与大明帝国的建立 大明帝国为什么要定都南京——朱元璋建都南京之谜 魔鬼的咒语——在南京建都的朝代寿命都不长? 南京成为大一统帝国都城的两大亮点——号称虎踞龙蟠的南京当真不能成为都城吗? 大明帝国最初定都南京的四大缘由 都城决胜PK,南京“力挫”诸雄 中世纪世界最大的城市和最大的皇宫——南京和谜雾重重的明故宫 明故宫的四个谜团 解谜——皆因迷信“龙气”好风水 明代南京京城与皇宫的四人奇特之处 朱元璋营建明皇宫与南京城的三大宗旨 南京明故宫——北京故宫(复制品)的“原件” 明故宫的内城——宫城 明宫城的4主门和8小门 明宫城內的主要建筑——以纵轴为主线——“前朝五殿两楼”和“后廷三宫六院” 明故宫的外城——皇城 午门外御道两侧的重要建筑:太庙和社稷坛 南京御道街与明故宫的端门 南京的承天门——北京的天安门 外金水河、外五龙桥和长安街 明皇城四方位4主门与“马娘娘梳妆台” 洪武门——北京的中华门 明皇城的纵轴线与绝对君主专制主义的灵魂 明都南京与明故宫的地位 为明故宫“翻案”——利玛窦见证:明都南京和明皇宫是世界最大的城市与最大的皇宫 明故宫“跑”到哪里去了? 南京明故宫和明都南京城的历史地位 南京京城——一般意义上的“都城” 明代南京城墙——中国目前现存的规模最大的古代城墙 南京城墙已经经历了600多年的风风雨雨,但它却巍然屹立,这是为什么? 南京堂子街 明代南京京城十三城门和城楼 南京外廓城与十八门 明代南京城外的护城河 荒唐定罪牛首山,杖击一百成笑话 明代南京城外的外廓城修建 明帝国南京城内的区划 高干富人区 手工业区、商业区——南唐皇城四周 宗教文化区 军事区——大小教场、马群、苜蓿园 皇家陵园区 风景区 大明帝国定都南京的意义 定都南京的大明帝国为何取名为“大明”?第6章 奇特的政治国策(一) 废除相制 君主集权 元明以前的“三省制度”与相权分立 中国传统社会宰相制度的发展规律与特征 唐宋时代是中国传统社会宰相分权制度的理性成熟阶段 朱元璋废除中书省宰相制的主要原因 大明开国初期13年惊心动魄的相制立废 朱元璋与刘伯温、宋濂等为首的“浙东文人圈”的关系 朱元璋与李善长等为首的“淮西集团”的关系 朱元璋废除沿袭了1500多年的丞相制 清除宰相制度的余波——李善长之死 《昭示奸党录》——“该死”的全死了,可事情没完,还须清算 600年前的历史疑案——李善长死得冤不冤? 《洪武宝训》——从人们心理上和制度上彻底清除丞相制——历史的谜底 朱元璋的遗产之一——分权与集权

章节摘录

第7章 奇特的政治国策(二)官僚规制 分权翩衡地方改制三级与“三司分权”明朝初年的地方行政机构和制度改革有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朱元璋将元朝的地方四级行政制精简为三级行政制从精简行政层级这个层面来说,朱元璋的改革没有多大的新意。中国历史上早已有过许多这样的先例。大凡在王朝中后期,中央政权对地方的管辖力和渗透力日益减弱,为了加强中央集权,许多王朝中后期的中央政权往往采取增设地方行政级制,例如汉朝后期就是在原来的郡县两级制的基础上再加上“一顶帽子”州这一最高的地方行政机构,但实际行政效率反而变得更差了,因为王朝中后期往往是政治腐败,上梁不正下梁歪,行政效率低下不是靠增设行政机构就能解决的,这是中国历代王朝发展中的“通病”,而且这个“病”一般都病得不轻,无法靠自我反腐、自己治疗来解决的,必须通过农民大起义或政治大动荡之类的大手术来彻底“清淤解毒”,使社会更新——新王朝的建立。这是中国历代王朝通常出现的第一道风景。中国历代王朝发展的第二道风景,那就是新王朝立国稳定后,总是借鉴前一朝的成败之教训,对原先直接沿用的前朝行政体制进行针对性的简化或改革,当然这样做的中心宗旨是加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元朝的地方行政实行行省、路、州和县四级制,朱元璋时将“路”这一级行政机制给废除了,简化成地方省、府(州)和县三级地方行政建制,传达与奉行政令更加便捷了,行政效率相对提高了。从此明清帝国地方行政一直维系三级建制的基本格局,直至现在已经有600多年了,我们依然实行的是地方三级行政级制,由此可见朱元璋对地方政制的深刻影响。第二个层面:朱元璋将元朝的地方省级“集权”机制改为地方省级“三权分立制”从中国历代政治制度的发展演变角度来讲,细心的人们往往能看到中国历代王朝发展的第三道风景,那就是一般来说,后一王朝往往比前一王朝更趋强化中央集权,所以越到中国传统社会的后期,中央集权的强化越厉害。但也有特例。明朝开国初年是沿袭了元朝的行政机构体制,连名称都基本上一成不变地照用。但问题是元朝是个少数民族建立起来的大一统帝国,这是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民族对经济文化发达的民族的征服后出现的尴尬又无奈的结果,而元帝国恰恰是汉化——实际上是先进文明化做得极其不成功的,元朝统治近百年,到末代皇帝元顺帝时大多蒙古贵族连汉语还不会说,更不要说吸收以汉民族为主体的中原优秀文化精华,他们充其量学了点中原文化的皮毛。前面说到的,元代将中央行政制度中“三省分立”的丞相制变为了实际上一省制——中书省,中书省尽管设立了左右丞相、平章政事、左右丞、参知政事等许多官职,但实际上他们的地位、职权是不相同的,其中的右丞相的地位与职权最大,可以不夸张地说近似于“二皇帝”,由此我们说朱元璋对中书省与丞相制那样深恶痛绝,并不完全是朱元璋猜忌与独断所导致的。同样元朝对地方行政机构的设置也是有很大问题的。元朝除了中书省直接管辖的地区——“腹里”外,全国其他11个地方都设立了行中书省,行中书省顾名思义就是在某地行使中央中书省的权力,是中央中书省的派出机构,既然这样,地方行中书省的机构与官员设置也应与中央的中书省相对应,因此地方行省中都应该有左右丞相、平章政事、左右丞、参知政事,换句话来说,地方行省的右丞相是无与匹敌的一把手。因而我们就会发现有关元朝的史书上丞相到处都有(每个省),就好比我们现在到处可见的“相当于处级或处级待遇”或相当于副教授、教授级别的特别多。这些地方丞相们总揽一个省的军政刑名等大权。这种地方“一把手”制度很容易造成地方上有人一手遮天,一手遮天很容易滋生腐败,元朝为什么亡得很快,与此“一把手”制度的设置不无关系;同样“一把手”制度也容易造成地方坐大,不去理睬中央,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当后来元末发生大规模农民起义时,中央似乎不能号令地方一致行动,最终使得农民起义烈火越烧越旺。假使元末农民起义后来被镇压了,这种地方行中书省很可能演化成地方上的割据势力。

后记

1992年我从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以后,来到了十朝古都南京,从事起新闻出版工作。十几年来,我对我的专业——明清史研究一直不忍割弃,承蒙金陵图书馆的袁文倩主任和郁希老师的看重,2005年5月我受邀在“金图”开讲《明清中西文化交流》,取得了南京市民的认同;同年10月我再次受邀到“金图”去作《明王朝与古都南京》的讲座。这下可就讲出“名”了,后来我在南京的几所大学、南京国际旅行社、江苏中国旅行社等单位和机构多次开设了西方文化史、中西文化交流、大明王朝与古都南京等方面的讲座。2007年3月南京市委宣传部的领导找我,邀我上“市民学堂”,作《大明王朝与古都南京》的讲座。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整个大行宫会堂挤满了人,甚至连通道里都有听众,我知道,这是市民朋友对我的莫大的肯定。没过几天,南京市委宣传部的叶皓部长和龚冬梅科长等领导又给我这个党外人士“布置?了新“任务”——邀请我在“南京市宣传系统处级以上的干部学习会议”上作《明文化与南京》的讲座。要说南京市宣传系统的领导重视传统文化传播的事情还真是不胜枚举,尤其是南京电视台的陈正荣副台长、新闻综合频道的傅萌总监,他们的做事风格雷厉风行,令我惊叹不已。大约是2007年4月吧,他们派了编导李健先生找到了我,说起了他们要新办一个大型电视文化讲坛栏目,叫《金陵往事》,要我首讲《大明王朝在南京》。说实在的,在中学和大学的讲台上站了不少于十年的我压根儿就没想到自己“进”电视这档子事,而且一讲居然讲了3个多月。由于每晚都有播出,很快全市的市民朋友就“认识”了我,每当我上街时,有市民朋友见了,总对我笑眯眯,有的记不住我的名字,就问:“你是不是讲朱元璋的那个老师?什么时候你能将讲稿出版出来?”还有热心的市民跑到电视台去问我的联系方式。南京市民的抬爱使我感到除了“压力”外还有一种责任——出版我的讲稿。但在撰写过程中我首先碰到了一个不大不小的问题。过去我们的历史书多是严肃的、学术性的,如果承袭之,那就势必将原本轻松、活泼的风格又变成了象牙塔里的佛像(严肃有余),这就辜负了广大观众的厚望了。再说,从我个人的学术成长道路看,我最要感谢的倒不是某部学术巨著,而是两部通俗读物:《东周历史故事新编》和《前后汉历史故事新编》,我对历史的爱好是从这两部书开始的。实际上,许久以来,我也曾想学学林汉达先生的做法,将象牙塔里的东西“转变”为大众读物,但由于本人天资不高,又不够勤勉,这种想法一直没有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去。而自接受市民朋友的“重托”起,我又重新拜读起林汉达老先生的大作来,研究其写法技巧,开始写作本书。说到这里,我要感慨地说:南京是个名副其实的“博爱之都”。我一个外乡人写明朝在南京的开国史,居然受到南京这么多朋友的帮助,而且这些帮助我的人大多一开始与我都是萍水相逢,在此,我对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这里尤其要感谢南京市委宣传部叶皓部长、理论处的龚冬梅科长、汲智和万胜两先生、南京电视台的陈正荣副台长、傅萌总监和东南大学出版社的江汉社长、徐启平总编、谷宁主任等领导的关怀;感谢金陵图书馆的袁文卿主任和郁希老师、东南大学的刘庆楚老师、南京电视台的编导刘云峰先生和南京明孝陵向阳鸣主任和姚筱佳小姐、江苏人民广播电台的吕风华小姐、陆正国先生、文军先生、新华报业集团的姜春瑜主任和黄燕萍、吴昌红两女士、南京理工大学人文学院的李崇新副教授、南京财经大学的霍训根主任、江苏经贸职业学院的胡强主任、江苏文史馆的丁俊先生等朋友给我的帮助;当然,我还要感谢我的硕士研究生时代的老师——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王家范教授对我的学术启蒙和刘学照教授、陈卫平教授对我的学术指导。刘学照老师年近八旬,身体又不是太好,但当我提出要他为我的作品作序时,他欣然接受了,实在令我感动不已,我衷心祝愿他健康长寿!最后还要感谢的是本书所参考、引用的一些著作的作者,正是由于他们的著作,才使本人的“正果”得以“修成”——本书的出版。为了表示我对这些专家、学者的尊重与敬意,一般我都在书中标明了参考出处,但“愚人”千虑必有一失,为了防止这“一失”,本书将所引用或参考的今人著作全部列在《参考书目》之中(古籍我就不再标明了),特此说明!马渭源于大明帝国黄册库——南京玄武湖畔陋室居 2008.1.20


编辑推荐

在东南大学出版社新出的《大明帝国:从南京到北京(奇特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卷(下))》一书中,马渭源以独特的视角讲解了大明帝国在南京的诸多问题。大明帝国建都南京之谜、大明帝国定都南京的意义与历史评价;明清500多年政治、经济、文化的历史传统就是从南京开始的……在一般人的印象中,大明帝国在南京的这段历史很短暂,其影响也就很小。其实不然,要知道明清500多年政治、经济、文化的历史传统就是从南京开始的。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大明帝国 PDF格式下载



从南京的角度来写的,地道的草根皇帝


买给儿子看的,说没有《明朝那些事》有趣好看。


看惯了明朝那些事的风格,再看别的就觉得不顺眼。


这本书的的实质内容远远低于目录所介绍的期望值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