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音乐传播与音乐传播学

王建元 编 东南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11  

出版社:

东南大学出版社  

作者:

王建元 编  

页数:

380  

Tag标签:

无  

前言

  展现在读者面前的这本著述,是中国传媒大学和南京艺术学院主办、南京艺术学院流行音乐学院和中国音乐家协会音乐传播学会承办的“第三届全国音乐传播学术研讨会”论文选集。笔者作为与会代表之一,有机会在会后继续对选集论文逐篇阅读,可谓受益匪浅、感触良多。  音乐传播理论研究和音乐传播学学科建设,在中国整个音乐学领域中属于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的“热门”学科和方向,这自然是由当代视听传媒技术、网络传媒技术以及高等教育领域相关专业迅速兴起的势态所激发。各院校纷纷建立与“传媒”、“传播”主题相关的专业与学科,着实让当下音乐传播基础理论学科建设陷于紧跟不上但又不得不紧跟的处境。已经连续三届召开的“全国音乐传播学术研讨会”,就是相关院校面对这一处境所进行的认真应对,同时也是广大音乐传播理论工作者学术热情和所做不懈努力的一份彰显。  本人之所以对音乐传播研究和音乐传播学学科建设产生特殊的学术共鸣,可以说至少有以下两方面原因:  一是因为在我从事的民族音乐学理论与方法论研究中,音乐传播是其观察和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人类群体在没有进入文字社会之前,绝大部分的生存技能和知识理念都只能依靠音乐或音声作为“语义”性信号载体来进行交流与传播,全世界无论哪个民族群体都概莫能外。例如,学者观察到在非洲和南美洲部落群体中,打击乐器鼓常常被用来作为传递消息的工具,鼓声被编制和组合成一整套“鼓语”,“它使居民点之间能正常地互通消息”①;中国西南地区民族,早在宋代就已采用鼓声作为群体防卫的聚散信号和聚居点之间的“语言”通讯,其鼓点就有所谓“集人鼓”、“犒设鼓”这样的语义性分类②;还有藏、彝、苗、白诸民族的古歌和史诗传播,在族群中所发挥的知识传播作用和民族凝聚力功能,也可谓是难以量比……  直到今天,我们甚至还在诸如《茉莉花》之类民歌的传播结果和传播规律认知方面,在大量音乐产品进入现代传媒实体中商品属性凸现的特质和特征认知方面,因不同立场、不同态度而众说纷纭,在本论文选集中,就收录有多篇在内容和主题上与此相关的论文和评论。

内容概要

  展现在读者面前的这本著述,是中国传媒大学和南京艺术学院主办、南京艺术  学院流行音乐学院和中国音乐家协会音乐传播学会承办的“第三届全国音乐传播学术研讨会”论文选集。笔者作为与会代表之一,有机会在会后继续对选集论文逐篇阅读,可谓受益匪浅、感触良多。  音乐传播理论研究和音乐传播学学科建设,在中国整个音乐学领域中属于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的“热门”学科和方向,这自然是由当代视听传媒技术、网络传媒  技术以及高等教育领域相关专业迅速兴起的势态所激发。各院校纷纷建立与“传媒”、“传播”主题相关的专业与学科,着实让当下音乐传播基础理论学科建设陷于紧跟不上但又不得不紧跟的处境。已经连续三届召开的“全国音乐传播学术研讨  会”,就是相关院校面对这一处境所进行的认真应对,同时也是广大音乐传播理论  工作者学术热情和所做不懈努力的一份彰显。

书籍目录

音乐传播理论新探音乐传播的时空关系研究流动的声音景观——音乐传播与地域分布研究方法新探论音乐传播中的现场互动行为——多重音乐语境中的比较视野音乐传播论音乐传播调查方法初探论流氓学视野中的音乐传播对社会音乐生产结构中音乐职业与媒介互动关系的初探解读西蒙·弗里斯《表演的仪式:论大众音乐的价值》音乐产业市场与传播媒介考察中国演艺业宏观管理改革中政府角色的重新定位试论数字时代新技术媒体对音乐传播的影响整合营销传播理论在音乐产业中的应用研究我国流行音乐产业环境分析及其发展商业环境下的音乐传播3G音乐手机传媒——麦克卢汉媒介理论的音乐媒介诠释音乐传播活动中侵权现象思考科技与版权夹缝中的音乐产业——从P2P技术所带来的音乐侵权问题谈起传统音乐的传承与传播江南丝竹的传播曲牌音乐的传播方式与途径“作曲包揽制”、非繁衍性传播与中国戏曲声腔的“太监化”苗湖书会传统音乐传播之研究南高洛古乐本土受众的观演及听闻状况之田野观察邓志勇民歌的“流行地”并非都是“发祥地”——从《茉莉花》的传播谈起弦歌不辍海峡情——论台湾歌仔戏与漳州芗剧双向形成过程中的时空交互谈戏曲传播数字化的趋势音乐传播视野中的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与保护音乐传播形态与特征研究广场式音乐传播活动的价值分析与未来展望中国叙事风格MTV叙事维度建构的理论思考传统音乐文化传承的现代选择——浅论民歌的电视传播WEB2.0时代的网络音乐传播《2006中国民族民间歌舞盛典》的原生态传播类型化生存——当代中国音乐广播的发展趋势音乐传播媒介与原生态文化保护对网络音乐传播的反思音乐文化传播与学科构建音乐传播中的雅俗移易:经济学语境论现代媒体对中国钢琴音乐消费市场的影响古典音乐与偶像——从“2007年北京第十届国际音乐节”郎朗的八场音乐会票房谈起试论网络音乐传播中的“潜音乐教育”再谈音乐传播学的学科建设实践是一个新兴学科核心理论成长过程中的必走之路——谈艺术管理学科在中央音乐学院的成长历程音乐传播学的学科建设构想——兼谈南京艺术学院流行音乐学院音乐传播专业办学思路

章节摘录

  音乐传播的时空关系研究  波兰学者卓菲娅·丽莎曾在音乐美学问题的论述中说:“音乐的物质材料是声  音,这个特点,也赋予了音乐作品的另一特性:即音乐作品是在时间中发展的;它不像美术作品那样在时间中持续不变,而是在时间中进行着,通过整体的各个组成部分的陆续呈示而发展着,直到最后一个部分呈示完毕之后才为听者提供出该作品  的整体形象。……音乐具有时间上的连续性和变动性,但却没有空间性。在音乐中,是不可能直接地提供空间性的,而建筑作品、雕塑作品却能为我们展示出空间  性。”①以上,在讨论音乐的特殊性问题上,尽管笔者已感觉到其观点的缺陷,但学者卓菲娅·丽莎起码已经涉及了我们面对的时间和空间。  在文化人类学的研究中,美国学者威廉·A·哈维兰描述了如下的现象:原始  民族卡拉哈里的朱瓦西人的疾病治疗方法——在巫医的策划下,巫医和“那母”们  以长时间的歌唱和舞蹈引来患病者的热血沸腾。音乐、激烈的舞蹈、火的烟和热,  形成了神医们出神人化的工具,这个工具就是在时间和空间中流动和舞动的音乐。  威廉·A·哈维兰看到的,正是音乐作品陈述时所具有的、缺一不可的时空特性。②  尽管音乐的声音在时间中流动,但音乐形成的基础却是空间距离的变化、人的情感  外在表现(肢体空间运动、脸部肌肉空间运动)上产生的。其实,多年来人们证实的原始艺术“歌、舞、乐”的综合,就是最早的音乐表演。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音乐传播与音乐传播学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