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中空间利益调控的政策分析
2009-5
东南大学出版社
何子张 著
299
无
什么是城市规划?城市规划的作用是什么?城市规划是如何发挥作用的?又该如何加强城市规划的作用?以上这些问题作为城市规划学科或职业的基本问题,似乎是不言自明的,事实上又是一下子难以说清的。在多年的学习和工作生涯中,笔者主持或参与了一系列大大小小的城市规划编制和研究项目。这些项目有的得到较好的实施,有的不了了之。规划过程的不同角色总是以或明或暗的方式对规划实施影响,他们对规划的期望和追求、在规划过程中的所作所为,耐人寻味。同时,规划项目的命运总是与规划主体和特定的制度环境有着千丝万缕的内在关联。所有以上这些促使笔者思考,并冀望从现有的文献中寻求答案,由于缺乏系统的整理,获得的只是只言片语的感悟。 2004年开始的博士论文写作提供了一个将零碎感悟系统整理的机会。最开始的想法是从历史研究的视角分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空间规划的实效性演进,很快发现该命题过于宏大,关键的问题在于,该命题所隐含的核心问题——城市规划作用与空间的关系,本身还没有得到系统的解析。因此,笔者决定将论文研究的焦点回归到中国当代背景下,城市规划究竟是如何对空间发展产生作用的。当时,规划界已经重新开始探讨城市规划的基础理论问题,“什么是城市规划”、“再论城市规划”、“城市规划方法论”等在学会、年会上成为论坛讨论的专题。此外,“城市规划作为公共政策”的观点也已被提出,并被界定为转型时期城市规划发展的走向,但我们尚未对该命题作出深入系统的研究。从2005年开始,笔者就尝试从公共政策分析的视角解析城市规划对空间发展的作用。笔者希望本研究能为以下问题找到解答:①作为公共政策的城市规划,其核心功能是什么?②城市规划作为公共政策的系统构成是什么?③是否可以建立一个适用于城市规划的政策分析框架?④如何提高作为公共政策的城市规划的作用?⑤城市规划的政策体系如何建构?等等。 本书紧扣城市规划的作用对象——城市空间和城市规划的基本属性——公共政策,从政策分析的视角研究城市规划的作用。研究指出:作为公共政策的城市规划,核心功能是空间利益调控;借用制度性理性选择理论,建立城市规划的政策分析框架,分别对规划主体、规划过程和规划制度展开分析;改进城市规划空间利益调控作用的根本途径是制度与政策体系创新;初步建立了基于空间利益调控的规划制度创新和政策创新体系。 通过本书的写作,笔者深刻体会到,越是基础理论的命题,越是需要扎实的理论积淀和实证研究的支持。在写本书时笔者尚在高校从事教学工作,这使得笔者难以直接深入到规划实践的第一线(尤其是规划管理),直观观察规划动作的生动过程。
中国城市空间迅速发展的同时,出现了城市规划对于城市空间发展的调控作用失效。本书内容主要分三部分:第一部分用事实描述的方法,总结城市规划建设中出现的各种空间利益失控现象,指出现有城市规划未能发挥有效的空间利益调控作用;第二部分用解构分析的方法,借用公共政策学的理论框架,以利益分析方法为主导,结合城市规划的特征,将城市规划作为公共政策系统,建立以空间利益为核心的政策分析框架;第三部分用建构研究的方法。提出以规划制度和公共政策工具创新来改进城市规划的空间利益调控作用。 本书可供城市规划设计人员、城市政府领导人员、城市建设管理人员阅读,也可供相关专业师生学习参考。
何子张,1973年11月生,男,福建古田人,城市规划博士,注册规划师。1991-1995年武汉理工大学建筑系建筑学本科,1995-1997年在漳州开发区规划建设局工作,1997-2000年在重庆大学建筑与城规学院建筑学读硕士,2000-2008:年在厦门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建筑系和城市规划系任教,期间2002-2008年于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院读博士,师从段进教授。2008年起任厦门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城市设计所副所长。 多年来一直从事城市规划编制、研究和教学工作,先后在《城市规划》、《规划师》等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参加国内外各类学术会议10余次并宣读论文,主持或参加全国各类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项目40余项、多项科研课题。研究兴趣为城市空间发展政策、城市规划理论和城市设计。
0 绪论 0.1 研究视角与创新点 0.2 核心概念 0.2.1 空间利益 0.2.2 规划调控 0.2.3 政策分析 0.3 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 0.3.1 技术路线 0.3.2 研究方法 0.4 论文内容与研究框架 0.4.1 论文内容与章节安排 0.4.2 研究框架1 城市规划与空间利益失控 1.1 空间利益失控的主要问题 1.1.1 主体之间空间利益冲突加剧 1.1.2 底层群体的空间权益受损 1.1.3 社会公共利益受损 1.2 城市规划的空间利益调控作用失效 1.2.1 城市规划作用的认识误区 1.2.2 城市规划的空间利益调控作用失效2 空间利益与城市规划的政策性 2.1 空问利益与西方城市规划的政策性 2.1.1 价值中立的空间利益观与西方城市规划的工具性 2.1.2 空间利益观的转变与西方城市规划的政策性 2.2 制度环境变迁与中国的空间利益主体演变 2.2.1 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空间利益格局 2.2.2 制度环境变迁与空间利益主体分化 2.2.3 转型期城市规划的困境与反思 2.3 建设和谐社会与中国城市规划的政策性 2.3.1 建设和谐社会与城市规划的政策性 2.3.2 我国城市规划政策性的研究进展3 空间利益为核心:城市规划的政策分析框架 3.1 公共政策的基本理论框架 3.1.1 公共政策的概念及其发展 3.1.2 公共政策的功能 3.1.3 公共政策系统 3.1.5 公共政策过程 3.2 城市空间与利益分析 3.2.1 利益与利益分析 3.2.2 城市空间与公共利益 3.2.3 城市空间的利益分析 3.3 空间利益为核心:城市规划的政策分析框架 3.3.1 城市规划的政策功能与权域 3.3.2 城市规划的政策分析 3.3.3 制度性理性选择分析框架4 规划主体的政策分析:主体的空间利益行为分析 4.1 主体利益行为的理论假设 4.1.1 新古典经济学关于主体利益行为的假设 4.1.2 公共选择理论关于主体利益行为的假设 4.1.3 新制度经济学关于主体利益行为的假设 4.2 规划主体的空间利益行为分析 4.2.1 主体利益行为的分析层次 4.2.2 政府的空间利益行为……5 规划过程的政策分析:主体的空间利益互动过程分析6 规划制度的政策分析:规划制度的空间利益调控功能分析7 改进城市规划的空间利益调控:制度与政策体系创新8 结论主要参考文献后记
1 城市规划与空间利益失控 本章的分析按照以“事实描述”的研究方法,分析当前城市建设中普遍存在的空问利益失控的问题及其与城市规划作用失效的关系,提出由于对城市规划作用的认识误区,在中国城市发展面临空间资源硬约束的背景条件下,城市规划未能充分发挥空间利益调控作用。 1.1 空间利益失控的主要问题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的发展取向产生了一个重要的转变,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要求在坚持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使经济建设与社会协调同步发展。这个指导思想提出的背景是经过20多年的经济体制改革,市场经济的体制框架已经基本确立,但是与市场经济相配套的利益均衡机制却没有建立起来。由于缺乏相应的利益均衡机制,使得利益冲突不能被有效控制,结果使得社会矛盾不断增加,社会分化加剧,出现了社会利益格局的失衡。 人多地少、资源匮乏是我国的基本国情,空间资源短缺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的约束条件。一系列市场化改革催生了多样化的利益主体,也使空间资源的利益属性得以呈现。围绕城市空间发展所产生的旧城拆迁改造、农民土地征用、耕地保护、生态环境和历史文化环境保护等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各级政府、利益群体、公众围绕土地与房产所展开的空间利益争夺与冲突已经成为各方关切的社会问题,成为各方利益关切的焦点。有学者认为2005年的房地产热及其调控,象征性地标志着中国开始进入利益博弈的时代。 ……
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