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宁厂古镇

赵万民 东南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7  

出版社:

东南大学出版社  

作者:

赵万民  

页数:

175  

前言

  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中国的山地约占全国陆地面积的67%,山地城镇约占全国城镇总数的50%。山地集中了全国大部分的水能、矿产、森林等自然资源。山地区域是多民族的聚居地,是人类聚居文化多样化的蕴藏地。同时,山区是地形地貌复杂、生态环境敏感、工程和地质灾害频发的地区。我国近30多年的城镇化发展,在促进了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也对土地资源节约、生态环境维育、地域文化延续等方面产生了较多的负面影响。这种影响所产生的破坏作用正逐步从平原地区向山地区域扩展。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我们的城乡建设事业,是我国的一项重要国策。因此,在山地城市规划和建设活动中,重视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尤为重要。  中国的城镇化发展有两个明显的特征:其一,在城市(镇)地区走城乡统筹、和谐发展的道路,是促进经济社会整体发展的必然选择;其二,东部、中部、西部不同经济发展的梯度背景,必须采取因地域资源、文化特点、基础积累的不同而相异的城镇化发展道路。我国西南地区是典型的山地区域,具有人口集聚、自然和文化资源丰富、生态环境敏感、工程建设复杂、山水景观独特等特点,亟待开展山地城市(镇)规划适应性理论与实验研究。  城镇化的作用是一把“双刃剑”,环境与发展的矛盾在山地区域尤其突出。由于不顾地形和环境条件而进行的“破坏性”建设,致使生态失衡、环境恶化、生物多样性锐减等危害,影响了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山地区域的生态平衡被破坏、水土不保,造成中、下游平原地区江河断流或洪灾泛滥。城镇化伴生的人口集聚和大规模工程建设,致使山地自然灾害和工程灾害频发。现代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的浅薄化,使山地丰富的地域文化、传统聚居形态、地方技术等丧失。山地城市(镇)建设明显照搬平原城市的做法,不仅造成经济上的巨大浪费,而且带来工程质量安全方面的隐患。长期以来,西南地区城市规划理论和技术研究方面比较薄弱,使得城市建设缺乏适应性的理论指导。  西南山地特殊的自然与人文资源构成,确定了它在我国整体城市(镇)化发展中的重要位置,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价值。研究西南山地城市(镇)规划的适应性理论,不仅是指导西南地区理论建设和城市建设工作的需要,而且是我国城市(镇)化理论体系整体发展的需要。西南地区的城市建设,在历史上大多反映了尊重自然、适应环境发展的城市建设思想和地方建筑学的技术方法。西南地域独特的城市和建筑形态,与山水环境浑然一体的建筑格局,以及孕育其中的人文内涵和生活风貌,形成了我国山地城市与建筑的特殊的文化流派。

内容概要

宁厂古镇历史悠久,是川东地区长江水系人类的发源地和文化的摇篮之一,古镇的历史可追溯到距今五千年以前。本书从山地人居环境学的研究角度,对宁厂古镇的历史演变、保护与发展进行研究,通过对古镇自然环境、聚居形态、建筑空间、装饰艺术、保护与发展等方面剖析与论述,将山地环境、城镇形态、建筑空间纳为一体进行讨论。力求把握该类型山地小城镇的演变规律及其在新的经济、文化、城镇聚居形态下的建筑学构成价值和文化发展价值,以期对古镇的保护与发展起到借鉴与指导的意义。 本书适用于城市管理工作者、研究人员参考,也可作为高等院校建筑学、城市规划、环境景观、人文艺术等相关专业人员、教生阅读和研究的资料。

书籍目录

1 聚居形态 1.1 自然与区域 1.1.1 自然与资源 1.1.2 区域与环境 1.2 历史沿革 1.3 社会人文 1.3.1 历史遗构 1.3.2 历史人物 1.3.3 传统节庆 1.3.4 宗教信仰 1.3.5 民间饮食 1.3.6 民间工艺 1.4 经济 1.4.1 盐业对古镇经济的影响 1.4.2 社会经济发展现状2 古镇形态 2.1 城镇布局 2.1.1 山水格局 2.1.2 空间形态 2.2 城镇肌理 2.2.1 街巷 2.2.2 开放空间 2.3 环境景观 2.3.1 景观总体格局 2.3.2 景观类型 2.3.3 景观视线 2.3.4 景观敏感度3 建筑空间 3.1 龙君庙 3.2 民居 3.2.1 方家老宅 3.2.2 秦家老屋 3.2.3 向家老宅 3.2.4 方家大院 3.2.5 吊脚楼 3.3 建筑组群 3.3.1 过街楼建筑组群 3.3.2 盐厂建筑组群 3.4 街道 3.4.1 中心街 3.4.2 盐源街4 装饰艺术 4.1 窗 4.2 栏杆、撑拱 4.2.1 栏杆 4.2.2 撑拱 4.3 柱础 4.4 石刻 4.5 家具5 保护与发展 5.1 古镇的保护 5.1.1 古镇风貌构成 5.1.2 古镇的保护 5.2 传统街区的整合与更新 5.2.1 宁厂古镇传统街区存在的问题 5.2.2 传统街区整合与更新的内容 5.2.3 重点街区的整合与更新 5.3 古镇人文环境保护与利用 5.3.1 古镇人文环境特色概况 5.3.2 盐文化的保护与利用 5.3.3 巫文化的保护与利用 5.4 古镇旅游发展与建设 5.4.1 旅游资源的评价与分析 5.4.2 古镇旅游发展战略 5.4.3 旅游发展规划后记

章节摘录

  清朝初年,明末农民大起义在吴三桂及清兵的夹攻下,惨遭失败。闯王李白成部将贺珍遂率领遗部由汉中进人大宁县,占据险要地势,并以大宁盐场为强大的经济后盾,坚持抗清。为笼络民心,贺珍采用故明永历年号,自封“歧侯”。她奖励农耕,实行“什一”赋税制,以减轻农民负担;同时革除盐法弊端,减免盐税,发展盐业生产,以恢复民力。经过休养生息的大宁县,民心所向,多次击败清军的进攻,一时成为“夔东十三家”反清复明力量的重要根据地。直至明亡后二十年,大宁县才归属清王朝统治。  3)陈崇德  清嘉庆年间,农民起义领袖陈崇德在大宁县率众起义,依仗这一带的险峻地势,纵横驰骋,配合湖北女英雄王聪儿率领的义军屡次挫败清军。义军的战绩,迫使清廷派遣十万兵马对义军四面连营。在清兵洋枪大炮的围攻下,起义军不畏强敌,他们占据险要山头,布设关卡,用檑木、礓石向清兵反击,但终因兵力悬殊,义军弹尽粮绝,近万名将士死伤殆尽。首领陈崇德不畏敌人的威逼,也追随众将士自刺身亡。  1.3.3传统节庆  1)春节  农历正月初一至初三为春节,俗称“过年”。除夕日(腊月最后一天),户户丰筵盛席,家人团聚宴饮,俗称“团年”,也有提前1~2天团年的。小孩还可从长辈那里得到压岁钱。除夕夜常举家团聚,生大火通宵守岁。有“三十晚上的火”(意即运气“红火”)、“十五晚上的灯”之说。正月初一,家家老少换上新装,在自家玩乐;初二,亲友开始互访拜年。有“初一不出门,初二拜家庭,初三初四拜丈人(岳父、岳母)”之规。同时备纸钱、香烛、鞭炮,祭亡亲之坟。初三之后,人们组织狮子龙灯、花车彩船出门拜年,受拜之家(或机关单位)备烟茶果食款待,如此活动直至十五闹元宵。新中国成立后过春节,无论城乡,家家户户尽可能备办佳肴美酒,尽情欢乐。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宁厂古镇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