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隐形逻辑

张为平 东南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5  

出版社:

东南大学出版社  

作者:

张为平  

页数:

188  

Tag标签:

无  

前言

  香港之所以不同于世界上任何其他大都会,是因为同时兼备了两个条件:超高密度和亚洲性。这是一部关于高密度状态下都市状况的研究文本,以香港为研究对象。不是常见的、关于城市的人文式个人情怀吟咏,亦非政府或者规划部门对于城市建设的官方总结,而是以开放建筑学的专业视点,对于以香港为代表的“亚洲式拥挤文化”的详细解读。  “拥挤文化”概念来自于1 978年,由荷兰建筑理论家库哈斯于纽约写就的、关于曼哈顿拥挤文化的回溯式宣言《癫狂的纽约》,一本关于美国式高密度的阐释之作,以其预见性与深刻性成为理解当代都会文化的经典。曼哈顿主义至今一直持续影响着全球新城模式。而香港的高密度文化,因为亚洲的东方式传统、政体上的特异以及与其金融资本之港的本质连接,都导致其城市在实体和精神方面与曼哈顿模式呈现出迥异的局面。这也是需要对其单独进行讨论的原因所在。  超密度  荷兰被称为“欧洲的高密度城市”,那么,数十倍于荷兰密度的香港,则只有用“超密度”来进行定义了。不知于何时开始,无论是主流媒体、建筑学者或是普通大众,一旦提及“高密度”,则立刻将其与“问题”或者“都市的困境”相联系。高密度意味着:拥挤、制约、紧张、压力;高密度等同于土地的超负荷利用、资源的穷尽式开采、公共及私人空间的无止境争夺;在心理层面,高密度仅仅指向压抑与不快。加之多年以来媒体对于理想生活的设定一直是欧洲式的“阳光、空气、绿地、低密度”,对于“舒适度”的过度而一成不变的渲染,使“高密度”仿佛已经成为生存的梦魇。  然而一个一直被人们忽略却不争的事实是:在舆论界对于高密度异口同声的、清一色的声讨之下,城市化进程却悄无声息、无可阻挡地一直进行,并且愈演愈烈,呈现出加速的状态。城市化的一个集中体现即是密度的激增。过去20年内,伊斯坦布尔的人口从600万增至1300万,拉各斯从200万人口增至1600万,而中国的珠三角的人口在20年内增至3600万(1)。就连一向以低密度为傲的欧洲,近年来也在中心城市出现了密度的加速增长。预期与现实的巨大差异使我们对于这个议题的任何简单判断与结论都显得陈旧、武断而缺乏洞见。

内容概要

  香港之所以不同于世界上任何其他大都会,是因为同时兼备了两个条件:超高密度和亚洲性。这是一部关于高密度状态下都市状况的研究文本,以香港为研究对象。不是常见的、关于城市的人文式个人情怀吟咏,亦非政府或者规划部门对于城市建设的官方总结,而是以开放建筑学的专业视点,对于以香港为代表的“亚洲式拥挤文化”的详细解读。

作者简介

  张为平,荷兰注册建筑师;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建筑学硕士;曾于荷兰的MVRDV及比利时的BUR02事务所工作;2008于香港从事建筑实践以及高密度状态下的城市研究:2009年成立城市研究工作室“都市可能概念工厂”坚信建筑应当比现状中的能量更大,并试图为其找寻一个释放的出处……

书籍目录

前言1.消费社会中的自我彰显 1.1 平面标识 1.2 楼梯标识 1.3 品牌标识2.高密度生存:杂交与共生 2.1 杂交 2.2 其生3.垂直都市主义4.暖昧不明的公共空间5.非正式:被忽略却无处不在6.效率最大化7.边界状态8.附文:密度相关三则后记

章节摘录

  2.“熟悉”元素的陌生化  香港建筑界普遍存在一种潜意识:好的设计一定是昂贵的设计。而这完全是一种对于设计的误解。当我们注视着妹岛和世的作品时,它们往往在形式上极为简单——或者是最常见的方盒子,或者是极其简单的抽象形体,但是却往往传达出一种非常“陌生”的意向,与我们所熟知的、备受诟病的现代主义国际风格完全不同的观感——而这尚且仅仅是对于形式本身的讨论,尚且不涉及设计更有趣的program部分。MVRDV的建筑也呈现出相同的特质:以人们最常见的、最熟知的元素构造完全迥异的建筑。  香港建筑师担忧的问题的核心是:建筑的创新会导致造价的升高,而这是精打细算的业主和公众所不能接受的。而建筑造价的飙升主要是由两个因素主导:非规则的形体或者大量扭动的曲面,导致需要繁复的受力计算及难以标准化的构件生产——每一个构件都是不同的,成本自然提高,例如Zaha的很多设计都有这个特征:另一种因素是昂贵的材料。建筑师提到创新,往往联系到夸张的形式或者所谓震撼力。这正是对于建筑本质的简单化理解所致。图像和消费的确助长了这个时代的浮躁情绪,但是设计的创新仍然可以有更深层次的含义。它更多的是在程式上,在对于生活方式的作用上的一系列根本性的创意或者对于传统的颠覆,而这种创意完全可以通过对于平实的形式的“陌生化”处理,对于将不同的概念重新组合(例如思考将办公与娱乐的结合)来达到,结果并不比“普通建筑”造价提高很多。  3.最大化差异的混合  面对密度的限制,面对建筑法规的限制,香港的住宅永远只能采用从户型到楼层千篇一律无穷克隆的结果。有谁想过通过简单的,将不同户型拆散、叠加、重组,就可以产生出完全异质的住宅类型?荷兰近年来的城市扩张中,出现了叫做Vinex的新建住宅区。1993年末,住房部长选取了荷兰一些半郊区、卫星式住区的地址。拟在2005年之前新建60万个新住宅,并且规划了7个主要城市圈的30万新住宅量。Vinex是一种同时以个人化和全球化定义自我,标示社会变化的宣言。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隐形逻辑 PDF格式下载



十分新颖,对以香港为代表的拥挤型亚洲城市的分析很到位。


值得一看的书,尤其对于关注城市高密度问题以及拥挤文化的朋友来说。


香港是个有意思的地方,对于后城市发展时期有很多经验可鉴。本书通过系统性的梳理,可以循迹城市表征的内在逻辑,学习一个城市的什么是真正有意义的,或可辨别。
本书不在于浅显或者深刻的问题,作者在做系统性梳理的过程中,即使不说什么,看者也该从中读到了。在大量经过专业搜集整理、细致梳理罗列的作品前,有时候看者自身的程度更重要,往往能得到比作者给的更多。


观察分析香港城市的另一个视角,表现形式也是少见的,令人耳目一新


研究高密度建筑学的书目不多,这本和董春方老师的那本都挺好的,建议一起看


很值得看看,尤其去过香港后,值得学习的地方很多


这本是现代讲建筑的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推荐建筑学的同学好好看看


全黑体印刷!刷新了我对书籍中字体应用的看法!
例子生动!分析图很详细!看得出下了很大的功夫!
虽然例子更多地只能说是摆出来了,感觉深度可以更深!
挺不错的!


很好的一本研究类书,与oma的疯狂纽约同类


呵呵 挺好的 研究类的书


这本书很喜欢吗,和想象中一样


用图片代替文字,更适合非专业读者。


书质量一如既往,内容不错。。


喜欢里面的分析图


一次买太多书没来得及看


感觉很长见识,纸质也很好~


很拓展思维的书 多看有益


里面中英文一起的。
没看完。大概翻一下感觉研究性的分析图很多,照片也很多。
字不是很多。
没段落都是针对说明图片,感觉好读一些。


书很好,内容很好,我们班人手一本~~读起来也有趣,


很有意思的书,看问题的角度,讲问题的方法,都很不错,强烈推荐


已经在图书馆看了很多遍了,但是每次阅读还是很有收获,表示真心写的有投入,读起来也有感同身受的体验。


该书用不同的角度来论述香港式的典型文化,原来是想应该在空间上会对香港的典型地带做出相对的讲述,但实际上有些东西叙述得过浅,离我所期待的范围有一定距离,但还算可以吧


分析的方法不错,观看的视角也很独特,如果不是预设了主题--拥挤文化的优点--的话,评论会更客观一些。我们到古村落里面赞赏建筑的神韵,住在里面的村民却一心向往更现代的生活,这就是最大的悖论。


作者思考了视觉设计,在香港这个极为特殊的环境下,如何深度挖掘视觉设计的方法!


不知道这和之前关于高密度的研究是什么样的区别,好好的看看


很有意思的一本书,讲了高密度下的空间趣味。不过,当当您的物流可以更慢不?


一种新的看待城市的观点


里面的分析图挺多,可以借鉴~
有中英文对照,正好可以提高专业英语


喜欢前沿和后记,图很多的一本书


分析图都还不错


很有深度的一本书!


内容还不错,分析角度不同,图片不理想,能形成基本的理解


这是一本介绍香港的规划设计、建筑设计、交通、广告等方面的书,从事建筑和规划工作的朋友应该读一读。本书介绍了香港人是如何将土地及空间的利用发挥到极致的。
美中不足的是排版不好,而且字太小。


有点像,聚落的教示,可是图拍得很差,毫无感觉,左边示意,也缺乏新意,感觉是一眼就明白的,本来期待专业人士深入一点,.........


文字不多,分析图很清晰~


内容还行,只是排版太差,字太小,图片不清晰。黑白的,没彩图。。。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