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刘敦桢先生诞辰110周年纪念暨中国建筑史学史研讨会论文集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 东南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11  

出版社:

东南大学出版社  

作者: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  

页数:

240  

Tag标签:

无  

前言

  2007年10月20日,东南大学建筑学院为了纪念自身(中国第一个高等建筑教育专业——国立中央大学工学院建筑系)成立80周年(1927-2007),以及纪念我系最早的创始人之一,我国著名建筑教育家和传统建筑史学家刘敦桢先生诞辰110周年(1897-2007),在南京隆重举行了庆祝大会和学术研讨纪念会,会上国内学术界群英毕至,讨论述评至为热烈。现将大家提供的学术报告与发言,以及相关的缅怀纪念文稿,整理编辑成此文集,以飨关怀我国建筑教育事业和建筑史学研究的诸多读者。  自20世纪20年代直至目前,凡是关心或从事中国建筑教育、科研和生产的人士,大多对刘敦桢先生有所了解,甚至有些人还在工作或生活中与他有过直接或间接的接触、联系。由于他是我国近代第一个中等和高等建筑教育专业的肇建人之一,并长期从事此项工作,自1932年起就已桃李满天下。同时他还是我国传统建筑史学研究的开拓者和最具权威的学术带头人之一,曾经为学科的奠基和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和具有决定意义的贡献。因此,“南刘北梁”的显赫声名与巨大成就,久已为建筑史学界所共识。  举凡一切取得成功的人士,无不都在自己的生活中经历了许多曲折险阻和艰苦磨难,其间当然也会遇到若干有利的契机和转折。事实证明,只有坚忍不拔的精神和勇气,不断征服航程中的风暴和暗礁,才能最终驶入成功的港湾。20世纪的上半叶,正值华夏大地多事之秋,在不到40年内,连续爆发了三次攸关中华民族生死存亡与未来命运的巨大战乱。由此形成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化,使全国亿万人民必须为自己的生活与前途进行选择。绝大多数中国人都作出了正确的决定,并且在而后漫长的岁月里,以具体行动实践了自己的诺言。刘敦桢先生就是其中的一员,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他坚决将个人得失置之度外,即使是在受到极不公正对待的最困难时刻,也绝不放弃为祖国人民奉献一切的决心和信念。他为此付出的种种辛勤劳动和留下的丰硕教学、科研成果,就是最好的无言明证。

内容概要

  刘敦桢先生是我国近代第一个中等和高等建筑教育专业的肇建人之一,并长期从事此项工作,自1932年起就已桃李满天下。同时他还是我国传统建筑史学研究的开拓者和最具权威的学术带头人之一,曾经为学科的奠基和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和具有决定意义的贡献。 本论文集记录了几代学者对刘敦桢先生的纪念文章,还收录了中国建筑文学的传承者关于史学史的研究文章。

书籍目录

第一部分:纪念刘敦桢先生 东南大学副校长致开幕辞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院长致辞 刘敦桢先生的学术遗产和精神遗产 缅怀中国建筑史学奠基人:一代宗师刘敦桢先生 《建筑创作》杂志社贺信 关于《刘敦桢全集》整理的经过和体会——在刘敦桢先生诞辰110周年纪念暨中国建筑史学史研讨会上的发言 难忘的教诲永远的怀念——纪念刘敦桢师诞辰110周年 回忆沙坪坝时代的刘敦桢先生 师泽难忘——纪念刘敦桢先生诞辰110周年 怀念敬爱的刘敦桢老师和师母 纪念恩师刘敦桢先生 大师与经典——写在《刘敦桢全集》出版之前 关于刘敦桢遗稿《中国封建制度对古代建筑的影响》的 说明与认识 忆刘敦桢老师及其对民居建筑学科的开拓 学泽永久 往事历历,师恩绵绵——回忆跟随刘师敦桢参加《苏州古典园林》编写的日子 瞻园的维修 山高水长——纪念刘敦桢先生 继承刘敦桢先生的事业深化中国建筑遗产保护 纪念刘敦桢先生 家父沙坪坝的学习点滴 刘敦桢先生与南京博物院 从长沙的两座建筑看刘敦桢先生的早期建筑思想 大师的神传 一个伟大的背影 刘敦桢先生早期建筑思想研究——新文化运动背景下的中国建筑观 刘敦桢先生在中央大学建筑系的教育实践历程及教育思想研究第二部分:继承刘敦桢先生的事业深化中国建筑史学研究 从武汉大学早期建筑说到东西建筑文化之整合 中国近代建筑史中的范例——粤中开平碉楼 中国建筑史研究之路任重道远 客家建筑仿生象物的营造意匠研究 关于中国建筑史研究分期的几点拙见 韩国建筑史研究的现状与展望 中国城市建筑史研究在日本 用遗产的眼光看,从文明的角度论——对21世纪中国建筑史研究的期待 中国建筑遗产的光辉——试解建筑史学的几大心结 重视早期建筑考古与复原的研究 Study On TraditiorlaI Architectural Technolocy in Shannan Tibet The Palace in the Monastery——Gandon Po-trang 历史建筑修复的“真实性”批判 阅读两部中国建筑通史体味一个世纪史学命脉 社会科学、人文科学、技术科学的结合——中国建筑史研究方法初识,兼议中国营造学社研究方法“科学性”之所在 多系史观下的建筑史研究第三部分:其他纪念文章 屐齿苔痕——缅怀士能的一生 创业者的脚印——记建筑学家刘敦桢的一生 缅怀刘敦桢老师 我在中央大学建筑系三年的学习生活 忆士能师 忆刘老 难忘的1965 忆刘师敦桢 《刘敦桢文集》序 《刘敦桢建筑史论著选集》序 祝《刘敦桢全集》出版 读《刘敦桢全集》体会 《刘敦桢文集》整编后记 成就的追索与遗范的昭示——《刘敦桢建筑史论著选集》编辑后记 《刘敦桢全集》整编后记附录:生平作品 印鉴 附录一:刘敦桢先生生平纪事年表(1897—1968) 附录二:刘敦桢先生著作及设计作品目录 附录三:刘敦桢先生著作 附录四:刘敦桢先生作品 附录五:刘敦桢先生印鉴

章节摘录

  中国建筑史研究之路任重道远  非常荣幸参加刘先生诞辰110周年的纪念会。虽然与刘先生见过很多次面,但是我没有亲身听过刘先生的讲课和教学。我在北京研究所的时候,刘先生经常到北京去,主要是为了编写《中国古代建筑史》,每次稿件都是刘先生亲手在修改。当时我在其他专题组,没有参加八稿编史的工作。但是,我们这一代从事建筑史研究的学者们,都是在刘先生和梁先生的影响下参与这一工作的。因此,我主要以回顾自己三四十年来中国建筑史研究中的一些体会和不足,来作为对前辈学者的纪念。  中国建筑史研究七十多年来,有了很大的进步。无论是史料的数量、内容,还是很多个案的研究都比以前要深入得多。今后在史料方面的工作仍然是大量的,还需要继续研究。所以中国建筑史研究仍然是大有可为的。  中国建筑史研究虽然已经进行了这么多年,但有些问题仍有讨论的必要。首先,建筑史给人的影响是什么?它绝不是一个简单的史料问题,而是一定要把这些史料所蕴藏的一些规律问题,以及它的成就和缺点、经验和教训弄明白。直到现在我觉得自己仍没做到这一点。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我的两个孩子都是学建筑的,现在都在设计院做建筑设计,没有人愿意继承我这一行。当然他们没有说明为什么不愿意搞建筑史,但是我也清楚,是因为他们认为,21世纪新材料新结构新技术发展这么快,新的形势层出不穷,现在研究这种斗栱还有什么意义?一方面,可能是因为他们对史学的历史价值和社会价值认识得不够;但另一方面,要从我自身来检查的话,我虽然研究建筑史,但是没有把建筑史的很多规律道理讲出来,而史学要是没有些道理在里头,要对人产生一定的影响力是很难的,所以我认为这方面是建筑史研究需要加强的。  第二,就是有些历史现象,必须历史地看待,我们不能把一些历史的现象凝固起来,看成一个绝对的东西。可能在当时的情况下,某一现象、某一具体建筑物,是有很大成就的,但这不是绝对的。比如应县木塔,学界公认辽代建造的应县木塔创造了一个新的结构方式,它用五层楼层加上四个平座层,共九层结构叠压起来,形成“笼屉式结构”,解决了一个多层木结构的问题。在当时技术条件下,应该说这是一个很大的成就,但不是一个绝对的成就。这个成就背后也有缺点。应县木塔有两大缺点,一个是竖直柱子之间的联系不够,很容易扭转,二是有很多小构件是横纹受压,横纹受压对木材非常不利,柱子纵向受压最好,要是横纹受压,很快就会损坏。现在应县木塔出的问题也就在这两方面。应县木塔这样很高成就的一项技术,也有它的不足之处。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理解为什么到了明清以后,多层木结构就不再使用这个方法,而采用新的方法,不使用斗栱,用通柱结构。所以任何一个现象还是应当历史地看待。  第三,从建筑艺术来讲,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历史背景,我们不能用今天的观点去评价古代的事情。举个例子,《营造法式》里对彩画做了非常详细的描述,有各种制度以及图样的记载,但是假如要按《营造法式》复原一个宋代的建筑彩画的话,又会让人觉得过于繁琐,有点装饰过度。也就是说,用今天我们对室内装饰的一些看法看待宋代彩画,会觉得不好理解。可是如果换个角度看,宋代是在唐代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唐代的彩画很少,柱子上有一点,斗棋都是土朱刷饰的,只采用很简单的一些土朱色。到宋代,有了这种技术手段去把建筑装饰起来,当然装饰得越多越好,当时的人是觉得很漂亮,今天我们可能就不太欣赏。所以说,任何事物都要把它放到特定的历史阶段来看待、来理解,而不能用今天的眼光来看历史问题。  所以建筑历史研究还有很多内容有待深入,有待探索。在梁刘二公的基础上,我们今后要走的路还很远。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刘敦桢先生诞辰110周年纪念暨中国建筑史学史研讨会论文集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