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中国蓝染艺术及其产业化研究

刘道广 东南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3  

出版社:

东南大学出版社  

作者:

刘道广  

页数:

248  

Tag标签:

无  

前言

蓝染织品指植物蓝染的青蓝大布和蓝色“四缬”一蓝灰缬、蓝夹缬、蓝蜡缬(蓝蜡染)和蓝绞缬(蓝扎染)。灰缬有“防染”和“拔染”两种,“拔染”灰缬的织品未必一定是蓝色,而蓝灰缬就是“防染”的蓝印花布。本书主要研究对象是蓝灰缬即蓝印花布、蓝蜡缬和蓝夹缬的“蓝三缬”。本书的研究内容和历来相关“民间染织”、“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研究著述不同的地方有如下几点:一、本书把蓝染织品花版的原创者视作蓝染织品市场的关键点,不局限在图案本身的构图、造型等单纯技艺性分析,提出花版“原创地”和受其影响仿制的“次生地”的市场概念,力图厘清“民间文化经济圈”的相互存在轮廓。第一次披露长江中上游蓝印花布历史上的原创者家族的迁徙事实和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无奈的选择。目前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成为政府工作内容,我也希望本书披露的原创者个案能够因此被相关政府人士关注,切实改善其生活状态,使“非物质文化”的个体和技艺传承形式能够维持下去,而不仅仅是成为博物馆的摆设。二、历来对“蓝三缬”的研究基本上是分门别类视作“图案”进行的,故“编”多于“著”。从单一门类来看,如蓝印花布的图案似乎丰富多彩,其实稍稍深入一点就会发现,所有蓝印花布的“图案”,无非是“多子多福”、“百年和合”、“招财进宝”、“必定高中”、“龙凤呈祥”、“长寿如意”等一系列宗法伦理价值观的反映。本书通过田野调查,把相关图像及语言文字资料“读回到历史原点”,认为蓝印花布、蓝夹缬的“图案”都是以宗法伦理价值观为核心,不同的是蓝夹缬“图案”反映出被主流宗法思想“边缘化”的社会基层另有“宗法伦理价值”核心的转移。具体说是蓝夹缬“图案”最突出的不是上述具有主流宗法伦理价值观的普适性,而是强调以“义”代“仁”的“草根”阶层的宗法伦理价值中心。西南地区大多数蓝蜡缬则是迁徙族群的人文历史内容的简要记载,有些内容甚至与中国上古神话片断相契合,含有更多历史人类学、生态学的研究空间。

内容概要

本书第一次披露了原创者家族迁徙事实,第一次把相关的图文读回到历史原点,第一次总结从经验到科学认识的过程,第一次比较中国大陆、中国台湾和日本蓝染产业化进程的差异。分析了中国蓝染艺术的艺术特色,其产地与经营,提出产业化的设想。

作者简介

刘道广,南京人。东南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专业方向:美术学、艺术学。
主要著作:《中国民间美术发展史》、《中国古代艺术思想史》、《中国佛教全书·雕塑卷》、《中国神话装饰》、《中国艺术史·绘画卷·秦汉绘画史》、《中国艺术史·绘画卷·民国绘画史》。
主编:《夹缬》、《蜡染》、《古镇碛口》。
论文:《艺术学,莫后退》、《汉碑文校释》、《“侯”纹考》等百篇。

书籍目录

■ 前言一 从经验到科学的认识 1 蓝染业在国计民生中的地位 (1)从百姓常服用布到朝廷“青蓝大布” (2)染、踹业分立 ■英国政府对中国蓝靛业的调查 2 蓝草的分类和种植 (1)经验阶段的“凡蓝五种” (2)科学种植的尝试 3 靛青的提取和蓝染原理 (1)经验性的打靛 (2)科学制靛的尝试 结语二 技艺的流传与市场的开拓 1 蜡染技艺与族群迁徙 (1)早期的木蜡和走失的绕家 ■曹六祥与张氏姐妹 (2)自成体系的白领苗 ■杨东仁家 (3)从江西迁入的布依族 ■姑嫂伍仁花和马向芳 2 花版技艺家族迁徙和市场的兴起 (1)江苏的药斑布 (2)大运河畔的蓝染织品城镇 (3)长江中游的蓝印花布传人 ■郭厚敦和蓝印花布家传 (4)“边城”的“合泰恒记” ■周明疆和“合泰桓记”的荣衰 3 蓝染织品花版的市场变化 (1)从彩色到单色的夹缬 (2)市场需求与蓝夹缬花版原创 ■温州戴家“聚丰”染布店 (3)黄岩、东阳地区花版原创 ■浙江东阳地区蓝印花布调查(许畅) 结语三 蓝染纹饰题材的伦理意义和花版“原生地” 1 蓝蜡花的族群意义 (1)“小花苗”的“花鸟纹” ■安顺梅花庄 (2)布依族的“宗法血缘图” ■伍氏的解说 (3)白领苗的“窝妥” ■“水涡窝” (4)歪梳苗的“鱼窝窝” ■“鱼窝窝”、“鸟窝窝”和“鱼线” ■“板凳腿”、“蛇皮花”和“大粗花” (5)被嫦娥丢下的蜡花 ■惮家的自述 ■枫香寨的廖紫英 (6)走向装饰的题材 ■寓意图形 ■“木鼓花”和“铜钉纹” ■祭幡“龙” 2 蓝印花布花版的“原生地”及市场覆盖区域 (1)渝东南“合泰恒记”后人周明疆 ■“珍珠地” ■丰腴的造型与丰满的构图 ■“勾勾花” ■几件“次生地”作品的分析 (2)湘西“刘裕兴染匠铺”后人刘贡鑫 ■“刘大炮染匠铺” (3)苏州花版市场的风格追求 ■绘画的影响 (4)浙江花版市场的多元化 ■做蓝印花布的戴乃康及其市场营销 (5)山东原创匠师的市场定位 ■“猫蹄花”和“冰盘菊” 3 蓝夹缬原创辅纹的伦理意识分析 (1)传统图形孑遗 ■九尾狐和青鸟 ■侯 (2)传统寓意图形 ■“金玉满堂” ■“松鼠葡萄” 结语四 产业化可操作性模式的探讨 1 日本的“阿波蓝” (1)“阿波蓝”的产业化历程 ■以科学认知管理手工经验 (2)“阿波蓝”产业模式的操作流程 ■立足市场调研的操作流程 (3)“友禅蓝染”的原创和产业发展 ■桥诘清实和他的“友禅蓝染” ■桥诘清实的原创 2 我国台湾的蓝染事业 (1)民间社团活跃 ■经济的需要和历史基础 (2)“产、官、学”三者互动 ■主管部门架构和职责 ■学校和研究所的介入模式 ■社区、社团的互动模式 3 目前祖国大陆蓝染业操作现状 (1)贵州蓝染织品的企业 (2)江苏蓝染业现状 ■无锡市蓝染博物馆 ■南通蓝印花布馆 (3)浙江蓝染业现状 ■马屿靛青专业合作社 ■桐乡市丰同裕蓝印布艺有限公司 (4)传统手工艺的综合开发 ■宁波慈城的“天工之城” ■“天工之城”开业考察(刘小讷) 结语后记

章节摘录

插图:高科技发展到今天,“环保”问题渐渐突出,有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环保”的必要性。作为人类生活环境最大杀手之一的化学印染业,也只能在各项强制污染物处理系统保证下才能生存。相对于人工合成染料,传统蓝染反而以它的环保特点一它的材料和附生成物靛花都是中药:板蓝根和青黛-成为日本、韩国、中国台湾的特色手工艺。而蓝染技艺、工艺流程及蓝染业者传承方式成为今天“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具体内容,再度使世人从全新的生活价值观来审视“传统蓝染”艺术的内容和意义。我国织染业界早在上世纪20、30年代就开始了以化学合成染料逐渐取代传统染料的过程。阴丹士林蓝即化学合成蓝,因操作简单、附色力强、价格低廉而降低织染成本,当时成为时尚产品。与之相比,传统蓝靛染色在人们意识中成为“落后”、“过时”的标志物。阴丹士林蓝的应用范围从大中城市的染坊,很快向小城乡镇染坊覆盖,传统蓝靛染料则快速退出织染市场。只在局部偏僻地区,还存在小规模的传统蓝染业,仍停留在明清时期靠经验生产的水平。近年来,人类文明程度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加强,传统手工蓝染的合理}生,及其蕴含的人文精神开始被重视。日本及中国台湾地区从科技角度切入蓝染手工艺术,并使之向产业化方向推进,其成绩已经相当显著,成为整个蓝染业的时代先进。在外部传统手工蓝染文化的影响下,大陆传统蓝染业渐渐有复兴的趋势,但在生产方式上,基本上仍停止在“经验”的层面,尚未能达到上世纪初已取得的“科学”认识和“技术”工艺水平。

后记

记得有一本早期外国传教士写的关于中国见闻的书,书名就是《穿蓝布衫的国度》,可见蓝染织品在历史上是中国人最普遍的生活用布。事实上蓝染织品直到上世纪80年代的大陆改革开放之前还是中国人最常用的布料,同样的都是蓝色系,不同的只是化纤取代了全棉。今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日益受到重视,传统蓝染织品中蓝印花布、蓝夹缬、蓝蜡缬等“三缬”也成为大家关注的对象,以至某些地方为申报“非遗”项目出现超乎寻常的热情,这种热情有意无意间竟会遗忘了对“非遗”当事人的关怀:就像本书披露的艺师本人不得不放弃手艺的传承,而去大城市做一名“农民工”一样。我在台湾《汉声》杂志工作期间,参与了筹集“中华文化基因库”的编辑与研究工作,蓝染是研究对象之一。在此期间及其之后的研究工作中,我得到台湾工艺研究所马芬妹老师的多次帮助,及时了解到日本和我国台湾蓝染手工艺在“产业化”方面的最新资讯,使我能够置身于中国海峡两岸和日本蓝染手工艺的研究空间之中,有更广阔的视野审视蓝染手工艺在今天高科技世界中的地位和价值。本书的出版还有赖于本校“985”基地的课题项目资助,.我自2005年起成为本校“985”基地研究成员,当时基地的研究内容是:艺术、科技、伦理的交叉整合研究。我在《中国艺术思想史纲》中已经指出有关中国艺术思想隶属于宗法思想框架问题,而蓝染织品中的图像皆是中国宗法伦理观念的反映。另一方面,蓝染本身从工业性质讲属“化工”产业,从种植到印染原理看又确是“科技”问题,在我的田野调查资料中,各地蓝染业都未上升到科学种植、科学打靛(日本所谓“建蓝”)和科学印染阶段,就是艺术范畴的“图案创作”、“制版工艺”也停留在不断仿照、复制的水平面上。所以当时就初定本书为基地具体项目之一。当本书在内容上逐步细化深入到探讨“产业化”的同时,“985”基地已经进展到三期的工作,也恰含有“产业化”的研究要求,于是就有了现在这本书呈现给读者们的内容格局。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中国蓝染艺术及其产业化研究 PDF格式下载



话说不知为何,最高分只能打到4分。。。诡异。相比此类的其他书籍,这本书对纹样的描述比较详细,可作相关的参考书。


都没有精确的蓝染配方,唉。蓝染还得自己摸索!只能知道需要的材料,但数量完全得根据经验来。


对于蓝染业是个很好的启发


一点技术含量都没有,排版也不讲究,一看就是几个学生凑出来的书


相关图书